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播放方法和装置、智能终端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13359阅读:来源:国知局
喜好确定的;比如,如果用户喜欢歌曲A,那么就为歌曲A确定一个较大的取值区间,比如上述的取值区间“O?0.3”包括三个小段(每个小段的范围长度是0.1),而用户相对不喜欢歌曲B,所以为歌曲B分配的取值区间“0.3?0.5”包括两个小段,小于歌曲A的取值区间。因此,本公开的基于用户喜好确定取值区间的原则,可以是将取值区间的大小设置为与用户对该歌曲的喜好成正比,用户对歌曲越喜欢,则为该歌曲确定的取值区间越大。
[0046]在为备选歌曲库中的每首歌曲确定对应的取值区间后,在102中,音乐播放装置将生成用于进行歌曲选择的随机数值。例如图2所示的,可以通过一随机数产生器来产生随机数,例如,该随机数产生器可以通过rand函数为x随机赋值,x的赋值范围在O到I之间,比如可以是0.7。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步骤生成随机取值时,可以是在各个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的区间和的范围内生成。仍以图2为例,假设备选歌曲库中只有歌曲A、歌曲B和歌曲C这三首歌曲,图2中已经为这三首歌曲分别确定了对应的取值区间,三首歌曲的区间和为O?1.0,则随机数产生器将在O?1.0的范围内随机生成随机数值,而如果备选歌曲库中的歌曲区间和为O?2.0,那么将在O?2.0的范围内生成随机数值。上述的区间和可以称为选择区间,在选择区间内生成随机数值。
[0047]在步骤103中,音乐播放装置可以检测与生成的随机数值匹配的取值区间,“匹配”指的是,随机数值落在哪个取值区间就与该取值区间匹配。参见图2的示例,以三个歌曲为例,歌曲A对应的取值区间是“O?0.3”,歌曲B对应的取值区间是“0.3?0.5”,歌曲C对应的取值区间是“0.5?1.0”,很显然,上述随机数产生器产生的随机数值0.7正好位于“0.5?1.0”这个取值区间内,具体实施中,可以通过数值比较“0.5<0.7<1.0”,来确定0.7位于该范围段。可以将与随机数值匹配的取值区间称为目标区间,并播放与该目标区间对应的歌曲;比如上述的,由于随机数值0.7匹配歌曲C对应的取值区间,则音乐播放装置可以播放歌曲C。
[0048]又例如,图2示例随机数产生器生成另一随机数值0.1,同样的原理可以得到,该0.1数值匹配歌曲A对应的取值区间“O?0.3”,该区间即为目标区间,则音乐播放装置播放歌曲A。此外,由图2中还可以看到,不同的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的覆盖范围是不同的,歌曲C的取值区间“0.5?1.0”覆盖了五个小段,歌曲A的取值区间覆盖三个小段,而歌曲B的取值区间覆盖两个小段(O至1.0之间的十个小段是等距离的即等长度段)。取值区间的覆盖范围越大,被随机数值匹配的概率越大,比如歌曲C的范围大,则随机数值匹配歌曲C的概率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图2示例的这种随机播放模式,各个歌曲的随机播放的概率是不同的。
[0049]本公开实施例中,备选歌曲库中的不同歌曲对应不同的取值区间,可以是依据不同歌曲具有不同的用户喜好来确定的;比如,如果用户特别喜欢歌曲C,则歌曲C对应的取值区间的覆盖范围就越大,而假设用户不太喜欢歌曲B,那么歌曲B对应的取值区间覆盖范围就小。因此,本公开的音乐播放实现了根据用户对歌曲的喜好来对应调整歌曲被选中播放的概率,为符合用户喜好的智能随机选歌。
[0050]如下将举例描述,如何根据用户对歌曲的喜好来确定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并且,确定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的操作可以是在图1所示流程之前进行。
[0051]其中,用户对歌曲的喜好,可以通过用户在听歌时的操作来判断。例如,如果用户完整听完一首歌曲并且多次完整播放,则表明用户可能喜欢该歌曲;如果用户在听一首歌曲时,尚未播放结束就进行了切歌(例如,切换到上一首或者下一首),则表明用户可能不喜欢该歌曲。音乐播放装置可以据此设置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
