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1880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高压断路器,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
背景技术
现有真空高压断路器永磁机构主要有单线圈和双线圈两种结构。在电力系统中,要求断路器的驱动装置交、直流通用,以适应复杂的现场情况。在以往的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中采用桥式回路进行分、合闸控制,但桥式回路需要四只IGBT,其驱动电路比较复杂,成本较高,而且充电回路大多采用电阻限流充电方式,充电电流很大。一般采用大阻值的水泥电阻来限流,但这种电阻长时间受大电流冲击,很易损坏,因而电路容易发生故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设计一种放电时间短、放电电流小、恒压充电、具有电源断电自动分闸保护功能的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其技术方案如下包括微处理器、光电耦合器、桥式驱动回路,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桥式驱动回路的信号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驱动回路由线圈、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容和电源模块组成,所述线圈和大功率晶体管串接构成的两对称的半桥并共同连接由电容和电源模块并接构成的支路形成一桥式回路。
构成所述两对称半桥的线圈分别是分闸线圈和合闸线圈。
所述电源模块是交直流电源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是交直流两用电源模块。
所述电容是电解电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合分闸回路采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充电时间短,动作电流小,可实现精确时间控制;2)采用主控制芯片CPLD,可实现在系统编程功能;3)采用电源模块恒流充电方式,具有一次输出限流、二次输出短路保护和宽电源输入功能;4)适应性广,可实现交、直流两用;5)设有电源断电自动分闸保护功能,提高了产品的安全性;6)驱动器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对照图1,CPU的信号两输出接口I/O分别连接两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两光电耦合器U1、U2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1、T2的门极,T1、T2的漏极分别连接分闸线圈L1和合闸线圈L2,形成两对称半桥的桥臂,它们分别与由电容C、电源模块E并接的支路连接,形成桥式回路。同时构成由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1、分闸线圈L1、电容C和电源模块E组成的分闸回路1和由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2、合闸线圈L2、电容C和电源模块E组成的合闸回路2。
本实施例中,CPU采用CPLD型主控芯片,光电耦合器U1、U2采用TLP521型,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1、T2采用IGBT型管,电容C采用82000μF/100V电解电容,电源模块E为100W交直流电源模块。
CPU的输入端在接收到分合闸指令后,对接收的指令信息进行处理,先判断断路器位置,然后发出分闸或合闸信号,经CPU的I/O输出端口通过光电耦合器U1、U2将信号耦合到绝缘栅双极晶体管T1或T2的门极。当分闸指令耦合到T1的门极时,T1导通,分闸回路导通,实现分闸并向电容充电。同理,当合闸指耦合到T2的门极时,T2导通,合闸回路导通,实现合闸并向电容充电。当电源断电后,控制电路将储能电容器的电能投入,可以进行断路器自动分闸,达到保护后备线路的功能。
电源模块E可以输出5V、12V、100V电压,其中5V电压是提供给CPU的电源,12V是提供给光电耦合器U1、U2的电源,100V供给电容C充电。
权利要求1.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包括微处理器、光电耦合器、桥式驱动回路,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桥式驱动回路的信号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驱动回路由线圈、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容和电源模块组成,所述线圈和大功率晶体管串接构成的两对称的半桥并共同连接由电容和电源模块并接构成的支路形成一桥式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两对称半桥的线圈分别是分闸线圈和合闸线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模块是交直流两用电源模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是电解电容。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真空断路器用双线圈永磁机构驱动器。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微处理器、光电耦合器、桥式驱动回路,微处理器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光电耦合器连接桥式驱动回路的信号输入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式驱动回路由线圈、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电容和电源模块组成,所述线圈和大功率晶体管串接构成的两对称的半桥并共同连接由电容和电源模块并接构成的支路形成一桥式回路。其优点是1)放电时间短,放电电流小,可实现精确时间控制;2)具有一次输出限流、二次输出短路保护功和宽电源输入功能;3)可实现系统编程功能;4)有断电自动分闸保护功能,产品的安全性高;5)适应性广,交、直流两用;6)整体结构简单、紧凑,成本低。
文档编号H01H33/38GK2824273SQ20052007628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3日
发明者孙建军, 林莘, 王博 申请人:林莘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