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14974阅读: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母端子的技术领域,该母端子具有筒状的主体和一体地设置在该主体上并连接电线的连接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母端子。在该公报的端子中,在设于接触部前端的嵌合端壁开有端子容纳切口,通过从该端子容纳切口向内侧被折弯的板片来设置接触预加载荷棚部,在接触部的内部设有一对接触臂。该接触部是利用原料板按如下所述成形的,即,将接触臂从底壁折弯并立起,将上壁相对于侧壁折弯,将侧壁相对于底壁折弯,进一步将接触预加载荷棚部从嵌合端壁折弯并立起,将嵌合端壁相对于底壁折弯,进而将嵌合端侧壁部相对于嵌合端壁折弯。另一方面,日本实开平6-73878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所述的插座连接器(socketcontact),即,该插座连接器包括具有与插头触点接触的接触部的插座触点和保持该插座触点的插座绝缘体,使设置在插座绝缘体上的插头触点插入孔的出口部朝向插座触点的接触部延长并突出。
对于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当触头等公端子在进行比起正常的插入角度倾斜地插入的、所谓的倾斜插入时,触头的前端碰到接触预加载荷棚部,触头被该接触预加载荷棚部向接触壁引导,因此可抑制当公端子碰到接触臂时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可减轻接触臂受到的压曲载荷或在公端子被正常插入时不会受到的其他载荷。由于触头通过插入孔而被引导到插座触点的接触部,所以日本实开平6-73878号公报的插座连接器也可发挥类似的功能。
在不是像日本实开平6-73878号公报的插座连接器那样,将由导电性部件构成的插座触点和由绝缘性部件构成的插座绝缘体组合起来而构成连接器,而是像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那样,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来构成端子的情况下,希望进一步减轻由倾斜插入引起的载荷。此时,容纳接触臂的接触部在确保相对于折弯、扭转或其他载荷的强度的基础上,优选设置成筒形,而且要求其制造工序尽可能简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着眼于这样的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所述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即,该带引导片的母端子通过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来构成筒状的主体,从构成该主体的壁切出簧片,将该壁的端部向内侧折弯而作为引导片,从而将主体形成为筒形,既可确保强度,又能大幅度抑制公端子碰到簧片时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能够大大地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受到的载荷,而且制造容易。
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包括筒状的主体,其具有朝向高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横壁和朝向与高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纵壁,并且主体在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延伸;以及连接部,其在该主体的进深方向的里侧排列且与主体设置成一体,并且构成为能够与电线或其他导电体连接,在两个纵壁上分别切出簧片,所述簧片形成为进深方向里侧的端部成为固定端,近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并且自由端接近与上述纵壁对置的纵壁,在两个纵壁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通过从纵壁向主体的内侧弯曲的板片分别设有引导片,该引导片对上述纵壁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与簧片的前端之间进行覆盖。
由于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来构成筒状的主体,因此能够确保相对于折弯、扭转或其他载荷的强度,从而可有效地保护内部的簧片等。当公端子从主体的进深方向近前侧倾斜插入时,公端子的前端碰到引导片,公端子的前端被该引导片向簧片引导,因此可抑制当公端子碰到簧片时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可减轻簧片受到的压曲载荷或在公端子正常插入时不会受到的其他载荷。
此时,由于不是像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那样,在主体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将面向进深方向设置的嵌合端壁的一部分向内侧折弯而形成接触预加载荷棚部,而是将从纵壁向进深方向近前侧延伸的板片向主体的内侧折弯来设置引导片,所以能够加长引导片,因此可以增大公端子的前端向簧片进行引导的长度,可大幅度地抑制在公端子碰到簧片时的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可大大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受到的载荷。此外,由于能够加长引导片,因此引导片的加工也变得容易,还提高了确定形状的自由度,由此也可大大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受到的载荷。
此外,主体利用原料板的成形是按如下所述进行的将簧片和引导片从纵壁折弯并立起,将处于原料板端部侧的横壁相对于纵壁折弯,将两个纵壁相对于处于原料板内侧的横壁折弯。因此,相比较在与此类似的工序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将嵌合端壁相对于底壁折弯、将嵌合端侧壁部相对于嵌合端壁折弯的工序的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本发明的主体的制造容易。
因此,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来构成筒状的主体,从构成该主体的壁切出簧片,将该壁的端部向内侧折弯而作为引导片,因此将主体形成筒形,既可确保强度,又能大幅度地抑制在公端子碰到簧片时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能够大大地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受到的载荷,而且制造容易。
