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545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上具有外壳和与其结合的压接罩、保持在外壳上的多个接触件及与这些接触件连接的多根电线,并在将压接罩与外壳结合时将被压接罩推压的电线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压接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连接器中,作为将电线与接触件连接的方法,已知有除了将电线的芯线钎焊在接触件上的方法以外,还有将电线压接在形成于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的方法。这里,所谓压接指的是,通过将电线推压在接触件的压接槽内,而在压接槽的内缘将电线的绝缘被覆切开、将电线插入,使芯线与压接槽接触。在这样的压接中,由于电线与接触件的连接工序是简单的,故具有能使制造成本大幅度下降的优点。
另一方面,电线的固定保持,由于是用压接时切开后的绝缘被覆与压接槽的接触部分来进行的,故近年来在随着接触件的小型化而使用小直径电线的场合,因绝缘被覆厚度薄,故产生电线的保持强度降低、电线容易从接触件上脱落的问题。因此,通过压接而安装在接触件上的小直径电线,需要牢固地保持(夹持)在外壳与压接罩之间。另外如以下的专利文献所示,已知在另一方的接触件上具有在压接槽中将连接的电线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实开平2-57563号公报。
然而,在以往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中,压接罩与外壳,由于仅是其两端部被结合成将全部电线夹持在其间的状态,故在与外壳结合后的压接罩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往往从外壳向上浮起。这样,当压接罩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从外壳上浮时,由外壳与压接罩产生的电线的保持(夹持)力就较弱,在使用电线直径非常小的极细电线时或在铰链等的可动部使用电线的场合,有可能发生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的问题。并且在另一方接触件上设置对被压接在接触件上的电线进行保持的电线保持部的结构中,因加工工时增多而使成本增高,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在接触件相互间隔较小的狭小间距的连接器中,因连接器尺寸的制约而难以将电线保持部设置在一个个的接触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廉价、结构简单且即使电线是极细型的、或用于铰链等可动部那样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这种结构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
本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沿外壳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与外壳结合的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罩;以及多根电线,其与各接触件的端子部连接,在被夹持于外壳和压接罩之间的状态下,沿外壳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并在将压接罩与外壳结合时,被压接罩推压的各电线被压接连接在形成于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例如,实施形态中的插头型连接器10),在将压接罩与外壳结合时,在外壳和压接罩中,从一侧构件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延伸设有的压入突起(例如,实施形态中的压入突起37)被压入设在另一侧构件宽度方向中间部上的压入孔(例如,实施形态中的压入孔28)内。
在本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中,具有在将压接罩与外壳结合时、电线被压接罩推压而被压接在形成于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这种结构,并在将压接罩与外壳结合时,在外壳及压接罩中,从一侧构件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延伸设置的压入突起被压入设于在另一侧构件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压入孔内。因此,在与外壳结合后的压接罩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不会从外壳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上浮,由于能在外壳与压接罩之间将压接连接在形成于接触件端子部的压接槽内的电线牢固地保持(夹持),故即使在电线为极细型、或在用于铰链等可动部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另外,由于压入突起和压入槽设置在比较容易成形的外壳和压接罩上,故能使制造工序简单,还能实现成本的降低。


图1是构成为本发明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一实施形态的插头型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A)是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俯视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后视图。
图3是从图2(A)的箭头III-III方向看到的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是从图2(A)的箭头IV-IV方向看到的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5是图2(A)的箭头V-V方向看到的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图2(A)的箭头V-V方向看到的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
图7是构成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9是将接触件单体与压接在其上的电线一起表示的立体图。
图10(A)和图10(B)是为了说明将电线与接触件的压接槽压接的工序的从图9中箭头X方向看到的图。图10(A)表示将电线与压接槽压接前的状态,图10(B)表示将电线与压接槽压接后的状态。
