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弧装置、具有该装置的开关及灭弧方法

文档序号:6870474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灭弧装置、具有该装置的开关及灭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除在断路时产生于电极间的电弧的灭弧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开关以及灭弧方法。
在图9(a)所示的断路状态下,活动电极97位于这两个灭弧部件94、95之间并且接触设置在两个灭弧室92、93下方的固定电极(未示出)。在从闭路状态断开的场合下,如图9(b)所示地,随着活动电极97从两个灭弧部件94、95之间被拔出,这两个灭弧部件94、95通过弹簧96的弹力而从固定电极侧开始按顺序地关闭活动电极97所处空间地移动。随后,如图9(c)所示,当活动电极97完全从这两个灭弧部件94、95之间被拔出时,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97之间的电弧通过这两个灭弧部件94、95的内表面相互紧密接触而被斩断熄灭。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上述的传统灭弧装置91中,在断路时,这两个灭弧部件94、95的内表面没有完全紧密接触,而是形成了间隙。因此,电弧没有被完全斩断,恐怕存在着再起弧的危险。因此,在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97之间,必须设置一定绝缘距离以保持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因而,两个电极之间间距的缩短是有限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制定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缩短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间距的灭弧装置、具有该灭弧装置的开关及灭弧方法。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要点是,在断路(开路)时在被固定于固定电极侧的灭弧室内熄灭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电弧的开关的灭弧方法中,基本垂直于电弧被拉长方向地使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中。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要点是,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的进入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进行。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要点是,在一种在断路时熄灭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电弧的灭弧装置中,灭弧室固定设置在固定电极侧,在灭弧室内成为在断路时在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弧的发生部位的情况下,设置了在该固定电极侧转动支承隔壁部件的并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使所述隔壁部件进入正产生电弧的灭弧室内的连杆机构。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要点是,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中,切掉灭弧室的固定电极附近部位地形成了用于使隔壁部件进入的缝,在隔壁部件上设置了在断路状态下从外面封闭所述缝的闭锁件。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要点是,在第三或四方面的发明中,所述隔壁部件成圆弧板形,同时,设置了覆盖灭弧室两侧的扇形侧壁,在通过设置在该侧壁上的轴承部被支承到固定电极侧上的同时,可以从外面操作活动电极的连杆机构与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的支承轴驱动连接,在断路时,所述隔壁部件可以进入灭弧室的电弧发生部中。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要点是,固定电极和覆盖固定电极的灭弧室被固定在突设于贯通开关壳的一方的套管的内端上的导电棒上,隔壁部件支承在该灭弧室的容纳部侧面上,同时,在该灭弧室的微隙灭弧室基端上形成了可以让隔壁部件进入的缝,而在突设于另一方的套管的内端上的导电棒上,其接触刃可以接触离开固定电极地支承着活动电极,与外部操作连动地转动的支承轴通过连杆机构可转动地与该接触刃连动,通过该连杆机构,可以使隔壁部件进入所述缝。