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72447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轻、薄、耗电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等现代化信息设备。目前,液晶显示面板在市场上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沿II-II方向的放大剖视图。该液晶显示面板10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扫描线100;相互平行且与该扫描线100垂直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110;该扫描线100和该数据线110界定多个像素区域180;位于该扫描线100和该数据线110的相交处的多个薄膜晶体管130;贯穿该像素区域180且平行于该扫描线100的多条公共线120;多个位于该像素区域180的像素电极140和绝缘层160。该绝缘层160夹于该公共线120和该像素电极140之间。
该薄膜晶体管130包括一栅极131,一源极132和一漏极133。该栅极131连接至该扫描线100,源极132连接至该数据线110,漏极133连接至该像素电极140。该公共线120和该像素电极140的相交叠处构成电容150。
由于该液晶显示面板10需要该电容150进行资料存储,其对该电容150的电容值有一定要求,且在制造过程中该电容150的绝缘层160的厚度不可能达到很薄,从而要求该电容150中的公共线120具有一较大面积,进而使得该液晶显示面板10的开口率较低。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液晶显示面板开口率较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开口率较高的液晶显示面板。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和一位于该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该扫描线和该数据线界定多个像素区域,贯穿该像素区域且与该数据线相互平行的多条公共线,多个位于该像素区域的电容电极和像素电极,一第一绝缘层和一第二绝缘层。该公共线部分覆盖该电容电极。该像素电极通过一通孔与该电容电极相连接。该第一绝缘层夹于该公共线和该像素电极之间。该第二绝缘层夹于该电容电极和该公共线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像素电极、该第一绝缘层和该公共线构成一第一电容,该公共线、该第二绝缘层和该电容电极构成一第二电容,该第一电容和该第二电容并联构成一并联电容,该并联电容的电容值为该第一电容的电容值和该第二电容的电容值的和,因而该并联电容可在满足一定要求的电容值的同时,使该电容电极与该公共线的面积较小,从而使该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开口率。另外,该公共线贯穿多个像素区域,仅需将公共线的末端连接至一公共电极,便可使每一像素区域对应的公共线都连接至该公共电极,而不需要分别将每一像素区域对应的公共线连接至该公共电极,因而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公共线走线简单。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沿II-II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沿V-V方向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二基板的平面示意图。该液晶显示面板20包括一第一基板240,一与该第一基板240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200和一液晶层250。该液晶层250位于该第一基板240和该第二基板200之间。
该第二基板200包括相互平行的多条扫描线201;相互平行且与该扫描线201垂直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202;该扫描线201和该数据线202界定多个像素区域230;位于该扫描线201和该数据线202相交处的多个薄膜晶体管210;贯穿该像素区域230且与该数据线202相互平行的多条公共线223;多个位于该像素区域230的电容电极221和像素电极225;位于该像素电极225和该电容电极221的重叠处的多个通孔226。该公共线223平行于该电容电极221且部分覆盖该电容电极221。
该像素区域230的正投影为一矩形,包括一长边和一短边,该短边与该公共线223平行,使该公共线在像素区域230中所占面积较小。该薄膜晶体管210包括一栅极211,一源极212和一漏极213。该栅极211连接至该扫描线201,源极212连接至该数据线202,漏极213连接至该像素电极225。
请参阅图5,是该液晶显示面板20的第二基板200沿V-V方向的放大剖视图。该第二基板200进一步包括一基底261、一第一绝缘层222、一半导体层215和一第二绝缘层224。在该第二基板200上定义三个区域一对应该薄膜晶体管210的薄膜晶体管区260、一对应该电容220的电容区280和一位于该薄膜晶体管区260、该电容区280之间的显示区270。该电容电极221与该薄膜晶体管210的栅极211是同一层形成于该基底261上。该第一绝缘层222形成于具有该栅极211和该电容电极221的基底261上。该半导体层215形成于该薄膜晶体管区260的第一绝缘层222上。该源极212和漏极213分别设置在该半导体层215的二侧。该公共线223形成于该电容区280的第一绝缘层222上,且该公共线223与该源极212、漏极213是同一层。该第二绝缘层224分别形成于该薄膜晶体管区260的源极212、部分漏极213、部分半体层215和该电容区280的公共线223上。该像素电极225形成于该薄膜晶体管区260的部分漏极213、该显示区270的第一绝缘层222和该电容区280的第二绝缘层224上。其中,该电容区280的第一绝缘层222夹于该电容电极221和该公共线223之间,该电容区280的第二绝缘层224夹于该公共线223和该像素电极225之间,且该通孔226形成于该第一绝缘层222和该第二绝缘层224中,该像素电极225通过该通孔226与该电容电极221电连接。
由于该电容电极221、该第一绝缘层222和该公共线223构成一第一电容(未标示),该公共线223、该第二绝缘层224和该像素电极225构成一第二电容(未标示),且该电容电极221与该像素电极225电连接,因而该第一电容和该第二电容并联构成一并联电容220。
该并联电容220的电容值由以下公式计算C=C1+C2C表示该并联电容220的电容值,C1表示该第一电容的电容值,C2表示该第二电容的电容值。该并联电容220的电容值C为该第一电容的电容值C1与该第二电容的电容值C2的和,因而该并联电容220可在满足一定要求的电容值C的同时,使该电容电极221与该公共线223的面积较小,从而使该液晶显示面板20具有较高的开口率。另外,该公共线223与该像素区域230的短边平行,使该公共线223在该像素区域230中所占面积较小,从而使该并联电容220在该像素区域230中所占面积较小,因而该液晶显示面板20具有较高的开口率。另外,该公共线223贯穿多个像素区域230,仅需将公共线223的末端连接至一公共电极,便可使每一像素区域230对应的公共线223都连接至该公共电极,而不需要分别将每一像素区域230对应的公共线223连接至该公共电极,因而该液晶显示面板的公共线223走线简单。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和一位于该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条平行的扫描线,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该扫描线和该数据线界定多个像素区域,贯穿该像素区域的多条公共线,多个位于该像素区域的像素电极及一第一绝缘层,该第一绝缘层夹于该公共线和该像素电极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多个位于该像素区域的电容电极和一第二绝缘层,该第二绝缘层夹于该电容电极和该公共线之间,该公共线与该数据线相互平行,且该公共线部分覆盖该电容电极,该像素电极通过一通孔与该电容电极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电容电极、该第一绝缘层和该公共线构成一第一电容,该公共线、该第二绝缘层和该像素电极构成一第二电容,该第一电容和该第二电容并联构成一并联电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像素区域的正投影为一矩形,包括一长边和一短边,该短边与该公共线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像素区域的正投影为一矩形,包括一长边和一短边,该长边与该公共线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电容电极与该公共线相互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液晶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该薄膜晶体管位于该扫描线与该数据线的相交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一源极和一漏极,该栅极连接至该扫描线,该源极连接至该数据线,该漏极连接至该像素电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电容电极与该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位于同一层。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公共线与该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位于同一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和一位于该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该第二基板包括多条扫描线,与该扫描线绝缘相交的多条数据线,该扫描线和该数据线界定多个像素区域,贯穿该像素区域且与该数据线相互平行的多条公共线,位于该像素区域的多个电容电极和多个像素电极,一第一绝缘层和一第二绝缘层。该公共线部分覆盖该电容电极。该像素电极通过一通孔与该电容电极相连接。该第一绝缘层夹于该公共线和该像素电极之间。该第二绝缘层夹于该电容电极和该公共线之间。
文档编号H01L29/786GK101086567SQ20061006106
公开日2007年12月12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9日
发明者吴天一, 孟锴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