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SD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87025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miniSD转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miniSD插座,尤指可供容置与定位miniSD卡且其可嵌插于SD插槽的中继座体。
背景技术
按电子与资讯技术的追求“轻、薄、短、小”使得储存装置的体积亦日益缩小,也必须在零组件的缩小化下,产品始有微小化的可能,相信笔记型电脑相较于桌上型个人电脑即为一例。
继SD推出之后,亦有所谓“miniSD”卡为业者开发出来,这种更微小的储存装置,其可广泛地被使用于如手机,FDA等小型电子产品,因此,时至今日,miniSD亦已成为规格化的电子组件之一。
不可讳言,各种资讯卡于使用时,必须具可供对应嵌插的插槽,在产品的有限空间内,若欲一一对应开具,有其困难度,毕竟除了SD卡之外,尚有其他不同的储存卡,所以,较为可行的作法是以SD卡的插槽,提供为miniSD卡使用。
公知的方式如日本东芝(Toshiba)所出产的miniSD adapter,该转接器为卡匣状,一端为开放端,另端则为封闭端且具信号连接弹片的设置,中间的槽体则可供miniSD卡嵌插,而其顶盖,则为一金属质的上盖,此方式固可使其为miniSD卡与插槽间的转接,缺陷在于,当miniSD卡连同转接器插入后欲取出时,则时常导致miniSD卡被单独抽出,转接器则独自留在SD卡的插槽内,所以,若欲使用SD卡时,则必须将该转接器取出,非常耗工费时。
另一缺陷为,由于SD卡的插槽高度甚薄,因此,若以高分子材料制成上下盖且中间具miniSD卡厚度间隙时,则会因材料厚度过薄而产生应力不足的问题,而前述的Toshiba的上盖因此而采用金属,却因其具导电性而形成易触及miniSD卡的信号弹片形成短路,亦为美中不足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miniSD转接器,可以克服上述二种缺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器,其包括一底座,长宽尺寸对应于SD卡的插槽,一侧具若干弹片槽;若干弹片,定位于弹片槽;一上盖,其长宽尺寸对应于底座,结合底座后的高度则对应于SD卡插槽的高度,具一尺寸对应于miniSD卡框室,且两端角处各突设室突;一定位构件,可滑移地包夹于底座与上盖的前端,且具一压片可被椎移至框室上方;弹片置于底座,上盖与底座固定连结,而定位构件夹合于异于弹片端的上盖与底座,框室则可供客置miniSD卡,并由压片的推移至框室上方而为防止miniSD卡脱出。
所述的转接器,其定位构件为不銹钢材质。
所述的转接器,其底座异于弹片端具两下扣槽及内缩形成下轨,外侧则具设一轨缺,而上座前框对应设置上扣槽,上轨及上槽缺,定位构件则为C型断面,前端延伸一定位端片,后端延伸一卡掣端,顶部延伸一压片,其可套合于上轨与下轨而呈可移动状态,且定位端片可分别落入上下扣槽之一而定位,压片则随之滑移以压掣或不压掣miniSD卡。
所述的转接器,其底座两侧得突设底榫,且上盖的两侧框对应设置上槽,为嵌合连结。


为进一步揭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内容,首先请参阅附图,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组立后立体示意图;图3为miniSD卡置入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转接器使用时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基本上,本实用新型由一底座1,若干信号弹片2,一上盖3,及一定位构件4所组合而成,其组立后可供miniSD卡A嵌置。
其中,底座1为座体,其材料可为但不限于高分子材料,其长宽尺寸对应于SD卡的长宽,可嵌置入SD卡的嵌槽,而其一端,则具若干一体成型的弹片槽11,供后叙弹片2的定位,而其两侧,亦各突设一底榫12,供后叙的上盖3嵌套扣合。此外,于外端的缘部,则设置两凹陷的下扣槽13,供后叙定位构件4扣合或松扣时的定位,另下扣槽13的一侧,则厚度较薄,形成一段下轨14,而其外侧,则具一凹陷的下槽缺15。
弹片2为金属材质,其位置与尺寸对应于SD卡插槽内的接头,嵌插后可为连结,于组装时,分别被置于前述的弹片槽11内。
上盖3为框状盖体,其尺寸对应于前述的底座1,其两侧缘底部则开具可供与前述底榫12嵌合的上槽31,而其一侧的侧框上缘,则厚度削薄形成一平坦面的片阶311,供容置后叙定位构件4的压片41,同时,其具一前框32,并使其间形成一尺寸与形状对应于miniSD卡A的框室33,供容置miniSD卡A,而该前框32对应于前述下扣槽13处,亦对应凹陷形成上扣槽321,且对应于前述下轨14处,亦厚度变薄,形成一段上轨322,且其外侧,亦凹陷形成一上槽缺323。另于框室33的两端角,则各具一室突331的延伸,连结于底座1后,形成一间隙。
