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3851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特别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例如用在小型电器 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示例,在与计算机相关的电子设备中,电气连接器件可由多种不同的方式构 成,在这些电气连接器件中,有的用于连接到交流电适配器上,有的用于连接到接口等上。 这种电气连接器件通常由包含一个插座(承插部分)端连接器元件和一个插头(插入部 分)端连接器元件的连接器构成。插头端连接器元件插入到插座端连接器元件中并且相 连,以在它们之间形成电连接,由此使两端连接器中的针状管脚电极彼此连接起来。更具体地讲,连接器通常在它们的金属壳体上包含多个管脚(或者叫端子)。这些 管脚沿连接器的纵向平行排列,并且用聚酰胺、LCP(液晶聚合物)等绝缘材料来固定。插 座端和插头端连接器元件的管脚并排相隔地沿着连接器元件彼此配合的方向设置。在将插头端连接器元件插入到插座端连接器元件中时,必须使两连接器元件的各 自的管脚彼此沿直线对准。也就是说,在两连接器元件的前端相互接触以实现连接时,必须 避免连接器元件彼此歪斜。如果如图10所示插头端连接器元件相对于插座端连接器元件 以倾斜姿势插入到插座端连接器元件中,则管脚的连接(如附图标记100所表示的地方) 就会不正常,如图10中的放大图所示,这会产生很多问题,比如说短路。此外,当插头端连接器元件以倾斜的姿势与插座端连接器元件连接时(尤其是当 两者尺寸不同时容易出现这种现象),把插头端连接器元件从插座端连接器元件上拔下来 就有点困难了,偶尔还要在插头端连接器元件的壳体上施加力度很大的反复作用的扭转, 这很容易损坏插头端和插座端连接器元件的管脚和壳体。因此,尽管两连接器元件连接时管脚的对准是很重要的,但并不容易实现。当连接 器型号很小,并用在小型电器如个人数字助理(PDA)、数码相机、便携式相机等时,这个问题
会经常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气插接件,它应该容易实现在连接器元件之间 准确可靠的连接或组合,以使管脚或电极不致错位。上述目的是由本发明的一种独特结构来实现的。在本发明中,一个连接器包括第 一连接器元件和第二连接器元件,当第二连接器元件被装配到第一连接器元件中时,它们 就连接在一起。在本发明中
第一连接器元件上形成有咬合凸块,其沿着第一连接器元件的深度方向延伸,咬 合凸块的前端和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前沿相隔。第二连接器元件上形成有咬合狭槽或沟槽,其沿着第二连接器元件的深度方向延 伸,当第一连接器元件和第二连接器元件彼此连接时,所述咬合狭槽中容纳着所述第一连 接器元件的咬合凸块。利用上述结构,在将第二连接器元件连接到第一连接器元件上时,第二连接器元 件的咬合狭槽的前端在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前沿与咬合凸块的前端之间被推进了一段距离, 然后第二连接器元件的咬合狭槽的前端和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咬合凸块咬合起来,然后,在 和咬合凸块咬合的咬合狭槽引导之下,第二连接器元件被一直沿第一连接器元件的深度方 向向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后侧推进。因此,即使第二连接器元件在连接过程中的最初阶段是 斜着插入第一连接器元件的,随着第二连接器元件被推进到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后部,这个 倾斜姿势也可以被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咬合凸块修正,从而确保在内部带有管脚(电极)的 第一和第二连接器元件彼此直线对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本体(第一连接器元件)的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第二连接器本体(第二连接器元件)的透视图。图3是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是第一连接器本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它沿图3中的线4-4截取。图5是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示意性俯视图。图6是第二连接器本体的示意性剖视图,它沿图5中的线6-6截取。图7示出了和一个插头组件组合在一起的第二连接器本体图8示出了第二连接器本体与第一连接器本体的连接方式。图9示出了第一连接器本体,第二连接器本体(未示出)与之相连。图10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两个连接器元件的倾斜连接方式。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的连接器包含一个第一连接器本体20 (插座端连接器元件)和一个第二连 接器本体40 (插头端连接器元件)。如图1和2所示,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分别包含一个相对扁平的盒状 壳体22和42,所述壳体由金属制成并且在其内部包含多个管脚或细长电极,它们分别由附 图标记24和44表示。一种绝缘材料(未示出)填充在管脚之间,以固定管脚24和44的位置。如图4中所示,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壳体22包括顶壳板22A、底壳板22B以及 侧壳板22C,如此就形成了一个具有预定深度22D (图3所示)的盒子形状,深度22D从第一 连接器本体20的前沿20A延伸到后沿20B。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管脚24沿着与深度22D 平行的方向分布。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壳体22的顶壳板22A上有咬合凸块30。每个咬合凸块30 是通过将顶壳板22A切割成带棱角的“C”形而形成的,所产生的舌状块22E弯向壳体22的
8内侧。舌状块22E呈现为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壳体22上的沿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深度 22D方向上延伸的细长部分的形状,并且与第一连接器本体壳体20的侧壳板22C或与顶壳 板22A的侧沿22A’平行。舌状块22E在这样的位置弯折,该位置距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壳体20的侧壳板22C 或距第一连接器本体壳体20的顶壳板侧沿22k’的距离是22W,这样就形成了咬合凸块30。 咬合凸块30距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壳体20的前沿20A的距离是L。也就是说,咬合凸块30 的前端32与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壳体20的前沿20A中间有一段距离。咬合凸块的长度是 30L,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长度大约是第一连接器本体的壳体20的深度22D的三分之二。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壳体42包括顶壳板42A、底壳板42B 以及侧壳板42C,如此就形成了具有预定深度42D (图6所示)的盒子形状,深度42D从第二 连接器本体40的前沿40A延伸到后沿40B。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壳体42的整体尺寸较之 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壳体22略小,以使第二连接器本体40能从第一连接器20的前侧装 配到第一连接器本体20中。