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复合盖改善硅化物形成的空气断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5736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复合盖改善硅化物形成的空气断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的涉及硅化物形成工艺,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结构和方
法, 桥联,
背景技术
随着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被规模化,具体地,随着沟道 长度被规模化,在这种器件中的寄生电阻增加。为了最小化寄生电阻, 在多晶硅栅极导体上、在硅源极/漏极扩散区上形成硅化物区,并且硅 化物区还用作器件之间(例如, 一个器件的硅源极/漏极扩散区和另一 器件的多晶硅栅极导体之间)的本地互连。这些硅化物区提供了低电
阻,并且能够抵挡高温。因此,它们可用于改善CMOS器件速度, 因此改善器件性能。
在传统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在器件结构上(例如,在例 如绝缘体上硅(SOI)晶片的半导体晶片上形成的场效应晶体管上) 沉积金属层(例如,6-10nm镍、钛或钴层)。具体地,可在硅源极/ 漏极扩散区上、多晶硅栅极导体上以及与栅极导体邻近的侧壁间隔件 上沉积金属层。在这一步骤之后是沉积保护盖层(例如,氮化钛), 以防止在随后的热退火期间金属层的污染。采用第一退火,以在热反 应中在包括多晶硅-金属界面的硅-金属界面处形成硅化物区,从而导 致明显的体积变化。然后,去除保护盖层和剩余金属。可采用第二热 退火,以将富金属相的任意硅化物转化成单硅化物。
在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应考虑多种因素,以保证最佳CMOS器 件性能。首先,该工艺应避免硅桥联到不必要的区域,以防止短路。 例如,由于在金属与硅进行热反应以形成金属硅化物时存在明显的体
积变化,所以具有有限柔性的保护盖层会使得空隙张开,以补偿体积 改变。这种空隙可使得硅能够移动或桥联到器件的不必要的区域(例
如,在侧壁间隔件上),因此潜在地削弱了器件性能。其次,CMOS 器件性能可通过在硅化物区形成时调节它们的拉伸应力或压缩应力 来优化。例如,受到更大拉伸应力的硅化物使得硅或多晶硅底层处于 压缩状态,因此处于对于n型场效应晶体管(n-FET)性能而言更好 的状态。或者,受到更大压缩的硅化物使得硅或多晶硅底层处于拉伸 状态,因此处于对于p-FET性能而言更好的状态。因此,需要一种结 构和方法,用于在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同时控制硅桥联和调节 硅化物应力。

发明内容
以下描述的本发明的方面包括一种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以及 结合该方法使用的相关结构。
所述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的第一实施例包括在半导体晶片 (例如,块状硅或SOI晶片)上形成的n型场效应晶体管(n-FET) 上形成第一金属层(例如,大约9nm镍层)。具体地,可以在真空中, 在多晶硅栅极导体上、在邻近于栅极导体的侧壁间隔件上、在硅源极 /漏极扩散区上以及在邻近于源极/漏极扩散区的浅沟槽隔离区上沉积 笫一金属层。然后,可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例如,在真空中沉积) 保护盖层(例如,大约3nm氮化钛层),以防止笫一金属层在随后退 火期间污染。保护层可形成为其厚度仅是第一金属层的大约1/3。
在沉积保护盖层之后,对器件进行空气断开。具体地,从沉积室 将在其上形成器件的晶片去除预定的一段时间(例如,大于l分钟的 一段时间)。从沉积室对晶片的去除使得保护层的顶面暴露于空气, 因此根据推测会具有向保护盖层中或上引入例如氧和/或水汽的杂质 的效果。
一旦经过预定的一段时间,在保护层的顶面上形成(例如,在真 空中沉积)第二金属层(例如,大约3nm的第二镍层)。第二金属层
可形成为具有与保护层大约相同的厚度。此外,可将第一金属层-保 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形成为具有预先选择的组合厚度,所迷厚度被 设计以最小化在硅本体和邻近绝缘体之间的任意不均匀结处(例如, 在栅极导体和侧壁间隔件之间的结处)累积的机械能。具体地,小于
约20nm的第一金属层—保护层 一 第二金属层叠层的组合厚度对于在 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避免空隙形成以及跨越硅-绝缘体结的 硅桥联是最佳的。
在形成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之后,执行第一退 火工艺,以在硅-金属界面处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具体地,用 氧和/或湿气对保护层的顶面的污染影响了在保护层和第二金属层之 间的粘附性,因此改变了在硅化物形成时施加在其上的外部机械应 力。更具体地,在退火工艺期间,用使用空气断开形成的保护层-第 二金属层叠层在第一金属层上施加的拉伸应力将大于没有使用空气 断开而用具有相同厚度的相同层形成的类似叠层。得到的硅化物区具 有与压缩应力相反的拉伸应力(例如,得到的硅化物区可形成有大于 约+2.0(^109达因/ 112的拉伸应力)。这种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将 压缩下面的硅本体(例如,多晶硅栅极导体),以优化n-FET的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在n-FET的至少一个硅本 体(例如,多晶硅栅极导体和硅源极/漏极扩散区)上形成有拉伸应力 的硅化物区的结构。