对于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其引导片可以以如下方式延伸,即,随着接近进深方向的里侧而接近与设有该引导片的纵壁对置的纵壁。
这样,由于随着被倾斜插入的公端子的前端碰到引导片而被向簧片引导,倾斜插入的倾斜角平滑地减小,因此插入阻力小。而且,加工容易。
对于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其簧片的自由端可以朝向切出该簧片的纵壁弯曲。
这样,在弯曲的部位形成接点,接点的确定变得容易。
对于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也可以在横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纵壁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在这些纵壁的剩余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朝向高度方向的端壁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使这两个端壁在宽度方向上对顶或者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通过这些端壁构成与上述横壁对置的横壁。
这样,当使两个端壁在宽度方向上对顶时,带引导片的母端子在宽度方向上对称,高度方向的尺寸也变低,可实现扁平化。此外,当使两个端壁在高度方向上重叠时,由于应力分散到两个端壁上,因此能够提高主体相对于折弯、扭曲或其他载荷的强度。


图1是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不同的方向看到的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主视图。
图4是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制造工序中将原料板折弯来对主体等进行成形的工序的概要的说明图。为了容易理解,省略了卡定片。此外,还省略了连接部。
图8是说明将公端子倾斜插入到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时的倾角的放大剖面图。用假想线表示公端子。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至图6表示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该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与公知的插塞等公端子嵌合。本实施例所示的公端子200如图8中的假想线所示,是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棒状部件。公端子只要是具有导电性的棒形或者板形的部件即可,而与截面形状无关。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既可以容纳在壳体(省略图示)的内部,又可露在外部使用。这一点对于公端子也是一样的。下面,定义相互正交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并据此进行说明。若利用图5进行说明,则图的左右方向为进深方向,左侧为近前侧,右侧为里侧,图的上下方向为高度方向,垂直于图的纸面的方向为宽度方向。
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并具有筒状的主体110和连接部120,该连接部120在该主体110的进深方向的里侧排列且与主体110设置为一体。
主体110具有朝向高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横壁111;和朝向宽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纵壁112。这两个横壁111和两个纵壁112的相邻的壁彼此设置为一体。若从横壁111的厚度方向观察,横壁111形成以进深方向为一边、以宽度方向为另一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若从纵壁112的厚度方向观察,纵壁112形成以进深方向为一边、以高度方向为另一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由于横壁111的面积较大的面与高度方向正交,因此横壁111朝向高度方向。两个横壁111在高度方向上对置。并且,由于两个纵壁112都是面积较大的面与宽度方向正交,因此两个纵壁112朝向宽度方向。两个纵壁112在宽度方向上对置。主体110通过两个横壁111和两个纵壁112设置成筒状,并且在进深方向上延伸。
连接部120构成为能够与电线300连接。连接部120具有从主体110的横壁111、纵壁112向进深方向的里侧延伸的截面U字形的基部121;以及从该基部12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立起的绝缘筒122和导线筒123,并且该连接部120通过将绝缘筒122铆接在电线300的外皮上,将导线筒123铆接在从外皮露出的电线芯上,从而构成为能够压接电线300。但是,连接部既可以构成为压接电线,也可以通过穿孔(piercing)来连接电线。此外,连接部还可以构成为不连接电线,而能够连接其他导电体。作为其他导电体,例如有FFC(flexible flat cable柔性扁平电缆)、FPC(flexible printed cable柔性印刷电路)等扁平形柔性电缆。
在两个纵壁112上分别切出(切り起こす)簧片113。若从簧片113的厚度方向观察,簧片113形成以进深方向为一边、以高度方向为另一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簧片113的进深方向的里侧的端部为固定端113a,从而簧片113固定在纵壁112上,簧片113的近前侧的端部为自由端113b,从而簧片113形成为悬臂那样的结构。而且,簧片113形成为,其自由端113b接近与设有该簧片113的上述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而且,簧片113的自由端113b向切出有该簧片113的纵壁112弯曲。该自由端113b弯曲成前端接近切出有该簧片113的纵壁112。由此,从高度方向观察,簧片113的自由端侧形成为大致“V”字状。
如图6和图8所示,在两个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上,通过从纵壁112向主体110的内侧弯曲的板片分别设有引导片114。引导片114被设置成覆盖设有该引导片114的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端部与簧片113的自由端113b的前端之间。引导片114以如下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进深方向的里侧而接近与设有该引导片114的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如图6和图8所示,从高度方向观察,该引导片114大致笔直地延伸。引导片既可以例如以从高度方向观察朝向对置的引导片凸出的方式弯曲或者弯折,相反,也可以以从高度方向观察朝向设有引导片的纵壁凸出的方式弯曲或者弯折。并且,引导片114的前端内侧的角被倒角,但也可以不这样进行倒角。