定位构件4为不銹钢一体冲压成型,故其具有挠性,其一侧具一压片41的延伸,而其中段则为C型断面,且其可束紧前述上轨322与下轨14,呈可移动唯不脱出的状态,而其最前端,则具一弯折的定位端片42,另端则具一斜向内缩卡掣端43,为推移后的定位。
请再参阅附图,本实用新型于实施时是将弹片2置入底座1的弹片槽11内,而后将上盖3盖合,并予以如但不限于超音波封合,且定位构件4由中段圈套于上轨322及下轨14,而形成包覆唯可滑移状态,而室突331部位下方形成一间隙。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将miniSD卡A自上而下置入框室33内,端角并落入室突331与底座1形成的间隙内,则其底部的弹片会与底座1上外露的弹片2接触,形成信号连结,而此时将定位构件4左推,则可使定位端片42落入左侧的下扣槽13与上扣槽321,而压片41则压掣住miniSD卡A,形成定位并可嵌插入插槽以作动;反之,向右侧推移时,则压片41位于框室33外,且卡掣端43落入上槽缺323与下槽缺15的空间内,且定位端片42则落入并卡掣于较右侧的上扣槽321与下扣槽13间,形成定位,此时则可将miniSD卡取出。
所以,经由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其摆脱公知的卡匣状,而为顶部开放,故在材料的厚度上,无应力不足的缺陷,且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简捷,更无公知技术般,抽出时只miniSD卡被抽出,而转接器面于插槽内。
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只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举凡局部的变更或修饰而源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而为熟习该项技艺的人所易于推知的,俱不脱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权范畴。
权利要求1.一种miniSD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底座,长宽尺寸对应于SD卡的插槽,一侧具若干弹片槽;若干弹片,定位于弹片槽;一上盖,其长宽尺寸对应于底座,结合底座后的高度则对应于SD卡插槽的高度,具一尺寸对应于miniSD卡框室,且两端角处各突设室突;一定位构件,滑移地包夹于底座与上盖的前端,且具一压片被推移至框室上方;弹片置于底座,上盖与底座固定连结,定位构件夹合于异于弹片端的上盖与底座,框室供容置miniSD卡,压片推移至框室上方防止miniSD卡脱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定位构件为不銹钢材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底座异于弹片端具两下扣槽及内缩形成下轨,外侧则具设一轨缺,上座前框对应设置上扣槽,上轨及上槽缺,定位构件则为C型断面,前端延伸一定位端片,后端延伸一卡掣端,顶部延伸一压片,其套合于上轨与下轨而呈可移动状态,且定位端片分别落入上下扣槽之一定位,压片则随之滑移以压掣或不压掣miniSD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底座两侧得突设底榫,且上盖的两侧框对应设置上槽嵌合连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miniSD转接器,其包括一底座,长宽尺寸对应于SD卡的插槽,一侧具若干弹片槽;若干弹片,定位于弹片槽;一上盖,其长宽尺寸对应于底座,结合底座后的高度则对应于SD卡插槽的高度,具一尺寸对应于miniSD卡框室,且两端角处各突设室突;一定位构件,可滑移地包夹于底座与上盖的前端,且具一压片可被推移至框室上方;弹片置于底座,上盖与底座固定连结,而定位构件夹合于异于弹片端的上盖与底座,框室则可供容置miniSD卡,并由压片推移至框室上方而为防止miniSD卡脱出。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660707SQ20032010088
公开日2004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9日
发明者陈远华 申请人:皇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