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693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数米到数十米的距离间传输相当于10(ibps的高速数字信号的、信 号波形恶化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背景技术
在处理数(ibps以上的高速数字信号的服务器、路由器以及存储关联设备中,在设 备间或者设备内的基板间的信号传输中使用了基于差动信号的传输,作为其传输介质使用 了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所谓差动信号传输,是通过成对的两条导线分别传输相位反转180度的两个信 号,在接收端侧取出所述两信号的差分。在两条导线中流动的电流向互相相反的方向流动,因此从作为传输线路的差动信 号传输用电缆放射的电磁波小,另外,从外部接收的噪音相等地叠加在两条导线上,所以通 过在接收端侧取出差分可以抵消噪音,除去噪音的影响。出于这些理由,对于高速信号常使 用差动信号传输。在代表性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存在绞合以绝缘体包覆导线而得的两条绝缘 电线而成对的双绞线电缆。双绞线电缆廉价而且平衡性优秀,弯曲也容易,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双绞线电缆 没有相当于大地的导体,因此容易受到附近放置的金属的影响,特性阻抗不稳定。双绞线电 缆在数GHz的高频区域中信号波形容易变形,难以用于数(ibps以上的高速信号传输。在双绞线电缆的外侧设置了屏蔽层的屏蔽双绞线电缆,作为LAN电缆已存在,通 过屏蔽的效果改善了对外来耐噪音性。但是,双绞线电缆将两条导体成对绞合,因此信号的 衰减大。在使用屏蔽双绞线电缆的系统中,用于补偿信号的衰减的信号处理所需的功率增 大(是使用后述的双股电缆的情况下的6 10倍),消耗功率较大。与此相对,不绞合两条绝缘电线而平行排列,用屏蔽导体将其包覆而得的双股电 缆得到了广泛应用。两条绝缘电线双股电缆不绞合而平行配置,因此与双绞线电缆相比,两 条导线间的物理长度的差较小。另外,双股电缆设置成由屏蔽导体包覆两条绝缘电线,因此 即使在附近放置金属也不会导致特性阻抗不稳定,耐噪音性较高。双股电缆被用于数(ibps以上的高速信号传输,具有作为屏蔽导体而使用具有导 体的带子的双股电缆、作为屏蔽导体而使用编织线的双股电缆、以及在屏蔽导体上配合加 蔽线的双股电缆等。如图12所示,现有的双股电缆,在通过绝缘体1202、1205将信号用的导线1201、 1204绝缘而得到的两条绝缘电线1203、1206上缠绕了屏蔽导体1207,该屏蔽导体1207由 在聚乙烯的带子上粘贴铝等而得到的金属箔带形成。为进行屏蔽导体1207的接地,在屏蔽 导体1207和绝缘电线1203、1206之间与屏蔽导体1207的导电面接触地纵向附加了加蔽线 1208。屏蔽导体1207的外侧用护套1209包覆,保护了电缆内部。屏蔽导体1207经由与屏 蔽导体1207接触的加蔽线1208与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连接。
如图13所示,专利文献1的双股电缆与图12的双股电缆同样,在通过绝缘体 1302,1305将导线1301、1304绝缘而得到的两条绝缘电线1303、1306上缠绕屏蔽导体 1307,在屏蔽导体1307和绝缘电线1303、1306之间,与屏蔽导体1307的导电面接触地纵向 附加了加蔽线1308,屏蔽导体1307被护套(未图示)包覆。其中,为了减小加蔽线1308的 位置偏移,使用了非圆形的加蔽线1308。其期待通过分散在绝缘电线1303、1306和加蔽线 1308之间作用的应力,抑制绝缘体1302、1305的变形。如图14所示,专利文献2的双股电缆通过绝缘体1402包覆导线1401、1404,在绝 缘体1402上纵向附加了加蔽线1408,在其外周缠绕屏蔽导体1407,屏蔽导体1407被护套 1409包覆。在此,为了解决加蔽线1408的位置偏移,挤压成型了截面成为葫芦那样的形状 的绝缘体1402,减少了加蔽线1408的深入。另外,图14的双股电缆通过共同的绝缘体1402包覆导线1401、1404。在图12的 双股电缆中,在两条绝缘电线1203、1206中存在包覆导线1201、1204的绝缘体1202、1205, 但实际上两个绝缘体1202、1205,并非在相同时刻的制造工序中被制造(例如,批次不同), 因此,绝缘体1202、1205的介电常数不完全相等。关于这一点,图14的双股电缆,包覆两条 导线的绝缘体1402在相同时刻被制造,因此介电常数成为相等的值。如图15所示,专利文献3的双股电缆,在通过绝缘体1502、1505将导线1501、1504 绝缘而得到的两条绝缘电线1503、1506上缠绕屏蔽导体1507,在屏蔽导体1507的外侧,与 屏蔽导体1507的导电面接触地纵向附加了加蔽线1508。加蔽线1508被配置在一方的绝缘 电线1503侧。在向印刷电路板进行连接时,加蔽线1508和导线1501、1504具有一定距离 地平行引出,因此连接操作性良好(参照图16)。如图16所示,在将图15的双股电缆焊接在印刷电路板1606上的状态下,两条导 线1501、1504分别与印刷电路板1606上的信号线焊盘1604、1605连接,加蔽线1508与GND 焊盘1603连接。此时向印刷电路板1606上的双股电缆的安装密度取决于双股电缆的护套 1509的宽度尺寸Pl。如图17所示,在使用印刷电路板的现有传输线路中,从收发器IC1701a发送的信 号通过布线图形1709,经由连接器1707被传输到背板1706。从背板1706经由连接器1704 通过布线图形1705将信号传输到作为接收终端的收发器IC1701b。在背板1706上与连接 器1707以及1704配合地支持线卡1703a和线卡1703b。为了切断噪音的共模成分,在布线图形1709以及1705上分别同轴(in-line)地 配置共模噪音滤波器1708。通过该共模噪音滤波器1708切断到达接收终端侧的共模成分。专利文献1特开2004-79439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3-2971M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2189047号公报

