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5523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搭载有成像元件的基板的成像装置(imaging device)。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3-21048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搭载于车辆等的成像装置,其具有摄像机壳体和收纳在摄像机壳体内部的基板。摄像机壳体由安装有保护透镜的保护部件的前壳体和供外部连接器(具有设于多根线缆的顶端的多个端子和收纳该多个端子的连接器罩)嵌合的后壳体构成。收纳在摄像机壳体内部的基板上安装有电连接到成像元件(imaging element)的母端子(female terminal)。母端子收纳于固定在基板上的收纳罩中。后壳体具有公端子(male terminal)和嵌合罩,其中公端子一端部与外部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且另一端部与安装在基板上的母端子电连接,嵌合罩能够与收纳罩嵌合且公端子的另一端部从底部突出。而且,通过收纳罩与嵌合罩的嵌合,母端子与公端子接触而电连接,外部连接器与成像元件电连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公报所记载的成像装置中,由于安装于基板的母端子与公端子接触,所以在正交于收纳罩与嵌合罩嵌合的嵌合方向的正交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但是公端子在正交方向上不弹性变形。在成像装置产生振动和/或受到冲击时,仅靠母端子的弹性变形无法完全吸收,母端子与公端子可能在正交方向上分离而接触不良。

而且,由于后壳体与外部连接器分开构成,所以嵌合方向上的尺寸变大重量也增加,也容易在部件之间产生晃荡的情况。因此,在成像装置产生振动和/或受到冲击时,端子间产生的振动和/或受到的冲击也变大,端子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并且,部件数量增多,端子彼此之间的接触部位个数(基板的母端子与后壳体的公端子的接触部位和后壳体的公端子与外部连接器的端子的接触部位)也多,所以端子彼此之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端子间的电连接的可靠性的成像装置。

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其安装有透镜部件和保护所述透镜部件的保护部件中的至少一者,并且具有与安装的所述透镜部件和所述保护部件中的至少一者相对地形成的开口;配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的基板,其安装有与摄像元件电连接的第一端子;和封闭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开口的第二壳体。而且,所述第二壳体包括:形成有与所述基板相对的面的相对部、从所述面突出且收纳有与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的第二端子的收纳部和支承设置在所述第二端子的顶端的线缆的支承部,在所述基板上固定有能够与所述收纳部嵌合的嵌合部,所述第一端子在所述嵌合部的内侧沿着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在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过程中沿着所述嵌合方向滑动接触,并且能够通过两端子的接触而在与所述嵌合方向正交的第一方向上相互弹性变形。

在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端子为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接触片的叉状端子。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收纳部具有一对第一限制壁,该一对第一限制壁配置成在所述收纳部与所述嵌合部嵌合时,在与所述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端子的所述一对接触片中的至少一者相对且靠近所述一对接触片中的至少一者。

此外,在本发明中,所述嵌合部具有一对第二限制壁,该一对第二限制壁配置成在所述嵌合部与所述收纳部嵌合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第二端子相对且靠近所述第二端子。

根据本发明的成像装置,即使在成像装置产生振动和/或受到冲击,由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弹性变形,所以相比仅一个端子在第一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结构,能够吸收端子间的振动和/或受到的冲击。因此,能够提高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而且,第二壳体收纳与线缆连接的第二端子,也兼用作连接器罩。因此,与第二壳体和连接器分开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部件间的晃荡,并且减小嵌合方向上的尺寸而减少重量。其结果是,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间产生的振动和/或受到的冲击也减小,提高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能够减少端子彼此之间的接触部位,提高了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的电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第二壳体也兼用作连接器罩,所以相比第二壳体与连接器分开构成的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从后方观察成像装置的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的前壳体与后壳体分离后的状态下的截面立体图。

图3A是从图1所示的后壳体的前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B是后壳体的放大正视图。

图4A是从固定于图1所示的基板的罩(基板罩)的后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4B是基板罩的放大正视图。

