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2039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滤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频组件,特别是一种滤波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移动通讯产品之市场需求大增,使得无线通讯之发展更为迅速,在众多无 线通讯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为美国电子电机工程师协会(以下简称IEEE)制定的802. ll无 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协议。所述协议制定于1997年,其不仅提供无 线通讯上许多前所未有的功能,而且提供可令各种不同品牌的无线通讯产品得以相互沟通的 解决方案。所述协议的制定无疑为无线通讯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在IEEE所制定的诸 多标准中IEEE 802. 11b/g为当前较常用的标准,其工作频段为2.45GHz。
同时滤波器为移动通讯产品中的必备高频组件,其主要功能用来分隔频率,S卩,通过一 些频率的信号而阻断另一些频率的信号。理想的滤波器特性应当是通带无衰减而在截止频率 内衰减无穷大,通带与截止频率的跳变应当尽可能的陡峭。在IEEE 802. 11b/g产品的射频模 块(Radio Frequency Module)中,部分组件于邻近通带(2. 45GHz)之两侧,仍具有产生或接 收不必要信号(称为噪声)的能力。此谐波易对于通讯产品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对产品外部而 言,会产生如电磁干扰(EMI)的问题,对产品内部而言,则会造成发射/接收的信号质量不佳 ,产品的效能因此大受影响。故,为提高滤波器的滤波效能,通常透过提高衰减速度来提高 滤波器在止带的抑制能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需提供一种具有较快衰减速度的滤波器。
一种滤波器,包括输入端、输出端、高阻抗传输部、 一对低阻抗传输线及电容。输入端 用于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用于馈出电磁波信号。高阻抗传输部分别与输入端和输出端电 性连接。其中一低阻抗传输线与输入端和高阻抗传输部的一端电性连接,另一低阻抗传输线 与输出端和高阻抗传输部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电容的一端与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电性连接。其 中,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相对所述电容呈对称设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波器,借助电容提高衰减速度,从而提高滤波器的滤波能力。


图l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的等效电路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的测试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 ,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IO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滤波器10包括输入端100、输出端120、高阻抗传输部140、第一连接 线152、第二连接线154、第三连接线156、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 以及一对金属片190。
输入端100用于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120用于馈出电磁波信号。输入端100与输出端 120为滤波器10的50欧姆匹配阻抗。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端100与输出端120位于同一直线
高阻抗传输部140相对第三连接线156呈对称设计,其一端与输入端100和第一连接线 152电性连接,其另一端与输出端120和第二连接线154电性连接,其中间与第三连接线156电 性连接。高阻抗传输部140包括第一高阻抗传输线142及第二高阻抗传输线144,第一高阻抗 传输线142和第二高阻抗传输线144相对第三连接线156呈对称设计。
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与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平行设置,且相对形成一个间隙170。在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与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均为长方形,且长度及宽度相同。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线152电性连接,其另一端为开路端。第二低阻 抗传输线180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线154电性连接,其另一端为开路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其中一金属片190位于第三连接线156的末端,并透过第三连接线156 电性连接于高阻抗传输部140的中点附近,另一金属片190透过导电过孔22与电路板20的接地 电性连接。两金属片190形成一电容C(请参照图2)。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高阻抗传输线142、第二高阻抗传输线144、第一低阻抗传输线 160及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围成一大致封闭区域,电容C位于所述封闭区域内。同时,输入 端100和输出端120相对电容C呈对称设计,且高阻抗传输部140也相对电容C呈对称设计。
在本实施方式中,滤波器10的总长为8. 36mm,总宽为3. 53mm,面积为29. 51mm2。高阻抗 传输部140的全长为9.83毫米(mm),线宽为O. 23毫米。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以及第二低阻 抗传输线180的长度及宽度分别为4. 55毫米及1. 65毫米。
请参照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滤波器10的等效电路图。图2的电感L1、 L2及L3分别由本 实用新型滤波器10的第一连接线152、第二连接线154、第三连接线156所等效形成,电感L4 和L5分别由第一高阻抗传输线142和第二高阻抗传输线144所等效形成,电容C1和C2分别由第
一低阻抗传输线160和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与电路板20的接地金属面所等效形成,电容C3由 第一低阻抗传输线160与第二低阻抗传输线180耦合形成。电容C由两金属片190耦合形成。
请参阅图3,所示为经电磁模拟所得本实用新型滤波器10的测试图。图中横轴表示通过 滤波器10的信号的频率(单位GHz),纵轴表示幅度(单位元dB),象限区包括透射的散射 参数(S-parameter :S21)的幅度以及反射的散射参数(S-parameter :Sll)的幅度。透射的散射 参数(S21)表示通过滤波器10的信号的输入功率与信号的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其相应的数 学函数为S21 (dB) =10Lg (输出功率/输入功率)。在滤波器10的信号传输过程中,信号 的部份功率被反射回信号源。被反射回信号源的功率称为反射功率。通过滤波器10的信号的 输入功率与信号的反射功率之间的关系,其相应的数学函数为Sll (dB) =10Lg (反射功率 /入射功率)。
由图3可知,本实用新型滤波器10具有良好的滤波效能。从曲线IS2ll可观察到,通带频 段与衰减频段间形成陡的"过渡坡",并且在通带频率范围内的信号的插入损耗接近O。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电容C,提高了滤波器10的衰减速度。而且,在通带频段内,具 有较低之损耗值。
权利要求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端,用于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用于馈出电磁波信号;高阻抗传输部,分别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输出端电性连接;一对低阻抗传输线,其中一低阻抗传输线与所述输入端和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的一端电性连接,另一低阻抗传输线与所述输出端和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的另一端电性连接;以及电容,其一端与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电性连接;其中,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相对所述电容呈对称设计。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与所述输出 端相对所述电容呈对称设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与所述输出 端位于同一直线。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低阻抗传输线之间 形成一个间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正对所述间隙
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阻抗传输部和所 述低阻抗传输线围成一个封闭区域。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还包括一对 金属片,所述金属片位于所述封闭区域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之一者电性 连接于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的中点附近,另一者接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片形成所述电容。
专利摘要一种滤波器,包括输入端、输出端、高阻抗传输部、一对低阻抗传输线及电容。输入端用于馈入电磁波信号。输出端用于馈出电磁波信号。高阻抗传输部分别与输入端和输出端电性连接。其中一低阻抗传输线与输入端和高阻抗传输部的一端电性连接,另一低阻抗传输线与输出端和高阻抗传输部的另一端电性连接。电容的一端与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电性连接。其中,所述高阻抗传输部相对所述电容呈对称设计。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滤波器,借助电容提高衰减速度,从而提高滤波器的滤波能力。
文档编号H01P1/20GK201185220SQ20082030048
公开日2009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1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日
发明者谢孟宏, 陈欣屏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