发明内容
现有的双股电缆中存在对内时滞(intra skew)(两条导线间产生的信号传播时间 的差以下简称为时滞)的问题。图12的双股电缆在加蔽线1208的周围存在空隙(空气)A,当缠绕屏蔽导体1207 时,加蔽线1208被挤压或者发生位置偏移,绝缘体1202、1205变形,由此,成对的绝缘电线1203、1206成为不对称的形状。当绝缘电线1203、1206的形状在对内不对称时,在成对的导 线1201、1204间传播常数不同,对内的衰减特性以及相位特性不同。由于该原因而发生时 滞。但是,在双股电缆中,为了传输数(^bps以上的高速信号,需要减小时滞。由于成对的导线间传播常数不同而发生时滞,作为其直接原因,考虑大致3个因素。 因素(1)成对的导线的物理长度不同。因素O)绝缘体的介电常数本身在对内不同因素(3)绝缘体的形状在对内变得不对称,因此对内的有效介电常数变得不对 称。在此所说的介电常数,指的是表示材料本身具有的介电特性的参数,另一方面,所 谓有效介电常数,指的是考虑了泄漏到空间中的电场的影响后的有效的介质常数。当仅在 电介质(在图12的双股电缆的情况下相当于绝缘体1202、1205,在图14的双股电缆的情况 下相当于绝缘体1402)的内部产生电场时,考虑介电常数即可,但在实际的双股电缆中在 电介质的附近存在空气,在空气的部分中也产生电场,因此无法忽视其影响,所以需要考虑 有效介电常数。例如即使在准备了介电常数相等的两条绝缘电线1203、1206的情况下,当 由于使它们成对的电缆构造或制造工序而作用于两条绝缘电线1203、1206的影响不相等 时(产生了非对称性时),两条绝缘电线1203、1206各自具有的有效介电常数不同。关于上述3个因素,考察图13 图15的双股电缆。在图13的双股电缆中,分散在绝缘电线1303、1306和加蔽线1308之间作用的应 力,抑制绝缘体1302、1305的变形,由此减小了在对内产生的绝缘体形状的非对称性,但由 于制造上的精度,加蔽线1308的位置在图示的左右方向上偏移,在两绝缘体1302、1305间 作用的力的关系变得不对称。因此,绝缘电线1303、1306的变形情况不完全对称,不是对于 制造散差稳固的构造。另外,在图13的双股电缆中,在屏蔽导体1307的内侧配置了加蔽线1308,因此加 蔽线1308和导线1301、1304间的电磁耦合增强,绝缘体1302、1305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变 得不均勻。在导线1301、1304内部流过的电流的密度分布局部不同,结果,传输损失(衰减量)增大。在图14的双股电缆中,通过一个绝缘体1402共同包覆两条导线1401、1404,因此 减小了在对内产生的绝缘体的介电常数差。另外,由于唯一地确定加蔽线1408的位置,因 此电缆的特性阻抗值稳定。但是与图13的双股电缆同样,在屏蔽导体1407的内侧配置了 加蔽线1408,因此加蔽线1408和导线1401、1404之间的电磁耦合局部增强,绝缘体1402内 部的电场强度分布变得不均勻。因此在导线1401、1404内部流过的电流的密度分布在局部 不同,结果,传输损失(衰减量)增大。在图15的双股电缆中,在屏蔽导体1507的外侧配置了加蔽线1508,因此可以抑制 传输损失(衰减量)的增大。但是需要沿着绝缘体1402的截面的圆弧部分配置圆形的加 蔽线1508,因此难以在稳定加蔽线1508的位置的状态下进行制造。结果,由于加蔽线1508 的位置不稳定,因此绝缘体1502变形,在成对的绝缘体1502、1505间容易发生不对称性。另外,在图15的双股电缆中,当加蔽线1508的位置偏移时,屏蔽导体1507以填入 空隙A的方式向内侧弯曲变形。由于屏蔽导体1507发生变形,绝缘体1502、1505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混乱,传输损失特性变得不稳定。在制造上难以控制屏蔽导体1507的变形程 度。即,图15的双股电缆成为在制造上在对内容易产生非对称性的构造。当加蔽线1508 位于相反侧的绝缘电线1506侧时也相同。如上所述,图13 图15的双股电缆在改善上述3个因素时未考虑到针对制造散 差的稳定性,另外,无法同时全部解决3个因素。而且,对于传输损失(衰减量)的增大也 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在将现有的双股电缆与印刷电路板连接时,如图16所示,需要在成对的信 号线焊盘1604、1605与别的成对的信号线焊盘1604、1605之间配置用于连接加蔽线1508 的GND焊盘1603,另一方面,双股电缆的宽度尺寸Pl增大加蔽线1508的量。向印刷电路板 1606上的双股电缆的安装密度取决于双股电缆的护套1509的宽度尺寸P1,因此无法提高 安装密度。另外,如图12的双股电缆那样,当在导线1201、1204的中间配置了加蔽线1208 时,不容易向图16的印刷电路板1606的GND焊盘1603连接。另外,在现有的双股电缆中,如图17所示,当构成传输线路时共模噪音滤波器 1708是不可欠缺的。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减小时滞,使特性阻抗在电缆长 度方向上不变化,使传输损失不增加,可以稳定生产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中,平行配置的两条 导线共同被扁平的绝缘体包覆,所述扁平的绝缘体具有从相对于该两条导线的排列方向成 直角的方向隔着所述两条导线互相对置的平坦部,在该绝缘体的外周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 的屏蔽导体,在所述平坦部的部位与所述屏蔽导体接触地附加了加蔽线,通过护套包覆该 加蔽线和所述屏蔽导体。