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要点是,在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中,所述灭弧室由被固定在导电棒上的固定电极的容纳部、相对其顶面倾斜的微隙灭弧室构成,在固定电极附近的微隙灭弧室基端上,形成了隔壁部件进入其中的缝。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要点是,在第六或七方面所述的发明中,所述容纳部由可相互组装起来的下容纳部与上容纳部构成,固定电极可以容放在其中。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要点是,在第六~八方面之一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容纳部上设置了可以支承隔壁部件的支承轴。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要点是,在第八或九方面所述的发明中,在所述下容纳部和上容纳部上,分别设置了彼此面对的半圆柱形突起,当组装这两部分时,通过这两个突起构成了可转动地支承隔壁部件的支承轴。
本发明第十一方面的要点是,在第八~十方面之一所述的发明中,所述隔壁部件如此移动,即由电弧热产生的灭弧性气体的排出方向远离活动电极的轨迹。作用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大致垂直于电弧被拉长方向地使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中。因此,电弧路径绕过隔壁部件地弯曲,电弧路径即电弧拉长距离与直线时相比增大了。电弧弯曲率随着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而增大。
在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一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使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
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中,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让隔壁部件进入产生电弧的灭弧室内。
在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三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在断路状态下,通过闭锁件从外面封闭了缝。
在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三或第四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与活动电极的断路操作连动地使隔壁部件进入灭弧室的电弧发生部中。
在第六方面所述的发明中,与通过外部操作的活动电极转动连动地,隔壁部件进入缝内。
在第七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六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外,在断路时,隔壁部件进入容纳部与微隙灭弧室之间,电弧路径绕过隔壁部件地弯曲。
在第八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六或七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固定电极被容放在由下容纳部与上容纳部构成的空间内。下容纳部被固定在固定电极上,将上容纳部安装到被固定的下容纳部上。
在第九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六~八方面之一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隔壁部件支承在容纳部上。
在第十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八或九方面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当组装下容纳部与上容纳部时,通过设置在各容纳部上的半圆柱形突起构成了圆柱形支承轴。
