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漏电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0696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极漏电断路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极漏电断路器,属低压电器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两极漏电断路器,大都是由小型断路器和漏电脱扣器拼装而成,小型断路器和漏电脱扣器具有独立操作机构系统和各自的保护功能,中间通过其它相关联件进行连动。因而造成漏电断路器的体积大,电流壳架等级电流小,结构复杂,装配繁琐,可靠性较低,触头参数不可调节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触头参数可调节、壳架等级电流大、动作可靠的漏电断路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两极漏电断路器,包括过载保护系统、短路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锁扣、手柄、连杆、跳扣、支承件、L线动触头、L线静触头、N线动触头、N线静触头、壳体;N线动触头通过长销孔与壳体移动铰接,支承件通过销孔与壳体铰接,支承件的下端与N线动触头滑动配合。支承件为“J”型支承件。“J”型支承件下端可开一长方形凹槽,使N线动触头嵌入其中不能左右摆动,以提高合闸时的可靠性。N线动触头与凹槽的接触面最好设计成弧形面,以减小接触摩擦力,增加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J”型支承件、N线动触头、N线静触头、动触头弹簧的结合部位及零件形状可以通过调节采用不同的运动轨迹,从而能实现开距、超程、触头终压力等产品触头参数的随意调整;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小触头的接触电阻,从而提高产品的壳架等级电流。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图1是右侧壳体内结构示意图;图2是左侧壳体内结构示意图;
图3是“J”形支承件示意图;图4是N线动触头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包括过载保护系统、短路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锁扣、手柄、连杆、跳扣、支承件、L线动触头、L线静触头、N线动触头、N线静触头、壳体;壳体15分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右侧壳体内的U型连杆5一端与手柄4铰接另一端延伸进入左侧壳体内与支承件12铰接;手柄4、U型连杆5、锁扣3、跳扣6、支承件12分别联动操作机构并带动L线动静触头、N线动静触头进行合闸;锁扣3位于过载保护系统中的双金属片、短路保护系统中的动铁心、漏电保护系统中的推杆的动作范围之内,并可分别被上述系统触动;左侧壳体内的支承件12为“J”型支承件,“J”型支承件12通过销孔21与壳体15铰接,“J”型支承件12的下端与N线动触头11滑动配合,N线动触头11通过长销孔31与壳体15移动铰接,动触头弹簧10一端抵在壳体上,另一端固定在N线动触头11上。当手柄4合闸时,联动锁扣3、跳扣6、U型连杆5带动“J”支承件12、L线动触头7运动,“J”型支承件12将推动N线动触头11与N线静触头9进行先接触,其后L线动触头7与L线静触头8再接触;当右侧壳体内锁扣3在受外力过载、短路和漏电的情况下,跳扣6跳闸联动U型连杆5带动L线动触头7、“J”型支承件12返回,L线动触头7与L线静触头8分闸后,N线动触头11由于不受“J”型支承件12的作用力而在动触头弹簧10的反作用力下及时复位,“J”型支承件12的下端设置一个长方形凹槽22,合闸时“J”型支承件12将推动镶嵌在下端长方形凹槽22中的N线动触头11与N线静触头9合闸,N线动触头11由于嵌在凹槽22中不能左右摆动,可以提高合闸时的可靠性;另外,N线动触头11与凹槽的接触面32最好设计成弧形面,以减小接触摩擦力,增加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可靠性。
权利要求1.一种两极漏电断路器,包括过载保护系统、短路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锁扣、手柄、连杆、跳扣、支承件、L线动触头、L线静触头、N线动触头、N线静触头、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N线动触头(11)通过长销孔(31)与壳体(15)移动铰接,所述支承件(12)通过销孔(21)与壳体(15)铰接,支承件(12)的下端与N线动触头(11)滑动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极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12)为“J”型支承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极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J”型支承件(12)下端有一长方形凹槽(2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极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N线动触头(11)与凹槽的接触面(32)是一弧形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极漏电断路器,包括过载保护系统、短路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锁扣、手柄、连杆、跳扣、支承件、动触头、静触头、壳体;壳体分左侧壳体和右侧壳体;手柄、U型连杆、锁扣、跳扣、支承件分别联动操作机构并带动L线动静触头、N线动静触头进行合闸;锁扣可分别被过载保护系统、短路保护系统、漏电保护系统触动而跳闸;左侧壳体内的支承件为“J”型支承件,“J”型支承件的下端与N线动触头滑动配合,N线动触头通过长销孔与壳体移动铰接。本实用新型能实现开距、超程、触头终压力等产品触头参数的随意调整;可以有效地减小触头的接触电阻,从而提高产品的壳架等级电流。
文档编号H01H83/20GK2749047SQ20042008108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4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26日
发明者王昭万 申请人:浙江德力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