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24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用于例如在诸如移动式电话等传输无线电波的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中。
背景技术
在诸如移动式电话等传输无线电波的移动通讯终端设备中,通常,内电路与天线连接以传输无线电波。为了检测内电路是否正常启动,则必须切断内电路与天线之间的连接,以便不发送非法无线电波,并将内电路切换连接到检测器。因此,在移动通讯终端设备的电路板上安装有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用于将内电路切换到连接天线和检测器其中之一。由于移动设备的小型化,因此需要将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制造得更小。
传统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9-245907公开文献参考图36A和36B描述的。
连接到检测器(未显示)的探测器170具有一环状外围导体171和一设置在外围导体171中心的杆状中心导体172。该外围导体171和中心导体172通过绝缘体173进行绝缘。传统的连接器200具有通常彼此连接到一起的固定接触件240和活动接触件220。当探测器170连接到连接器200时,中心导体172与活动接触件220接触,以使活动接触件220的连接从固定接触件240切换到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
连接器200的壳体202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带有底板的接触件贮藏腔202。从侧面将活动接触件220和固定接触件240分别挤压安装到壳体202的接触件贮藏腔202a中,使其接触部分被设置成基本上垂直于探测器1 70的中心导体172的插入方向。在壳体202的上端设置有薄环状的接地接触件250,以便当探测器170连接到连接器200时,探测器170的外围导体171连接到接地接触件250。
活动接触件220和固定接触件240被挤压安装进入安装孔202b和202c,其形成在壳体202的接触件贮藏腔202a的两侧壁上的彼此相对的位置。
通过弯曲导体材料的带状金属板(band plate),将固定接触件240形成为具有基本上是J形的部分,并通过将其接触部分240a挤压安装到壳体202的安装孔202c中而被固定到壳体202上。接触部分240a的顶端伸入到接触件贮藏腔202a中,并在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部分240a的下表面形成接触点241。
类似地,通过弯曲弹性导体材料的带状金属板,将活动接触件220形成为具有基本上是J形的部分,并通过将其弹性部分220a挤压安装到壳体202的安装孔202b中而被固定到壳体202上。弹性部分220a的顶端伸入到接触件贮藏腔202a中,并朝向相对侧壁越过接触件贮藏腔202a的中心延伸。朝向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点241的弹性部分220a附近的上表面用作与活动接触件220的接触点221。
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朝向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部分240a偏移,所以活动接触件220的接触点221通常靠弹性部分220a的弹力而与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点241接触。因此,活动接触件220与固定接触件240电连接。或者,当探测器170连接到连接器200时,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进入壳体202的接触件贮藏腔202a中,并与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接触。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沿着离开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部分240a的方向被挤压,以使活动接触件220的接触点221离开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点241。与此同时,活动接触件220与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电连接,这样,传输电信号的电路就从固定接触件240切换到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
在上述的传统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200中,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在壳体202的侧壁上为悬臂。弹性部分220a的有效长度,即在弹性部分220a被安装到安装孔202b的支点224和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所接触的接触点225之间的长度,很短,大约是弹性部分220a长度的一半,通过与探测器170的中心导体172的接触,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会很大程度上翘曲超过其弹性极限。因此,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会发生塑性变形,以至于当探测器170与接触件200分离时,在活动接触件220的活动接触点221和固定接触件240的固定接触点241之间的接触压力不足。在活动接触件220的接触点221和固定接触件240的接触点241之间的电连接变得不可靠。为了防止此问题,需要加长活动接触件220的弹性部分220a的长度,因此限制了小型化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
特别地,用于移动设备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需要制造得更小,例如,活动接触件的侧边的长度大约是2mm至3mm,厚度大约是0.1mm至0.15mm。因此,用于移动设备的此类接触件中的活动接触件的弹性部分允许的空间就更小。采用传统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构造,很难满足连接器的小型化和活动接触件与固定接触件之间的可靠电连接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在不降低活动接触件和固定接触件之间的电连接可靠性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的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包括通常处于接触状态的一固定接触件和一活动接触件;与一探测器的外围导体连接的一接地接触件;以及一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夹持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当该探测器连接到该连接器时,该活动接触件离开该固定接触件;其中该壳体包括一接触件贮藏腔,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容纳在其中,以便不干涉该活动接触件的运动;一探测器连接部分,该探测器与其连接;以及一探测器插入口,该探测器的一中心导体从该探测器连接部分穿过该探测器插入口进入该接触件贮藏腔;该固定接触件至少包括一将该固定接触件固定到该壳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分、以及一伸入到该接触件贮藏腔内的第一接触部分;该活动接触件至少包括一将该活动接触件固定到该壳体上的第二固定部分;一板簧部分,其从该第二固定部分的前端朝向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方空间斜向地延伸;一第二接触部分,其通过将该板簧部分的延伸部分朝向该固定接触件成圆形地弯曲基本上180度而形成的,以便与该固定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分接触;以及一第三接触部分,从该第二接触部分朝向与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接触的该第二固定部分延伸。