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中,平行配置的两条导线共同被扁 平的绝缘体包覆,所述扁平的绝缘体具有从相对于该两条导线的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隔 着所述两条导线互相对置的平坦部,在该绝缘体的平坦部附加加蔽线,与该加蔽线接触地 在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通过护套包覆该屏蔽导体。所述加蔽线可以是扁平导线。所述加蔽线可以是将扁平导线固定在薄膜基体材料上的柔性扁平电缆。所述加蔽线可以是将铜箔固定在薄膜基体材料上的柔性印刷电路板。所述两条导线可以被配置在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中心线上、且相对于所 述绝缘体的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距离、和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 间的距离的比可以为1 2,所述两条导线间的距离可以比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距离小。所述两条导线和所述屏蔽导体的距离可以比所述两条导线和所述加蔽线的距离大。所述加蔽线可以被设置在所述互相对置的平坦部中的各个平坦部上。所述加蔽线的中心可以位于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中心线上。本发明发挥如下优秀的效果。(1)减小时滞。
(2)特性阻抗在电缆长度方向上不变化。(3)传输损失不增加。(4)可以稳定地生产。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2是在图1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标记了用于取得适当条件的尺寸的定义的 截面图。图3是与图1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相比减小导线的直径D、减小导线间距离d后 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4是在图3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使导线的导线间距离d变化时的差模衰减 量和时滞的曲线图。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6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7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截面图。图9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一应用例 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第二应用例 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在传输线路中使用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应用例的立体 图。图12是现有的双股电缆的截面图。图13是现有的双股电缆的截面图。图14是现有的双股电缆的截面图。图15是现有的双股电缆的截面图。图16是表示将现有的双股电缆焊接在印刷电路板上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7是使用现有的印刷电路板的传输线路的立体图。符号说明100、500、600、700、800 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1、102、501、502、601、602、701、702、801、802 导线;103、503、603、703、803 平坦部;104、504、604、704、804 绝缘体;105、505、605、705、805 屏蔽导体;106、506、606、706、806 加蔽线;107、507、607、707、807 护套;108、508、708、808 扁平导线;509、609 薄膜基体材料510 :FFC(柔性扁平电缆)
608 铜箔610 =FPC (柔性印刷电路板)900、1000 印刷电路板901、902、1001、1002 信号线焊盘;903、1003 :GND 焊盘;1101 线卡;1102 杆(支持机构);1103:收发器 IC;1104:连接器;1105:布线图形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平行配置的 两条导线101、102共同被扁平的绝缘体104包覆,该绝缘体104具有从相对于这两条导线 101,102的排列方向(图示的左右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图示的上下方向)隔着两条导线 101、102互相对置的平坦部103,在绝缘体104的外周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105, 以在平坦部103的部位与屏蔽导体105连接的方式附加加蔽线106,通过护套107包覆加蔽 线106和屏蔽导体105。