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3389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电气上将安装有电气回路的基板彼此连接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一种将连接器安装在基板上,作为将基板彼此电气上连接的连接器,具有吸收在连接器嵌合时产生的位置偏移的机构的连接器。作为这种连接器的例子,已公开了一种连接器,它通过使安装在基板上的一对连接器中的一个触点的脚部向外部露出,利用该脚部吸收与相对的触点嵌合时产生的偏移(参见特开2000-260527号公报)。采用这种连接器,在利用具有金属线那样的弹性的部件构成触点的脚部的同时,由于不用壳体覆盖该部分,使它露出,因此可以通过自由变形,吸收嵌合时的位置偏移。
但是,在上述现有例子中,为了吸收位置偏移,将向外部露出的触点的脚部用极薄的线状金属片制成,另一方面,将该部分固定在基板上,成为在使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浮起的状态下支承的结构,因此,加在触点脚部上的负荷大,该脚部容易破损。另外,在上述连接器中,通过将隔板固定在固定有具有向外部露出的脚部的连接器的基板上,可以限制脚部的变形程度。但是,这种隔板是作为与连接体本体分离的构件构成的,因此除零件数目多以外,还需要增多固定连接器用的空间,不适于高密度的安装。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要提供一种不损害连接器的强度,可以吸收嵌合时产生的位置偏移的连接器。另外,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要提供一种不增加连接器的零件数目,可用简单的结构吸收位置偏移的连接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的发明(1)一种连接器,它具有具有多个插头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头触点的插头壳体的插头;以及具有多个插座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座触点的插座壳体的插座,通过将上述插座与上述插头嵌合,可使上述插头触点和上述插座触点连接,上述插座壳体具有向与相对于上述插头的上述插座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部,上述插头壳体具有沿上述嵌合方向延伸,且具有可与上述凸部嵌合的槽的壁部,上述插座壳体的凸部的宽度比上述插头壳体的壁部的槽的宽度窄。
(2)如上述(1)所述的连接器,上述槽延伸至上述壁部的前端,深度向着上述壁部的前端变深。
(3)如上述(1)或(2)所述的连接器,上述插头壳体具有第一插头壳体,和与该第一插头壳体离开配置的第二插头壳体,上述第二插头壳体具有上述壁部,上述插头触点由弹性部件制成,将上述第二插头壳体和上述第一插头壳体连接。
(4)如上述(3)所述的连接器,上述插头触点具有由与上述插座触点接触的弹性部件构成的板状接触部,上述插座触点具有由夹住上述接触部的弹性构件构成的两股的夹持部。
(5)一种连接器,它具有具有多个插头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头触点的插头壳体的插头;以及具有多个插座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座触点的插座壳体的插座,通过将上述插座与上述插头嵌合,可使上述插头触点和上述插座触点连接,上述插头壳体具有第一插头壳体和与该第一插头壳体离开配置的第二插头壳体,上述插头触点由弹性部件制成,将上述第二插头壳体和上述第一插头壳体连接。
在(1)的发明中,当从与插头相对的方向插入插座时,沿着设在插头壳体上的壁部的槽,确定插座壳体的凸部所插入的部分,嵌入插座。由此,插头和插座的嵌合可以机械的方式容易地进行。并且,设在插座壳体外侧的凸部的横向宽度比插头壳体的壁部的槽的宽度短,凸部和壁部的槽在有规定间隙的状态下嵌合。因此,插座可以在该间隙内摇动,吸收在插头和插座之间产生的偏移。另外。由于该槽和凸部分别设在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上,可防止损害连接器的强度。另外,因为防止了零件数目增加,可适用于高密度安装。
另外,(2)发明的连接器中,设在插头壳体上的槽延伸至壁部的前端,按照槽的深度向着前端变深的方式形成为有切口的锥形。当将插座壳体的凸部插入壁部的槽时,该锥形部分起导向的作用,可以更精致地限制由一对壁部所限制的插座壳体的插入部分。
根据(3)所述的发明,由于在第一插头壳体的内侧设置第二插头壳体,在该第二插头壳体上设置壁部,该壁部具有插座壳体的凸部所插入的槽,因此插头和插座的嵌合容易。并且,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通过弹性构件在离开的状态下连接,使它们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第二插头壳体可在该间隙中摇动,吸收偏移。因此,可以利用槽和凸部之间的间隙吸收位置偏移,也可用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之间的间隙,吸收位置偏移。该连接器可以分两阶段吸收位置偏移。
(4)所述的发明中,插头触点具有与插座触点接触的板状的接触部,另一方面,插座触点具有夹住该板状接触部的两股的夹持部,因此,为了吸收位置偏移,插头和插座摇动,可防止插头触点和插座触点失去接触,产生接触不良。另外,由于接触部和夹持部都由金属那样的弹性构件构成,因此壁部和凸部,或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可在与摇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摇动,吸收该方向的位置偏移。