该结构包括第一金属层(例如,大约9nm的镍层), 其是沉积的n-FET结构(即,在硅本体和任意邻近绝缘体(例如,侧 壁间隔件、浅沟槽隔离区等)上沉积的)。在第一金属层上是保护层 (例如,大约3nm的氮化钛层,其厚度是第一金属层的大约1/3)。 保护层具有污染的顶面。具体地,保护层具有用氧和/或湿气污染的顶 面。附着于保护层的污染顶面的是第二金属层(例如,大约3nm的第 二镍层,其厚度与保护层大约相同)。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 属层叠层的组合厚度被预先选择(例如,小于约20mn),以最小化 在不均匀的硅-绝缘体结处的结构中累积的机械能。因此,该结构在 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避免空隙形成以及跨越硅—绝缘体结的硅桥联。
此外,作为对该结构应用退火工艺的结果,在硅-金属界面处形成有 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具体地,对上述形成的结构应用的退火工艺将
得到具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所述拉伸应力大于在n-FET的硅本体 上(即,在多晶硅栅极导体和源极/漏极扩散区上)形成的大约+2.00 xl(^达因/cm2。这种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将压缩硅,以优化晶体管 的性能。
当结合以下说明和附图考虑时,将更好地获知和理解本发明的这 些和其它方面以及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尽管以下说明指出了本 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其大量具体细节,但是仅是作为示例,而不是限 制。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许多变化和改变,并且本发明的实施 例包括所有这些改变。


参照附图,作为实例,以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A-图1D是示出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步骤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示出在场效应晶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和侧壁间隔件之
间的示例性不均匀结的截面示意图3是示出在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期间潜在的空隙以及跨越硅本
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结的硅桥联的截面示意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图;和
图5A-图5F是示出图4的工艺步骤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地,图
5D-图5E示出结合到图4的工艺步骤中的本发明结构的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在附图中所示以及在以下说明书中详细描述的非限制性实 施例更完整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及其各种特点和优点细节。应注意, 在附图中示出的特征不一定按比例绘制。公知部件和处理技术的描述 被忽略,以避免不必要地使本发明的实施例不分明。这里使用的实例 仅旨在便于理解可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方式并进一步使得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这些实例不应理解为对 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限制。
如上所迷,需要一种结构和方法,用于在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
期间同时调节硅化物应力和控制硅桥联。参照图1A-1B,在传统自对 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在真空中,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器 件100上(例如,在例如绝缘体上硅(SOI)晶片或块状硅晶片的半 导体晶片上形成的场效应晶体管上)沉积金属层114 (例如,6-10nm 镍、钛或钴层)。具体地,可在硅源极/漏极扩散区106上、多晶硅栅 极导体110上、与栅极导体IIO邻近的侧壁间隔件112 (例如,氧化 物或氮化物间隔件)上、以及与源极/漏极扩散区106邻近的浅沟槽隔 离结构103 (STI)上沉积金属层114。在这一步骤之后是同样在真空 中沉积保护盖层116 (例如,氮化钛),以防止在随后的热退火期间 金属层114的污染。采用第一退火,以在热反应中在包括多晶硅-金属 界面的硅-金属界面处形成硅化物区118 (例如,硅化钴、硅化镍或硅 化钛),从而导致明显的体积变化(见图1C)。然后,去除保护盖 层116和剩余金属114 (见图1D)。可采用第二热退火,以将富金属 相的任意硅化物118转化成单硅化物。