在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中,除了第八~十方面之一所述发明的作用之外,当组装下容纳部、灭弧室及隔壁部件时,在任何方向上排出灭弧性气体地将灭弧室内部制成袋状。通过隔壁部件移动,灭弧性气体的排出方向远离活动电极的轨迹。发明效果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延长了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闪络距离,能够缩短两电极间的距离。
根据第二方面和第五~七方面之一所述的发明,通过隔壁部件在对应于发生电弧的时刻进入电弧发生部中,能够有效地提高绝缘阻力。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能够结构简单地使隔壁部件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第三方面所述发明的效果外,能够防止在断路时产生于灭弧室内的灭弧性气体经缝漏出。
根据第八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第六或七方面所述发明的效果外,能够简单地把容纳部装到固定电极上。
根据第九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第六~八方面之一所述发明的效果外,能够使隔壁部件以支承轴为支点地转动。
根据第十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第八或九方面所述发明的效果外,通过相对支承轴轴支隔壁部件,能够更牢固地连接下容纳部与上容纳部。
根据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发明,除了第六~八方面之一所述发明的效果外,通过在远离活动电极轨迹的方向上排放灭弧性气体,即便在灭弧性能因灭弧室损耗而降低的场合下,也很难发生再起弧。
图面简介

图1是开关的主截面图。
图2是投入状态下的开关部的主视图。
图3是表示灭弧装置安装的分解透视图。
图4(a)是灭弧室的分解主视图。
图4(b)是灭弧室的分解侧视图。
图5(a)是活动隔壁部件的主视图。
图5(b)是活动隔壁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开放途中的开关部的主视图。
图7是在开放状态下的开关部的主视图。
图8(a)是沿图2的1-1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8(b)是沿图6的2-2线的局部截面图。
图9是其它实施例的开关部的主视图。
图10是其它实施例的开关部的主视图。
图11(a)-(c)是传统的灭弧室的主截面图。
符号说明11-开关;12-开关壳;13-电源侧套管;14-负载侧套管;15-导电棒;16-固定电极;17-导电棒;19-活动电极;19a-接触刃;30-灭弧装置;31-灭弧室本体(灭弧室);32-活动隔壁部件;41-容纳部;42-微隙灭弧室;43-下容纳部;44-上容纳部;49、54-突起;57-缝;60-支承轴;61a-隔壁部件;61b-侧壁;62-轴承部;64-致动销;65-闭锁件;L-连杆机构;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以下,依照图1-图8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在开关上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电源侧套管13及负载侧套管14三相的每一相(图1只画出了一相)相互面对地贯通支承在开关11的开关壳12的彼此相对的两侧壁上。导电棒15突设在电源侧套管13的内端部上,固定电极16被固定在导电棒15的顶面上(见图3)。导电棒17突设在负载侧套管14的内端部上,活动电极19的根部通过轴18可转动地支撑在导电棒17上。活动电极19由一块板状接触刃19a构成。
另一方面,在开关壳12内的底部上,通过由多个杆构成的开关机构部(未示出)设置了与开关壳12外部的操作把(未示出)驱动连接的转轴20。杆21可一体转动地被固定在转轴20上。驱动杆22的一端可转动地与杆21的前端相连。驱动杆2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大致与活动电极19的中央连接。此外,致动杆23的一端可转动地与杆21的前端相连。
因此,当操作所述操作把时,活动电极19通过开关机构部、转轴20、杆21、驱动杆22而以轴18为中心地在图1的实线所示的投入位置上与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开放位置之间移动。在可以从外界操作活动电极19的情况下,开关机构部、转轴20、杆21及致动杆23构成了使后述隔壁部件61移入产生电弧的后述灭弧室31内的连杆机构L。
(灭弧装置)如图2所示,灭弧装置30设置电源侧套管13的内端部上。灭弧装置30具有覆盖固定电极16的灭弧室31、可相对灭弧室31转动地设置的活动隔壁部件32。灭弧室31及活动隔壁部件32分别由聚酯、聚四氟乙烯、三聚氰胺、尿素及尼龙等具有绝缘性和灭弧性的合成树脂等制成。
