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48108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卡连接器,尤其指一种具有退卡机构的数据存储卡连接器。
技术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各种电子产品功能的不断需求,出现了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新一代数码产品,其大多采用数字压缩技术,将声音及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进行存储,由于图片等资料的信息量很大,即使经过压缩处理后还是要拥有庞大的数据量,因而各种数码产品自身提供的存储空间难以满足存储需求,同时为了满足通用性的需求,一种数码产品所采集的信息能够方便的供另一种数码产品所使用,在现代的数码产品中往往采用尺寸很小的各种卡类外存储设备来解决这一问题,常见的卡类外存储设备有CF(Compact flash)卡、SM(Smart Media)卡、MMC(MultimediaCard)卡、SD(Secure Digita1)卡、MS(Memory Stick)卡,由于这些存储器的尺寸都很小,常会因施力不当或方法错误而是存储卡无法准确定位,更不易取出所插接的存储卡,因而需要专门的电连接器将其与电子设备进行连接,业界一般采用在卡连接器内设置退卡机构的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采用的是连杆与心形凸轮结构配合之Push-Push退卡机构。
2005年1月4号公布的美国专利第6,839,431号揭示了一种具有Push-Push退卡机构的数据存储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遮蔽壳体、导电端子、退卡机构、凸块连杆及凸块连杆固持部。导电端子安装在绝缘本体内,金属遮蔽壳体包覆于绝缘本体并于之形成存储卡收容空间,收容于收容空间的存储卡底面上的导电片与导电端子达成电性连接。退卡机构包括一心形凸块和心形凸块周围的若干引导槽。当存储卡插入收容空间时,退卡机构在相对于绝缘本体的存储卡插入方向移动,当存储卡弹出收容空间时,退卡机构在绝缘本体内相对于存储卡弹出方向移动。凸块连杆一端固定于绝缘本体中,另一端在凸块周围的滑槽内移动。凸块连杆固持部安装于绝缘本体上以固持凸块连杆,同时起到接地作用。金属遮蔽壳体上的叶状弹片用以抵压凸块连杆装置,两者配合而使得凸块连杆不易在插卡或退卡时弹出。
2004年7月27日公布的美国专利第6767232号揭示了另一种数据存储卡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遮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及用于读写保护和探测数据存储卡是否完全插入的第一开关端子和第二开关端子。绝缘本体包括一对侧壁及收容空间,其中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收容槽及第二收容槽分别用于安装第一开关端子及第二开关端子。遮蔽壳体包括上表面及自上表面两侧垂直向下延伸的导电片。第一开关端子与第二开关端子各自包括延伸于收容空间中的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当数据存储卡插入收容空间时,数据存储卡将第一弹性部与第二弹性部向外抵压并与遮蔽壳体的导电片电性连接。
但是对于上述数据存储卡连接器,以及传统的具有Push-Push退卡机构的数据存储卡连接器,在数据存储卡退出时,存储卡将会在弹性体的作用下迅速弹出,由于这个过程持续时间非常短,存在数据存储过程尚未结束并未得到提示的情况下意外结束而导致存储数据的丢失的情况,所以需要设计一种数据存储卡退卡状态探测的卡连接器。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探测数据存储卡退卡状态的卡连接器,在存储卡退出之前,即存储卡的导电片与卡连接器导电端子电性连接断开之前,通过探测装置产生存储卡状态信号,以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存储过程,从而防止存储卡导致数据意外丢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数据存储卡,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和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推-推(Push-Push)退卡机构,该退卡机构包括滑块、作用于滑块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弹性体及连杆,滑块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一组滑槽,连杆的一端在第一组滑槽内移动,另外,绝缘本体上设置有由第一开关端子及第二开关端子组成的一对状态探测开关端子,滑块上还设置有连通的第二组滑槽,第一开关端子的一端在第二组滑槽内移动并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连接或断开从而产生探测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卡连接器在其Push-Push退卡机构增设有一对状态探测开关端子及滑块上的第二组滑槽,其中第一开关端子的一端在第二组滑槽内移动,根据存储卡的状态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接触或断开,从而产生状态信号以结束存储过程,因而保护数据不被意外丢失。
另外,第一组滑槽包括插卡引导槽、退卡引导槽及连通插卡引导槽与退卡引导槽的延时引导槽。
在第一组滑槽中增设置有延时引导槽,在退卡之前,先进行延时,从而加强了防止数据丢失的效果,同时可以起到防止误操作的作用。
