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4077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有效提高介质耐压水平的电磁继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线 圈端子的插装结构及线圈的引出方式改进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继电器磁路部分的结构,一般采用拍合式电磁铁,磁路由轭铁、衔铁、铁心、 线圈架、线圈组成,铁心穿过线圈架的孔,与轭铁铆接并形成磁通路,衔铁以轭铁的刀口为 转动支点,衔铁的工作面与铁 心极面,在磁通作用下相互吸引而转动,触点回路的动簧与磁 路系统相连,衔铁的转动带动继电器的接触系统工作。这种结构的线圈架包括绕线柱和绕 线柱两端一体相接的挡板体,在其中的一个挡板体上设有一通透的端子孔,线圈引出端子 插装在该挡板体的端子孔中,线圈引出端子的两端分别处在该挡板体的内外侧,处在挡板 体的外侧的线圈引出端子的一端通常作为焊接在PCB板上的继电器线圈引出脚,处在挡板 体的内侧的线圈引出端子的另一端通常作为继电器内部引出,即作为缠绕在绕线柱上的漆 包线绕组的始端或末端的引出(通常,线圈引出端子有二个,分别用来引出漆包线绕组的 始端和末端),起缠绕焊接作用。这种引出结构的缺点就是继电器内部线圈端子(即线圈引 出端子的另一端)与磁路系统(一般为轭铁或衔铁)距离太近,而磁路系统又与高压回路 的动簧相连,造成继电器线圈与触点(高、低压回路)间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偏小,无法在 预定的结构下、有限的内部空间内提高继电器的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图1、图2为现有介质耐压水平较低的一种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该继 电器包括轭铁3'、衔铁(图中未示出)、铁心4'、线圈架Γ、线圈2',铁心4'小端穿 过线圈架1'的孔,然后再穿过轭铁3'的孔,并在铁心4'头部与轭铁3'孔处进行铆接。 线圈架1'包括绕线柱和绕线柱两端一体相接的挡板体,在其中的一个挡板体即下挡板体 11'上设有一通透的端子孔,线圈引出端子5'插装在该挡板体1Γ的端子孔中,线圈引 出端子5'的两端分别处在该挡板体11'的内外侧,处在挡板体11'的外侧的线圈引出端 子的一端51'通常作为焊接在PCB板上的继电器线圈引出脚,处在挡板体的内侧的线圈引 出端子的另一端52'通常作为继电器内部引出,即作为缠绕在绕线柱上的线圈2'即漆包 线绕组的始端或末端的引出(通常,线圈引出端子有二个,分别用来引出漆包线绕组的始 端和末端),起缠绕焊接作用,即漆包线绕组始端21 ‘缠绕在线圈引出端子的另一端52' 上并焊接在一起,漆包线绕组末端缠绕在另一个线圈引出端子上。由此可见,线圈引出端子 5'与磁路系统的轭铁3'距离很近,而磁路系统与触点回路相连,因此线圈与触点间介质 耐压水平较低。图3、图4为现有介质耐压水平较低的另一种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的结构示意图;该 继电器包括轭铁3'、衔铁6'、铁心4'、线圈架1'、线圈2'、动簧7',铁心4'小端穿 过线圈架1'的孔,然后再穿过轭铁3'的孔,并在铁心4'头部与轭铁3'孔处进行铆接。 线圈架1'包括绕线柱和绕线柱两端一体相接的挡板体,在其中的一个挡板体即上挡板体 12'上设有一通透的端子孔,线圈引出端子5'插装在该挡板体12'的端子孔中,线圈引出端子5'的两端分别处在该挡板体12'的内外侧,处在挡板体12'的外侧的线圈引出端 子的一端51'通常作为焊接在PCB板上的继电器线圈引出脚,处在挡板体的内侧的线圈引 出端子的另一端52'通常作为继电器内部引出,即作为缠绕在绕线柱上的线圈2'即漆包 线绕组的始端或末端的引出(通常,线圈引出端子有二个,分别用来引出漆包线绕组的始 端和末端),起缠绕焊接作用,即漆包线绕组始端21'缠绕在线圈引出端子的另一端52' 上并焊接在一起,漆包线绕组末端缠绕在另一个线圈引出端子上。该结构如同前一结构一 样,线圈引出端子5'与磁路系统的轭铁3'距离很近,而磁路系统与触点回路相连,因此 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较低。图5是现有技术为提高介质耐压水平而采用的一种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的结构示 意图;该结构的继电器,与前一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轭铁3'与线圈引出端子的另一端 52'之间,增加了隔离片零件13',利用隔离片零件13'将线圈端子5'与磁路系统进行 了隔离,从而达到提高介质耐压水平的目的。但该结构增加了零件,成本较高,且装配工艺 相对较复杂。图6是现有技术为提高介质耐压水平而采用的另一种继电器的磁路部分的结构 示意图;该结构的继电器,与前一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结构不增加隔离片零件,而是采 取了复杂的端子折弯工艺,即将线圈引出端子的另一端52'做成弯折结构,以加大线圈引 出端子5'与磁路系统(即轭铁3')的爬电距离,从而达到提高介质耐压水平的目的。但 是,该结构装配工艺复杂,稳定性不高,且爬电距离提高幅度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是对 线圈端子的插装结构及线圈的引出方式进行改进,能够在继电器有限的内部空间内,在不 增加零件的前提下,提高线圈与触点回路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继电器 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节省成本。