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为了传输差动信号而平行配置了成对的两条导线 101、102。导线101、102被具有扁平的截面形状的绝缘体104—起包覆。截面形状是将在 导线101、102的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状、和导线101、102的排列方向两侧的半圆形状 合起来而得到的长圆形。截面为直线形状的部分成为平坦部103。导线101、102和绝缘体 104被一起挤压成型。在绝缘体104的材料中,介电常数以及电介质损耗角正切较小的材料是理想的, 例如优选聚四氟乙烯(PTFE)、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聚乙烯等。另 外,为减小介电常数以及电介质损耗角正切,作为绝缘体104的材质也可以使用发泡性的 绝缘树脂。在使用发泡性的绝缘树脂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方法亦即,在成型前混入发泡剂, 通过成型时的温度来控制发泡度的方法;以及以成型压力注入氮气等气体,使其在压力释 放时发泡的方法等。在绝缘体104的外侧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105。在缠绕屏蔽导体105 的部分、即绝缘体104的表面上没有产生空隙的凹凸,屏蔽导体105无间隙地缠绕在绝缘体 104的表面上。作为在屏蔽导体105中使用的金属箔带的金属材料,铝或铜等是理想的。在屏蔽导体105的外表面上,沿着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的长度方向(向纸面 内侧的方向),以与屏蔽导体105接触的方式配置由扁平导线108形成的加蔽线106。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起到如下效果。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平行地配置了两条导线101、102,因此能够以导线101、 102的物理长度相等的状态来制造。从而消除了因素(1)、即成对导线的物理长度的差异。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将两条导线101、102和绝缘体104 —起挤压成型。由此,不存在与导线101、102相关的绝缘体104的介电常数的差,因此,消除了因素O)、即绝 缘体的介电常数在对内的不同。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在绝缘体104的外周无间隙地缠绕了屏蔽导体 105。即,没有现有技术的空隙A。因此,即使绝缘体104上产生少量的变形也不受空隙(空 气介电常数1.0)的影响,在有效介电常数中不会出现大的变化。即,难以产生有效介电常 数的非对称性。而且,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在具有平坦部103的扁平的绝缘体104的外周缠 绕屏蔽导体105,在平坦部103的部分以与屏蔽导体105接触的方式附加加蔽线106。因此, 在屏蔽导体105内侧没有空隙,在制造时以及此后,形状难以变形。由此,消除了因素(3)、即绝缘体的形状在对内不对称而导致的对内的有效介电常 数的不对称。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同时解决了先前所述的3个因素,由 此可以减小时滞。由此,应用了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的设备间以及设备内的 高速信号传输成为可能,电子设备的性能提高。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平行地配置了两条导线101、102,因此能够在导线 101,102的物理长度相等的状态下进行制造。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将两条导线101、102和绝缘体104 —起挤压成型, 因此能够使绝缘体104的介电常数在对内不会不对称地形成绝缘体104。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绝缘体104的截面形状为长圆形,在绝缘体104的 内部不含有空隙,绝缘体104全体由同一材料均勻地构成。假如对绝缘体104即使作用了外 力,由于不含有空隙地由同一材料均勻地构成,因此有效介电常数在对内难以变得不对称。另外,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将两条导线101、102和绝缘体104 —起挤压成型, 因此可以稳定地控制导线101、102间的距离以及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间的距离来 进行制造。由此可以使品质平均。而且,对于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可以控制两条导线101、102间的距离以及导 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间的距离,由此可以不改变差模阻抗,仅增大共模阻抗。以下对 其进行详细描述。差模是在导线101、102间发生的电场传播的模式,共模是在导线101、102和屏蔽 导体105间发生的电场传播的模式。差模按照在两条导线101、102间决定的阻抗而传播,共 模按照在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之间决定的阻抗而传播。