同时,通过对滑块上滑槽的结构设计同时实现状态探测和延时功能,可有效降低卡连接器所在电子系统的成本,并且第一组和第二组滑槽分别位于滑块的上表面和侧表面,有效地降低连接器高度。

图1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立体2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爆炸图。
图4是本发明卡连接器将遮蔽壳体去掉后的组合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滑块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滑块的另一角度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卡连接器在数据存储卡插入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卡连接器沿图7中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连杆的一端在滑块第一滑槽内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卡连接器的退卡机构第一开关端子在滑块第二组滑槽内移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所示,本发明卡连接器100,用以电性连接存储卡5,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2、安装在绝缘本体上的退卡机构3及包覆在绝缘本体外部的金属遮蔽壳体4,遮蔽壳体4与绝缘本体1之间形成用以收容存储卡5的收容空间10。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底壁11、侧壁12、后壁13及前壁14。底壁11的前端设置有一开口110、在靠近后壁处设置的方形孔111及在靠近侧壁12处设置的用以收容退卡机构3的凹槽112,凹槽112呈前端窄后端宽形状,且在其较宽后端靠近后壁13处设置有一开孔(未标示),底壁11在开口110与凹槽112中间的部分还设置有一狭长的方形开孔113,在方形孔113后端的所在底壁11及往后延伸的一段底壁11上设置有一凹部114,在底壁11的另一侧设置有若干倒刺115和方形凸台116。侧壁12在靠近凹槽112的一边设置有一狭长的方形开孔120,侧壁12上还设置有若干倒刺121和凸台122。后壁13设置有若干开槽131,开槽131向底壁11延伸一段距离用以与遮蔽壳体4相配合,同时,在后壁13上还设置有用以与遮蔽壳体4配合一倒刺132及在底壁11凹槽112后部开孔(未标示)的上方凸伸有一圆柱形导柱133。前壁14位于底壁11凹槽112前端处,其在与侧壁12之间开设有用以与遮蔽壳体4配合的一方形凹槽141,同时,前壁14上还设置有方形凸块142及支承孔143,前壁14上围绕支承孔143向凹槽112方向开设有一凹槽(未标示)。
所述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1底壁11开口110和方形孔111之间的一部分底壁11上,其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1上的主体部21、由主体部21延伸位于方形孔111上方收容空间内以与存储卡5导电片电性连接的接触部22及由主体部21延伸位于开口110下方以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引脚部23。
所述遮蔽壳体4包括上表面41及自上表面41侧边垂直向下延伸的第一侧表面42和第二侧表面43。上表面41设置有若干方形和圆形开孔410、开孔411、自上表面41向下延伸于开孔411中的抵压弹片412、自上表面41向前延伸的卡持片413及自卡持片413向下延伸的直角状卡扣片414,卡持片413上设置有一方形开口4131以与绝缘本体1前壁14上的凸块142相配合,卡扣片414卡入绝缘本体1前壁14的凹槽141中,另外,在上表面41的后缘向下垂直延伸有用于与绝缘本体1后壁13上的倒刺132的卡持弹片415及卡入绝缘本体1后壁13凹槽131的直角状卡扣片416。第一侧表面42上设置有与绝缘本体1底壁11的倒刺115配合的若干方形孔421、位于方形孔421之间的卡持片422及其前端垂直向内延伸的一卡持片423。第二侧表面43设置有若干与绝缘本体1侧壁12上倒刺121配合的方形开孔431及位于方形孔431之间的卡持片432。两卡持片422、432抵接于方形凸台116与122上。
所述退卡机构3包括可在绝缘本体1底壁11凹槽112内沿插卡或退卡方向自由移动的滑块6、固定于绝缘本体1侧壁13的一对开关端子7、一端固定于滑块31且与滑块31配合卡持存储卡5的卡扣弹片8、连杆9及作用于滑块31与绝缘本体1后壁13的弹性体10(本实施例中为圆柱形弹簧)。
请参照图2至图6及图9至图10所示,滑块6设置有位于上表面的第一中心凸块61、围绕第一中心凸块61的连通的第一组滑槽62、位于侧表面的第二中心凸块63、围绕第二中心凸块63的连通的第二组滑槽64、用于与存储卡5斜面(未标示)对接的斜面67、斜面67后开设的两通孔65及收容弹性体10的收容腔66,并且斜面67与存储卡5斜面(未标示)的角度相对应。
第一组滑槽62包括插卡引导槽621、延时引导槽622及退卡引导槽623,插卡引导槽621与延时引导槽622的交汇处为第一滞留部624A,延时引导槽622与退卡引导槽623的交汇处为第二滞留部624B。插卡引导槽621包括引导槽625a、引导槽625b、引导槽625c、引导槽625d、第一止挡部624C及第二止挡部624D,延时引导槽622包括引导槽625e、引导槽625f及第三止挡部624E,退卡引导槽623包括引导槽625g、引导槽625f、第四止挡部624F及一段与插卡引导槽621重合的引导槽625a。