图5A是基板罩与从后壳体的前表面突出的罩(前罩)嵌合的状态下垂直于两个罩的嵌合方向的截面图。

图5B是沿着图5A所示的V-V线的截面图。

图5C是将图5B所示的两个外壳的截面图挪动到前方时的截面图。

图6A是在前壳体没有与后壳体连接的状态下两者的纵截面图。

图6B是在基板罩与前罩嵌合且前壳体与后壳体连接的状态下前壳体与后壳体的纵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100包括摄像机壳体10和收纳在摄像机壳体10内部的基板20。如图2所示,基板20上安装有至少包括一个透镜的透镜部件21。而且,基板20上安装有作为第一端子的五个母端子80。成像装置100搭载在车辆等之上,用于拍摄车辆的外部情景。

<摄像机壳体>

摄像机壳体10具有与保护透镜部件21的保护部件40一体地安装的、作为第一壳体的箱状的前壳体50和作为第二壳体的后壳体60。前壳体50和后壳体60隔着密封部件等抵接,通过螺栓固定成一体来构成防水结构。前壳体50和后壳体60由树脂形成。并且,保护部件40例如能够使用由树脂形成的透明部件或薄膜状透明部件。

<前壳体>

如图1和图2所示,前壳体50的前端部与保护部件40一体地形成。在前壳体50的后端部形成有开口52。而且,在前壳体50的内侧面形成有用于固定基板20的固定板(未图示)。

<后壳体>

如图1和图2所示,后壳体60具有作为相对部的后部61、作为收纳部的前罩62和作为支承部的后罩63。后部61封闭前壳体50的后端部的开口52。前罩62从后部61的与基板20相对的前表面61a向着前壳体50突出至前方。后罩63从后部61向着后方突出。前罩62和后罩63夹着后部61而沿着前后方向A形成在相互相对的位置。

后罩63形成有向着后方开口的凹部63a。后壳体60上形成有贯穿后罩63(具体而言是凹部63a的底部63b)、后部61和前罩62而在前后方向A上延伸的五个通孔65。在这些通孔65内配置有从凹部63a插入的5根线缆70。由此通过后罩63来支承5根线缆70。

如图2所示,在各线缆70的顶端安装有作为第二端子的公端子71。公端子71通过将金属板折弯来形成。公端子71通过与线缆70的芯线(未图示)接触来与芯线电连接。而且,公端子71具有将金属板向后方折弯180度而形成在上下方向B上分离且沿着前后方向A大致平行的两部分的接触部72。在凹部63a内配置有用于密封5根线缆70与凹部63a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64。

如图3A和图3B所示,前罩62具有划分出向着前方开口的凹部62a的环状壁62b。环状壁62b由在左右方向C上延伸的上壁62b1与下壁62b2;和在上下方向B上延伸而将上壁62b1与下壁62b2的左右方向C的两端连结的两个侧壁62b3、62b4构成。在上壁62b1与下壁62b2的基端部分形成有五个通孔65各自的前方部分65a(参照图2),在前方部分65a配置有公端子71。此外,在上壁62b1上,在三个前方部分65a的前方位置形成有上下开口的三个通孔(各自具有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开口部62c1)。而且,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开口部62c1中从下壁62b1在上下露出。在下壁62b2上,在两个前方部分65a的前方位置也形成有上下开口的两个通孔(各自具有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开口部62c2)。而且,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开口部62c2中从下壁62b2在上下露出。在上壁62b1和下壁62b2上,在上下排列的两个开口部62c1或两个开口部62c2上分别设有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一对第一限制壁62d。

各第一限制壁62d在开口部62c1或开口部62c2内,在前后方向A上从开口部62c1或开口部62c2的后端延伸至中央。此外,各第一限制壁62d设置在沿着上下方向B与公端子71相对的位置。而且,构成一对第一限制壁62d的两个第一限制壁62d在其左右方向C的间隔距离稍大于母端子80的接触片81(后述)的左右方向C的厚度。因此,如图5A和图5B所示,前罩62与基板罩22(后述)嵌合时,每一对第一限制壁62d配置成在左右方向C上夹着一个接触片81的位置与该接触片81相彼此对且靠近该接触片81。而且,一对第一限制壁62d配置在各自与前罩62和基板罩22嵌合时在上下方向B上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相对的位置。由此,在成像装置100产生左右方向C的振动也不会偏离到在左右方向C上母端子80的接触片81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的接触脱离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基板>