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包括 一呈L形结构的轭铁、一衔铁、一铁心、一线圈架、一线圈、一弯折的动簧和二线圈引出端 子;线圈架包括绕线柱和与绕线柱两端相接的第一挡板体、第二挡板体;线圈缠绕在绕线 柱上;铁心的小端由第一挡板体外侧穿过线圈架后在第二挡板体外侧与轭铁的一端相固 定;动簧的一端与轭铁的另一端相固定;动簧的中部与衔铁的中部相固定;衔铁设在第一 挡板体外侧;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设有二个插孔,二线圈引出端子的各一端 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孔中并完全沉在所述插孔内;在对应于设有插孔的第一挡板体或第二 挡板体的边壁设有由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内侧导向外侧的引线槽,线圈的始、末端 分别通过所述引线槽与对应的线圈引出端子的根部相缠绕。所述的插孔设置在第二挡板体上,引线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挡板体的内、外侧面
呈平滑过渡。所述的插孔设置在第一挡板体上,在第一挡板体外侧还装有一能够用来遮盖线圈 始、末端与线圈引出端子的缠绕处的底板,底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将所述线圈引出端子 与衔铁、动簧相隔离的翼板。所述的引线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板体的内、外侧面呈平滑过渡。[0012]所述的插孔为盲孔。所述的引线槽为斜向设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线圈引出端子只出现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并不穿过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而出现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 内侧,其一端作为焊接于PCB板上的继电器引脚,另一端则沉于线圈架内部,线圈的始、末 端则通过引线槽引出,也是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而缠绕在线圈引出端子的根 部。这样的结构实现了线圈部分与磁路系统的轭铁间的爬电距离最大化。在第一挡板体外 侧还设计了一底板零件,一方面底板可以将线圈始、末端与线圈引出端子缠绕焊接处予以 保护,另一方面从底板上伸出的翼板可以将线圈引出端子与磁路系统的衔铁、动簧进行了 隔离,从而实现了线圈与触点间的爬电距离最大化。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设有二 个插孔,且二线圈引出端子的各一端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孔中并完全沉在所述插孔内;在 对应于设有插孔的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边壁设有由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内 侧导向外侧的引线槽,线圈的始、末端分别通过所述引线槽与对应的线圈引出端子的根部 相缠绕;该结构在省略了某些隔离性零件的同时,既保证了线圈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需求, 又大大提高了线圈与磁路部分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从而提高了线圈与触点间的介质耐 压水平,且降低了成本。由于在第一挡板体的外侧设有底板,底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将所 述线圈引出端子与衔铁、动簧相隔离的翼板;使得该底板不但可对线圈的始、末端与线圈引 出端子之间的焊接点进行保护,而且底板的翼板还可对线圈端子与动簧、衔铁之间进行隔 离。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既实现了线圈部分与磁路系统的轭铁间的爬电距离最大化,也实 现了线圈与触点间的爬电距离最大化,从而达到提高介质耐压水平的目的,该本实用新型 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易实现大批量自动化生产的特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耐 高压电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一;图2为现有技术的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二 ;图3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一;图4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二 ;图5为现有技术的第三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图6为现有技术的第四种电磁继电器的构造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一;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7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包括一呈L 形结构的轭铁3、一衔铁6、一铁心4、一线圈架1、一线圈2、一弯折的动簧7和二线圈引出端子5 ;线圈架1包括绕线柱和与绕线柱两端相接的第一挡板体12、第二挡板体11 ;线圈2 缠绕在绕线柱上;铁心4的小端由第一挡板体12外侧穿过线圈架后在第二挡板体11外侧 与轭铁3的一端相固定;动簧7的一端与轭铁3的另一端相固定;动簧7的中部与衔铁6的 中部相固定;衔铁6设在第一挡板体12外侧;在第一挡板体12的外侧设有二个插孔121, 二线圈引出端子5的各一端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孔121中并完全沉在所述插孔121内;在 对应于设有插孔121的第一挡板体12的边壁设有由第一挡板体的内侧导向外侧的引线槽 13,线圈2的始、末端21分别通过所述引线槽13与对应的线圈引出端子5的根部相缠绕。