如图3所示,灭弧室31具有覆盖导电棒15及固定电极16的容纳部41、相对容纳部41的顶面倾斜的微隙灭弧室42。灭弧室31的内部成为在断路时出现电弧的电弧发生部。如图3、图4(a)、图4(b)所示,容纳部41由可相互组装起来的下容纳部43及上容纳部44构成。
如图3所示,下容纳部43具有构成容纳部41的底壁的底壁件45。在底壁件45的顶面上,突设着在电源侧套管13侧开口的平面U形框状连接部46。如图3、图4(a)、图4(b)所示,大致从连接部46中央起,电源侧套管13侧的部分成为了构成容纳部41的两侧壁局部的一对侧壁部47、47。
在两侧壁部47、47的外表面上分别形成了半圆柱形突起49,突起49的电源侧套管13侧面被制成平面49a。连接部46的反电源侧套管13成为了可以进入上容纳部44内的嵌接部48。如图3所示,下容纳部43通过从下面把螺母N紧固在贯通固定电极16及导电棒15地从上方穿过的螺栓B上而相对导电棒15的底面被固定住。
如图3所示,上容纳部44成底部开口的箱形。在上容纳部44的两侧壁51、51上,分别形成了切口52、52(在图3中只画出了一个)。如图4(a)所示,切口52被设置成与下容纳部43的侧壁47部成凹凸关系。如图3及图4(b)所示,分别在两侧壁部51、51上形成了半圆柱形突起54、54,这两个突起54、54的反电源侧套管13侧被制成平面54a。
如图2、3所示,上容纳部44通过相对被固定在导电棒15上的下容纳部43而从上面嵌入而被固定在电源侧套管13的内端部上。如图4(a)所示,下容纳部43的侧壁部47、47与上容纳部44的侧壁部51、51被保持在相互嵌接状态下。下容纳部43的嵌接部48位于上容纳部44内。这两个突起49、54的平面49a、54a是一样的,由这两个突起49、54构成了圆柱状支承轴60。如图4(b)所示,在上容纳部44的上壁开始直到负载侧套管14侧侧壁的中央部上,连续地形成了槽55,活动电极19可以通过槽55。
如图3、图4(a)、图4(b)所示,微隙灭弧室42具有一对夹持上容纳部44的槽55的彼此相对的微隙灭弧部件56a、56a。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以上述活动电极19可通过的程度隔开。该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相对上容纳部44的顶面成一定角度并且从上容纳部44的顶面一直延伸到反电源侧套管13侧侧面的上部中央,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前端在分开的方向扩大。
如图3、图4(a)所示,在固定电极16附近的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底端上,形成了具有预定曲率半径的圆弧形缝57。如图3、图4(a)所示,在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外表面上,分别沿缝57的下沿部地突出设置了圆弧板状下导向部58。在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外表面上,圆弧板状上导向部59与下导向部58的顶面间隔预定距离地突设在缝57的上方。
(活动隔壁部件)如图2、3所示,活动隔壁部件32具有覆盖容纳部41局部的容纳室61,容纳室61在负载侧绝缘陶管14侧的侧壁被制成具有预定曲率半径的圆弧形隔壁部件61a,隔壁部件61a被制成可以进入缝57内。
如图3、图5(a)、图5(b)所示,容纳室61具有彼此面对的一对扇形侧壁部61b、61b。在两侧壁部61b、61b的电源侧套管13侧上,突设着半圆形的轴承部62,在轴承部62上形成了通孔63。在两侧壁部61b、61b的隔壁部件61a的中央附近,分别突设了致动销64。
如图2所示,支承轴60穿过轴承部62的通孔63,活动隔壁部件32可相对灭弧室31转动地支承着。致动杆23的另一端可转动地与两个致动销64相连。因此,活动隔壁部件32随着操作把的操作而通过开关机构部(未示出)、转轴20、杆21、致动杆23及致动销64而以支承轴60为支点地在图2所示投入对应位置与图7所示的开放对应位置之间移动。
如图3、图5(a)、图5(b)所示,在隔壁部件61a的外表面上部上,与隔壁部件61a垂直相交地突设着一对圆弧形闭锁件65。这两个闭锁件65彼此分开预定距离并可以进入下导向部58与上导向部59之间并且可以分别相对这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外表面滑动。在图2所示的投入状态下,闭锁件65从外面锁定缝57。
如图3、图5(a)、图5(b)所示,在这两个闭锁件65的隔壁部件61a的突出部的下沿部上,与闭锁件65垂直相交地分别形成了圆弧形被导向部66。这两个被导向部66可以沿下导向部58的顶面滑动。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开关11在断开时的作用。