通过此构造,由探测器的中心导体施加到第三接触部分的压力经过第二接触部分被传递到板簧部分的末端,这样使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基本上与板簧部分的长度相同。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要比传统的连接器的要长。能够防止由于接触和离开探测器而使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发生变形。当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做成与传统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基本相同时,能够采用如上所述结构而使连接器的尺寸小于传统的连接器的尺寸。


图1是使用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检验诸如移动式电话的通讯设备的内电路的示意图;图2A是显示有关移动式电话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尺寸和位置的设计图;图2B是当探测器与连接器未连接时,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电连接的设计图;图3A是探测器与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连接的设计图;图3B是当探测器连接到连接器时,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的电连接设计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5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与探测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侧视图;图6A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6B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7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8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底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第一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
图13A是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3B是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14是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5是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底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18A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图18B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前视图;图19是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带有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壳体的基座部件的前视图;图21是第五实施例中的壳体的基座部件的构造的立体图;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23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侧视图;图24是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5是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底端观看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27是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固定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29是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连接状态的剖面侧视图;图30是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1是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底端观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2是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固定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图33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顶端观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4是第八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从其底端观看的连接器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5是第八实施例中的连接器的固定接触件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36A是传统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和图36B是传统的连接器和探测器的连接的剖面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第一实施例现参考附图1至附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
图1是使用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1检验移动式电话100的内电路103的示意图,例如,在移动式电话的制造过程中。移动式电话100的内电路103通常连接到天线102上。为了在检验内电路103时不发射无线电波,需要切断内电路103和天线102之间的连接。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1设置在移动式电话100的电路板101上,介于内电路103和天线102之间。当检验内电路103时,通过电缆151连接到检测器150的探测器70被连接到连接器1上。
为了减小移动式电话100的尺寸,需要将连接器1做得很小,这样,例如与液晶显示装置104相比,该连接器1就变得更小了。连接器1的产品的尺寸例如为2.7mm×2.9mm×1.6mm。
图2A显示了通常用于连接内电路103和天线102的连接器1的设计图。图2B显示了当探测器70与连接器1未连接时,连接器1的电连接。图3A显示了当探测器70与连接器1连接时的设计。图3B显示了当探测器70连接到连接器1时,连接器1的切换功能的设计图。
当探测器70与连接器1连接时,内电路103和天线102之间的连接被切断,内电路103的电连接是通过探测器70从天线102切换到检测器150。
