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62228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的点火装置,具体为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
背景技术
目前安装于汽车内燃机上的点火用的火花塞,是在一绝缘杆的内腔中置有镍合金的中心电极杆,绝缘杆的上端置有引线端子,绝缘杆下部的外缘处置有其上具有外螺纹的固定连接体,其绝缘杆及中心电极杆的底端部均置于固定连接体的中心圆孔内,在固定连接体底端面上具有与固定连接体结合为一体的弯曲板状的侧电极。这种火花塞是通过其中心电极杆与电极间离子放电引起单线型火花点燃内燃机燃烧室内的可燃混合气的极间点火。因其电极间对燃烧混合气的节流作用,燃烧气流的不规则易形成燃烧空间死角,影响可燃混合气的完全燃烧,而且点火效果也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它使可燃混合气能够完全燃烧,改进和提高了点火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对已有的汽车内燃机火花塞的一种改进,即固定连接体的底端具有与固定连接体结合为一体的圆环体,圆环体的外缘表面形成了倾斜侧面电极,绝缘杆的底端部置于圆环体的外部,中心电极杆的底端部又置于绝缘杆(1)的外部,在固定连接体底部的内缘表面与绝缘杆的底部外缘表面之间置有保温渗流空腔,在位于保温渗流空腔上部处的绝缘杆杆体上置有密封垫圈和热负荷导热套圈。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显著效果和优点是1.绝缘杆的底端部置于固定连接体底端置有的圆环体的外部,中心电极杆的底端部又置于圆环体的外部,可以降低放电环境温度,中心电极杆的底端与倾斜侧面电极间的介电绝缘体在高压电场作用下产生静电,从而使之原有的极间火花改变为介面火花,从传统的单线火花路径改变为球面路径,产生的静电力施加于可燃混合气,使得可燃混合气中的正负离子积聚在绝缘杆底部的介质附面上,形成气体离子膜,在此环境中由高压电场的激发,通过固定连接体底端的侧面电极在绝缘杆底部介质附面与中心电极杆间产生球面火花来点燃周围空间可燃混合气;在固定连接体底部的内缘表面与绝缘杆底部的外缘表面之间置有的保温渗流空腔,可提高瞬间火花内能,延长燃烧的持续时间,强化可燃混合气的氧化反应,使可燃混合气的温度、压力急剧升高形成燃烧室的压力差,生成点火中心向外的定向环流,为迅速点火燃烧提供了足够的能量储备,是对原传统点火方式理论的突破。
2.所置有的保温渗流空腔,生成的定向环流使燃烧室内可燃混合气产生的环流途径直接指向点火中心,在较长点火持续时间的作用下,将可燃混合气完全充分燃烧,环流的形成和存在,使可燃烧混合气在燃烧的过程中全部建立在急速燃烧期内,使之不存在过后燃烧期,能够改进和提高点火效果。
3.绝缘杆上置有的热负荷导热套圈,可以使火花塞安装于各种不同热负荷车型的汽车上,因此扩大了同一火花塞的使用范围。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在绝缘杆1的内腔中置有镍合金的中心电极杆8,绝缘杆1的上端置有引线端子2,绝缘杆1下部的外缘处置有其上具有处螺纹的固定连接体3,在固定连接体3上置有垫圈4和垫圈5,固定连接体3的底端具有与固定连接体3结合为一体的其外缘表面形成倾斜侧面电极6的圆环体7,绝缘杆的底端部置于圆环体7的外部,中心电极杆8的底端部又置于绝缘杆1的外部,在固定连接体3底部的内缘表面与绝缘杆1的底部的外缘表面之间置有保温渗流空腔9,在位于保温渗流空腔9上部处的绝缘杆1的杆体上置有密封垫圈10和热负荷导热套圈11。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是在绝缘杆(1)的内腔中置有镍合金的中心电极杆(8),绝缘杆(1)的上端置有引线端子(2),绝缘杆(1)下部的外缘处置有其上具有外螺纹的固定连接体(3),在固定连接体(3)上置有垫圈(4)和垫圈(5),其特征在于固定连接体(3)的底端具有与固定连接体(3)结合为一体的其外缘表面形成倾斜侧面电极(6)的圆环体(7),绝缘杆(1)的底端部置于圆环体的(7)的外部,中心电极杆(8)的底端部又置于绝缘杆(1)的外部,在固定连接体(3)底部的内缘表面与绝缘杆(1)底部的外缘表面之间置有保温渗流空腔(9),在位于保温渗流空腔(9)上部处的绝缘杆(1)杆体上置有密封垫圈(10)和热负荷导热套圈(1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内燃机的火花塞。它是对现有的火花塞的一种改进,即固定连接体(3)的底端具有与其外缘表面形成倾斜侧面电极(6)的圆环体(7),绝缘杆(1)的底端部置于圆环体(7)的外部,中心电极杆(8)的底端部又置于绝缘杆(1)的外部,固定连接体(3)底部的内缘表面与绝缘杆(1)的底部的外缘表面之间置有保温渗流空腔(9),在位于保温渗流空腔(9)上部处的绝缘杆(1)杆体上置有密封垫圈(10)和热负荷导热套圈(11)。该火花塞可使原有的极间火花改变为介面火花,从传统的单线火花路径改为球面火花路径,是对原传统点火方式理论的突破,使可燃混合气完全燃烧,控制有害气体的生成,提高了点火效果和燃烧速率。
文档编号H01T13/00GK2791976SQ200520090329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15日
发明者张水泉, 孟禹 申请人:张水泉, 孟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