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8295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通过于边框区设置有至少部分重迭的外
部栅极转接线而具有窄边框与均匀化负载效应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普及,具有高分辨率及较大可视范围的显示装置已成为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显示装置的分辨率规格的提升,位于显示装置的边框区的导线数目也会随之增加,因此,现有显示装置的边框区必需保留一定的空间以容纳为数众多的导线,故造成显示装置的边框区的面积无法进一步縮减。此外,位于边框区的导线与位于显示区的导线会由于具有不同的电阻电容负载(RC loading),而对现有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具有负面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窄边框与均匀化负载效应的显示 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上述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以及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边框区。栅极线大体沿一第一方向设置于基板的显示区内。数据线大体沿一第二方向设置于基板的显示区内。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其中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其中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此外,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一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 其中,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电层所形成,且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成,其中部分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第一线宽、部分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第二线宽,且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以交替方式排列,其中部分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该第一线宽、部分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该第二线宽,且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以交替方式排列,其中具有该第一线宽的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且具有该第二线宽的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一线宽的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 其中,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相对应的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共同的中心线。 其中,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在水平方向具有一间距。 其中,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电层所形成,且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三导电层所形成,其中该显示装置另包括多个补偿电极,其中该补偿电极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成,且各该补偿电极位于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之间。 其中,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第三线宽,其
中各该补偿电极具有一第四线宽。 其中,该补偿电极具有一共通电压信号。 其中,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相对应的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以及相对应的各该补偿电极具有一共同的中心线。 其中,另包括多条内部栅极转接线,沿该第二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其中各该内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栅极线电性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上述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以及多个补偿电极。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边框区。栅极线大体沿一第一方向设置于基板的显示区内。数据线大体沿一第二方向设置于基板的显示区内。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其中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其中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各补偿电极大体位于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之间,其中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电层所形成,补偿电极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成,且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三导电层所形成。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于边框区内设置有互相重迭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因此,可縮减边框区的尺寸。此外,通过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所形成的负载补偿电容可使得显示装置可具有均匀化的负载效应。


图1绘示了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l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视示意图; 图3为沿图2的剖线A-A'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视示意图; 图5为沿图4的剖线B-B'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视示意图; 图7为沿图6的剖线C-C'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
栅极转接线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显示装置 12 :基板
12D :显示区12B :边框区14 :栅极线16 :数据线18:内部栅极转接线20 :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A :第一区段20B :第二区段22 :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A :第一区段22B :第二区段24 :驱动芯片30 :显示装置A:第一线宽B:第二线宽D凍三:线宽E:第四线宽C:间距F :间距S :距离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下文特列举本发明的数个较佳实施 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构成内容及所欲达成的功效。另外,本发明的实施 例是以液晶显示面板为例,但本发明的应用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考图1至图3。图1绘示了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示意图,图2 为图1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视示意图,而 图3为沿图2的剖线A-A'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 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10包括一基板12、多条栅极线14、多 条数据线16、多条内部栅极转接线18、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 接线22与至少一驱动芯片24。基板12具有一显示区(display region) 12D与一边框区 (borderregion)12B。栅极线14大体沿一第一方向(例如图l所示的水平方向)设置于基 板12的显示区12D内,且栅极线14大体上彼此平行。数据线16大体沿一第二方向(例如 图1所示的垂直方向)设置于基板12的显示区12D内,并电性连接至驱动芯片24,且数据 线16大体上彼此平行。内部栅极转接线18大体沿第二方向设置于基板12的显示区12D 内,且内部栅极转接线18大体上彼此平行。各内部栅极转接线18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 14电性连接,借此部分的栅极线14可经由内部栅极转接线18与驱动芯片24电性连接。第 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大体设置于基板12的边框区12B内,且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分 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14电性连接,借此部分的栅极线14可经由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 驱动芯片24电性连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大体设置于基板12的边框区12B内,且各 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14电性连接,借此部分的栅极线14可经由 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与驱动芯片24电性连接。另外,显示装置10另包括一胶框(图未 示),设置于基板12的边框区12B内,而基板12可通过胶框与另一基板(图未示)黏着接 合。在本实施例中,一部分的栅极线14系通过设置于显示区12D内并与数据线16交替且 平行设置的内部栅极转接线18转接至驱动芯片24,而另一部分的栅极线14则是通过设置 于边框区12B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转接至驱动芯片24。