[0052]在一个例子中,音乐播放装置可以记录歌曲被完整播放的次数,该次数可以称为第一次数(该“第一”用于与后续出现的次数相区分,实际实施中,不同的次数可以用不同标识加以区别)。比如,音乐播放装置可以监测哪首歌曲开始播放并且完整播放结束,如果该歌曲完整播放结束,则记录该歌曲的名称以及完整播放的次数;例如记录“歌曲C,I次”。如果一首歌曲被用户多次完整播放,则次数相应累加,比如记录至“歌曲C,5次”。
[0053]本公开实施例中,音乐播放装置可以将第一次数转换成歌曲对应的权重,示例性的,可以在一首歌曲首次完整播放后,为该歌曲生成一个基础权重数值q,比如q赋值可以为I ;当用户再次播放该歌曲时,在q的基础上乘以播放次数就为该歌曲的权重。比如,歌曲C第一次完整播放后,其权重为I (q),第二次完整播放后,其权重为I (q) *2 = 2,即歌曲权重可以为n*q。可以看到,随着第一次数的增加,歌曲对应的权重也得到提高。
[0054]此外,智能终端的用户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开启智能播放模式(该模式对应于采用本公开的音乐播放方法),那么音乐播放装置可以将这段时间的次数比如第一次数记录下来,待用户开启智能播放模式后(比如用户选择了智能手机中的开启智能播放模式的选项),相当于音乐播放装置接收到模式开启的指令,然后可以由存储模块获取到上述记录的第一次数,并进行权重转换。
[0055]在获得歌曲对应的权重后,音乐播放装置还可以进一步根据每首歌曲的实时权重设置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该取值区间与歌曲的权重对应,权重越高取值区间的覆盖范围越大。例如,仍然结合图2的示例,假设歌曲A的权重是3,歌曲B的权重是2,歌曲C的权重是5,则从图2中的各个小段中为歌曲A分配三个小段,歌曲A的取值区间就为“O?0.3”,为歌曲B分配两个小段,歌曲B的取值区间就为“0.3?0.5”,为歌曲C分配五个小段,歌曲C的取值区间就为“0.5?1.0”。可以看到,权重越低,对应分配的小段就越少,取值区间的覆盖范围越小。
[0056]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确定歌曲对应的取值区间时,为歌曲分配小段的先后顺序可以灵活设定,比如,可以先为歌曲C分配五个小段,歌曲C的取值区间为“O?0.5”,再为歌曲B分配两个小段(小段“0.5?0.6”、以及小段“0.6?0.7”),歌曲B的取值区间为“0.5?0.7”,最后为歌曲A分配三个小段,歌曲C的取值区间为“0.7?1.0”。这种先后顺序的改变不会影响歌曲被随机选中的概率,因为取值区间越大,覆盖范围越大,则取值区间被匹配的概率越大,这与取值区间的位置无关。
[0057]此外,上述的情况比如用户隔断时间再次开启智能播放模式时,音乐播放装置将获取更新后的次数统计,并据此更新歌曲对应的权重以及取值区间的分配,比如歌曲C的权重为5,更新后为7,则为该歌曲C分配的小段数量也会增加两个,对应的取值区间范围也会变化。
[0058]需要说明的是,音乐播放装置预存的用于为各个歌曲分配的小段数量是足够的,比如图3示例的,假设有100个小段,每个小段的范围是0.01,并且最初歌曲A的权重是3,分配了三个小段,取值区间为“O?0.03”,歌曲B的权重是2,对应取值区间为“0.03?0.05”。当隔断时间后用户完整听完歌曲A的次数增加了两次,权重变为5,则为歌曲A分配的小段数量要增加两个,取值区间变更为“O?0.05”,相应的歌曲B的取值区间变更为“0.05?0.07”。这种情况下随机数值可以为0.02,匹配歌曲A的取值区间,则播放歌曲A ;或者也可以为0.025,也是匹配歌曲A。
[0059]在另一个例子中,音乐播放装置还可以记录歌曲在播放时的第二次数,该第二次数可以用于表示歌曲在播放时被切歌到播放顺序中的下一首歌曲的次数,比如,备选歌曲库中的歌曲在播放时可以有默认的播放顺序,按照顺序依次播放,假如播放到其中一首歌曲时,并未播放结束就切歌到下一首歌曲,那么该歌曲对应的第二次数加一。
[0060]音乐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