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4037阅读: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尤其涉及用于传递差动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设有信号触点、接地触点和用来保持这些触点的壳体的高速差 动信号八、>信号)传递用连接器(参照日本特许第35645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信号触点包含成对的+信号触点和_信号触点。成对的+信号触点和_信号触点 相邻配置。+信号触点、-信号触点以及接地触点具有插入基板的通孔的端子部。+信号触点、-信号触点以及接地触点的端子部排成三列。在上层的列中排列成对 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在中层的列中排列接地触点的端子部,在下层的列中 排列成对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上层、下层的列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 的端子部以大致相等的间距排列。中层的列的接地触点的端子部相对于上层、下侧的列的 +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大致错开半个间距排列。用点划线连接上层的列的成对的+信号触点、_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和与这些触点 接近的中层的列的接地触点的端子部时,形成以接地触点的端子部为顶点的二等边三角 形。同样,用点划线连接下层的列的成对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和与这些触 点接近的中层的列的接地触点的端子部时,形成以接地触点的端子部为顶点的二等边三角 形。上述两个二等边三角形中,一方的二等边三角形为顶点在下方的倒三角形,对此,另一 方的二等边三角形为顶点在上方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在朝上下方向稍稍偏移的状态下朝 左右方向交互排列着。在安装上述高速差动信号传递用连接器的印刷基板上,形成布局与+信号触 点、-信号触点及接地触点的端子部的上述布局相对应的通孔,而且,形成连接到与+信号 触点、_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对应的通孔的+信号线及_信号线。印刷基板上的成对的+信号线、-信号线保持固定间隔,同时,朝各自对应的通孔 并行延伸。但是如图9所示,连接到与上层的列的成对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 51d,、52d,对应的两个通孔21a、21a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的间隔,在即将到达通 孔21a、21a之前稍稍扩开。另外,连接到与下层的列的成对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51d、52d对应 的两个通孔21a、21a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的间隔,在即将连接到通孔21a、21a之 前稍稍扩开。这是由于,为了使与下层的列的成对的+信号触点、-信号触点的端子部51d、 52d对应的两个通孔21a、21a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不与跟中层的列的接地触点的 端子部61d对应的通孔21b发生干涉,而必须把+信号线、-信号线SL’、SL'分开。
如上述那样,印刷基板21’上成对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的间隔局部扩大, 使得成对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不能并行的范围变大,因而在成对的+信号线、-信 号线SL’、SL’和与其相邻的另外的成对的+信号线、-信号线SL’、SL’之间容易产生交调 失真(夕口 7卜一夕),难以进行阻抗匹配。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可以对基板上相 邻的不同的成对信号线间的交调失真加以抑制,而且易于进行阻抗匹配。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中,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设有多对信号触点、 多个接地触点、以及壳体,所述多对信号触点,由具有安装在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端子部的第 一信号触点、和具有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信号端子部的第二信号触点构成,所述多个 接地触点包含第一接地触点,该第一接地触点具有把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信号线分叉而安 装在所述基板上的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部,所述壳体对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以及所述多个 接地触点进行保持,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一定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与所 述第一接地触点的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一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 所述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四边形。基于本发明涉及的热传递部件的构成,多个接地触点中包含第一接地触点,该第 一接地触点具有把形成在基板上的信号线分叉而安装在基板上的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 部,由多对信号触点中的一定的对的信号触点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与第一接地触点的 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一端子部群,构成该第一端子部群的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 时形成四边形,因此,在把连接到与成对的信号触点的端子部对应的基板的两个信号用通 孔的成对的信号线,穿过与第一接地触点的第一接地端子部对应的两个接地用通孔之间的 时候,不需要为了避免成对的信号线与接地用通孔发生干涉而在即将到达信号用通孔之前 把信号线的间隔较大地扩开。因此,可以缩小基板上的成对的信号线无法并行的范围,可以 防止成对的信号线和与其相邻的另外的成对信号线的信号用通孔的间隔变小。优选为,所述多个接地触点包含第二接地触点,该第二接地触点具有安装在所述 基板上的第二接地端子部,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另外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 二信号端子部与所述第二接地触点的第二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二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二端 子部群的所述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端子部群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 沿规定方向交互配置,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 致排成一条直线,从而构成一方的列,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沿所 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从而构成另一方的列,所述第一、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 一、第二接地端子部,被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的所述一方的列与 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的所述另一方的列夹着,沿所述规定方向 大致排成一条直线。优选为,所述多个接地触点包含第二接地触点,该第二接地触点具有安装在所述 基板上的第二接地端子部,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另外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 二信号端子部与所述第二接地触点的第二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二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二端 子部群的所述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端子部群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 沿规定方向交互配置,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二接地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 一接地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 一条直线。根据本发明,可以在抑制基板上相邻的不同的成对信号线间的交调失真的同时, 容易地进行阻抗匹配。通过根据附图进行下述详细说明,可以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 优点。