图4是在探测器70连接到连接器1之前,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构造的剖视图。图5是在探测器70与连接器1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图6A是连接器1的前视图。图6B是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7是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8是从底端观看的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从顶端观看的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连接器1的活动接触件2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从图4和图5中可以看出,探测器70包括杆状中心导体72、用于夹持该中心导体72的圆柱形绝缘体73以及环形外围导体71,其被夹持在绝缘体73的外表面并与中心导体72同轴。
从图4至图9中可以看出,连接器1包括壳体2、活动接触件20、固定接触件40和接地接触件50。该壳体2由绝缘树脂例如LPC(Liquid CrystalPolymer;液晶聚合物)制造,并且形成在立方体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凸出一基本上为圆柱形的探测器连接部分2b。
从图9中可以看出,沟槽形的接触件贮藏腔3按下面的方式在壳体2上形成,该方式是使其中插入活动接触件20的接触件贮藏腔3的开口形成在壳体2的侧面2c上,并且使其中插入固定接触件40的通孔9(请参见图8)形成在壳体2的侧面2d上。接触件贮藏腔3的上部与形成于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上表面的探测器插入口5相连通,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穿过探测器连接部分2b。挤压安装活动接触件24的凸起24a的一对安装槽8形成于朝向壳体2的侧面2c开口的接触件贮藏腔3的两个侧壁上。类似地,挤压安装固定接触件40的凸起44a的一对安装槽10形成于在壳体2的侧面2d上的通孔9的两个侧壁上(请参见图8)。
从图6B、图7、图8和图9中可以看出,一对凹槽11成形在与壳体2的侧面2c成垂直角度的两个侧面2e和2f上。此外,挤压安装接地接触件50的凸起53的一对安装槽12形成于每个凹槽11的两端。
该固定接触件40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或铍青铜支撑,并通过冲压和弯曲带状金属板制造。用于形成固定接触件40的带状金属板的厚度例如是0.15mm。该固定接触件40包括第一接触部分41,其可伸入到壳体2的接触贮藏腔3中;第一固定部分44,其可被挤压安装到通孔9中;第一间隔部分43,其从第一固定部分44成直角地弯曲并沿壳体2的侧面2d设置;以及第一焊接端42,其从第一间隔部分43的下端成直角地弯曲并与第一接触部分41基本平行。从图4、图5和图8中可以看出,第一接触点41a形成为从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下表面向下凸起以便与活动接触件20接触。从图9中可以看出,两组两个凸起44a的分别形成于第一固定部分44的两侧。换句话说,该固定接触件40设置如下第一接触部分41和第一固定部分44形成为与第一焊接端42平行,并形成基本垂直第一接触部分41和第一固定部分44的第一间隔部分43。
该活动接触件20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或铍青铜制成,并通过冲压和弯曲带状金属板制造。用于形成活动接触件20的带状金属板的厚度例如是0.1mm。从图8至图10可以看出,该活动接触件20包括第二固定部分24,其可被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安装槽8中;第二间隔部分23,其从第二固定部分24的后端成直角地弯曲并沿壳体2的侧面2c放置;第二焊接端22,其从第二间隔部分23的下端成直角地弯曲并与第二固定部分24基本平行;第一板簧部分26,当装配连接器1时,该第一板簧部分26从第二固定部分24的前端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下方斜向延伸;转向部分27,其通过将第一板簧部分26的延伸部分朝向固定接触件40成圆形地弯曲成基本为180度成形,以便与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接触;第二板簧部分25,从转向部分27朝向第二固定部分24延伸。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靠近转向部分27的一个部分用作第二接触部分21,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靠近第二板簧部分25的自由端的一个部分用作第三接触部分25a。从图9中可以看出,两组两个凸起24a分别形成于第二固定部分24的两侧。
在没有加载的自然状态下,当分别被单独地固定在壳体上时,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板簧部分25上的第二接触部分21位于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上方,以便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从图4中可以看出,当装配连接器1时,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板簧部分25上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与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上的第一接触点41a接触。此时,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由于第二接触部分21与第一接触部分41的接触而翘曲,从而产生预定的接触压力。
从图9中可以看出,接触件贮藏腔3在壳体2的侧面2c上大大地开口,直至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上表面,以便在第一板簧部分26、第二板簧部分25和转向部分27不与壳体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将活动接触件20插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此外,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第二板簧部分25和转向部分27的宽度比第二固定部分24的窄,从而可以提高用作板簧的第一板簧部分26、第二板簧部分25的性能。
与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接触的接地接触件50是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或铍青铜制成,并通过冲压金属板和弯曲其坯体而制造的。该接地接触件50包括环状基座壳51和一对在基座壳51的下表面与该基座壳51的中心相反的延伸的支腿52。支腿52分别具有基本上是L形的朝向基座壳51的外面凸出的部分。将被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安装槽12中的两组两个凸起53形成于支腿52的两侧。
为了装配第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将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24从侧面2c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安装槽8中,以将活动接触件20固定在壳体2上。接下来,将固定接触件40从侧面2d挤压安装到通孔9中,以将固定接触件40固定在壳体2上,而同时向下推动该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板簧部分25。此外,从壳体2的上面,将接地端50的支腿52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安装槽12中,并且基座壳51的内表面安装到壳体的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外表面,从而将接地端50安装到壳体2上。因此,完成了连接器1的装配。