可选择的硅化物形成方法在美国专利No.7,129,169( 2004年5月 12日提交的申请No.10/709,534)作了描述,该专利结合于此以资参 考。所描述的方法被设计为在硅化物形成期间控制空隙和硅桥联。具 体地,由于在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的体积变化,具有有限柔性的保护 盖将使得空隙张开。这种空隙可使得硅移动到不期望的区域(例如, 在侧壁间隔件上),导致电桥联,从而可潜在地削弱器件性能。所述 可选择方法在FET上形成反应力层(例如,钴层)-氮化钛-金属 层叠层。然后,执行退火工艺,以在硅-金属界面处形成硅化物。在形 成的硅化物/氮化钛/钴膜中的净存储能量被降低,从而防止了可导致 桥联的空隙的形成。
如上所迷,CMOS器件性能可通过在它们形成时调节硅化物区 的拉伸应力或压缩应力来优化。例如,受到更大拉伸应力的硅化物使
得硅或多晶硅底层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处于对于n型场效应晶体管 (n-FET)性能而言更好的状态。或者,受到更大压缩应力的硅化物 使得硅或多晶硅底层处于拉伸状态,因此处于对于p-FET性能而言更 好的状态。使用上述用于硅化物形成的可选择方法,需要相对厚的反 应力层来降低第一金属层/保护盖层叠层的压缩应力,以最终提供对于 n-FET的性能最佳的受到更大拉伸应力的硅化物。然而,参照图3, 厚的反应力层115在围绕器件100的突边(sharp)结构(例如,在 多晶硅栅极导体110和侧壁间隔件112之间的不均匀结120中(见图 2))累积的机械能中出现问题。具体地,在硅化物形成期间,氮化 钛盖116必然在有源区IIO上偏斜,而不在绝缘体112上偏斜。它必 须行进的距离是金属厚度和在退火工艺期间形成的硅化物相的函数。 可使用以下公式确定在该偏斜期间累积的机械能Mdef: Mdef = J(EI) k2dt Et3仁
其中,E是杨氏系数,I是惯性弯矩,k是膜的曲率,t是膜厚度,
dt是由偏斜引起的膜厚度的变化,Mdef是存储在膜中的能量。随着第
一金属层114-保护盖层116-反应力层125叠层的组合厚度增加, 将突边周围的叠层缠绕在例如侧壁间隔件112和栅极导体110之间的 不均匀结120中所需的机械能也增加。随着机械能增加,在建立空隙 131的硅化物118中累积的应力也增加,从而可导致硅的过度生长物 133和硅化物132桥联到不必要的区域(例如,侧壁间隔件112、 STI 等)上。因此,n-FET的性能难以提高。此外,原位镍的情况下反应 力随镍厚度的变化率不太高。甚至使用密集跃迁栅极设计也不能获得 有拉伸应力的盖。
根据上述内容,公开了一种结构和方法,用于在自对准硅化物形 成工艺期间调节硅化物应力,具体地,用于在n-FET的栅极导体上生 长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以优化n-FET的性能。所述结构和方法还 可在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同时控制硅桥联。
参照图4,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的实施例包括形成n-FET 500。 例如,n-FET 500可以用高掺杂(N+)硅源极/漏极扩散区506、部署
在源极/漏极扩散区506之间的沟道区、在沟道区上的栅极电介质、在 栅极电介质上的多晶硅栅极导体510和邻近于多晶硅导体510的绝缘
(例如,氧化物或氮化物)侧壁间隔件512形成(401,参见图5A)。 然后,在多晶硅栅极导体上形成拉伸应力大于约+2.00xl09达因/cm2 的硅化物区,以压缩栅极导体,从而优化n-FET 500的性能(402 )。 同时,通过限制用以形成硅化物的金属层 一保护盖层 一金属层叠层的 组合厚度来最小化在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跨越硅-绝缘体结桥联的 硅,以控制空隙(410-412)。
更具体地,可在半导体晶片(例如,SOI晶片)上形成的n型场 效应晶体管(n-FET) 500上形成第一金属层514 (403,见图5B )。 所迷第一金属层514可包括厚度521大约为6-10nm的钴、镍或钛层。 例如,在真空中,可在n-FET 500上,具体地,在多晶硅栅极导体510
(即,硅本体)上、在邻近于栅极导体510的侧壁间隔件512 (即, 绝缘体)上、在n-FET的硅源极/漏极扩散区506 (即,另一硅本体) 上以及在邻近于源极/漏极扩散区506的浅沟槽隔离区503 (即,另一 绝缘体)上沉积大约9nm的镍层514。然后,可在第一金属层5"上 形成保护盖层516,以防止第一金属层514在随后退火期间的污染
(404,见图5B)。保护盖层516可包括厚度522为3-9nm的氮化钛 层。例如,可在约9nm的第一镍层514上在真空中沉积约3nm的氮 化钛层516,从而氮化钛层516的厚度521仅是第一镍层514的大约 1/3。
在沉积保护盖层516 (在工艺404)之后,对器件500进行空气 断开(405)。具体地,从沉积室将在其上形成器件500的晶片去除 预定的一段时间(例如,大于l分钟的一段时间)。从沉积室对晶片 的去除使得保护盖层516的顶面525暴露于空气540,因此根据推测 会具有向保护盖层516中或上引入例如氧和/或水汽的杂质517 (即, 外来物质)的效果(见图5C)。
一旦经过预定的一段时间,在保护层516的顶面525上形成第二 金属层515 (406,见图5D)。第二金属层515可包括具有3-10nm厚
度的另一镍层(或者,可以是钴或钛层)。例如,可将晶片重新加载
到沉积工具中,并且可以在真空中在保护层516上沉积大约3nm的镍 层515,从而第二金属层515和保护层514具有大约相同的厚度522。 然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第二金属层515可形成为比保 护盖层516厚大约1至5倍,以增加在第一金属层514上施加的机械 应力,而不引起劣质硅化物形成。