其中在第一挡板体12外侧还装有一能够用来遮盖线圈始、末端与线圈引出端子的缠 绕处的底板8,底板8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将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衔铁、动簧相隔离的翼板 81 ;弓丨线槽1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挡板体12的内、外侧面呈平滑过渡;插孔121为盲孔;引线槽13为斜向设置。当然,插孔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挡板体上。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线圈引出端子5只出现在第一挡板体12 或第二挡板体11的外侧,并不穿过第一挡板体12或第二挡板体11而出现在第一挡板体12 或第二挡板体11的内侧,其一端51作为焊接于PCB板上的继电器引脚,另一端则沉于线圈 架内部,线圈2的始、末端则通过引线槽13引出,也是在第一挡板体12或第二挡板体11的 外侧而缠绕在线圈引出端子5的根部。这样的结构实现了线圈部分与磁路系统的轭铁间的 爬电距离最大化。在第一挡板体12外侧还设计了一底板零件5,一方面底板5可以将线圈 始、末端与线圈引出端子缠绕焊接处予以保护,另一方面从底板上伸出的翼板可以将线圈 引出端子与磁路系统的衔铁、动簧进行了隔离,从而实现了线圈与触点间的爬电距离最大 化。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但本实用新 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 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包括轭铁、衔铁、铁心、线圈架、线圈、动簧和线圈引出端子;线圈架包括绕线柱和与绕线柱两端相接的第一挡板体、第二挡板体;线圈缠绕在绕线柱上;铁心的小端由第一挡板体外侧穿过线圈架后在第二挡板体外侧与轭铁的一端相固定;动簧的一端与轭铁的另一端相固定;动簧的中部与衔铁的中部相固定;衔铁设在第一挡板体外侧;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设有二个插孔,二线圈引出端子的各一端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孔中并完全沉在所述插孔内;在对应于设有插孔的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边壁设有由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内侧导向外侧的引线槽,线圈的始、末端分别通过所述引线槽与对应的线圈引出端子的根部相缠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孔设置在第二挡 板体上,引线槽的两端分别与第二挡板体的内、外侧面呈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孔设置在第一挡 板体上,在第一挡板体外侧还装有一能够用来遮盖线圈始、末端与线圈引出端子的缠绕处 的底板,底板的两侧分别设有能够将所述线圈引出端子与衔铁、动簧相隔离的翼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线槽的两端分别 与第一挡板体的内、外侧面呈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孔为盲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线槽为 斜向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耐高压电磁继电器,包括轭铁、衔铁、铁心、线圈架、线圈、动簧和线圈引出端子;线圈架包括绕线柱和与绕线柱两端相接的第一挡板体、第二挡板体;在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外侧设有二个插孔,二线圈引出端子的各一端分别插装在对应的插孔中并完全沉在所述插孔内;在对应于设有插孔的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边壁设有由第一挡板体或第二挡板体的内侧导向外侧的引线槽,线圈的始、末端分别通过所述引线槽与对应的线圈引出端子的根部相缠绕。该结构能够在继电器有限的内部空间内,在不增加零件的前提下,提高线圈与触点回路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从而有效提高继电器线圈与触点间介质耐压水平,节省成本。
文档编号H01H50/44GK201556575SQ20092031486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6日
发明者鹿庆焱 申请人:厦门宏美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