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焊接端42和第一间隔部分43的宽度,以及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焊接端22和第二间隔部分23的宽度被制造成略大于接触件贮藏腔3的宽度,并且定位凹槽13a和13b分别在壳体2的侧面2c和2d上形成,以将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间隔部分23和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3分别安装到定位凹槽13a和13b中。因为定位凹槽13a和13b的深度基本上与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的厚度相同,所以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间隔部分23和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3分别容纳在壳体2的定位凹槽13a和13b中,使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间隔部分23和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3的内表面分别与壳体2的定位凹槽13a和13b的表面接触。因此,可以将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相对壳体定位。将接地接触件50的基座壳51安装到探测器连接部分2b上,并且该基座壳51的下表面与用作与探测器70的接触表面的壳体2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6接触,以便使接地接触件50相对壳体定位。
如图4所示,当探测器70没有连接到连接器1时,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与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上的第一接触点41a接触,以便使该固定接触件40电连接于该活动接触件20。例如高频信号的电信号可以在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之间传输。接地接触件50连接到在电路板101上(请参见图1)的地线,以便使接地接触件50用作壳体2对高频信号的屏蔽。在移动式电话100中,高频信号是在内电路103和天线102之间传输。通过接地接触件50很好地防止噪音在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之间泄漏。
如图5所示,当探测器70连接到连接器1时,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接触,以便使位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的延伸处的转向部分27朝向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运动。因此,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离开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上的第一接触点41a,从而使活动接触件20的电连接从固定接触件40切换到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与此同时,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与接地接触件50的基座壳51的外表面接触,从而使外围导体71与接地端50电连接。因此,安装了连接器1的移动式电话100的电路板101和检测器150共同接地。由于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的底端与壳体2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6接触,因此可以防止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的过度插入。
当内电路103检验完毕后,将探测器70从连接器1中拔开,则用于向下推动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板簧部分25上的第三接触部分25a的压力被释放,这样,通过第一板簧部分26和第二板簧部分25的弹性使活动接触件20恢复到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因此,活动接触件20的接触部分21与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上的第一接触点41a再次接触。
如上所述,第一实施例的活动接触件20设置如下第一板簧部分26从第二固定部分24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下方空间斜向延伸,将第一板簧部分26的延伸部分朝向第一接触部分41成圆形地弯曲成基本上180度而形成转向部分27,并通过朝向第二固定部分24延伸该转向部分27而形成第二板簧部分25。因此,由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施加到第三接触部分25a的推动力经过第二板簧部分25和转向部分27传递到第一板簧部分26的端部。因此,连接器1的活动接触件20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与第一板簧部分26的长度基本相同。活动接触件20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可以做成比传统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长度更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接触和离开探测器70而使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发生变形。当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的有效长度做成与传统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基本相同时,能够采用如上所述的构造而使连接器的尺寸小于传统的连接器的尺寸。
此外,接地端50的支腿52的下表面形成为与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焊接端42的下表面以及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焊接端22的下表面在同一水平面。通过此构造,通过将焊接端22、42和支腿52的下表面焊接到印制在电路板103上的电路图案,可以将连接器1直接安装到电路板103上。此外,因为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3是紧密地安装到壳体2的定位凹槽13b中,并且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间隔部分23是紧密地安装到定位凹槽13a中,所以当连接器1被焊接到电路板103上时,焊料流很少通过活动接触件20和壳体2之间以及固定接触件40和壳体2之间的缝隙侵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内。因此,就可能防止焊料附着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此外,接触件贮藏腔3具有底部4,这样使焊料不会直接附着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上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