此外,可形成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使其具有 预先选择的组合厚度523,所述厚度被设计以最小化在硅本体(例如, 多晶硅栅极导体510)和邻近绝缘体(例如,侧壁间隔件512)之间 的任何不均匀结550处累积的机械能(410-420,见图5D)。具体地, 小于约20nm的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的组合厚度 523对于在自对准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避免空隙形成以及跨越硅 - 绝 缘体结550的硅桥联是最佳的。
在形成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在工艺406)之 后,执行第一高温加热退火工艺,以在硅-金属界面处的硅本体510、 506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518 (407,见图5E )。具体地,根 据推测,将保护盖层516的顶面525暴露于空气540会具有向保护盖 层516中或上引入例如氧和/或水汽的杂质517 (即,外来物质)的效 果。这样改变了在保护层516和第二金属层515之间的粘附性,因此 改变了在第一金属层-保护层-第二金属层叠层中的机械应力。在叠 层中机械应力的改变进而改变了在硅化物518形成时在其上施加的外 部机械应力,从而能够形成具有更大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在机械应 力上的空气断开(在工艺405)的明显效果可归因于在保护层516的 顶面525上第二金属层515的不同晶粒结构。
更具体地,如上所述,在退火工艺期间,用保护层516的污染顶 面525形成的保护层 一 第二金属层叠层在第一金属层514上施加的压 缩应力将小于用没有污染顶面的具有相同厚度的相同层形成的类似 叠层。得到的硅化物区具有与压缩应力相反的拉伸应力(例如,具有 大于约+2.00xl(^达因/cn^的拉伸应力)。例如,仅具有3nm氮化钛
盖的9nm镍层可得到具有大约-7.69 x 109达因/(:1112的压缩应力的珪化 物区。如果在不提供空气断开的情况下向该结构增加3nm第二镍层, 则压缩应力可被进一步降低到约-3.65xl09达因/cm2的静压缩应力。 如上所述,可通过进一步增加第二金属层的厚度来实现更低的压缩应 力。然而,这种技术由于机械应力的增加还增加了硅桥联的可能性。 或者,使用这里公开的方法,如果在空气断开之后向9nm镍层-3nm 氮化钛层叠层增加3nm第二镍层,则硅化物应力可改变为+5.46达因 /0112的拉伸应力。因此,如果硅本体是n型场效应晶体管500的多晶 硅栅极导体510,则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518将压缩多晶硅栅极导 体510,从而一旦完成则优化了晶体管的性能。
一旦形成硅化物区518,则可(例如,通过选择蚀刻工艺)去除 剩余金属层514和515,以及保护层516 (408,见图5F)。此外,如 果作为第一高温加热退火(在处理407)的结果形成的硅化物是富金 属相,则可执行最后高温加热退火,以将硅化物区518转化成单硅化 物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上述方法可用于仅形成n-FET, 或形成结合了 n-FET和p-FET的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 器件。如上所述,可使用栅极导体上的有拉伸应力硅化物区来优化 n-FET的性能,以及可使用在栅极导体上的有压缩应力硅化物区来优 化p-FET的性能。这可以通过提供用于从n-FET蚀刻掉物质的p-FET 来实现,和/或通过在CMOS硅化物形成工艺期间的一个或多个阶段 阻止物质形成在p-FET上来实现。例如,可通过在p-FET上提供更 厚(20-60nm厚)的氮化钛盖来改善的p-FET性能。可通过提供更薄 的氮化钛盖和更厚的第二金属层来进一步改善n-FET的性能。
参照图5D-5E,根据上述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用于在邻近于 至少一个绝缘体(例如,邻近于栅极导体的侧壁间隔件512或邻近于 源极/漏极扩散区的STI 503 )的至少一个硅本体(例如,多晶硅栅极 导体510或硅源极/漏极扩散区506)上形成硅化物区518的结构的实 施例。该结构包括具有6-10nm厚度的第一金属层514。例如,第一
金属层可包括大约9nm厚的镍、钴或钛层。在第一金属层514上是具 有3-9nm厚度522的保护层516。例如,保护层516可包括大约3nm 的氮化钛层,其厚度约为第一金属层514的厚度522的1/3。保护层 516还包括污染的顶面525。具体地,在形成工艺期间将保护层516 暴露于空气540,因此根据推测,保护层的顶面525包括例如氧和/或 水汽517的杂质。附着于保护层516的污染顶面525的是第二金属层 515,其厚度比所述保护盖层516厚大约1至5倍(例如,大约3-10nm 厚)。例如,第二金属层可包括大约3nm第二镍、钴或钛层,其厚度 与保护层516的厚度522大约相同。该结构(即,第一金属层514-保护层516 -第二金属层515叠层)的组合厚度523被预先选择(例 如,小于约20nm),以最小化该结构中在硅本体510、 506和绝缘体 512、 502之间的不均匀结500处累积的机械能。因此,该结构在硅化 物形成工艺期间避免空隙形成以及在硅-绝缘体结550处的硅桥联。 此外,作为对该结构应用高温加热退火工艺的结果,在硅本体510、 506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518P具体地,对上述形成的结构 应用的退火工艺将得到具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518,所述拉伸应力大 于在n-FET的硅本体(即,多晶硅栅极导体510和源极/漏极扩散区 506)上形成的大约+2.00xl(f达西/cm、这种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518将压缩硅本体,具体地,压缩栅极导体510,从而一旦完成则优 化了晶体管的性能。