第二组滑槽64包括第一引导槽641、第二引导槽642及连通第一引导槽641与第二引导槽642的第三引导槽643。第一引导槽641包括引导槽644a、引导槽644b、引导槽644c及止挡部645A及止挡部645B。第二引导槽642包括引导槽644d、止挡部645C及与第一引导槽641重合的引导槽644a。第三引导槽643与第一引导槽641交汇处为第一滞留位置645D,第三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交汇处为第二滞留位置645E。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开关端子7设置于绝缘本体1上,其包括第一开关端子71和第二开关端子72,第一开端端子71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1侧壁12的主体部711、由主体部711一侧向下延伸的用于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直角状引脚部712、由主体部711向前延伸的支撑部713、与支撑部713垂直向前延伸的臂状部714,开关端子臂状部714的前端设置有一凸伸入滑块6第二组引导槽64的凸出部715及向下凸伸出用于与第二开关端子712电性接触的接触部716,接触部716与凸出部715构成了第一导电端子71的移动部(未标示)。第二导电端子72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1侧壁12的主体部721、由主体部721一例向下延伸的用于与印刷电路板(未图示)电性连接的直角状引脚部722及自主体部721向前延伸的用于与第一开关端子71接触部716电性连接的接触部723。第一开关端子的支撑部713、臂状部714、凸出部715、接触部716与第二开关端子的接触部723收容于绝缘本体1侧壁12的方形开孔120中,并且第一开关端子71的主体部711与第二开关端子72的主体部721镶埋成型于绝缘本体1的侧壁12中。
连杆9包括主体部91、由主体部91一端垂直延伸并安装于绝缘本体1前壁14支承孔141的固定部92及由主体部91另一端垂直延伸并在滑块6第一组滑槽62内随存储卡的状态而移动的移动部93,其中固定部92安装于及支承孔143中,相当于旋转轴的作用。
卡扣弹片8收容于绝缘本体1底壁11的长方形开孔113和凹部114形成的收容空间中,其包括固定于滑块通孔66中的固持部81、由固持部81延伸的主体部82及自主体部向前延伸的弯曲状卡扣部83,在存储卡5插入卡连接器100时,卡扣部83卡入存储卡5的凹槽(未标示)中。
请参照图4所示,在组装时,首先将卡扣弹片8的固持部81卡装到滑块6的通孔66中,弹性体10安装到滑块6的收容腔66中;然后将滑块6安装到凹槽112中,此时,卡扣弹片8收容于绝缘本体1底壁11的方形开孔113和凹部114中,弹性体10套接到绝缘本体1后壁13的导柱134上并一端抵靠于绝缘本体1后壁13上而将滑块6朝退卡方向抵推,开关端子7采用镶埋成型固定到绝缘本体1上,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卡入到滑块6侧面的第二组滑槽64中,连杆9的固定部92插入绝缘本体1前壁14的支承孔143中,连杆9的移动部93位于滑块6的第一组滑槽62内;最后,将遮蔽壳体4安装到绝缘本体1上,遮蔽壳体4上表面41后缘向下延伸的卡持弹片415和卡扣片416分别与绝缘本体1后壁13上的倒刺132和凹槽131相配合,抵压弹片412抵靠在连杆9上以防止连杆9弹出,卡持片413上的开口4131与绝缘本体1前壁14上的凸块142相配合;第一侧表面42上的方形孔421与绝缘本体1底壁11上的倒刺115配合,卡持片422抵接于底壁11的凸台116上,直角状的卡持片423延伸于收容空间下以卡持存储卡5;第二侧壁43上的方形孔431与绝缘本体1侧壁12上的倒刺121相配合,卡持片432与凸台122相抵接,从而将遮蔽壳体4牢牢遮覆于绝缘本体1上。
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存储卡插入、退卡延时及退卡过程中Push-Push退卡机构工作过程如下在插入存储卡5卡时,卡口弹片8伸入到存储卡5侧边的凹槽(未标示),滑块6的斜面67与存储卡5的斜面(未标示)相抵接,滑块6在存储卡5推力的作用下向插卡方向移动,连杆9的移动部93自起始位置即第一组滑槽62插卡引导槽621的第一止挡部624C沿引导槽625a、引导槽625b及引导槽625c移动到第一止挡部624D,与之相对应,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自起始位置即第二组滑槽64第一引导槽641的止挡部645A沿引导槽644a、引导槽644b及引导槽644c移动到止挡部645B,此时存储卡5与卡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并且,当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在引导槽644b移动过程中逐渐向下运动以使第一开关端子71的接触部716与第二开关端子72的接触部723电性连接而产生插卡探测信号;然后,滑块6在弹性体10的作用下向于插卡方向相反的退卡方向移动,连杆9的移动部93沿引导槽625d移动到第一滞留部624A,,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沿引导槽644c的一段移动到第一滞留位置645D,第一开关端子71接触部716与第二开关端子72接触部723保持电性连接状态。
在退卡先经过退卡延时阶段,在插卡方向再次推一下存储卡5,滑块6在存储卡5推力的作用下向插卡方向移动,连杆9的移动部93自第一组滑槽62的第一滞留部624A沿引导槽625e移动到第三止挡部624E,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在第二组滑槽64的引导槽644c内由第一滞留位置645D移动到止挡部645B,此时,第一开关端子71与第二开关端子72仍保持电性接触;然后,在弹性体10的作用下,滑块6朝退卡方向移动,连杆9的移动部93自第三止挡部624E沿引导槽625f移动到第二滞留部624B,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自止挡部645B沿引导槽644c移动到第一滞留位置645D,然后经第三引导槽643移动到第二滞留位置645E,在第三引导槽643移动的过程中,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逐渐向上运动从而第一导电端子71的接触部716与第二导电端子72接触部723电性连接断开,产生退卡信号。并且在退卡延时阶段,存储卡5与卡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保持电性连接状态。
