一种车辆停留分析方法_3

文档序号:9844828阅读:来源:国知局
,发现车辆停留行为及停留地。
[0091]具体的,根据行驶路径分析结果和周界采集点分析结果,进行周界驶入驶出分析,判断车辆是否从周界采集点驶入或驶出:如果是,则由于周界采集点外无法得知车辆状态,设为特殊停留行为,周界采集点为特殊停留地,结束处理;如果否,则继续后续停车场停留分析;
[0092]根据停车场停留参数计算结果及车辆行驶路径分析结果,进行停车场停留分析,分析判断车辆在停车场是否发生停留行为:如果是,则把停车场作为车辆停留地,结束处理;如果否,则进行后续非停车场停留分析;
[0093]根据线段行驶参数计算结果及车辆行驶路径分析结果,进行非停车场停留事后分析,分析计算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非停车场停留行为及停留地。
[0094]作为本发明上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该分析方法适用于车辆停留事后分析或车辆停留实时分析,事后分析是指采用历史采集数据,在事后分析发现车辆的停留行为及停留地;实时分析是指采用历史采集数据和实时采集数据,实时分析发现车辆正在发生的停留行为及停留地,二者只是采用的数据来源不同,其原理是一致的。
[009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车辆停留分析方法,用于判断车辆是否在停车场停留,如果发生停留则直接将停车场作为停留地,如图2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
[0096]步骤S210,对包括停车场基础数据在内的信息进行采集。停车场基础数据包括停车场代码、名称、地理位置、驶入采集点、驶出采集点等信息。
[0097]步骤S220,根据信息采集结果,将停车场驶入采集点、驶出采集点组成的线段的普遍行驶耗时作为普遍停留耗时。
[0098]步骤S230,判断停车场驶入采集点与驶出采集点线段组成的线段中当前个人行驶耗时是否小于普遍停留耗时,如果是,则不作为停留地;否则作为停留地。
[0099]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车辆非停车场停留实时分析方法,根据线段普遍行驶耗时、个人习惯行驶耗时、个人当前行驶耗时,实时判断车辆经过某采集点后发生的停留行为;如果发生停留,则该采集点与各相邻采集点间形成的区域作为停留地。如图3所示,分析方法如下:
[0100]步骤S310,一辆车在一时间点经过一采集点后,启动定时器,其中所述时间点为采集点通过时间。
[0101]具体的,假设,一辆车在时间点TimeJ经过采集点Pi后,启动定时器。
[0102]步骤S320,定时器定时触发后续过程。
[0103]步骤S330,实时计算车辆通过该采集点后的时长作为个人当前行驶耗时。
[0104]具体的,个人当前行驶耗时=当前时间-采集点通过时间TimeJ。
[0105]步骤S340,实时判断车辆是否通过下一采集点,并且个人当前行驶耗时小于普遍行驶耗时及个人习惯行驶耗时;如果已通过,则没有发生停留,结束停留实时分析;否则继续以下步骤。
[0106]步骤S350,获取采集点的相邻采集点集合、相接线段集合、普遍行驶耗时集合;其中所述相邻采集点集合是指该采集点的所有下一采集点的集合,所述相接线段集合是指该采集点与所有下一采集点组成的道路线段的集合,所述普遍行驶耗时集合是指相接线段集合内所有线段的普遍行驶耗时的集合。
[0107]具体的,设Pi的下一采集点为P(i,k) (k = I,2,3……,η ),η为下一采集点数量;所有的下一采集点集合即(1,11) = {?(1,1),?(1,2)^中(1,11)};?1与?(1,10组成的线段为相接线段s(i,k);采集点Pi与所有下一采集点组成的线段集合为相接线段集合NS(i,n) = {S(i,l),S(i,2)…S(i,n)}0
[0108]获取相接线段NS(i,n)中所有线段的普遍行驶耗时,组成普遍行驶耗时集合NNT(i,n)。设NT(i,k)为线段S(i,k)的普遍行驶耗时,则
[0109]NNT(i,n) = {NT(i,0),NT(i,l)."NT(i,n)}。
[0110]步骤S360,判断个人当前行驶耗时是否小于普遍行驶耗时集合中的最大值,若小于则属于正常范围,返回步骤S320;否则可能存在停留,继续以下步骤。
[0111]具体的,遍历普遍行驶耗时集合NNT(i,n),找出最大值NT(i,q);若当前行驶耗时小于NT(i,q)则属于正常范围;否则可能存在停留,继续以下步骤
[0112]步骤S370,设定时间阀值,取从(采集点通过时间-时间阀值)到(采集点通过时间+时间阀值)的时间范围内经过该采集点的所有车辆集合。
[0113]具体的,设定时间阀值K,取从TimeJ-K到TimeJ+K时间范围内经过采集点Pi的所有车辆集合¥(1) = !¥1,¥2‘"施}。