本实施例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具有重迭设计,而 为了突显显示装置10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电性连接关 系,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相对位置关系未绘示于图l,而是绘示于图2与图3。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 由不同导电层所构成,例如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由一第一导电层所构成,而第二外部栅 极转接线22由一第二导电层所构成,但不以此为限,各导电层的材料举例可为金属、导电 金属氧化物或半导体等等。在本实施例中,部分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具有一第一线宽A, 而部分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具有一第二线宽B,且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 线20与具有第二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以交替方式排列;另外,部分第二外部栅 极转接线22具有第一线宽A,而部分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具有第二线宽B,且具有第一 线宽A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与具有第二线宽B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以交替方式 排列。此外,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一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至少部分重 迭,为了方便观察及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之 间具有的至少一膜层并未绘示,譬如为电容介电层的介电材料(图未示),但并不用以局限 本发明。因此,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以及设置于其 间的电容介电层可形成一负载补偿电容,借此可使显示装置io具有均匀化的电阻电容负 载效应。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相对应的具有第二线 宽B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至少部分重迭,此外,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 线20与相对应的具有第二线宽B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举例大体具有一共同的中心 线,也即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的任一侧边与具有第二线宽B的第二外 部栅极转接线22的相邻一侧边具有一距离S,借此可增加对于制程对位偏差的容忍度,而 避免负载补偿电容的电容值因对位偏差而产生变化。另外,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一外部栅 极转接线20与具有第一线宽A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在水平方向具有一间距C,其中间 距C为水平间距。在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配置关系中,第 一线宽A、第二线宽B与间距C以满足A〉B且C/(A+C) > 1/4的关系为较佳,例如第一线 宽A为5微米、第二线宽B为3微米,且间距C为3微米,但不以此为限。在第一线宽A、第 二线宽B与间距C的关系满足上述关系的状况下,可确保显示装置10的框胶于照光硬化工 艺时具有足够的照光度而可有效地被硬化。举例而言,在第一线宽A为5微米、第二线宽B 为3微米,且间距C为3微米的条件下,单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单元(包括重迭的第一外部栅 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所占的总宽度为8微米(第一宽度A(5微米)加 上间距C(3微米),而其中透光区位于间距C的位置,因此,边框区12B的透光率为37. 5% (3/8)。在此透光率下,框胶在照光硬化工艺时可具有足够的照光度。 为了简化说明并比较各实施例的相异处,以下各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使用相同的 符号来标注相同组件,并仅针对相异部分进行说明。请参考图4与图5,并一并参考图1。图 4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 视示意图,而图5为沿图4的剖线B-B'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 部栅极转接线的剖面示意图。在前述实施例中,单一个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仅具有单一 线宽(例如第一线宽A或第二线宽B),且单一个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也仅具有单一线 宽(例如第一线宽A或第二线宽B)。在本实施例中,单一个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或 单一个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可分别具有多个线宽,换句话说,单一个第一外部栅极转接 线20与/或单一个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线宽系不固定,而有宽度上的大小变化。如图4与图5所示,单一个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具有一第一区段20A与一第二区段20B,其 中第一区段20A具有第一线宽A,而第二区段20B具有第二线宽B,第一线宽A不等于第二 线宽B ;另外,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具有一第一区段22A与一第二区段22B,其中第一 区段22A具有第二线宽B,而第二区段22B具有第一线宽A,第一线宽A不等于第二线宽B。 在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的第一区段20A与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 22的第一区段22A部分重迭,且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的第二区段20B与相对应的第二 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第二区段22B部分重迭。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 20的第一区段20A的第一线宽A举例可设计为相等或不等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第 二区段22B的第一线宽A ;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的第二区段20B的第二线宽B举例可设 计为相等或不等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第一区段22A的第二线宽B,其并不用以局限 本发明。 请参考图6与图7,并一并参考图1。图6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 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上视示意图,而图7为为沿图6的剖线C-C' 所绘示的显示装置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与 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由一第一导电层所构成,而第二外部栅极 转接线22由一第三导电层所构成,各导电层的材料举例可为金属、导电金属氧化物或半导 体等等。此外,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之间另分别 设置有一由第二导电层所构成的补偿电极26,为了方便观察及说明,本实施例的第一外部 栅极转接线20与补偿电极26之间以及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与补偿电极26之间分别具 有的至少一膜层并未绘示,譬如为电容介电层的介电材料(图未示),但并不用以局限本发 明。