退卡时,再次向插卡方向按一下存储卡5,滑块6在存储卡5推力的作用下向插卡方向移动,连杆9的移动部93自第一组滑槽62的第二滞留部624B沿引导槽625g移动到第四止挡部624F,然后在弹性体10的作用下沿引导槽625h及引导槽625a回到起始位置即第一止挡部624C;相对应,第一开关端子71的凸出部715在第二组滑槽64的引导槽644d内第二自滞留位置645E沿插卡方向移动到止挡部645C,然后,在弹性体10的作用下朝退卡方向移动到起始位置即止挡部645A,在退卡过程中,存储卡5与卡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电性连接断开,第一开关端子与第二开关端子保持电性连接断开状态。
权利要求
1.一种卡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数据存储卡,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和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推-推(Push-Push)退卡机构,该退卡机构包括滑块、作用于滑块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弹性体及连杆,滑块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一组滑槽,前述连杆的一端在第一组滑槽内移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由第一开关端子及第二开关端子组成的一对状态探测开关端子,所述滑块上还设置有连通的第二组滑槽,前述第一开关端子的一端在第二组滑槽内移动并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连接或断开从而产生状态探测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滑槽设置于所述滑块的上表面,所述第二组滑槽设置于所述滑块的一侧表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滑槽包括插卡引导槽、退卡引导槽及连通插卡引导槽与退卡引导槽的延时引导槽,插卡引导槽与延时引导槽的交汇处为第一滞留部,延时引导槽与退卡引导槽的交汇处为第二滞留部,在退卡前先进行退卡延时过程,此过程中所述连杆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滞留部经延时引导槽移动到并停留在所述第二滞留部,此时存储卡与所述导电端子保持电性连接,但第一开关端子与第二开关端子的电性连接断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滑槽包括第一引导槽、第二引导槽及连通第一引导槽与第二引导槽的第三引导槽,第一引导槽与第三引导槽交汇处为第一滞留位置,第二引导槽一第三引导槽交汇处为所述第二滞留位置,退卡前先进行退卡延时过程,此过程中所述第一开关端子的一端自第一滞留位置经第三引导槽移动至第二滞留位置,此时存储卡与所述导电端子保持电性连接,但第一开关端子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连接断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端子与第二开关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与滑块靠近的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由主体部延伸的卡入所述第二组滑槽并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连接的移动部及由主体部一侧延伸用于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引脚部,所述第二开关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主体部及由主体部延伸并与第一开关端子电性连接的接触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关端子的接触部位于第一开关端子移动部的下方。
全文摘要
一种卡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具有凹口的数据存储卡,其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和安装于绝缘本体上的推-推(Push-Push)退卡机构,该退卡机构包括滑块、作用于滑块与绝缘本体之间的弹性体及连杆,滑块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一组滑槽,连杆的一端在第一组滑槽内移动,另外,绝缘本体上设置有由第一开关端子及第二开关端子组成的一对状态探测开关端子,滑块上还设置有连通的第二组滑槽,第一开关端子的一端在第二组滑槽内移动并与第二开关端子电性连接或断开从而产生状态探测信号。
文档编号H01R13/633GK1988278SQ20051002262
公开日2007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21日
发明者范德史迪·汉德瑞克斯·彼得·金伯特, 张仁柔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