[0114]步骤S380,判断下一采集点集合中是否存在另一采集点,所有车辆集合中的车辆都没有到达该另一采集点;如果存在这样的另一采集点,则采集点到该另一采集点间对应的线段发生滞留现象,对外发布滞留信息,返回步骤S320;若不存在这样的另一采集点,则执行后续步骤。
[0115]具体的,判断采集点集合即(1,11)中是否存在另一采集点?(1^)^61,2,……,η),所有车辆集合V(i)中的所有车辆都没有到达另一采集点P(i,q);如果存在另一采集点P(i,q),则采集点Pi与另一采集点P(i,q)组成的线段S(i,q)可能发生滞留现象,对外发布滞留信息,返回步骤S220;若不存在,则执行后续步骤。
[0116]步骤S390,获得相接线段集合内所有线段的个人习惯行驶耗时组成的个人习惯行驶耗时集合,判断个人当前行驶耗时是否大于个人习惯行驶耗时集合中的最大值,以及个人当前行驶耗时是否大于普遍行驶耗时集合中的最大值,如果是,则判定车辆经过该采集点后,发生停留行为,结束定时循环;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320。
[0117]具体的,设CT(i,k)为车辆在线段S(i,k)的个人习惯行驶耗时,线段集合NS(i,k)对应的个人习惯行驶耗时集合(:1'(1,10 = {(:1'(1,1),(:1'(1,2)-_(:1'(111)},如果个人当前行驶耗时Ti大于CT (i,k)集合中的所有数值,且Ti大于普遍行驶耗时集合NT (i,m)中的所有数值时,则判定车辆经过采集点Pi后,发生停留行为,结束定时循环;如果否,则返回步骤S320o
[0118]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一种车辆非停车场停留事后分析方法,根据线段普遍行驶耗时、个人习惯行驶耗时、以及行驶路径历史数据,事后判断车辆在某条线段发生的停留行为,停留的线段作为停留地。如图4所示,分析方法如下:
[0119]步骤S410,获取车辆经过某线段的当前行驶耗时、普遍行驶耗时、个人习惯行驶耗时以及经过起始采集点的时间点,设定第一阀值比例(即上文提到的阀值比例B)。
[0120]具体的,取车辆经过线段S(Pi,Pi+l)的当前行驶耗时Ti,线段普遍行驶耗时NT1、线段个人习惯行驶耗时CTi,以及经过起始采集点Pi的时间点Timel。
[0121]步骤S420,设定第一阀值比例,判断“当前行驶耗时〈(1+第一阀值比例)X线段普遍行驶耗时”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没有停留,退出处理;否则执行步骤S430。
[0122]具体的,设定阀值比例B(即第一阀值比例),阀值比例B—般设为交通法规要求的合法波动比例,如10%,也可根据城市特点微调,也可采用阀值比例B推荐值(计算方法如上文公式所示),具体可根据区域特点而定。判断当前行驶耗时Ti〈(l+B) XNTi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没有停留,退出处理;否则执行步骤S430。
[0123]步骤S430,判断是否存在个人习惯行驶耗时,如果存在,则设定第二阀值比例(SP上文说到的阀值比例C),执行步骤S440;否则执行步骤S450。
[0124]具体的,判断是否存在个人习惯行驶耗时CTi,如果存在,则设定阀值比例C,执行步骤S440;否则执行步骤S450。其中阀值比例C一般设为交通法规要求的合法波动比例,如10%,也可根据城市特点微调,也可采用比例阀值C推荐值(计算公式如上文所示),具体可根据区域特点而定。
[0125]步骤S440,判断“当前行驶耗时〈(1+第二阀值比例)X个人习惯行驶耗时”与“个人习惯行驶耗时〈(1+第一阀值比例)X线段普遍行驶耗时”是否成立,若成立,则判定没有发生停留,退出处理;否则继续步骤S450。
[0126]具体的,如果当前行驶耗时1^〈(1+0\(:1^,且(:1^〈(1+8)\阶丨,则判定没有发生停留,退出处理;否则继续步骤S450。
[0127]步骤S450,设定时间阀值,取从(时间点-时间阀值)到(时间点+时间阀值)的时间范围内经过起始采集点、并最后到达相同的下一采集点的所有车辆的行驶耗时集合VT,经数据挖掘聚合算法获得至少2个聚群;如果当前行驶耗时属于时间量最小的聚群,则判断为车辆发生滞留;否则判断为车辆发生停留行为。
[0128]具体的,设定时间阀值K,取从Time 1-K到T ime I +K时间范围内经过采集点P 1、并最后到达下一采集点Pi+Ι的所有车辆的行驶耗时集合VT,经数据挖掘聚合算法获得多个聚群,取时间量最小的聚群VTT;如果当前行驶耗时Ti属于时间量最小的聚群VTT,则判断为车辆发生滞留;否则判断为车辆发生停留行为。
[0129]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停留分析方法,用于根据稀疏型车辆与身份信息分析计算车辆的停留行为及停留地,具备以下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