图1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时的轴测图。图2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连接器时的轴测图。图3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正面图。图4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仰视图。图5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侧面图。图6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一、第二信号触点以及第一接地触点的轴测图。图7是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一、第二信号触点以及第二接地触点的轴测图。图8是表示图1所示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部群的配置和印刷基板的通孔以及 信号线的配置的概念图。图9是表示比较例的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部群的配置和印刷基板的通孔以及 信号线的配置的概念图。图10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的第一、第二端子部群的配置和印 刷基板的通孔以及信号线的配置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设有盒3、多对信号触点(参 照图6、图7) 5、接地触点(参照图2、图3) 6、和定位器9。盒3例如由树脂形成。如图2 图4所示,盒3具有底板部31、后壁部32和保持 部34。面向图4时图中上方为连接器的前方、下方为连接器的后方,面向图5时图中左方为 连接器的前方、右方为连接器的后方。底板部31为板状。后壁部32与底板部31的后部相 连。在后壁部32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通孔(未图示)。该通孔与保持部34的后述的 槽34a相通。保持部34大致为板状,与底板部31平行延伸。在保持部34的上表面和下表 面按相等间隔形成有多个槽34a(参照图3)。槽34a朝与连接器1的对方侧连接器(未图 示)进行嵌合、脱离的方向D(参照图4、图5)延伸。如图6、图7所示,成对的信号触点5由第一信号触点51和第二信号触点52构成。 成对的信号触点5’由第一信号触点51’和第二信号触点52’构成。接地触点(参照图2、 图3)6包含第一接地触点61和第二接地触点62。成对的信号触点5的第一信号触点51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51a、连接部51c 和端子部(第一信号端子部)51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成。接触部51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51a被压入、保持在 保持部34的槽34a中。连接部51c将接触部51a和端子部51d连接。连接部51c具有改 变端子部51d的配置的功能,把端子部51d的位置相对于接触部51a向信号触点5的排列 方向(规定方向)A(参照图4、图8)移动。端子部51d被插入并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基 板)21的信号用通孔21a中(参照图8)。成对的信号触点5的第二信号触点52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52a、连接部52c 和端子部(第二信号端子部)52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工而形 成。接触部52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52a被压入、保持在 保持部34的槽34a中。连接部52c将接触部52a和端子部52d连接。连接部52c具有改 变端子部52d的配置的功能,把端子部52d的位置相对于接触部52a向信号触点5的排列 方向A(参照图4、图8)移动。端子部51d、52d间的距离大于接触部51a、52a间的距离。端 子部52d被插入并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的信号用通孔21a中(参照图8)。成对的信号触点5’的第一信号触点51’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51a’、连接部 51c’和端子部(第一信号端子部)51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 工而形成。接触部51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51a’被压 入、保持在保持部34的槽34a中。连接部51c’将接触部51a’和端子部51d’连接。端子 部51d’被插入并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的信号用通孔21a中(参照图8)。成对的信号触点5’的第二信号触点52’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52a’、连接部 52c’和端子部(第二信号端子部)52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和弯曲加 工而形成。接触部52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52a’被压 入、保持在保持部34的槽34a中。连接部52c,将接触部52a,和端子部52d,连接。端子 部52d’被插入并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的信号用通孔21a中(参照图8)。如图6所示,第一接地触点61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61a、连接部61c和分叉 状的端子部(第一接地端子部)61d、61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而 形成。接触部61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61a被压入保持部 34的槽34a。连接部61c将接触部61a和端子部61d、61d连接。分叉状的端子部61d、61d 分别被插入、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b、21b中(参照图8)。如图7所示,第二接地触点62大致为L字形,具有接触部62a、连接部62c和端子 部(第二接地端子部)62d,通过对具有弹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和弯曲加工而形成。接触部 62a与未图示的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触点接触。接触部62a被压入保持部34的槽34a。 连接部62c将接触部62a和端子部62d连接。端子部62d被插入、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 的通孔21b中(参照图8)。由第一信号触点51、第二信号触点52、和第一接地触点61构成第一触点群C1 (参 照图6)。由第一信号触点51’、第二信号触点52’、和第二接地触点62构成第二触点群 C2(参照图7)。壳体7为金属制的,具有导电性,如图1 图5所示,具有腿片7a、接触片7b和锁 片7c。腿片7a被锡焊焊接在印刷基板21的腿片用通孔(未图示)中而接地。接触片7b 形成在壳体7的侧面部,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壳体(未图示)接触。锁片7c形成在壳 体7的上面部和下面部。锁片7c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对方侧壳体配合,把对方侧壳体锁定在壳体7上。定位器9大致为板状,固定在盒3上。定位器9具有多个通孔9a(参照图2)。在 通孔9a中穿过成对的信号触点5、5’、第一、第二接地触点61、62。定位器9具有定位销%。 定位销%被插入印刷基板21上形成的定位孔(未图示)中。定位销9b插入印刷基板21 的定位孔时,连接器1被定位在印刷基板21的规定位置。由图6所示的第一触点群C1的端子部51d、52d、61d、61d构成第一端子部群T1,用 点划线VI连接端子部51d、52d、61d、61d时,形成四边形(参照图8)。由图7所示第二触点 群C2的端子部51d,、52d,、62d构成第二端子部群T2,用点划线V2连接端子部51d,、52d,、 62d时,形成三角形(参照图8)。第一端子部群T1盒第二端子部群T2沿排列方向A交互 配置着(参照图8)。如图8所示,在印刷基板21上沿排列方向A把与多个成对的信号触点5、5’ (参照 图6、图7)对应的多个成对的信号用通孔21a形成为两列。