第二实施例参考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除了活动接触件20的形状以外,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图11是连接器1的活动接触件2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在第一实施例中,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直接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下方空间延伸,并在第一板簧部分26的延伸处形成转向部分27。然而,在第二实施例中,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24斜向延伸,基本上朝向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的中心,并在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的附近的弯曲部分30向上弯曲,以使第一板簧部分26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延伸。换句话说,在第二实施例中的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具有基本上是V形的部分。
通过使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弯曲以获得V形部分,就可能使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变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接触和离开探测器70而使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发生变形。当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的有效长度做成与传统的连接器的活动接触件的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基本相同时,就能够采用如上所述的构造而使连接器的尺寸小于传统的连接器的尺寸。
第三实施例参考图12至图15描述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在第三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中的基本相同。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图12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13A是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13B是连接器1的前视图。图14和图15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从图12和图15中可以看出,通过使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上表面凹入成类似研体的形状,在探测器插入口5的两个侧壁上形成斜面14,其用于引导将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插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中。通过此构造,由于当探测器70与连接器1连接时,中心导体72沿斜面14运动,所以可以降低中心导体72相对探测器插入口5的定位误差。因此,该中心导体72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可靠地接触。
从图13A、图13B和图14中可以看出,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板簧部分25上的第三接触部分25a的两侧形成一对圆形凸起28。换句话说,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形成为圆形。另一方面,在与探测器插入口5相对的接触件贮藏腔3的两个侧壁上形成一对止挡块15,当第三接触部分25a被推下预定的行程时,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的凸起28将接触到止挡块15。通过此构造,就可能防止由于例如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过度插入等问题造成的第三接触部分25a被推下过度时,造成的活动接触件20的板簧部分25和26的塑性变形。
从图12、图14和图15中可以看出,通过弯曲成曲拐的形状(crank shape),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介于第二接触部分21和第三接触部分25a之间,形成曲拐部分29。相对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的位置高于壳体2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6的位置。因为壳体2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6用作与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的底端接触的接触表面,所以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的底端可以被定位,从而使其不从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的底端伸出。因此,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可以被外围导体71保护,可以防止探测器70的损坏。
从图12中可以看出,在壳体2的下表面(或外底部表面)2g上分别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焊接端42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焊接端22的位置形成一对凹槽16,以在焊接端22和42与壳体2之间形成缝隙。此外,在壳体2的通孔9和定位凹槽13b之间的边缘上形成壁阶(offset)17,以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固定部分44和第一间隔部分43的拐角处和壳体2之间形成缝隙。当通过将焊接端22和42焊接到印制在电路板101上的电路图案而将连接器1安装在电路板101(请参见图1)上时,熔化的焊料和焊液汇聚在缝隙16和17中,因此,焊液很少通过活动接触件20和壳体2之间以及固定接触件40和壳体2之间的缝隙而侵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的内部。因此,可以防止焊料附着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此外,最好在壳体2的安装槽8和间隔凹槽13a之间的边缘处形成壁阶,以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24与第二间隔部分23的拐角处和壳体2之间形成缝隙(未在图中示出)。
此外,从图9中可以看出,在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上,位于朝向活动接触件20的转向部分27的位置处形成凹槽18。当通过接触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而使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的第三接触部分25a被推下时,由于凹槽18的存在,活动接触件20的转向部分27不与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接触,因此可以防止活动接触件20的变形。换句话说,通过凹槽18的深度,可以提高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的翘曲量。
第四实施例参考图16描述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图16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第四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与这些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例中,壳体2的基座部分2a和探测器连接部分2b是整体成形在一体中。在第四实施例中,壳体2由基座部件2a’和探测器连接件60独立成形,例如通过模制绝缘树脂成形。
该基座部件2a’基本上是长方体形状。从图16中可以看出,通过从侧面2c朝向对面的侧面2d切削基座部件2a’,使得用于容纳活动接触件20的接触件贮藏腔3在基座部件2a’上形成为类似于沟槽的形状。
