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退扭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16438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退扭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全退扭放线装置, 特别适用于加工大型变压器行业的绕组线。
背景技术
在变压器绕组线生产行业以及电线电缆生产等行业中,需要 将线圈进行绕制。通常的方式为放线盘围绕设备中心旋转,放 线盘上的单丝也随着设备旋转,如果放线盘随着设备旋转一周,
放线盘上的单丝本身也旋转360度,形成了扭转弹性的内应力,
且该单丝扭转应力不能释放。
在变压器绕组线生产行业,能否退扭对产品的影响重大,若 单丝的扭转越少,绕制而成的变压器绕组线的涡流损耗等能量损 耗就越少,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约能源。目前常用的变压器绕组线 加工装置难以实现完全退扭,加工而成的绕组线能源损耗较大, 带来了大量不必要的能源浪费,更难以适应目前能源日益稀缺的
需要。在缆线加工领域,不进行退扭的缺陷在于1、导线的表面 形成细微的波纹形,并且单丝绞合的导线容易松股,绞合不紧密, 影响绞线制品的外观质量。2、由于应力存在,绞线制品的端头易 于松散,特别在绞线制品的施工敷设中,还会引起绞线的松股, 若应力很大时,在敷设中的碰撞也会引起单丝的断裂,影响产品
的质量和使用。3、敷设中,若截断绞线,绞线两端的单丝会立刻
松散,直接造成到整个绞线的松股,影响到产品的使用。 为此,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退扭放线装置[申请号
CN200610033646. 5],它包括机架,机架上安装有固定放线轮的拨盘,拨盘带动放线轮转动放线,机架上固定有多个过线轮,放线轮 上的芯线绕过过线轮输出,机架上与拨盘同轴安装有空心轴,空心 轴中空,顶部活动固定有两个并列的过线轮。所述的拨盘安装于机 架的中部,拨盘通过传动机构连接至电机。所述的机架上固定有一 芯线环绕柱,放线轮上的芯线先绕过芯线环绕柱再绕过其它过线 轮输出。所述的机架上固定有立柱,立柱上活动固定有排线滑轮。 所述的空心轴上还装有调节螺母。还有人发明了一种高速成缆机
退扭装置[申请号CN200520012848. 2],它包括基盘和设于基盘上 的主动齿轮和传动齿轮,在基盘上设有退扭机构,该退扭机构包括 主齿轮、副齿轮和链条,链条上套于主齿轮和副齿轮上。本实用新 型具有运行稳定、燥声小、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十分适合在高速成 缆机上使用。
总的来说,目前的退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l.放线架采 用动力强制退扭形式,而过线管自然退扭;2.放线架采用重力制 退扭而过线管自然退扭。过线管退扭中放线架至绞合点之间的导 线不能保证水平状态,中间容易出现扭曲,导致导线表层漆膜刮 伤和绞合的错位,致使产品报度。绞笼在旋转状态下工作,放线 架容易左右旋转摇摆。重力退扭和直接退扭时,过程管退扭不能 与放线等同步,经常导致成扭曲,致使产品报废。因此,上述方 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退扭,减轻单丝扭转对产品造成的 不利影响,但是仍然无法完全克服上述存在的缺陷,难以实现真 正的全退扭。另一方面,上述装置的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操 作起来也不够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 构简单,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方便地实现全退扭 质,降低能源损耗的全退扭放线装置
一种设计合理,结 ,有效提高产 品品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全退 扭放线装置,包括一根主轴,在主轴上固连有若干个绞盘,在每个 绞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线圈的线盘,各线盘分别通过枢 轴与绞盘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上固连有一个中心 齿轮,在各绞盘间穿设有若干根与主轴平行设置的传动轴,每根 传动轴与各绞盘转动连接,在每根传动轴的端部分别固连一个与 上述中心齿轮相啮合的外围齿轮,上述的每个线盘和传动轴之间 设有能带动线盘随主轴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一。在传动轴的端部 可以设置端部齿轮,该端部齿轮与固定在绞盘上的齿轮相啮合。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主轴的一端为出线端,设 于主轴出线端上的每个绞盘上分别穿设有若干个退扭线管,且每 个绞盘上的退扭线管和线盘的数量相等。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主轴的出线端设有平衡 器,该平衡器与主轴转动连接,在平衡器上设有若干个供上述各 线盘上的线圈导线穿过的过线管,在过线管和主轴之间设有能带 动各过线管随主轴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二。