在如图2所示的投入状态下,当操作把进行断路操作时,活动电极19以轴18为中心的向右转动。随后,如图6所示,当活动电极19离开固定电极16时,在这两个电极16、19之间发生了电弧。随着活动电极19的右转,该活动电极19从下往上地移动到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之间。就是说,活动电极19被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夹住了,产生于两个电极16、19之间的电弧一边接受微隙灭弧,一边被拉长。通过电弧热产生的灭弧性气体促进了灭弧。如图8(a)所示,缝57通过闭锁件65被关闭,从而防止了灭弧性气体经缝57外漏,由此提高了灭弧装置30的灭弧性能。
另一方面,随着操作把的断路操作,杆21右转,致动杆23上移。活动隔壁部件32通过致动销64上移并以支承轴60为中心地左转。如图6及图8(b)所示,在被导向部66受下导向部58引导的同时,隔壁部件61a顺利地进入缝57中。就是说,隔壁部件61a大致垂直于电弧被拉长方向地进入灭弧室31内两电极16、19之间的电弧发生部。
换句话说,隔壁部件61a遮挡住用直线连接固定电极16的电弧发生部与活动电极19的电弧发生部的线段地移动。隔壁部件61a挡住所发生电弧地位于两个电极16、19之间。因此,如图6所示,电弧路径绕过隔壁部件61a的弯曲,电弧路径即电弧拉长距离与直线时相比增大了。电弧路径的弯曲率随着隔壁部件61a进入缝57而增大。
当活动电极19移动到图7所示开放位置时,电弧完全熄灭,断路结束。此时,电弧路径如图7所示地弯曲了足以确保两电极16、19之间的绝缘距离的程度。即,在断路操作结束后,隔壁部件61a起到了同相间绝缘层的作用,两电极16、19之间的绝缘阻力提高了。因此,两电极16、19之间的距离可以缩短。此外,可以在闭路时进行与所述断路相反的操作。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在断路时,大致垂直于电弧拉长方向地使隔壁部件61a进入电弧发生部位。因此,电弧路径绕过隔壁部件61a地弯曲,电弧拉长距离与直线时相比增大了。因而,固定电极16与活动电极19之间的距离能够缩短。
(2)进入隔壁部件61a的电弧发生部是与活动电极19的断路操作连动地进行的。就是说,隔壁部件61a在发生电弧的时刻进入电弧发生部,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两电极16、19之间的绝缘阻力。
(3)相对固定设置在固定电极16侧的灭弧室31可转动地支承活动隔壁部件32。而且,设置了与活动电极19的断路操作连动地使活动隔壁部件32转动的并且使隔壁部件61a进入产生电弧的灭弧室31内的连杆机构L。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结构使隔壁部件61a与活动电极19的断路操作连动。
(4)灭弧室31的固定电极16附近部位被切掉地形成了用于使隔壁部件61a进入的缝57。而且,在断路状态下,在隔壁部件61a上设置了从外侧关闭缝57的闭锁件65。因此,在断路时,能够防止产生于灭弧室31内的灭弧性气体经缝57漏出。
(5)容放固定电极16的容纳部41由可相互组装起来的下容纳部43及上容纳部44构成。即,在用螺栓B及螺母N将下容纳部43固定在导电棒15上的情况下,相对下容纳部43地从上方嵌入上容纳部44。因此,将灭弧室31装入固定电极16的安装变简单了。
(6)在下容纳部43与上容纳部44上设置了彼此对应的半圆柱形突起49、54,在组装下容纳部43、上容纳部44时,通过这两个突起49、54构成了转动支承活动隔壁部件32的支承轴60,因此,通过将活动隔壁部件32支承在支承轴60上,在获得了对灭弧室31的活动隔壁部件32的稳定插入动作的同时,更牢固地连接上容纳部44与下容纳部43。
此外,也可以如下所述地改变实施上述实施例。
也可以如图9所示地形成灭弧室31。即,在连接两个微隙灭弧部件56a、56a的电源侧套管13侧之间的く形连件31a上,形成了排出孔31b。排出孔31b成型于开口部30a的上方。如此一来,随着活动隔壁部件32的移动,在由灭弧室本体31、活动隔壁部件32及底壁部45构成的袋状空间X中,通过电弧产生的热能以及因灭弧室31等热分解产生的灭弧性气体而马上提高了压力。这是因为灭弧性气体的排出口面积即开口部30a的开口面积因活动隔壁部件32的移动而缩小的缘故。随着空间X内的压力增大,灭弧性气体从开口部30a被排出,从开口部30a被排出的灭弧性气体通过排出孔31b被排到灭弧装置30外。就是说,隔壁部件61a使灭弧性气体排出方向远离活动电极19轨迹地移动。在本实施例中,灭弧性气体向上排出,而不向着活动电极19排气。通常,由于一边灭弧一边隔断,扩散电子混杂在灭弧性气体中。因此,例如在灭弧性能因灭弧室31消耗而降低的情况下,当伴随有扩散电子的且灭弧性降低的气体被排向活动电极19时,活动电极19处于开放状态,即便一旦灭弧结束了,恐怕也会随着一定的延时熔断而发生在起弧现象。在本实施例中,灭弧性气体被向上排出,而不被排向活动电极19,因此,即便灭弧性能因灭弧室31等消耗而降低了,也很难发生再起弧。
另外,也可以如图10所示地形成灭弧室31。即,连接部31a的く形部的上部也可以省掉。这样一来,与在连接部31a上形成排出孔31b一样地,向上排出灭弧性气体,而不向活动电极19排气。因此,即便灭弧装置30的灭弧性能降低,也能防止再起弧。