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管脚44与深度42D的方向平行分布。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壳体42在其顶壳板42A上形成有咬合狭槽50。每个咬合狭 槽都是沿直线切割顶壳板42A而得到的,以使咬合狭槽50平行地靠近侧板42C或靠近顶壳 板42A的侧沿42A’。一种替代性结构是在壳体42被制作时在壳体42中成型出咬合狭槽 50。咬合狭槽50沿着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壳体42的深度42D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咬合 狭槽50的前端52是在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前沿40A上。咬合狭槽50的长度是50L,在图 示的实施例中,该长度大约是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深度42D的三分之二,比第一连接器本 体20的咬合凸块30稍长一些。咬合狭槽50开在距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侧壳板42C或距顶壳板42A的侧沿42A, 的距离为42W处。此距离42W与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咬合凸块30的距离22W基本相等。 因此,咬合狭槽50与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咬合凸块30在位置上就能相对应了。咬合狭槽50的宽度W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舌状块22E (咬合凸块30)的厚度,该 厚度就是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金属壳体22的厚度。图2中的附图标记60是向外凸起的弹性保持件,它是通过在第二连接器本体40 的顶壳板42A上开槽并向外抬起而形成的。如前所述构造的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是通过壳体22和42的前端的配合来实 现的连接的。更具体地讲,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后沿40B —般和一个插头组件60 相连,该插头组件60例如与电缆(未表出)连接在一起,该第二连接器本体40被手持并插 入到安装在诸如个人数字助理等的保护性壳体中的第一连接器本体20之中。作为插头端连接器元件的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前沿40A被设置成面对着作为插 座端连接器元件的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前端20A,以使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在深度方 向上彼此对准(以使连接器本体20和40上的管脚24和44彼此对准)。在这种定位状态 下,由于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上的距离22W和42W基本相等,因此第一连接器本体20 的咬合凸块30与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咬合狭槽50能够沿假想的直线彼此对准。然后,如图8中的箭头所示,第二连接器本体40被推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20中。 在第二连接器本体最初推入的过程中,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壳体42的外表面由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壳体22的内表面来引导。在被推进了距离L之后,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咬合 狭槽50就和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咬合凸块30咬合起来,L就是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咬合 凸块30的前沿20A到前端32这段距离。结果,第二连接器本体40在深度22D的方向上向 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后沿20B的滑动是由咬合凸块30来引导的。第二连接器本体40因 此而被直线推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20中,其中两连接器本体的管脚彼此对准,并且第二连 接器本体40被连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20(如图9所示,由于第二连接器本体40在第一连 接器本体20内部,故不可见)。第二连接器本体40由向外凸起的弹性保持件60保持在第 一连接器本体内部,保持件60压紧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顶壳板22A的内表面。每个咬合狭槽50的宽度W基本上等于或略大于咬合凸块30的厚度,如此一来,咬 合凸块30在与咬合狭槽50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相结合的方向 上就基本没有游动间隙。因此,第二连接器本体40的咬合狭槽50在滑动时就不会有侧移, 并由咬合凸块30和咬合狭槽50使之保持直线对准。由于上述结构,即使在最初连接阶段中第二连接器本体4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本 体20是倾斜的,随着第二连接器本体40被推入到第一连接器本体20中,这种倾斜的姿势 也会自动修正为笔直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第一连接器本体20和第二连接器本体40之间 的密合可靠的结合,第一和第二连接器本体20和40的管脚24和44也就实现了适当的连 接。咬合凸块30和咬合狭槽50分别形成在第一连接器本体20的侧沿22A’和第二连接器 本体40的侧沿42A’的附近;因此,连接器本体20和40之间的连接可以以稳定的方式实 现,而且相连的连接器本体之间的拆开也比较容易实现。
权利要求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本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本体具有宽度(W)和深度(D),其中,第一和第二侧比顶板和底板小,以提供出大致扁平的本体;一个阵列的电极,它们沿着深度(D)方向在本体内延伸;以及一或多个凸块,它们在第一方向上从顶板朝向本体内部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上沿着深度(D)延伸,所述一或多个凸块中的每个被布置在与第一或第二侧相隔预定距离处;其中,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被布置成使得在凸块与其最近侧之间没有电极;并且当电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配合时,所述一或多个凸块引导插入过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被定位成在本体内部围 绕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提供插入空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凸块与第一板的前沿分隔一段距离(L)。