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651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 Light Emitting Diode)以其亮度高、工作电压低、功耗小、易与集成电路匹配、驱动简单、寿命长等优点,从而可作为光源而广泛应用于照明领域,具体可参见Jos印h Bielecki等人在文献2007 IEEE,23rd IEEE SEMI-THERM Symposium中的ThermalConsiderations for LED Components in an Automotive Lamp—文。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可将电流转换成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的半导体元件。 现有的白光发光二极管模组一般有两种发光方式一种是将红、绿、蓝三色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相互混合,从而得到白光;另一种是用蓝光发光二极管或紫外光发光二极管搭配荧光粉,进而得到白光。由于第一种方式需要使用三种发光二极管,其成本较高。而第二种方式得到的发光二极管模组出光不均匀,对此, 一般需要使用光学灯罩,如扩散板、导光板等,以使白光发光二极管模组出光均匀,但将光学灯罩组装入白光发光二极管模组的技术难度较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较低且可以发出不同色光的照明装置。 —种照明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设置在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
的出光侧的第一荧光膜以及一个贴覆在该第一荧光膜上的第二荧光膜。该第一荧光膜内设
置有第一荧光粉。该第二荧光膜内设置有第二荧光粉,该第一荧光粉与该第二荧光粉在该
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将该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照明装置的该第一荧光膜内设置的第一荧光粉与该第二荧
光膜内设置的第二荧光粉,在该光源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可以将该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从而
发出其他颜色的光。该第一荧光膜与该第二荧光膜作为二次光学元件,而无需将荧光粉封
装在发光二极管内,从而提升了该照明装置的光学效能,并且简化了制作流程,节约了成
本。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更换不同的荧光膜以使该照明装置发出不同的色光。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多个第二荧光区域与多个第一荧光区域交错设置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照图l,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的剖面示意图。该照明装置100包括一个光源11、一个第一荧光膜12以及一个第二荧光膜13。 该光源11包括一个基板111以及设置在该基板111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12。优 选的,该发光二极管112为紫外光发光二极管。 该第一荧光膜12与该光源11相对设置。该第一荧光膜12内设置有第一荧光粉 121。 该第二荧光膜13贴覆在该第一荧光膜12上。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荧光膜13贴 覆在该第一荧光膜12的背离该光源11的一侧。该第一荧光膜12内设置有第二荧光粉131。
该第 一 荧光膜12与该第二荧光膜13的材质分别可以为(Resin)、硅胶 (Silicone)、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压克力、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匿A)或塑料等。具体 的,树脂材料包括环氧树脂(Epoxy)、聚碳酸树脂(Polyethylene ter印halate)。高分子聚 合物包括聚碳酸酯(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优选的,该第一荧光膜12与该第 二荧光膜13为柔性可挠,其可制成多种不同的形状,如波浪形,弧形等。
该第一荧光粉121与该第二荧光粉131分别可以为硫化物(Sulfides)、铝酸盐 (Aluminates)、氧化物(Oxides)、硅酸盐(Silicates)或氮化物(Nitredes)等。具体的,该 荧光粉13可以为Ca2Al12019:Mn, (Ca, Sr, Ba) A1204:Eu, Y3A15012Ce3+ (YAG) , Tb3Al5012: Ce3+ (YAG), (Mg, Ca, Sr, Ba)2Si04:Eu2+, (Mg, Ca, Sr, Ba) 3Si207:Eu2+, CdS, CdSe, Ca2Si5N8:Eu2+, CdTe, (Ca, Sr, Ba)S:Eu2+, (Ca, Mg, Y) SiwAlx0yNz:Eu2+, Ca8Mg(Si04)4Cl2:Eu2+, BaMgAl10017:Eu2+(Mn2+), ¥2025:£113+,或(Sr, Ca, Ba) Six0yNz:Eu2+等。 该第一荧光粉121与该第二荧光粉131在该多个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的激发 下,将该多个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从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荧光粉121在该第一荧光膜12的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可以 不同,该第二荧光粉131在该第二荧光膜13的不同区域的分布密度也可以不同。由于不同 密度的第一荧光粉121与不同密度的第二荧光粉131对光源11发出的光的吸收比例不同, 并将该多个发光二极管112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从而能发出多种不同颜色的光。