(5)所述的发明中,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通过弹性构件,在离开的状态下连接,具有一定间隙。因此,第二插头壳体可在与第一插头壳体的间隙中摇动,吸收偏移。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整体的立体图;图2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整体的立体图;图3A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平面图;图3B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正视图;图3C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侧视图;图4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插头壳体的整体的立体图;图5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的截面的示意图;图6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7A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平面图;图7B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侧视图;图8为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座的截面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图9A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图;图9B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图;图9C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插头壳体和插座壳体的嵌合状态的图;图10A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的嵌合的图;图10B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的嵌合的图;图10C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插头壳体和第二插头壳体的嵌合的图;图11为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插头触点和插座触点的连接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在,利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以下,相同的构件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省略或简化其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的嵌合状态的立体图。连接器5具有插头1和与插头1嵌合的插座2。插头1具有多个插头触点20,和保持这些插头触点20的插头壳体10。插头壳体1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作成由一对长边和一对短边包围的大致为长方形的框形。
另一方面,插座2具有多个插座触点70,和保持这些插座触点70的插座壳体60。插座壳体6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作成大小可以嵌入插头壳体10内的、大致为长方体形。
通过将插头触点20的一部分利用焊锡焊在基板k1上,可将插头1固定在基板k1上。另外,通过将插座触点70的一部分用焊锡焊在基板k2上,可将插座2固定在基板k2上。固定着插头1的基板k1和固定着插座2的基板k2相对配置,通过使基板k2和基板k1在相对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上运动,可将插座2嵌入插头1中,使插座触点70和插头触点20连接。
其次,利用图2和图3A~C详细说明插头1。图2为以与插座2的嵌合面作为上,从上面看图1的插头1的情况下的整体的立体图。图3A为在以嵌合面为上的状态下,从上方看图2的插头1的平面图。图3B为图3A的插头1的正视图,图3C为图3A的插头1的侧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插头1的插头壳体10具有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第一插头壳体10a由相对的一对树脂制的长片100,和由一对相对配置的树脂片构成、且相对于长片100呈直角配置的短片101包围的大致长方形框形,四角成为设置有方孔112的方柱111。在长片100上,多个保护壁110沿着长度方向并列设置成梳子的齿状,插头触点20的一部分配置在保护壁110之间。并且,插头触点20的一部分埋入长片100中。
在由上述第一插头壳体10a的长片100和短片101包围的部分的内侧上,具有第二插头壳体10b。图4为以嵌合面作为上,从上方看第二插头壳体10b时的整体的立体图。第二插头壳体10b具有树脂制的长方形平板状的底板121,在底板1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配置相对的一对壁部11。插头触点20沿着长度方向,并排地保持在底板121上。将分隔板122配置在安装于底板121上的插头触点20之间,分隔板122的一端与连接板123连接。
在壁部11上设置沿着与插座2嵌合的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延伸的槽12。槽12沿着与插座2嵌合的方向,从壁部11的基端延伸至前端,前端部分成为切出切口的锥形面120,使深度向着前端变深。利用该槽12,容易将插座2嵌入插头1中。
其次,利用图5,详细说明插头触点20。图5为在Y-Y线切断图3A的插头1时的截面示意图。插头触点20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制成,具有插头脚部201,连接部202和接触部203。插头脚部201的一部分埋入保持在第一插头壳体10a的长片100上。接触部203的一部分埋入保持在第二插头壳体10b的底板121上。
连接部202与接触部203和插头脚部201连接,使接触部203,连接部202和插头脚部201电气导通的同时,连接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如图3A所示,沿第二插头壳体10b的长度方向,相邻的插头触点20在第二插头壳体10b上并列,使得插头脚部201和连接部202在第二插头壳体10b的短的方向上,按相互相反的方向(图3A的前或后方向)延伸。