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或多个凸块包括与本体第一侧相隔一 段距离(Si)的第一凸块和与本体第二侧相隔一段距离(S2)的第二凸块,这两段距离(Si 和S2)基本相等。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形成在第一凸块和第二 凸块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中的最外侧电极中的每 个与相应侧之间分隔的距离不超过所述距离(Si或S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或多个凸块中的每个的形状朝为向本 体内部弯折的舌状块。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舌状块是通过向本体顶板中切割出带棱 角的C形而形成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一或多个凸块每个的长度为本体深度(D)的三分之二左右。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所述顶板和底板由金属制成。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容纳着本体的壳体,所述壳体为电子设备的壳体。
12.—种电连接器系统,包括 第一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本体具有宽度(Wl)和深度(Dl),其中, 第一和第二侧比顶板和底板小,以提供出大致扁平的本体;一个阵列的电极,它们沿着深度(Dl)方向延伸,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通过绝缘材料定 位紧固在本体的内表面上;以及一或多个狭槽,其位于本体的顶板上,并且沿着深度(Dl)方向延伸,所述一或多个狭 槽中的每个被形成为与其最近侧相隔一段距离,从而每个狭槽与其最近侧之间没有电极; 以及第二电连接器,其包括本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本体具有宽度(W2)和深度(D2),其中, 第一和第二侧比顶板和底板小,以提供出大致扁平的本体;一个阵列的电极,它们沿着深度(D2)方向在本体内延伸;以及一或多个凸块,它们在第一方向上从顶板朝向本体内部延伸,并且在第二方向上沿着 深度(D2)延伸,所述一或多个凸块中的每个被形成为与其最近侧相隔预定距离,从而每个 凸块与其最近侧之间没有电极;其中,第一电连接器的一或多个狭槽的定位对应于第二电连接器的一或多个凸块,从 而在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电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狭槽与所述凸块咬合,以将每个连接器中 的相应阵列的电极对正,从而实现紧固接合。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个阵列的电极被定 位紧固在本体的底板上,以便在第一电连接器的本体内部在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与顶板之 间留下插入空腔。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二电连接器的一个阵列的电极被定 位成在第二电连接器的本体内部围绕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提供插入空腔。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一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个凸起的 弹性保持件,其从第一电连接器的本体的顶板向上凸起,当第一和第二连接器相互配合时, 所述凸起的弹性保持件提供抵靠着第二电连接器的本体的压缩作用。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一或多个狭槽每 个的长度为第一电连接器的本体深度(Dl)的三分之二左右。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二电连接器的所述一或多个凸块每 个的长度为第二电连接器的本体深度(D2)的三分之二左右。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一电连接器的所述一或多个狭槽包 括靠近第一侧形成并与第一侧分隔预定距离的第一狭槽以及靠近第二侧形成并与第二侧 分隔预定距离的第二狭槽,第一电连接器的一个阵列的电极中的最外侧电极形成在第一狭 槽和第二狭槽之间。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二电连接器的所述一或多个凸块包 括靠近第一侧形成并与第一侧分隔预定距离的第一凸块以及靠近第二侧形成并与第二侧 分隔预定距离的第二凸块,第二电连接器的一个阵列的电极中的最外侧电极形成在第一凸 块和第二凸块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二电连接器的本体略大于第一电连 接器的本体,以允许第一电连接器插入第二电连接器。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一电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和第二弹性 保持销,它们分别从第一和第二侧伸出,当第一电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时,所述保持销 提供可释放的锁定机构。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第二电连接器安装在壳体中。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所述壳体为电子设备的壳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电连接器系统,其中,所述电子设备是个人数字助理。
25.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位于壳体中的多个触点;以及设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狭槽,所述至少一个狭槽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配合时防止侧移。
26.一种连接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构成为相对扁平的盒状;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中的多个触点,其中所述多个触点基本上平行于金属壳体的深度方 向;以及设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狭槽,所述至少一个狭槽沿着连接器深度方向延伸。
27.一种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构成为相对扁平的盒状,其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个顶壳板、 一个底壳板以及两个侧壳板;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中的多个触点,其中所述多个触点基本上平行于金属壳体的深度方向;设在壳体中的第一和第二狭槽,所述第一和第二狭槽分别沿着连接器的深度方向延 伸,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狭槽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配合时防止侧移;以及 位于壳体上的第一和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连接器保持在另一连接器内。