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荧光膜12与该第二荧光膜13作为二次光学元件,而无需将 荧光粉13封装在发光二极管112内,从而提升了该照明装置100的光学效能,并且简化了 制作流程,节约了成本。同时,可根据实际需要更换含有不同荧光粉的第一荧光膜12与第 二荧光膜13,使该照明装置100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照明装置100也可以包括多个荧光膜,且该多个 荧光膜相互叠加,且与该光源11相对设置。 请参照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200的剖面示意图。该照明装置 200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100结构基本相同,该照明装置200包括一个光源21、一 个第一荧光膜22以及一个第二荧光膜23。 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照明装置200的第一荧光膜22包括多个 阵列排布的第一荧光区域225。该第一荧光膜22内设置有多种荧光粉。在本实施例中,该 第一荧光膜22内设置有第一荧光粉221与第三荧光粉222。优选的,第一荧光粉221与第 三荧光粉222分别间隔设置在该第一荧光膜22的多个第一荧光区域225,即相邻的第一荧 光区域225设置有不同的荧光粉。 可以理解的是,该第一荧光膜22与该第二荧光膜23的位置也可以相互调换。即该第二荧光膜23也可以设置在与该光源21相对的一侧,该第一荧光膜22贴覆在该第二荧光膜23上且位于背离该光源21的一侧。 请参照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300的剖面示意图。该照明装置300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200结构基本相同,该照明装置300包括一个光源31、一个第一荧光膜32以及一个第二荧光膜33。 本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二荧光膜33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荧光区域335,该第二荧光膜33内设置有多种荧光粉。 具体的,该第二荧光膜33包括的多个第二荧光区域335与该第一荧光膜32包括的多个第一荧光区域325相对设置。该第二荧光膜33内设置有第二荧光粉331与第四荧光粉332。该第二荧光粉331与第四荧光粉332分别间隔设置在该第二荧光膜33的多个第二荧光区域335,即相邻的第二荧光区域335设置有不同的荧光粉。 该第一荧光膜32内设置的第一荧光粉321与第三荧光粉322以及该第二荧光膜33内设置的第二荧光粉331与第四荧光粉332在该光源31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将该光源31发出的光进行波长转换,从而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当然,该第二荧光膜33包括的多个第二荧光区域335与该第一荧光膜32包括的多个第一荧光区域325也可以交错设置,请一并参见图4所示。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于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以用于本发明等设计,只要其不偏离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均可。这些依据本发明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设置在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的第一荧光膜,该第一荧光膜内设置有第一荧光粉;一个贴覆在该第一荧光膜上的第二荧光膜,该第二荧光膜内设置有第二荧光粉,该第一荧光粉与该第二荧光粉在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将该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荧光膜中进一步设置有第三荧 光粉。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荧光膜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 一荧光区域,该第一荧光粉与该第三荧光粉分别间隔设置于该多个第一荧光区域中。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荧光膜中进一步设置有第四荧 光粉。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荧光膜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 二荧光区域,该第二荧光粉与该第四荧光粉分别设置间隔于该多个第一荧光区域中。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荧光膜的多个第一荧光区域与 该第二荧光膜的多个第二荧光区域相对设置。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荧光膜的多个第一荧光区域与 该第二荧光膜的多个第二荧光区域交错设置。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管为紫外光发光二极管。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荧光膜的材质为树脂、硅胶、高分子 聚合物、压克力或塑料。
全文摘要
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一个设置在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的第一荧光膜以及一个贴覆在该第一荧光膜上的第二荧光膜。该第一荧光膜内设置有第一荧光粉。该第二荧光膜内设置有第二荧光粉,该第一荧光粉与该第二荧光粉在该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的激发下,将该光源发出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
文档编号H01L33/00GK101749654SQ20081030635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8日
发明者赖志铭, 韦安琪 申请人:富士迈半导体精密工业(上海)有限公司;沛鑫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