探测器连接件60基本上是圆柱形。沿圆柱形的轴向穿过探测器连接件60的探测器插入口62形成在探测器连接件60的上表面的中心。用于将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导入探测器插入口62的类似于研体形状的斜面61形成于探测器连接件60的上表面上。装配并遮盖接触件贮藏腔3的上开口的盖子部分63是整体形成于探测器连接件60的下端。
探测器连接件60设置在基座部件2a’上,设置的方式是将盖子部分63装配到接触件贮藏腔3的上开口,并将接地端50的支腿52挤压安装到形成于基座部件2a’上的安装槽12中,以使接地端50安装到壳体2上,并使探测器连接件60与基座部件2a’结合。
如上所述,探测器连接件60与基座部件2a’分离,使得用于引导该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的斜面61可以围绕探测器插入口62而形成。当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从任意方向插入到探测器插入口62时,能够保证中心导体72导入到探测器插入口62。
此外,盖子部分63一体成形在探测器连接件60上,使得当探测器连接件60与基座部件2a’结合时,接触件贮藏腔3的上开口被盖子部分63覆盖。因此,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从不接触接地端50或固定接触件40。此外,灰尘也很少侵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中。另外,当装配连接器1时,盖子部分63位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24的上方,这样,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从不接触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24。因此,能够确保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与活动接触件20之间的绝缘。
此外,通过夹物模压(insert molding)可以将探测器连接件60和接地端50一体成形。通过此构造,可以减少连接器1的部件的数量,并使接地端50精确地固定在探测器连接件60上。
第五实施例参考图17至图21描述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在第五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基本相同。与这些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该第五实施例基本上是上述的第二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的综合。
图17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18A是连接器1的侧视图。图18B是连接器1的前视图。图19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带有连接器1的活动接触件的壳体2的基座部件2a’的前视图。图21是壳体2的基座部件2a’的构造的立体图。
从图17中可以看出,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位于基本上是探测器插入口62的中心位置,并在探测器连接件60的斜面61的下端的上方。通过此构造,确保探测器70的中心导体72与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接触。
通过成形弯曲部分30,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具有基本是V形的部分。在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4上朝向弯曲部分30的位置形成凹槽18。通过弯曲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以具有V形部分,可以使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变长。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接触和离开探测器70而使活动接触件20的板簧部分25和26发生变形。
第六实施例参考图22至图27描述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在第六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五实施例的基本相同。与这些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图22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23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连接状态的剖面侧视图。图24和图25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26是连接器1的活动接触件2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图27是连接器1的固定接触件4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在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从壳体2的侧面被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接触件贮藏腔3中。在该第六实施例中,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是从壳体2的底部被挤压安装到壳体2的接触件贮藏腔3中。
从图24和图25中可以看出,壳体2由例如LCP等绝缘树脂制造,并成形为圆柱形的探测器连接部分2b从立方体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凸出。
从图25中可以看出,接触件贮藏腔3具有在壳体2的底部的矩形开口3a,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从该矩形开口插入到接触件贮藏腔3中。活动接触件20和固定接触件40沿着平行于矩形开口3a的较长侧边的方向排列。两组安装槽8沿矩形开口3a的较短的两侧边形成,用作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的第二间隔部分23和用作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固定部分的第一间隔部分43被挤压安装到此矩形开口3a中。
从图22、图23和图24中可以看出,类似于研体形状的斜面61形成于围绕探测器插入口5的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上表面上。在探测器连接部分2b下面的接触件贮藏腔3的一部分3b比探测器连接部分2b的直径窄。
固定接触件40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黄铜或青铜制成,并通过冲压和弯曲带状金属板形成。该固定接触件40包括第一接触部分41,其可伸出到壳体2的接触贮藏腔3中;用作第一固定部分的第一间隔部分43,其从第一接触部分41成直角地弯曲;以及第一焊接端42,其从第一间隔部分43的下端弯曲成直角并相对第一接触部分41基本平行。从图22、图23、图25中可以看出,第一接触点41a形成为从第一接触部分41的下表面向下凸起。从图24、图25、图27中可以看出,两组两个凸起43a分别形成于第一间隔部分43的两侧。换句话说,该固定接触件40构造成基本上具有曲拐形状。