28.一种装置,包括 电缆;以及与所述电缆连接着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 壳体;位于壳体中的多个触点;以及设在壳体中的至少一个狭槽,所述至少一个狭槽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配合 时防止侧移。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构成为相对扁平的盒状;所述多个触点基本上平行于壳体的深度方向;所述至少一个狭槽沿着连接器的深度方向延伸;位于壳体上的至少一个保持件用于将所述连接器保持在另一连接器内。
30.一种装置,包括 电缆;以及与所述电缆连接着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构成为相对扁平的盒状,其中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一个顶壳板、 一个底壳板以及两个侧壳板;位于所述金属壳体中的多个触点,其中所述多个触点基本上平行于金属壳体的深度方向;设在壳体中的第一和第二狭槽,所述第一和第二狭槽分别沿着连接器的深度方向延 伸,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狭槽用于在所述连接器与另一连接器配合时防止侧移;以及 位于壳体上的第一和第二保持件,用于将所述连接器保持在另一连接器内。
31.一种电插头连接器,包括壳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并且具有深度(D),第一和第二侧比顶板和底 板小;形成在壳体的顶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所述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起始于顶板的 前边缘并且沿着深度(D)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触头,它们安置在壳体中并且沿着深度方向在壳体内延伸,所述多个触头通过绝 缘材料定位紧固在壳体底板的内表面上,并在本体内部在所述多个触头与顶板之间留下插 入空腔;其中,当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便 于实现插入对正。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其中,所述多个触头形成在第一咬合狭槽和 第二咬合狭槽之间。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其中,第一咬合狭槽形成在与第一侧相隔一 段距离(W)处,第二咬合狭槽形成在与第二侧相隔一段距离(W)处。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插头组件,其附连在壳体上,用于将电 缆连接到该电插头连接器。
35.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其中,壳体为金属壳体。
3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包括第一和 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一和第二保持件从壳体向外凸起,用于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 插座连接器配合时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提供紧固接合。
37.一种电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本体具有宽度(W)和深度(D),其中,第一和 第二侧比顶板和底板小,以提供出大致扁平的本体;第一和第二狭槽,它们形成在顶板中并且沿着深度(D)延伸,第一狭槽与本体第一侧 相隔一段距离(Si)布置,第二狭槽与本体第二侧相隔一段距离(S2)布置,其中,这两段距 离(Si和S2)基本相等;以及一个阵列的电极,它们在本体内沿着深度(D)方向延伸,并且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狭槽 之间,以使得每个狭槽与其相应侧之间没有电极,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通过绝缘材料定位 紧固在本体底板的内表面上;其中,当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狭槽便于实 现插入对正。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其中,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的长度为第一壳 体的深度(D)的三分之二左右。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插头组件,其附连在本体的后部。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电缆,其连接着插头组件并且通过插 头组件电连接至所述一个阵列的电极。
41.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电插头连接器,还包括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 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时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之间提供紧固接合,其中, 所述保持机构包括从本体向外凸起的第一和第二保持件。
42.一种电插头连接器,包括本体,其具有顶板、底板、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本体具有宽度和深度(D),其中,第一和 第二侧比顶板和底板小,以提供出大致扁平的本体;形成在本体的顶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所述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起始于顶板的 前边缘并且沿着深度(D)的方向延伸;一个阵列的电极,它们布置在本体内并且在本体内沿着深度(D)方向延伸,所述一个 阵列的电极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狭槽之间,以使得每个狭槽与其最近侧之间没有电极,所述 一个阵列的电极通过绝缘材料定位紧固在本体底板的内表面上,并在本体内部在所述一个 阵列的电极与顶板之间留下插入空腔;以及保持机构,用于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时在所述电插头连接器 与插座连接器之间提供紧固接合,其中,所述保持机构包括从本体向外凸起的第一和第二 保持件;其中,当所述电插头连接器与相应的插座连接器配合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咬合狭槽分 别与形成在插座连接器的顶板上的第一和第二咬合凸块咬合,以便于实现插入对正。
全文摘要
一种连接器包括彼此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元件和第二连接器元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器元件形成有咬合凸块,其向所述第一连接器元件内部突出并且沿所述第一连接器元件的深度方向延伸,咬合凸块的前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元件的前沿之间相隔预定距离;所述第二连接器元件形成有咬合狭槽,其沿所述第二连接器元件的深度方向延伸,用于与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元件内部的所述咬合凸块咬合。
文档编号H01R24/58GK101820119SQ201010154950
公开日2010年9月1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30日
发明者洼田好文, 渡边真秀, 黑木佳英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