图11是表示将10根电线压接在接触件的压接槽上并保持在设于外壳的2个电线保持槽中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下方看到压接罩单体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斜上方看到压接罩单体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即将要将外壳与压接罩临时结合前状态的立体图(未表示电线)。
图15是表示即将要将外壳与压接罩临时结合前状态的立体图(未表示电线)。
图16(A)~图16(C)是表示插头型连接器的组装工序按(A)→(B)→(C)顺序进行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进行说明。图1~图15是构成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插头型连接器10,包括外壳20;沿该外壳2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接触件40;与外壳20结合的压接罩30;以及多根电线50,其与各接触件40连接,在被夹持于外壳20和压接罩30之间的状态下,沿外壳2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在本实施形态中,为了便于说明,如图中所示,对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作了定义。
外壳20由树脂等的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21;该基部21的左右侧端部形成为向上下方向贯通的压接罩保持空间22(参照图7和图8);从基部21的前面向前方突出并延伸设有的插头部23,在插头部23上,多个(本实施形态中为10个)的接触件40被设置成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被整齐排列的状态。
接触件40由金属等的导电性材料构成,设有如图7~图10所示露出地位于向插头部23的上面侧的接触部41;弯曲部42,其从该接触部41的前方(插头部23的前端侧)端部向下方弯曲地延伸、并位于上下方向贯通插头部23而延伸的接触件安装槽24内;从接触部41的后方(与插头部23延伸侧的相反侧)端部向下方倾斜弯曲后水平延伸的中间部43;以及从该中间部43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端子部44。在端子部44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压接槽45。这里,最好是如下结构在利用模压成形形成外壳20的场合,在外壳20模压成形时将各接触件40插入该成形模具(未图示)内,在与外壳20模压成形的同时,安装在外壳20上(插入式模压成形)。
在各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中,压接安装有一根根电线50,其一侧端部位于外壳20内,另一侧端部向外壳20的后方延伸。另外,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接触件40的数目是10个,故电线50的数目为10根。电线50包括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芯线51和由将覆盖该芯线51的外周的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绝缘被覆52。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宽度比芯线51的直径稍小,在使电线50的延伸方向与接触件40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一致后从接触件40的上方推压电线50时(参照图10(A)),利用压接槽45将绝缘被覆52切开,由此,被剥出后的芯线51与压接槽45的内缘接触(参照图10(B))。通过这种电线50的压接,使电线50与接触件40电气连接。
另外,在外壳20的压接槽45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在该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的更后方位置设有同样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这些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设置成在接触件40的后方固定保持被压接在压接槽45内的电线50。图11表示10根电线50被压接在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内并被保持在设于外壳20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中的状态(未表示压接罩30)。
压接罩30由树脂等的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如图12和图13所示,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31;从该基部31的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有的侧部32。当在左右的侧部32上设有各自向前方突出延伸的卡止突起33(参照图12)、从外壳20的上方安装压接罩30时,这些左右的卡止突起33嵌入设置在外壳20上(在形成压接罩保持空间22的壁面上)的凹坑(参照图2(C)和图7)22a内并成为使外壳20与压接罩30结合(临时结合)的状态。图14和图15表示外壳20与压接罩30即将临时结合前的状态(未表示电线50)。
在压接罩30的基部31的下表面侧,如图12和图13所示,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向下方突出延伸的电线保持突起34,在邻接的电线保持突起34相互间,以沿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并排的状态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罩侧电线保持槽35。邻接的电线保持突起34相互间的间隔、即罩侧电线保持槽35的宽度具有比电线50直径(包括绝缘被覆52的直径)稍小的尺寸,如后所述,当在将电线50以载放在压接槽45上的状态下从上方推压压接罩30时,电线50以利用罩侧电线保持槽35沿宽度方向(罩侧电线保持槽35的宽度方向)被压缩的状态而被固定保持在罩侧电线保持槽35内。另外,在作为基部31下表面侧的罩侧电线保持槽35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推压突起36(参照图4和图12),在电线50被压入罩侧电线保持槽35内后的状态下,电线50位于该推压突起36的正下方,并向下方(外壳20侧)推压电线50(外壳20侧)的(参照图4)。