由图1、图9及图10所示的灭弧装置30、固定电极16、活动电极19及连杆机构L等构成的开口部也可以上下颠倒地设置。例如,在投入时,活动电极19以轴18为中心地左转并从下方接触固定电极17。此外,在开放时,开口部30a位于图1、9、10的下方,灭弧性气体向下排出。如此一来,灭弧性气体没有被排向活动电极19,能够防止由灭弧性能因灭弧室31等消耗而降低所引起的再起弧。
尽管本发明在本实施例中被用于具有由一块板状接触刃19a构成的活动电极19的开关11,但它也可以被用于具有由两块板状接触刃构成的活动电极的开关上。就是说,产生于两个接触刃与固定电极之间的电弧被遮断地使隔壁进入其间,从而能够缩短两个电极间的距离。
权利要求
1.一种开关的灭弧方法,在断路时在被固定于固定电极侧的灭弧室内熄灭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电弧,其特征在于,基本垂直于电弧被拉长方向地使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灭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件进入电弧发生部的进入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进行。
3.一种灭弧装置,在断路时熄灭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电弧,其特征在于,灭弧室固定设置在固定电极侧,在灭弧室内成为在断路时在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弧的发生部位,并设置了在该固定电极侧转动支承隔壁部件的并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地使所述隔壁部件进入产生电弧的灭弧室内的连杆机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切掉灭弧室的固定电极附近部位地形成了用于使隔壁部件进入的缝,在隔壁部件上设置了在断路状态下从外面封闭所述缝的闭锁件。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壁部件成圆弧板形,并设置了覆盖灭弧室两侧的扇形侧壁,在通过设置在该侧壁上的轴承部被支承到固定电极侧上的同时,可以从外面操作活动电极的连杆机构与设置在所述侧壁上的支承轴驱动连接,在断路时,所述隔壁部件可以进入灭弧室的电弧发生部中。
6.一种开关,固定电极和覆盖该固定电极的灭弧室被固定在突设于贯通开关壳的一方的套管的内端上的导电棒上,隔壁部件支承在该灭弧室的容纳部侧面上,在该灭弧室的微隙灭弧室基端上形成了可以让隔壁部件进入的缝,而在突设与另一方的套管的内端上的导电棒上,其接触刃可以接触离开固定电极地支承着活动电极,与外部操作连动地转动的支承轴通过连杆机构可转动地与该接触刃连动,通过该连杆机构,可以使隔壁部件进入所述缝。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室由被固定在导电棒上的固定电极的容纳部、相对其顶面倾斜的微隙灭弧室构成,在固定电极附近的微隙灭弧室基端上形成了在断路时隔壁部件进入其中的缝。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由可相互组装起来的下容纳部与上容纳部构成,固定电极可以容放在其中。
9.如权利要求6-8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容纳部上设置了可以支承隔壁部件的支承轴。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容纳部和上容纳部上,分别设置了彼此面对的半圆柱形突起,当组装这两部件时,通过这两个突起构成了可转动地支承隔壁部件的支承轴。
11.如权利要求8-10的任一项所述的开关灭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壁部件如此移动,即由电弧热产生的灭弧性气体的排出方向远离活动电极的轨迹。
全文摘要
一种灭弧装置、具有该装置的开关及灭弧方法。灭弧室被固定设置在固定电极侧,该位置成为在断路时产生于固定电极与活动电极之间的电弧的发生部位。可转动地将活动隔壁部件支承在灭弧室上。与活动电极的断路动作连动,活动隔壁部件的隔壁部件进入产生电弧的灭弧室中,将活动隔壁部件与连杆机构L驱动连接起来。在断路时,隔壁部件遮断电弧地进入灭弧室中。电弧路径绕过隔壁部件地弯曲,在确保两电极间的绝缘距离足够大的状态下缩短两电极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H01H33/04GK1340834SQ0112514
公开日2002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01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8月30日
发明者伊藤元, 小寺克昌, 铃木刚 申请人:日本能源服务株式会社,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