因此,上文公开了一种结构和方法,用于调节硅化物应力,以及 具体地用于在n-FET的栅极导体上生长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以优 化n-FET的性能。更具体地,在n-FET结构上形成第一金属层 -保 护盖层-第二金属层叠层。然而,在第二金属层的沉积之前,将保护 层暴露于空气。这一空气断开步骤改变了在保护盖层和第二金属层之 间的粘附力,从而影响了在硅化物形成期间在第 一金属层上施加的应 力。得到的结果是对于n-FET的性能最佳的有更多拉伸应力/更少压 缩应力的硅化物。此外,该方法使得能够使用相对薄的第一金属层-保护盖层 一第二金属层叠层,具体地使用相对薄的第二金属层来形成
这种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以最小化在栅极导体和侧壁间隔件之间 的结处累积的机械能,从而避免硅桥联。
具体实施例的以上描述将完全展现本发明的一般特征,其它方面 可通过应用当前知识在不脱离一般概念的情况下容易地修改和/或适 应这些具体实施例的各个应用,因此这种应用和^f务改应该并且意欲,皮 理解为在所公开实施例的含义和等同范围内。应该理解,这里采用的 措辞和术语为的是说明的目的,而不是限制。因此,虽然根据实施例 已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所附权利 要求的范围内可以通过修改来实现本发明。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硅本体上形成第一金属层;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形成保护层;将所述保护层的顶面暴露于空气一段时间;在所述保护层的所述顶面上形成第二金属层;和执行退火,以在所述硅本体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2. 权利要求l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硅本体包括n型场效应晶 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以及所述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压缩所迷多 晶硅栅极导体,以优化所迷晶体管的性能。
3. 权利要求l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保护层暴 露于空气的步骤改变了在执行所述退火期间由所述保护层和所述第 二金属层施加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机械应力。
4. 权利要求l、 2或3所迷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述第二金属层 比所述保护层厚大约1至5倍。
5.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述保护层 的厚度是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大约1/3。
6. —种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硅本体上形成金属层; 在所述金属层上形成氮化钛层;将所述氮化钛层的顶面暴露于空气 一段时间;在所述氮化钛层的所述顶面上形成镍层;和执行退火,以在所述硅本体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7. 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硅本体包括n型场效应晶 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并且所述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压缩所述多 晶硅栅极导体,以优化所述晶体管的性能。
8. 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氮化钛层 暴露于空气的步骤改变了在执行所述退火期间由所迷氮化钛层和所 述镍层施加在所述金属层上的机械应力。
9. 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所迷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述镍层的 比所述氮化钛层厚大约1至5倍。
10. 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迷氮化钛 层的厚度是所述金属层的厚度的大约1/3。
11. 一种自对准硅化物形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硅本体和邻近绝缘体上形成第一金属层; 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形成保护层; 将所述保护层的顶面暴露于空气一段时间; 在所述保护层的所述顶面上形成第二金属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所述保护层和所迷第二金属层形成为具有预先选择的组合厚度, 以最小化在所述硅本体和所迷邻近绝缘体之间的不均匀结处累积的 机械能;和执行退火,以在所述硅本体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12. 权利要求ll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迷硅本体包括n型场效应 晶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并且所述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压缩所述 多晶硅栅极导体,以优化所迷晶体管的性能。