接触部203具有与插座触点70接触的板状部203a,板脚部203c和与连接部202连接的L型脚部203b。通过将板脚部203c和L型脚部203b的一部分埋入第二插头壳体10b的底板121中,可将接触部203保持在第二插头壳体10b中。
插头脚部201具有沿着图5的上下方向所示的嵌合方向延伸的外侧分岐脚201a和内侧分歧脚201b。外侧分歧脚201a和内侧分歧脚201b利用基端部201c连接,作成大致的U字形。并且,在外侧分歧脚201a的前端设置插头固定部201d。插头固定部201d利用焊锡焊在基板k1上,使插头1固定在基板k1上。另外,插头脚部201的作成大致U字形底边部的基端部201c,与连接部202连接。
连接部202具有沿着图5的上下方向所示的嵌合方向延伸的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内侧分支202b与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向着接触部203的方向弯曲的中间平坦部分202d连接,通过中间平坦部分202d,与接触部203连接。另外,外侧分支202a与插头脚部201连接。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利用连接平坦部分202c连接,使它们以一定间隔成为大致的U字形。由此,在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之间产生间隔,使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在离开状态下连接。
并且,由于连接部202由具有弹性的细的金属片制成,作成大致的U字形,因此,第二插头壳体10b可以内侧分支202b和外侧分支202a之间设置的间隔长度,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摇动。因此,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之间的空间吸收在插头和插座之间产生的位置偏移。连接部202不限于上述的大致的U字形,可以采用以离开状态连接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的任意形状。作为这种形状,除了大致的U字形以外,可以使金属线具有在高低部分交互反复的结构。
其次,利用图6,图7A和图7B说明图1的插座2。图6为以与插头1嵌合的面作为上,从上方看图1的插座2时的整体的立体图。
图7A为在以嵌合面作为上的状态下,从上方看图6的插座2的平面图。
图7B为图7A所示的插座2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插座壳体60作成大致长方体形,具有相对的一对平面壁601、与平面壁601成直角配置的一对凸壁602、配置在与嵌合面相对的位置,覆盖由平面壁601和凸壁602包围的大致为长方形的框的开口部的一边的底面壁603。插座壳体60的横向宽度d4比图1的插头的壁部11的横向宽度d3窄,因此,可将插座2放置在插头1的插头壳体10内。
平面壁601、凸壁602和底面壁603都为由树脂制的大致长方形,而且是平板状。凸壁602具有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向外侧突出的凸部62。凸部62的横向宽度d2比设在图2的插头壁部11上的槽12的横向宽度d1窄。
在插座壳体60上,多个插座触点70沿着长度方向并列。如图7A所示,沿着插座壳体60的长度方向,相邻的插座触点70彼此在短的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上,沿着长度方向不串联地并列连接。因此,可将多个插座触点70保持在小型的插座壳体60中。
图8为表示图7A的插座2在Z-Z线的截面的一部分的示意图。在图8中表示用实线表示的四个插座触点70和用虚线表示的三个插座触点70。用实线表示的插座触点并列在图7A的Z-Z线的前面,用虚线表示的插座触点70并列在Z-Z线的后方。
插座触点70用细的金属片制成,具有一对爪701,基部702和插座脚71。爪701的前端有鼓起的钩部703,一对爪701的基端彼此由基部702连接,构成夹持部705。在和与爪701连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部704与基部702连接。插座触点70的整体作成音叉状。另外,插座脚71与突出部704连接。
如图6所示,插座脚71向插座2的短方向的一侧延伸,从插座壳体60突出。如图7A所示,相邻的插座触点70的插座脚71在与插座2的短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在图7A中,在面前或深度方向交互地延伸。该插座脚71用焊锡焊在基板k2上,由此,插座2固定在基板k2上。
其次,利用图1,图9A~C,图10A~C和图11说明插头1和插座2的嵌合。如图1所示,固定在基板k1上的插头1和固定在基板k2上的插座2,配置在设于插座壳体60的外侧的凸部62嵌入插头壳体10的壁部11上的槽12中的位置上,通过在嵌合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上压紧,凸部62沿着槽12向下运动。这样,插座2使插头1的内侧垂下,插座2和插头1不产生变形,可以容易地嵌合。另外,插头1和插座2的嵌合,通过使插头1或插座2中的任何一方或双方在嵌合方向运动来进行。
嵌入在插头壳体10中的插座壳体60,在插头壳体10的槽12中,可以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在槽12的横向宽度方向(图1中的前后方向)上摇动。
图9A~C表示图1的插头1的第二插头壳体10b与插座壳体60有间隙e1,从图1的上方看摇动状态情况下的示意图。即由于设置在插座壳体60上的凸部62的横向宽度d2,比壁部11上的槽12的横向宽度d1窄,在插座壳体60的凸部62和壁部11的槽12之间产生横向宽度d1和d3之差的间隙e1。由此,在插座壳体60嵌合在插头壳体10中的状态下,可以摇动成为图9A所示的偏向图的后方的状态、图9B所示的在凸部62的长度方向两侧有间隙的状态、或如图9C所示的偏向前方的状态中的任意的状态。通过使插头1和插座2这样可摇动地嵌合,除了容易使插头1和插座2嵌合以外,还可吸收在插头1和插座2之间产生的位置偏移。