在基板20的前表面20a上安装有例如摄像元件(未图示)CCD或CMOS,并且如图2所示安装有透镜部件21。如图1所示,在基板20的后表面20b上固定有向着后壳体60突出的基板罩22。如图4A和图4B所示,作为嵌合部的基板罩22具有向着后方(即向着后壳体60)开口的凹部22a。在基板外壳22中收纳有安装于基板20的后表面20b的五个母端子80。

作为第一端子的母端子80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剪而形成的具有均匀厚度的叉状端子。如图2所示,母端子80具有一对接触片81、连接片82和固定片83。一对接触片81在上下方向B上相互分离配置。而且,一对接触片81配置成被插入沿着前后方向A延伸的、形成于凹部22a的底壁22a1的孔22a2中,并从底壁22a1突出至后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接触片81中的一者(在图2的放大图中为位于上方的一者:第一接触片)稍长于另一者(在图2的放大图中为位于下方的一者:第二接触片)。此外,在一对接触片81的顶端部即后端部形成有在相互靠近的方向上突出的一对接触部81a。连接片82在上下方向B上延伸,与一对接触片81的前端连接。由此,一对接触片81构成为顶端部即后端部能够在上下方向B上变形,也就是能够弹性变形。固定片83连接在连接片82的下端。固定片83为了将母端子80固定在基板罩22上而设置。母端子80的连接片82经由基板20上的未图示的配线电连接至搭载于基板20的成像元件。

基板外壳22具有划分出凹部22a的环状壁22b。环状壁22b由在左右方向C上延伸的上壁22b1与下壁22b2;和在上下方向B上延伸且连结该上壁22b1和下壁22b2的左右方向C的两端的两个侧壁22b3、22b4构成。如图4B所示,基板外壳22具有分别支承各母端子80的一个接触片81即第一接触片的基端部、也即前方部分的五个支承部22d。这些支承部22d由从底壁22a1的孔22a2附近向着后方突出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一对支承片22d1构成。一对支承片22d1以从左右方向C夹持一对接触片81中的一者即第一接触片的方式支承该接触片81。五个支承部22d中位于上方的三个支承部22d在上壁22b1与底壁22a1的角部在左右方向C上相互分离配置。五个支承部22d中位于下方的两个支承部22d在下壁22b2与底壁22a1的角部在左右方向C上相互分离配置。

如图2、图4A和图4B所示,基板外壳22具有从凹部22a的底壁22a1的中央突出至后方的突出部22c。突出部22c具有能够与前方外壳62的凹部62a嵌合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突出部22c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有收纳有各母端子80的另一个接触片81即第二接触片的五个槽22c1。槽22c1沿着前后方向A延伸,如图2所示,各母端子80的另一个接触片81即第二接触片形成为由于弹性变形而在上下方向B上能够位移的大小(在嵌合前第二接触片与槽22c1的底面在上下方向上分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22d和与突出部22c的支承部22d相对的相对部分22c2构成一对第二限制壁。如图5C所示,支承部22d和相对部分22c2所构成的一对第二限制壁配置成,在前罩62与基板罩22嵌合时,在上下方向B上夹持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的位置与接触部72相互相对且靠近接触部71。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罩62与基板罩22嵌合时支承部22d与公端子71在上下方向B上的间隔距离和相对部分22c2与公端子71在上下方向B上的间隔距离的合计小于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的弹性变形引起的最大位移量。由此,在成像装置100产生上下方向B的振动时,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在被从公端子71施加塑性变形大小的力之前,支承部22d和相对部分22c2的任一者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接触。因此,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不发生塑性变形,能够提高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成像装置的装配工序>

接着在以下说明成像装置的装配工序。如图6A所示,基板20收纳在前壳体50的内部。这里,以使搭载于基板20的成像元件的光轴与保护部件40的光轴一致的方式将基板20固定于前壳体50。此外,从后壳体60的凹部63a插入5根线缆70,将公端子71收纳在前罩62内,并由后罩63支承线缆70。之后,将密封部件64配置于凹部63a,防止液体等浸入凹部63a与5根线缆70之间。