另外,如图3、图6和图12所示,在压接罩30的基部31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下表面侧,设有向下方突出延伸的多个(这里是5个)的压入突起37、和从邻接的压入突起37相互之间向下方突出延伸的多个(这里是4个)的空间保持突起38。另一方面,如图2(C)、图3、图5、图8和图15所示,在外壳20的基部21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设有向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多个(这里是5个)的压入孔28,在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设置在压接罩30上的压入突起37就从上方插入地压入。另外,这时设置在压接罩30上的空间保持突起38,由于使其下端部与外壳20的基部上面21a(参照图8和图3)抵接,故在罩侧电线保持槽35与外壳20的基部上面21a之间,能确保将电线50不压扁地尽量将其保持的空间。另外,多个压入突起37,都配置成在邻接的电线50相互间沿上下方向延伸,成为将压接罩30安装在外壳20的状态。
为了制造(组装)本插头型连接器10,首先如图16(A)所示,将10根电线50全部以并排的状态预先载放在压接槽45上。这时,利用作为与插头型连接器10分开的构件而准备的夹具100将电线50保持成并排的状态。这样,如果将电线50载放在压接槽45上,那么将压接罩30从上方安装在外壳20上。这时,压接罩30左右的侧部32要从上方进入外壳20左右的压接罩保持空间22内,将设在压接罩30左右侧部32上的卡止突起33嵌入在设置于外壳20左右侧部的凹坑22a内。由此,形成压接罩30与外壳20临时结合的状态(参照图16(B))。另外,此时设置在压接罩30上的多个压入突起37从上方进入形成外壳20的压入孔28内。
若在压接罩30相对外壳20的临时结合结束后,将压接罩30从外壳20的上方推入。由此,设在压接罩30上的多个压入突起37被压入形成于外壳20的压入孔28内(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牢固地结合,并利用压接槽45将各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切开进行各电线50的压接(参照图16(C))。又,这时利用压接罩30(具体地说是利用推压突起36)将各电线50推压而压入设于外壳20的2个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又,各电线50进入对应的罩侧电线保持槽35内,其端部整齐排列。
另外,电线50在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由未图示的夹具保持,并受到适度的张力,在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比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中所保持的部分更后方的部分成为被压入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的状态。该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不同于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由于在上下方向不与压接罩30相对(压接罩30不位于上方),故需要防止在自身中电线50从槽26脱落的情况(向上方的移动),因此,在槽26的内缘,设有通过电线50的压入而将电线50的绝缘被覆52咬入的凹凸部26a。压入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的电线50,如图6所示,能根据形成在槽26内缘上的凹凸部26a的形状进行变形,并限制其从槽26上脱落即限制向上方的移动。
这样,在本插头型连接器10中,结构是,在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电线50被压接罩30推压而压接在形成于接触件40端子部44的压接槽45内,但在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从压接罩30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向下方延伸设有的压入突起37被压入设在外壳20宽度方向中间部上的压入孔28内。因此,与外壳20结合后的压接罩30宽度方向的中间部不会从外壳20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上浮,由于能在外壳20与压接罩30之间将压接连接在形成于接触件40端子部44的压接槽45内的电线50牢固地保持(夹持),故即使在电线50为极细型、或在用于铰链等可动部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50从接触件40脱落。另外,由于压入突起37和压入孔28设置在比较容易成形的外壳20和压接罩30上,故能简单地进行制造工序,还能实现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本插头型连接器10中,由于在使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前预先将电线50放置在压接槽45上,在使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采用由压接罩30对电线50进行推压而将其压入外壳侧电线保持槽(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内的工序,故能在一次推入工序中完成全体的压入。因此,能使制造工序简易,能使制造成本更廉价。
另外,在本插头型连接器10中,由于罩侧电线保持槽35与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隔开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而相对,故在压接电线50时在压接槽45的两侧能将电线50均匀地向下方推压,不仅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电线50的压接,而且,由于在压接后能将电线50保持在压接槽45的两侧,故能更进一步加强电线50的保持强度。
另外,在本插头型连接器10中,由于将咬入电线50绝缘被覆52的凹凸部26a设置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的内缘,故在此处所保持的电线50绝缘被覆52就根据凹凸部26a的形状进行变形,但由于该变形,是在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中所保持的绝缘被覆52和在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中所保持的绝缘被覆52之间产生形状扭曲,故对电线50的长度方向的移动(脱出)进行限制,并进一步加强对电线50的固定保持。