差模阻抗由两条导线101、 102间的距离决定,共模阻抗由两条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之间的距离决定。因此在 本发明中,稳定地控制两条导线101、102间的距离以及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间的 距离,就意味着可以分别控制差模阻抗和共模阻抗的值。—般在考虑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传播的模式时,作为电气特性可以观测在作 为信号成分的差模和作为噪音成分的共模间发生能量的变换现象。此时的能量变换现象被 称为模式变换,与其相关的能量的量被称为模式变换量。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内部传播 的模式,一边重复从差模向共模、或者反之从共模向差模的变换一边传播。当模式变换量大 时,由于模式变换而引起的相位偏移增大,在对内引起了相位特性的不对称。此时的相位偏 移对时滞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若可以减小模式变换量,则由此产生的相位偏移减小,时滞也减小。为了减小模式变换量、即时滞,需要使作为信号的差模成分不衰减,而使作为发生 时滞的一个因素的共模成分充分衰减。与此相关,在本发明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中,通过遵从以下的适当条件,可 以不改变差模阻抗而仅增大共模阻抗。在此,如图2所示,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具有用于获得希望的特性的适当条 件。通过管理绝缘体104的平坦部103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绝缘体104的高度的尺寸)H、 绝缘体104的导线101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距离(以下称为绝缘体104的宽度尺寸)W、 两条导线101间的距离d、导线101的直径D,可取得适当条件。如图2所示,决定导线101、102的直径D和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使得在把差 模阻抗设为预定值(大多数情况下,是由使用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的系统侧决定的阻抗) 的同时增大共模阻抗。由此,可以在把差模阻抗设为预定的值的同时控制两条导线101、102 间的电磁耦合状态。在减小两条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来增强导线101、102间的电磁耦合的情况 下,难以发生差模和共模间的模式变换现象。即,作为差模而输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 的能量不变换为共模而维持差模来传播的比例增高。由此,作为信号成分的差模受到的相 位偏移的影响减小,时滞减小。另外,两条导线101、102最好都位于绝缘体104的高度方向的中心线(绝缘体104 的平坦部103间的中心线)Cl上,并且导线101、102最好位于相对于绝缘体104的宽度方 向的中心线(导线101、102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中心线)C2互相对称的场所。S卩,绝缘 体104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C2和导线101、102间的距离,是导线101和导线102间的距离 d的一半(d/2)。这成为屏蔽导体105和导线101以及屏蔽导体105和导线102间的距离 相等的必要条件。通过满足该条件,可以消除在导线101、102间产生的有效介电常数的不 对称。图3所示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IOOa与图2所示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相 比减小了导线101、102的直径D,并且减小了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为了把差模阻抗设为预定值,同时增大共模阻抗,理想的是把绝缘体104的高度 尺寸H和宽度尺寸W的比设为1 2(即W = 2H),使两条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小于绝 缘体104的高度尺寸H。在此,在现有的双股电缆(图12)中,排列了在形成同心圆的位置配置导线1201、 1204和绝缘体1202、1205的两个绝缘电线1203、1206。因此,排列了两个绝缘电线1203、 1206的尺寸,相对于高度1,宽度为2。两个导线1201、1204必然位于离开绝缘体1202、1205 的直径尺寸的场所。为了增强导线1201、1204间的耦合,需要在减小两个导线1201、1204 间的距离的同时(换言之,与绝缘体1202、1205的直径尺寸相比,减小导线1201、1204间的 距离),增大屏蔽导体1207和导线1201、1204的距离(换言之,与绝缘体1202、1205的半径 尺寸相比,增大屏蔽导体1207和导线1201、1204之间的距离)。但是,现有的双股电缆,绝 缘电线1203、1206彼此接触排列,无法进一步减小导线1201、1204间的距离。