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即,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端部一体地设有一个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个端部一体地设有另一个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而且,在这些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中剩余的端部、即在远离上述横壁111侧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朝向高度方向的端壁111a、111b的宽度方向的端部。若以其他的表达方式进行说明,则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沿大致进深方向延伸的端缘分别一体地设有在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两侧沿大致进深方向延伸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在这些纵壁112的另一个端缘分别一体地设有在朝向高度方向的端壁111a、111b的宽度方向的两侧沿大致进深方向延伸的端缘中的一个端缘。而且,这两个端壁111a、111b在宽度方向上对顶,通过这些端壁111a、111b构成与上述横壁111对置的横壁111。从端壁111a、111b的厚度方向观察,端壁111a、111b形成将进深方向作为一边、将宽度方向作为另一边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由于端壁111a、111b的面积较大的面与高度方向正交,因此端壁111a、111b成为朝向高度方向。作为变形例,还可以将这两个端壁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通过这些端壁来构成与上述横壁对置的横壁。此时,将一个端壁或者两个端壁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形成为比上述实施例大。
标号115是从主体110的横壁111向高度方向的一侧突出的卡定片,在将该带有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容纳在外壳中时,卡定片115嵌入外壳的凹部内,由此使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不容易从外壳脱出。本发明也包含未设有这种卡定片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实施例。
该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是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而成形的。该原料板例如利用材料板通过模具进行冲切等而形成。图7表示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的制造工序中将原料板折弯而形成主体110等的工序。在原料板上将簧片113保留一端而分离(左上的图)。接着,将簧片113和引导片114从纵壁112折弯并立起。该折弯加工是绕在成型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中所说的高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轴进行的(左下的图)。接着,进一步进行簧片113和引导片114的折弯加工,并且将端壁111a、111b分别相对于纵壁112折弯。该端壁111a、111b的折弯加工是绕在成型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中所说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轴进行的(右上的图)。进而,将纵壁112相对于横壁111分别折弯,则完成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该纵壁112的折弯加工是绕在成型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中所说的进深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的轴进行的(右下的图)。
从而,上述实施例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是将设为预定形状的一张原料板折弯来构成筒状的主体110,因此能够确保相对于折弯、扭转或其他载荷的强度,从而可有效地保护内部的簧片113等。图8用假想线表示位于三个位置的公端子200,其中,将倾角最大而插入长度最短的设为第一状态,将与之相比倾角变小而插入长度为中等的设为第二状态,将倾角大致为零度而插入长度最大的设为第三状态,当公端子200从主体110的进深方向近前侧倾斜插入时,公端子200的前端碰到引导片114(第一状态),公端子200的前端被该引导片114向簧片113引导,从而可抑制当公端子200碰到簧片113时倾斜插入的倾角(第二状态),由此,减轻簧片113受到的压曲载荷或在公端子200正常插入时不会受到的其他载荷。于是,公端子200成为第三状态,可进一步插入前进。
此时,由于不是像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那样,在主体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将面向进深方向设置的嵌合端壁的一部分向内侧折弯而形成接触预加载荷棚部,而是通过将从纵壁112向进深方向近前侧延伸的板片向主体110的内侧折弯来形成引导片114,所以能够加长引导片114,因此可以增大将公端子200的前端向簧片113引导的长度,可大幅度地抑制公端子200碰到簧片113时的倾斜插入的倾角,由此可大大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113受到的载荷。此外,由于能够加长引导片114,所以引导片114的加工也变得容易,还可提高确定形状的自由度,由此也可大大减轻因倾斜插入而使簧片113受到的载荷。
此外,主体110利用原料板的成形是按如下所述进行的将簧片113和引导片114从纵壁112折弯并立起,将位于原料板端部的构成横壁的端壁111a、111b相对于纵壁112折弯,将两个纵壁112相对于位于原料板内侧的横壁111折弯。因此,相比较在与此类似的工序的基础上还须进一步将嵌合端壁相对于底壁折弯,将嵌合端侧壁部相对于嵌合端壁折弯的工序的日本特开平11-345645号公报的端子,本发明的主体110的制造容易。