接着,如图6B所示,将前罩62与基板罩22嵌合,并用后壳体60的后部61封闭前壳体50的开口52。此时,在左右方向C上,上壁62b1的一部分配置在位于上方的相互邻接的两个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的一者即第一接触片之间。此外,在左右方向C上,下壁62b2的一部分配置在位于下方的两个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的一者即第一接触片之间。在该嵌合过程中,各接触部81a经由开口部62c1或开口部62c2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在嵌合方向(即与前后方向A平行的方向)上滑动接触。在嵌合前,一对接触片81的接触部81a之间的间隔距离稍小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在上下方向B上的厚度。因此,在一对接触片81之间配置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时,一对接触片81中收纳于槽22c1的接触片81弹性变形而使得一对接触片81的接触部81a之间的间隔距离变大,并且如图6B中的箭头所示,一对接触片81夹持接触部72。进而,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为两个金属板在上下方向B上分离,所以一对接触片81的夹持力使得金属板弹性形变而减少彼此之间的间隔距离。这样,母端子80和公端子71构成为能够通过相互接触而各自在上下方向B上弹性变形。这样,线缆70的公端子71和母端子80电连接,成像元件与线缆70电连接。

接着,通过螺栓将后部61固定在前壳体50上。这样,成像装置100的装配完成。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100,即使在成像装置100产生振动和/或受到冲击,由于母端子80和公端子71两者能够在上下方向B上弹性变形,所以相比仅一个端子在上下方向B上弹性形变的结构,母端子80和公端子71的端子间的振动和/或受到的冲击能够被吸收。因此,能够提高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而且,后壳体60收纳设于线缆70的顶端的公端子71。即,后壳体60兼用作接触器罩。因此,与后壳体60和接触器分开构成的结构相比,能够避免部件间的晃荡,并且能够减小嵌合方向(前后方向A)上的尺寸而减少重量。其结果是,母端子80和公端子71的端子间产生的振动和/或受到的冲击也减小,提高了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在后壳体60与连接器分开构成的例子中,后壳体要设置用于与连接器的端子电连接的端子,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壳体60兼用作连接器罩,所以能够减少端子彼此的接触部位。因此,能够提高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而且,后壳体60兼用作连接器罩,所以相比后壳体60与连接器分开构成的结构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而且,母端子80为叉状端子所以母端子80结构简单。

而且,由于具有一对第一限制壁62d,所以在成像装置100产生左右方向C的振动时,第一限制壁62d与接触片81容易接触。因此,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位稳定。其结果是,提高了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进而,母端子80为叉状端子,所以能够以较大的面积通过一对第一限制壁62d承接第一接触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像装置中具有支承部22d与相对部分22c2所构成的一对第二限制壁,所以在成像装置100产生上下方向B的振动时,支承部22d和相对部分22c2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容易接触。因此,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位稳定。其结果是,提高了母端子80与公端子71的电连接的可靠性。

<变形例>

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安装于基板20的端子是母端子80,设于线缆70的顶端的端子是公端子71,但是也可以调换公端子和母端子。此外,母端子80也可以不是叉状端子。而且,母端子80和公端子71只要是能够通过与对方侧端子接触而在与嵌合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就可以为任意的端子结构。

也可以不设置一对第一限制壁62d和一对第二限制壁。一对第一限制壁62d在前罩62与基板罩22嵌合时也可以不在左右方向C上与母端子80的一对接触片81中的第一接触片靠近。而且,作为一对第二限制壁的支承部22d和突出部22c的相对部分22c2在前罩62与基板罩22嵌合时也可以不在上下方向B上与公端子71的接触部72靠近。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透镜部分21安装于基板20,但是透镜部件21也可以代替保护部件40安装在前壳体50的前端部。此时,可以在前壳体50的前端部配置安装有保护部件的透镜部件。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两个透镜部件,一个透镜部件安装于基板20,另一个透镜部件安装于前壳体50的前端部。此外,也可以以在前壳体50的前端部配置保护部件40、在前壳体50的内部配置透镜部件的方式安装于前壳体50。此外,也可以是保护部件40与前壳体50由不同的部件构成。此外,透镜部件和保护部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结构(形状和材料等)而可以更改。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后壳体60的极数为5极,但此极数可以更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