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IOOa那样减小导线101、102的直 径D并且减小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的情况下,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之间的电 磁耦合状态,对于绝缘体104的高度方向,达到与图2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相同的程度,对于绝缘体104的宽度方向,比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100弱。即,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 100a,导线101、102和屏蔽导体105之间的阻抗(共模阻抗)增大。为了对其进行验证,在图3所示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IOOa中试制了差模阻抗 为100 Ω,导线101、102的直径D和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不同的多种差动信号传输用 电缆,对其特性进行了评价。设绝缘体104的高度尺寸H为0. 74mm,宽度尺寸W为1. 48mm。 另外,在绝缘体104中使用了四氟乙烯-全氟烷氧基乙烯基醚共聚物(PFA,介电常数2. 1)。 在传输损失的评价中使用了 4端口网络分析器。另外,在时滞的评价中使用了 TDR(Time DomainReflectometry)测定器,其使用了上升时间35ps的脉冲信号。表1表示使图3中的 导线101、102的直径D和导线101、102间的距离d变化时的共模阻抗的实际测量结果。表1导线的直径 D [mm]导线间的距离 d[mm]差模阻抗 [Ω]共模阻抗 [Ω]
权利要求
1.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用扁平的绝缘体共同包覆平行配置的两条导线,所述扁平的绝缘体具有从相对于该两 条导线的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隔着所述两条导线互相对置的平坦部,在该绝缘体的外周 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在所述平坦部的部位与所述屏蔽导体接触地附加了加蔽 线,通过护套包覆该加蔽线和所述屏蔽导体。
2.一种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用扁平的绝缘体共同包覆平行配置的两条导线,所述扁平的绝缘体具有从相对于该两 条导线的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隔着所述两条导线互相对置的平坦部,在该绝缘体的平坦 部附加加蔽线,与该加蔽线接触地在所述绝缘体的外周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 通过护套包覆该屏蔽导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是扁平导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是将扁平导线固定在薄膜基体材料上的柔性扁平电缆。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是将铜箔固定在薄膜基体材料上的柔性印刷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条导线被配置在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中心线上、且相对于所述绝缘体在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距离、和所述绝缘体在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距离的比为1 2,所述两条导线间的距离比所述绝缘体的所述平坦部间的距离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条导线和所述屏蔽导体间的距离比所述两条导线和所述加蔽线间的距离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被设置在所述互相对置的平坦部中的各个平坦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蔽线的中心位于所述导线的排列方向的两侧间的中心线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小时滞,使特性阻抗在电缆长度方向上不变化,使传输损失不增加,可以稳定地生产的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在该差动信号传输用电缆中,平行配置的两条导线(101)、(102)共同被扁平的绝缘体(104)包覆,所述扁平的绝缘体具有从相对于这两条导线(101)、(102)的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隔着两条导线(101)、(102)互相对置的平坦部(103),在绝缘体(104)的外周上缠绕由金属箔带形成的屏蔽导体(105),在平坦部(103)的部位与屏蔽导体(105)接触地附加加蔽线(106),通过护套(107)包覆加蔽线(106)和屏蔽导体(105)。
文档编号H01B11/06GK102054544SQ20101020504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30日
发明者南亩秀树, 杉山刚博 申请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