本装置既适用于绕组线的生产,也是用于绞线的生产。本装 置通过齿轮的动力输出至主轴,由主轴将动力分成两路, 一路通 过齿轮和链条传动至线条使之保持水平状态完成退扭功能;另一 路在主轴末端,通过齿轮和链条传动至过线管,实现过线管的动 力退扭。这样由于从动力输出至线盘和过线管均设计为完全相同 的传动比,从而实现两套之间的完全同步、同方向旋转,从而完 成全退扭功能要求。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绞盘上设有若干个供设于 该绞盘一侧的绞盘上的线圈导线穿过并进入设于该绞盘另一侧绞 盘上的退扭线管的通孔。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联动机构一包括固定在传 动轴上的驱动齿轮、与绞盘转动连接的转轴、固定在枢轴上的从动齿轮以及固定在转轴上的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上述的驱 动齿轮通过传动带与传动齿轮一相连,传动齿轮二与从动齿轮相 啮合。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线盘倾斜设置,上述的从 动齿轮和传动齿轮二均为伞齿轮。这种结构能够使线圈上输出的 线尽量縮小与退扭线管的夹角,便于传输和退扭。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联动机构二包括固定在主 轴上的主动齿轮、转动连接在平衡器上的中间齿轮、以及固定在 各个过线管上的小齿轮,上述的主动齿轮、中间齿轮和小齿轮通 过传动链相连接。这种结构能够充分保证各个过线管同步转动, 提高工作稳定性。
在上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中,所述的每个退扭线管的入口端设 有两个供线圈导线穿过其间的滚轮。通过滚轮能够充分保证线圈 导线传输稳定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全退扭放线装置的优点在于1、设计 合理,结构简单,操作起来非常方便。2、由于通过同一动力源, 驱动两路装置实现完全同步、同方向旋转,工作时过线管与退扭 线管同步转动,从而达到全退扭的目的,有效提高产品品质,降
低能源损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工作的稳定性
高,传输平稳可靠,适用范围广泛,有利于推广应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大的绞盘侧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大的平衡器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放大的平衡器另一视角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主轴1、绞盘2、线盘3、枢轴4、中心齿轮5、传动
7轴6、外围齿轮7、退扭线管8、平衡器9、过线管10、通孔ll、 驱动齿轮12、转轴13、从动齿轮14、传动齿轮一 15、传动齿轮 二16、链条17、主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小齿轮20、传动链 21、滚轮22。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 5所示,本全退扭放线装置包括一根主轴1,在主轴1 上固连有十个绞盘2,在每个绞盘2上分别设有八个用于安装线 圈的线盘3,各线盘3分别通过枢轴4与绞盘2转动连接且线盘3 呈圆形均匀分布在绞盘2上。主轴1上固连有一个中心齿轮5, 在各绞盘2间穿设有若干根与主轴1平行设置的传动轴6,每根 传动轴6与各绞盘2转动连接,在每根传动轴6的端部分别固连 一个与上述中心齿轮5相啮合的外围齿轮7,上述的每个线盘3 和传动轴6之间设有能带动线盘3随主轴1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 一。在传动轴6的端部可以设置端部齿轮,该端部齿轮与固定在 绞盘上的齿轮相啮合。
主轴1的一端为出线端,设于主轴1出线端上的每个绞盘2 上分别穿设有若干个退扭线管8,且每个绞盘2上的退扭线管8 和线盘3的数量相等。更具体地说,远离主轴l出线端的两个绞 盘2未设置扭线管8,其余八个均设有退扭管8。每个退扭线管8 的入口端设有两个供线圈导线穿过其间的滚轮22。绞盘2上设有 若干个供设于该绞盘2 —侧的绞盘2上的线圈导线穿过并进入设 于该绞盘2另一侧绞盘2上的退扭线管8的通孔11。
主轴1的出线端设有平衡器9,该平衡器9与主轴1转动连 接,在平衡器9上设有若干个供上述各线盘3上的线圈导线穿过 的过线管10,在过线管10和主轴1之间设有能带动各过线管10 随主轴1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二。
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一包括固定在传动轴6上的驱动齿轮12、与绞盘2转动连接的转轴13、固定在枢轴4上的从动齿轮14 以及固定在转轴13上的传动齿轮一 15和传动齿轮二 16,上述的 驱动齿轮12通过链条17与传动齿轮一 15相连,传动齿轮二 16 与从动齿轮14相啮合。线盘3倾斜设置,上述的从动齿轮14和 传动齿轮二 16均为伞齿轮。
本实施例中,联动机构二包括固定在主轴1上的主动齿轮18、 转动连接在平衡器9上的中间齿轮19、以及固定在各个过线管10 上的小齿轮20,上述的主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和小齿轮20 通过传动链21相连接。