13. 权利要求11或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保护层 暴露于空气的步骤改变了在执行所述退火期间由所述保护层和所述 第二金属层施加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机械应力。
14. 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述第二 金属层比所迷保护层厚大约1至5倍。
15. 权利要求11至14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中形成的所述保护 层的厚度是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大约1/3。
16. —种在硅本体上形成硅化物区的结构,所述结构包括 在所述硅本体上的第一金属层;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保护层,其中所述保护层具有污染的顶 面^ 和附着于所述污染的顶面的第二金属层,其中作为对所述结构应用退火的结果,在所述硅本体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17. 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硅本体包括n型场效应 晶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并且所述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压缩所迷 栅极导体,以优化所述晶体管的性能。
18. 权利要求16或权利要求17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污染的顶 面改变了在所述退火期间由所迷保护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施加在所 迷第 一金属层上的机械应力。
19. 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 比所述保护层厚大约1至5倍。
20. 权利要求16至19中任一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 的厚度是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大约1/3。
21. —种在邻近于绝缘体的硅本体上形成硅化物区的结构,所述 结构包括在所述硅本体和所述绝缘体上的第一金属层; 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保护层,其中所述保护层具有污染的顶 面;和附着于所述污染的顶面的第二金属层,其中所迷结构的组合厚度 被预先选定,以最小化在所述结构中在所述硅本体和所述绝缘体之间 的不均匀结处累积的机械能,并且作为对所述结构应用退火的结果, 在所述硅本体上形成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
22. 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硅本体包括n型场效应 晶体管的多晶硅栅极导体,并且所迷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压缩所述 栅极导体,以优化所迷晶体管的性能。
23,权利要求21或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组合厚度 小于约20nm。
24. 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污染的顶面 改变了在所述退火期间由所述保护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施加在所述 第一金属层上的机械应力。
25. 权利要求21至24中任一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迷第二金属层 比所述保护层厚大约1至5倍。
26.权利要求21至25中任一所述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二金属层 的厚度是所述第一金属层的厚度的大约1/3。
全文摘要
公开一种结构和方法,用于调节硅化物应力,具体用于在n-FET的栅极导体上生长(402)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以优化n-FET的性能。更具体地,在n-FET结构上形成第一金属层-保护盖层-第二金属层叠层(403-406)。在第二金属层的沉积(406)之前,将保护层暴露(405)于空气。这一空气断开步骤改变了在保护盖层和第二金属层之间的粘附力,从而影响了硅化物形成期间在第一金属层上施加的应力。结果是对于n-FET的性能最佳的有更多拉伸应力/更少压缩应力的硅化物。此外,该方法能够使用相对薄的第一金属层-保护盖层-第二金属层叠层,具体地使用相对薄的第二金属层形成这种有拉伸应力的硅化物区,以最小化在栅极导体和侧壁间隔件之间的结处累积的机械能,从而避免硅桥联。
文档编号H01L21/336GK101361172SQ200780001474
公开日2009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9日
发明者K·洸汉·黄, R·波泰尔 申请人: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