如图4所示,在槽12的前端部分上设置锥形面120,一对壁部11之间的长度在前端最长。因此,如图1所示,当插座2向着插头1嵌合时,容易将设在插座壳体60上的凸部62嵌入槽12中。
又如图5所示,插头1的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在离开状态下连接。由此,在第一插头壳体10a和第二插头壳体10b之间的间隙中,可以吸收插头1和插座2之间的位置偏移。
图10A~C表示从图1的上方看图1的插头1的第二插头壳体10b在第一插头壳体10a之间摇动的状态时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二插头壳体10b,如图10B那样,在连接部202的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之间拓宽的状态下,在第二插头壳体10b长度方向的两侧具有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的间隙长度的间隙e2。又如图10A或图10C所示,为外侧分支202a和内侧分支202b之间变窄,两者成为接触的状态时,间隙e2成为偏向长度方向的侧面的任何一侧的状态。这样,除了间隙e1可以吸收位置偏移以外,间隙e2也可以吸收位置偏移,插头1可以分两阶段吸收位置偏移。
其次,利用图11,说明图1的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连接的状态。图11为表示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嵌合状态的示意图。插头触点20的接触部203的板状部203a被插座触点70的夹持部705夹持,使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连接。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都由金属等导电性材料制成,有弹性。因此,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在接触状态下,可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两方向(图11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摇动,吸收在插头和插座之间产生的位置偏移。
另外,利用由于插座触点70的两个爪701夹持插头触点20的板状部203a,因此,插座触点70和插头触点20的接触更可靠。另外,在爪701的前端设置的钩部703也可使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的接触更可靠。即在插座触点70和插头触点20在嵌合方向和交叉方向上,在与插座触点70和插头触点20并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1的前后方向)上,即使插座触点70和插头触点20的一个或双方摇动,也可以防止插头触点20和插座触点70失去接触。
本发明可以用于将安装着电气回路的基板彼此电气连接。更具体地说,本发明用于当一对基板运动时,吸收在固定于该基板上的一对连接器之间产生的偏移,使这些基板彼此电气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多个插头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头触点的插头壳体的插头;以及具有多个插座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座触点的插座壳体的插座,通过将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嵌合,可使所述插头触点和所述插座触点连接,所述插座壳体具有向与所述插座和所述插头的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部,所述插头壳体具有沿所述嵌合方向延伸,且具有可与所述凸部嵌合的槽的壁部,所述插座壳体的凸部的宽度比所述插头壳体的壁部的槽的宽度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槽延伸至所述壁部的前端,越向着所述壁部的前端深度越深。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壳体具有第一插头壳体,和与该第一插头壳体离开配置的第二插头壳体,所述第二插头壳体具有所述壁部,所述插头触点由弹性部件制成,将所述第二插头壳体和所述第一插头壳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触点具有与所述插座触点接触的、由弹性部件构成的板状接触部,所述插座触点具有夹住所述接触部的、由弹性构件构成的两股的夹持部。
5.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具有多个插头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头触点的插头壳体的插头;以及具有多个插座触点和保持这些插座触点的插座壳体的插座,通过将所述插座与所述插头嵌合,可使所述插头触点和所述插座触点连接,所述插头壳体具有第一插头壳体和与该第一插头壳体离开配置的第二插头壳体,所述插头触点由弹性部件制成,将上述第二插头壳体和上述第一插头壳体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损伤连接器的强度,利用结构简单的连接器吸收由嵌合产生的位置偏移。采用本发明,在具有插头和嵌合在该插头中的插座的连接器中,在保持插座触点的绝缘材料制成的插座壳体上,设置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突出的凸部。另外,在保持插头触点的插头壳体上设置有壁部,该壁部具有沿着嵌合方向延伸的槽,即可与设在插座壳体上的凸部嵌合的槽。凸部的宽度比槽的宽度窄,可以在插座嵌合在插头壳体中的状态下,在与嵌合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摇动,吸收位置偏移。
文档编号H01R13/631GK1607698SQ200410080770
公开日2005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5日
发明者梶本淳也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