由于通过同一动力源,驱动两路装置实现完全同步、同方向 旋转,工作时过线管10与退扭线管8同步转动,从而达到全退扭 的目的,有效提高产品品质,降低能源损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 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 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 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主轴1、绞盘2、线盘3、枢轴4、中 心齿轮5、传动轴6、外围齿轮7、退扭线管8、平衡器9、过线 管10、通孔11、驱动齿轮12、转轴13、从动齿轮14、传动齿轮 一 15、传动齿轮二 16、链条17、主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小 齿轮20、传动链21、滚轮2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 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 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 型精神相违背的。
权利要求1. 全退扭放线装置,包括一根主轴(1),在主轴(1)上固连有若干个绞盘(2),在每个绞盘(2)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线圈的线盘(3),各线盘(3)分别通过枢轴(4)与绞盘(2)转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轴(1)上固连有一个中心齿轮(5),在各绞盘(2)间穿设有若干根与主轴(1)平行设置的传动轴(6),每根传动轴(6)与各绞盘(2)转动连接,在每根传动轴(6)的端部分别固连一个与上述中心齿轮(5)相啮合的外围齿轮(7),上述的每个线盘(3)和传动轴(6)之间设有能带动线盘(3)随主轴(1)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一。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主轴(1)的一端为出线端,设于主轴(1)出线端上的每个绞 盘(2)上分别穿设有若干个退扭线管(8),且每个绞盘(2)上 的退扭线管(8)和线盘(3)的数量相等。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主轴(1)的出线端设有平衡器(9),该平衡器(9)与主轴(1) 转动连接,在平衡器(9)上设有若干个供上述各线盘(3)上的 线圈导线穿过的过线管(10),在过线管(10)和主轴(1)之间 设有能带动各过线管(10)随主轴(1)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绞盘(2)上设有若干个供设于该绞盘(2) —侧的绞盘(2)上 的线圈导线穿过并进入设于该绞盘(2)另一侧绞盘(2)上的退 扭线管(8)的通孔(1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 征在于,所述的联动机构一包括固定在传动轴(6)上的驱动齿轮 (12)、与绞盘(2)转动连接的转轴(13)、固定在枢轴(4)上 的从动齿轮(14)以及固定在转轴(13)上的传动齿轮一 (15) 和传动齿轮二 (16),上述的驱动齿轮(12)通过链条(17)与传 动齿轮一 (15)相连,传动齿轮二 (16)与从动齿轮(14)相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线盘(3)倾斜设置,上述的从动齿轮(14)和传动齿轮二 (16) 均为伞齿轮。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联动机构二包括固定在主轴(1)上的主动齿轮(18)、转动连 接在平衡器(9)上的中间齿轮(19)、以及固定在各个过线管(IO) 上的小齿轮(20),上述的主动齿轮(18)、中间齿轮(19)和小 齿轮(20)通过传动链(21)相连接。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退扭放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每个退扭线管(8)的入口端设有两个供线圈导线穿过其间的滚 轮(2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全退扭放线装置。包括一根主轴,在主轴上固连有若干个绞盘,在每个绞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线圈的线盘,各线盘分别通过枢轴与绞盘转动连接。主轴上固连有一个中心齿轮,在各绞盘间穿设有若干根与主轴平行设置的传动轴,每根传动轴与各绞盘转动连接,在每根传动轴的端部分别固连一个与上述中心齿轮相啮合的外围齿轮,上述的每个线盘和传动轴之间设有能带动线盘随主轴同步转动的联动机构一。其优点在于由于通过同一动力源,驱动两路装置实现完全同步、同方向旋转,工作时过线管与退扭线管同步转动,从而达到全退扭的目的,有效提高产品品质,降低能源损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文档编号H01F41/06GK201262891SQ20082016315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8月25日
发明者江 张 申请人:史米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