在两列通孔21a之间沿排列方 向A把多个接地用通孔21b形成一列。分别在第一列(面向图8时的最下列)的通孔21a 中插入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51d、52d;在第二列(面向图8时的中央列)的通孔21b 中插入第一、第二端子部群T1、T2的端子部61d、62d;在第三列(面向图8时的最上列)的 通孔21a中插入第二端子部群T2的端子部51d’、52d’。成对的信号线SL与多个成对的信 号用通孔21a连接着。第一接地触点的端子部61d、61d为分叉状的,因而可以把两个信号线SL穿过印刷 基板21的通孔21b、21b间,换言之,可以把两个信号线SL以分叉状安装在印刷基板21上, 可以把两个信号线SL、SL的并行延伸的部分(两个信号线SL相互接近的部分)SLa、SLa延 伸到迫近于通孔21a、21a。把第一实施方式与图9所示比较例进行对比说明。图9所示比较例中,第一接地 触点61的端子部61d不是分叉状的,因此,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51d、52d、61d的数 量是3。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51d、52d被插入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a。第一端子 部群T1’的端子部61d被插入印刷基板21’的通孔21b。第二端子部群T2’与图8所示第 二端子部群T2大致相同,端子部51d’、52d’被插入通孔21a并与其连接、端子部62d被插 入通孔21b并与其连接。该比较例中,与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51d、52d所插入的通孔21a连接着的 两个信号线SL’,为了迂回过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61d所插入的通孔21b,而从通孔 21a的面前相互分离。因此,成对的两个信号线SL’没有并行的部分(两个信号线SL’相互 不接近的部分)SLb’比图8所示的两个信号线SL没有并行的部分SLb长。结果,易于发生 交调失真,难以进行阻抗匹配。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可以缩短印刷基板21的成对的两个信号线SL没有并行的部 分SLb,因此,能够使与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51d、52d所插入的两个通孔21a连接的 成对信号线SL的没有并行的部分SLb、和与跟第一端子部群T1相邻的第二端子部群T2的 端子部51d’、52d’所插入的两个通孔21a连接的成对信号线SL的没有并行的部分SLb为 大致相同的形状,能够抑制第一端子部群T1侧的信号线SL与第二端子部群T2侧的信号线 SL间的交调失真,而且可以容易地进行阻抗匹配。下面根据图10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器。
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下仅对与 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部分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部群T1和第二端子部群T2沿排列方向A交互配置,第 一端子部群T1的第一、第二端子部51d、52d和第二端子部群T2的端子部62d大致排列在 一条直线上,第二端子部群T2的第一、第二端子部51d’、52d’和第一端子部群T1的端子部 61d大致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根据该第二实施方式,可取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第一、第二端子部群Tl、T2的端子部51d、52d、61d、51d,、52d,、62d的配置不限于
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人员显然知道,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 神以及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权利要求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设有多对信号触点、多个接地触点、以及壳体,所述多对信号触点,由具有安装在基板上的第一信号端子部的第一信号触点、和具有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信号端子部的第二信号触点构成,所述多个接地触点包含第一接地触点,该第一接地触点具有把形成在所述基板上的信号线分叉而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部,所述壳体对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以及所述多个接地触点进行保持,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一定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与所述第一接地触点的分叉状的第一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一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四边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地触点包含第二接地触点,该第二接地触点具有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 接地端子部,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另外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与所述第 二接地触点的第二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二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端子部由 点划线连接时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端子部群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沿规定方向交互配置, 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 从而构成一方的列,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 从而构成另一方的列,所述第一、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接地端子部,被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 一、第二信号端子部的所述一方的列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的 所述另一方的列夹着,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地触点包含第二接地触点,该第二接地触点具有安装在所述基板上的第二 接地端子部,由所述多对信号触点中的另外的对的所述信号触点的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与所述第 二接地触点的第二接地端子部构成第二端子部群,构成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端子部由 点划线连接时形成三角形,所述第一端子部群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沿规定方向交互配置, 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端子部和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二接地 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所述第一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接地端子部与所述第二端子部群的所述第一、第二信号 端子部沿所述规定方向大致排成一条直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为可以对基板上相邻的不同的成对信号线间的交调失真加以抑制,而且易于进行阻抗匹配的连接器。连接器设有具有信号端子部的第一信号触点、具有信号端子部的第二信号触点、具有分叉状端子部的第一接地触点、具有端子部的第二接地触点、和对它们进行保持的盒。各个信号端子部、分叉状的端子部以及端子部安装在印刷基板上。构成第一端子部群的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四边形。构成第二端子部群的端子部由点划线连接时形成三角形。第一端子部群和第二端子部群沿规定方向交互配置。
文档编号H01R13/6474GK101859962SQ20101015843
公开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7日 优先权日2009年4月7日
发明者小宅孝芳, 横山阳平 申请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