活动接触件20由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磷青铜或铍青铜制成,并通过冲压和弯曲带状金属板形成。从图22至图26可以看出,该活动接触件20包括第二间隔部分23,其用作第二固定部分;第二焊接端22,其从第二间隔部分23的下端弯曲成直角;第一板簧部分26,其从第二间隔部分23的顶端基本上朝向贮藏腔3的中心的位置斜向延伸,并在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端附近的弯曲部分30处向上弯曲,以朝向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延伸第一板簧部分26;转向部分27,其通过将第一板簧部分26的延伸部分朝向固定接触件40基本上180度地圆形弯曲而形成,以便与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接触;第二板簧部分25,其被从转向部分27朝向第二间隔部分23延伸而形成。从图24至图26中可以看出,两组两个凸起23a分别形成于第二间隔部分23的两侧。
第六实施例中的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具有基本是V形的部分。通过弯曲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一板簧部分26以具有V形部分,可以使板簧部分的有效长度变长。
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靠近转向部分27的一个部分用作第二接触部分21,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靠近第二板簧部分25的自由端的一个部分用作第三接触部分25a。通过弯曲成曲拐形状,在第二板簧部分25上介于第二接触部分21和第三接触部分25a之间,形成曲拐部分29。相对接触件贮藏腔3的底部,活动接触件20的第三接触部分25a的位置高于壳体2的基座部分2a的上表面6的位置。
环状凸起71a形成于探测器70的外围导体71的内表面。在接地接触件50的环形盖壳51的外表面上还形成有环状凹槽51a,其处于当探测器70与连接器1连接时对应环状凸起71a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环状凸起与环状凹槽51a连接,探测器70可以稳固地连接到连接器1上。
为了装配连接器1,用作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固定部分的第一间隔部分43被挤压安装到从壳体2的底部开始并设置在图25中的接触件贮藏腔3的右侧的安装槽8中,以便将固定接触件40固定在壳体2上。接下来,用作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固定部分的第二间隔部分23被挤压安装到设置在接触件贮藏腔3的左侧的安装槽8中,以便将活动接触件20固定在壳体2上。最后,从壳体2的上面将接地接触件50的支腿52挤压安装到在壳体2的侧面的导向槽12上,以便将接地接触件50安装到壳体2上。因此,完成了连接器1的安装。
在第六实施例中,接触件贮藏腔3在壳体2的底部开口,这样,当焊接端22和42焊接到印制在电路板上的电路图案时,焊料就有可能粘附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然而,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分别通过第一间隔部分43和第二间隔部分23而远离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焊接端42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焊接端22,所以焊料很少附着在第一接触部分41和第二接触部分21上。
第七实施例参考图28至图32描述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在第七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六实施例的基本相同。与这些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图28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构造的剖面侧视图。图29是连接器1和探测器70的连接状态的剖面侧视图。图30和图31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2是连接器1的固定接触件4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在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固定接触件40被挤压安装到壳体2。然而,在第七实施例中,,固定接触件40是通过夹物模压而一体插入到壳体2中。从图28、图29和图32中可以看出,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第一焊接端42通过间隔部分45连接,该间隔部分45用作第一固定部分并具有S形部分。在壳体2的模制过程中,图28、图29和图30中的通孔46用于夹持固定接触件40在模具中。
通过此构造,可以减少连接器1的部件的数量,从而简化连接器1的装配。此外,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与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焊接端42分离。因此,通过沿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5进入接触件贮藏腔3,焊料很少粘附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
在第七实施例中,整个S形间隔部分45插入到壳体2中。然而,可以将除了第一接触部分41和第一焊接端42以外的至少固定接触件40的一部分插入到壳体2中。
第八实施例参考图33至图35描述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在第八实施例中的连接器1的基本结构与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的基本相同。与这些实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了其解释。
图33和图34是连接器1的构造的分解立体图。图35是连接器1的固定接触件40的具体形状的立体图。
在第八实施例中,固定接触件40被插入到壳体2中。从图33和图35中可以看出,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从第一固定部分44沿着与活动接触件20的板簧部分25和26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间隔部分47和第一焊接端42偏离(offset from)在第一接触部分41的延伸方向上的第一接触点41a。
通过此构造,从图34中可以看出,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点41a附近的第一接触部分41被绝缘树脂制成的壳体2围起,因此,焊料通过沿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间隔部分47或其他进入接触件贮藏腔3,而很少粘附在固定接触件40的第一接触部分41和活动接触件20的第二接触部分21上。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递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1-401537和2002-184898,因此参考合并了其内容。