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引导片只要构成为通过从纵壁向主体内侧弯曲的板片,来覆盖该纵壁的进深方向近前侧的端部与簧片的前端之间即可。因此,不特别限定引导片的形状。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引导片114以如下方式延伸,即,随着接近进深方向内侧而接近与设有该引导片114的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由此,随着被倾斜插入的公端子200的前端碰到引导片114而被向簧片113引导,倾斜插入的倾角平滑地减小,因此插入阻力小。而且,加工容易。
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簧片只要形成为从纵壁起进深方向里侧的端部成为固定端且近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并且自由端接近与上述纵壁对置的纵壁即可。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簧片113的自由端113b向切出该簧片113的纵壁112弯曲。这样,在弯曲的部位形成接点,从而容易确定接点。
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两个横壁只要朝向高度方向对置,而且这两个横壁与朝向宽度方向对置的两个纵壁一起构成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筒形的主体即可。但在本实施例中,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在这些纵壁112的剩余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朝向高度方向的端壁111a、111b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使这两个端壁111a、111b在宽度方向上对顶或者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通过这些端壁111a、111b构成与上述横壁111对置的横壁111。这样,当两个端壁111a、111b在宽度方向对顶时,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在宽度方向上对称,高度方向的尺寸也变低,可实现扁平化。此外,当将两个端壁在高度方向上重叠时,由于应力分散到两个端壁上,因此能够提高主体相对于折弯、扭转或其他载荷的强度。
上述实施例只不过示出了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的一个示例。因此,不可根据该实施例的记载来限定解释本发明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
权利要求
1.一种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该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包括筒状的主体(110),其具有朝向高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横壁(111);以及朝向与高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并对置的两个纵壁(112),并且上述主体(110)在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正交的进深方向上延伸;以及连接部(120),其在该主体(110)的进深方向的里侧排列且与主体(110)设置成一体,并且构成为能够连接电线(300)或其他导电体,在两个纵壁(112)上分别切出簧片(113),所述簧片(113)形成为进深方向里侧的端部成为固定端(113a),近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113b),并且自由端(113b)接近与该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在两个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通过从纵壁(112)向主体(110)内侧弯曲的板片分别设置引导片(114),该引导片(114)对上述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的端部与簧片(113)的前端之间进行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引导片(114)以下面的方式延伸随着接近进深方向的里侧而接近与设有该引导片(114)的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簧片(113)的自由端(113b)朝向切出有该簧片(113)的纵壁(112)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簧片(113)的自由端(113b)朝向切出有该簧片(113)的纵壁(112)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其特征在于,在横壁(11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纵壁(1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在这些纵壁(112)的剩余的端部分别一体地设有朝向高度方向的端壁(111a、111b)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使这两个端壁(111a、111b)在宽度方向上对项或者在高度方向上重叠,通过这些端壁(111a、111b)来构成与上述横壁(111)对置的横壁(111)。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该带引导片的母端子(100)具有筒状的主体(110)和连接部(120)。在主体(110)的两个纵壁(112)上分别切出簧片(113),该簧片(113)形成为进深方向里侧的端部成为固定端(113a),近前侧的端部成为自由端(113b),并且自由端(113b)接近与该纵壁(112)对置的纵壁(112)。在两个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端部,通过从纵壁(112)向主体(110)内侧弯曲的板片分别设有引导片(114),该引导片(114)覆盖该纵壁(112)的进深方向的近前侧端部与簧片(113)的前端之间。
文档编号H01R13/11GK1996673SQ20061016993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6日
发明者石上雅晃 申请人: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