至此,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形态作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形态所示的内容。例如,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接触件40是10个,与其对应的电线50的数目也是10根,而这些接触件40和电线50的数目不特别限定,能是任意的。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将压接罩30安装在外壳20上时,各电线50被放置在对应的接触件40的压接槽45上,但也可以在将压接罩30安装在外壳20上之前,将各电线50预先压入形成于压接罩30的罩侧电线保持槽35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是将压入突起设置在压接罩上、并将压入孔设置在外壳上的结构,但也可以是与这些相反。即,在外壳和压接罩中,也可从一侧构件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延伸设有的压入突起压入在设于另一侧构件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压入孔内。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本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的适用对象是插头型连接器,但同样也能适用于插座型连接器。
权利要求
1.一种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具有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外壳(20);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多个接触件(40);与所述外壳结合的由电气绝缘性材料构成的压接罩(30);以及多根电线(50),其与所述各接触件的端子部连接,在被夹持在所述外壳与所述压接罩之间的状态下、沿所述外壳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在将所述压接罩与所述外壳结合时,被所述压接罩推压的所述各电线被压接在形成于所述接触件的所述端子部的压接槽内,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压接罩与所述外壳结合时,在所述外壳和所述压接罩中,从一侧构件宽度方向中间部延伸设置的压入突起(37)被压入设在另一侧构件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压入孔(28)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21);沿上下方向贯通该基部左右侧端部而形成的压接罩保持空间(22);以及从所述基部的前面向前方突出延伸设有的插头部(23),在所述插头部上,设有分别向前后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平行地被整齐排列的多个所述接触件,所述接触件包括露出并位于所述插头部上面侧的接触部(41);从该接触部的前方端部向下方弯曲延伸、并沿上下方向贯通所述插头部而延伸的位于接触件安装槽(24)内的弯曲部(42);从所述接触部的后方端部向下方倾斜弯曲后水平延伸的中间部(43);以及从该中间部的后端向上方延伸设置的端子部(44),在所述端子部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压接槽(45)。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通过树脂模压成形形成,所述接触件在所述外壳模压成形时插入其成形模具内而被插入模压成形,成一体地被安装在所述外壳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中的所述压接槽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25),在该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的后方位置设有向上方开口的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26),这些外壳侧第1电线保持槽和外壳侧第2电线保持槽,在所述接触件的后方固定保持被压接在所述压接槽内的电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接罩,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基部(31);以及从该基部左右两端部向下方延伸设有的侧部(32),在左右的所述侧部设有各自向前方突出延伸的卡止突起(33),在将所述压接罩从上方安装在所述外壳上时,所述左右的卡止突起嵌入设置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压接罩保持空间内的凹坑(22a)内,使所述外壳与所述压接罩临时结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接罩的所述基部的下表面侧,沿左右方向并排设有向下方突出延伸的电线保持突起(34),在邻接的所述电线保持突起之间,向下方开口的罩侧电线保持槽(35)被形成为向前后方向延伸并沿左右方向并排的状态,所述罩侧电线保持槽的宽度具有比所述电线直径稍小的尺寸,当在将所述电线载放在所述接触件的所述压接槽上的状态下、从上方推压所述压接罩时,所述电线在宽度方向被压缩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所述罩侧电线保持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部的下表面侧并在所述罩侧电线保持槽的后方位置,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推压突起(36),并在所述电线被压入所述罩侧电线保持槽内的状态下,所述电线位于所述推压突起的正下方,向下方推压所述电线。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接罩的所述基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下表面侧,设有向下方突出延伸的多个压入突起(37)和从邻接的所述压入突起之间向下方突出延伸的多个空间保持突起(38),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基部的宽度方向中间部,设有沿上下方向贯通形成的多个压入孔(28),在将所述压接罩与所述外壳结合时,设置在所述压接罩上的所述压入突起从上方插入而压入所述压入孔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电线压接型连接器,在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将被压接罩(30)推压的各电线(50)压入在形成于接触件(40)端子部(44)的压接槽(45)内,在将压接罩(30)与外壳(20)结合时,从压接罩(30)宽度方向中间部向下方延伸设有的压入突起(37)被压入在设于外壳(20)宽度方向中间部的压入孔(28)内。采用本发明,即使电线是极细型的、或用于铰链等可动部那样的场合、也能可靠地防止电线从接触件上脱落。
文档编号H01R4/10GK1776965SQ20051010369
公开日2006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2005年9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18日
发明者春日明, 小泉诚 申请人:Kel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