虽然通过结合附图以举例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充分描述,但可以理解到,各种的修改和改型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明显的。因此,除非修改和改型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它们应该包括在本发明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包括通常处于接触状态的一固定接触件和一活动接触件;与一探测器的外围导体连接的一接地接触件;和一壳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夹持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当该探测器连接到该连接器时,该活动接触件离开该固定接触件;其中该壳体包括一接触件贮藏腔,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容纳在其中,以便不干涉该活动接触件的运动;一探测器连接部分,该探测器与其连接;以及一探测器插入口,该探测器的一中心导体从该探测器连接部分穿过该探测器插入口进入该接触件贮藏腔;该固定接触件至少包括一将该固定接触件固定到该壳体上的第一固定部分、以及一伸入到该接触件贮藏腔内的第一接触部分;该活动接触件至少包括一将该活动接触件固定到该壳体上的第二固定部分;一板簧部分,其从该第二固定部分的前端朝向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接触部分的下方空间斜向地延伸;一第二接触部分,其通过将该板簧部分的延伸部分朝向该固定接触件成圆形地弯曲基本上180度而形成的,以便与该固定接触件的第一接触部分接触;以及一第三接触部分,从该第二接触部分朝向该第二固定部分延伸,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与其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接地接触件具有基本上是环形的形状,并且该探测器连接部分具有基本上是圆柱的形状;该接地接触件安装到该壳体的该探测器连接部分的外表面;以及该探测器插入口被形成用于包含该探测器连接部分的中心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在该壳体的该探测器连接部分的一端面上围绕该探测器插入口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一斜面,以便将该探测器的该中心导体引导至该探测器插入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壳体的该接触件贮藏腔具有一朝向该探测器插入口的底面;以及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分别从该壳体的侧面插入到该接触件贮藏腔中。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在该接触件贮藏腔的底部上朝向一弯曲部分的位置形成有一凹槽,该弯曲部分是通过弯曲该板簧部分的延伸部份以形成该活动接触件的第二接触部分而形成的,以便当该活动接触件翘曲时该弯曲部分与接触件贮藏腔的底部不干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壳体的该接触件贮藏腔具有一朝向该探测器插入口的开口;以及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从该开口被插入到该接触件贮藏腔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壳体由该探测器连接件和一从该探测器连接件独立形成的基座部件而成形;该探测器插入口被形成用于包含该探测器连接件的中心轴;以及在该探测器连接件的一端面上围绕该探测器插入口形成一斜面,以便将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引导至该探测器插入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探测器连接件和接地端是通过夹物模压一体成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在该接触件贮藏腔上形成一止挡块,其用于当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接触该活动接触件的第三接触部分时,限制该活动接触件的第三接触部分的运动量。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当该活动接触件的该第二接触部分与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接触部分接触时,该活动接触件的该第三接触部分从该壳体上的与该探测器的末端接触的一部分沿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的插入方向向外突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板簧部分具有至少一弯曲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至少该固定接触件的第一固定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夹物模压与该壳体一体成形。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固定接触件还具有一焊接端,并且该第一接触部分和该焊接端沿着与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的排列方向及插入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的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偏离该第一接触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固定接触件还具有一第一间隔部分,其通过从相对该第一接触部分的该第一固定部分的末端基本上成直角地弯曲而形成;以及一第一焊接端,其被焊接在一电路板上,并从该第一间隔部分的下端基本上为直角地形成,以与该第一固定部分基本平行;该活动接触件还具有一第二间隔部分,其通过从相对该板簧部分的该第二固定部分的末端基本上成直角地弯曲而形成;以及一第二焊接端,其被焊接在一电路板上,并从该第二间隔部分的下端基本上为直角地形成,以与该第二固定部分基本平行;以及该壳体具有容纳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间隔部分和该活动接触件的该第二间隔部分的多个凹槽。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焊接端和该活动接触件的该第二焊接端分别被弯曲,以朝向该壳体的外部底面;以及用作熔化的焊料池的凹槽是形成于该壳体的外部底面上,位于朝向该第一焊接端和该第二焊接端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用作熔化的焊料池的凹槽形成于该壳体的、朝向在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固定部分和该第一间隔部分之间以及该活动接触件的该第二固定部分和该第二间隔部分之间的弯曲拐角处的部分上。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至少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固定部分和该第一间隔部分的一部分通过夹物模压与该壳体一体成形。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固定接触件的该第一接触部分和该第一焊接端沿着与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的排列方向及插入该探测器的中心导体的方向都垂直的方向偏离该第一接触部分。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在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之间传输高频信号。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中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设置在一移动传输设备的一天线和一发送接收电路之间;以及当该发送接收电路被连接到一检测器时,连接到该检测器的该探测器被连接到该连接器上。
全文摘要
一种具有切换功能的连接器,其用于例如检验移动通讯设备中的内电路,其包括通常接触的固定接触件和活动接触件;带有接触件贮藏腔的壳体,该固定接触件和该活动接触件插入其中。该壳体具有开口,以使探测器的中心导体穿过该开口被插入,以与该活动接触件接触,进行内电路的连接切换。该活动接触件的成形方式是使一板簧部分朝向固定接触件的下方空间斜向延伸,该板簧部分的延伸部分被圆形地弯曲约180度,以便形成与探测器的中心导体接触的第三接触部分。
文档编号H01R13/646GK1539186SQ0281557
公开日2004年10月20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28日
发明者麦生田彻, 俊, 星野就俊, 桥本健, 谷口律 申请人: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