补偿电极26举例是与显示装置的共通信号线(图未示)电性连接,例如补偿电极26可 与共通信号线由同一层导电层所构成并直接与共通信号线电性连接,或是补偿电极26可 与共通信号线由不同层导电层所构成,但通过其它方式电性连接,因此,补偿电极26具有 共通电压信号,但不以此为限。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 22,以及位于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之间的补偿电极26三者重 迭,借此可产生负载补偿电容而使显示装置具有均匀化的电阻电容负载效应。在本实施例 中,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具有第三线宽D、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也具有第三线宽D,但 不以此为限,也就是说,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的第三线宽D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 第三线宽D可相等或不相等。补偿电极26具有第四线宽E,且两相邻的补偿电极26具有一 间距F。此外,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与相对应的补偿 电极26具有一共同的中心线,也即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或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的任 一侧边任一侧边与补偿电极26的相邻一侧边具有一距离S,其中距离S为一水平距离,借 此可增加对于工艺对位偏差的容忍度,而避免负载补偿电容的电容值因对位偏差而产生变 化。在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20、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22与补偿电极26的配置关系中,第三 线宽D、第四线宽E与间距F以满足E > D且F/(E+F) > 1/4的关系为较佳,例如第三线宽 D为3微米、第四线宽E为5微米,且间距F为4微米,但不以此限。在第三线宽D、第四线 宽E与间距F的关系满足上述关系的状况下,可确保显示装置的框胶于照光硬化工艺时具 有足够的照光度而可有效地被硬化。举例而言,在第四线宽E为5微米,且间距F为4微米 的条件下,单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单元所占的总宽度为9微米(第四宽度E(5微米)加上间距F (4微米),因此边框区12B的透光率可达到44. 4% (4/9),因此,框胶在照光硬化工艺时 可具有足够的照光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显示装置于边框区内设置有互相重迭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 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因此,可縮减边框区的尺寸。此外,通过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 二外部栅极转接线所形成的负载补偿电容可使得显示装置可具有均匀化的负载效应,而增 进显示质量。再者,本发明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的线宽与间距具 有一定比例,可确保边框区的框胶在照光硬化工艺中可获得充足的照光量而可有效地被硬 化。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 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 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边框区;多条栅极线,沿一第一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多条数据线,沿一第二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边框区,其中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以及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边框区,其中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其中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一相对应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 电层所形成,且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成,其中部分该第一外部栅极 转接线具有一第一线宽、部分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第二线宽,且具有该第一线宽 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以交替方式排列,其 中部分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该第一线宽、部分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该第二线 宽,且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 线以交替方式排列,其中具有该第一线宽的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二线宽的一 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且具有该第二线宽的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 第一线宽的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 转接线与相对应的具有该第二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共同的中心线。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具有该第一线宽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在水平方向具有一间距。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 电层所形成,且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三导电层所形成,其中该显示装置另包括多 个补偿电极,其中该补偿电极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成,且各该补偿电极位于一第一外部栅 极转接线与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各该第 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具有一第三线宽,其中各该补偿电极具有一第四线宽。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补偿电极具有一共通电压信号。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相对应的 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以及相对应的各该补偿电极具有一共同的中心线。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另包括多条内部栅极转接线,沿该第 二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其中各该内部栅极转接线分别与一栅极线电性连接。
10. —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板,具有一显示区与一边框区;多条栅极线,沿一第一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 多条数据线,沿一第二方向设置于该基板的该显示区内;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边框区,其中各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 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设置于该基板的该边框区,其中各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 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以及多个补偿电极,各该补偿电极位于一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一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之 间,其中该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一导电层所形成,该补偿电极由一第二导电层所形 成,且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由一第三导电层所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多条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以及多条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并分别与一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大体设置于基板的边框区并分别与对应的栅极线电性连接。各第一外部栅极转接线与相对应的第二外部栅极转接线至少部分重迭。
文档编号H01L23/528GK101710471SQ20091025293
公开日2010年5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4日
发明者王参群, 罗婉瑜, 陈昱丞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