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的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5463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道的配置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将吸入空气的进气口设置在了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 管道的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在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上搭载有用于对驱动源供电而进行驱 动的电池。该电池在进行充放电时产生热量。因此,在搭载有这样的电池的车辆中,通过送 气扇将车室内的空气取入,并向电池供给从而进行冷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汽车用电池的冷却构造中,为了对搭载在行李空间的地板下 的电池进行冷却,将进气管道的进气口设置在行李箱盖板上,并通过送气扇将行李空间内 的空气从该进气口送向电池而进行冷却。但是,由于行李空间位于车辆后端部,因此行李空间的室内的空气因受到太阳光 照射而变暖,而且,空调的冷气难以流入,因此,气温比客室内侧的气温高。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作为将客室内侧的冷气取入的构造,已知有专利文献2所 记载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图5是表示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管道的进气口的设置状态的图,是 表示将异物侵入防止用的薄片过滤器等拆除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6是表示以往 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闩眼与锁定机构的安装状态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图7表 示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闩眼的安装状态的图,是表示将异物侵入防止用的薄 片过滤器等拆除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如图5所示,所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是,将用于冷却电池 (图示省略)的空气取入的管道100的进气口 110配置在后部座椅200的上部侧部210与 车身侧壁300(参照图6和图7)之间,以便从客室R侧取入空气,在所述客室R侧,有被空 调装置冷却了的空气排出其中。在后部座椅200的上部侧部210,内设有用于将大致U字形 的闩眼400锁定的锁定机构500,所述闩眼400从车身侧壁300向车宽方向水平突出(参照 图6和图7)。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686号公报(图1、图2和图5)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M4599号公报(图1 图5)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在设置有管道100的进气口 110的部位,用于将后部座椅200的上部侧部210固定在车身侧壁300上的闩眼400以贯穿 进气口 110的上部侧部的状态设置。因此,即使将管道100的进气口 110在上下方向上较 长地形成,闩眼400也构成妨碍,因此管道100内的闩眼400的设置部位附近的截面积窄, 空气流动差,因此无法增大空气的吸入量。也就是说,在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 由于后部座椅200的上部侧部210附近的空间受到闩眼400的限制而无法使用。因此,存 在如果不将进气口 110设置在比闩眼400低的位置即下侧部位120就无法吸入客室内的空 气的问题。
另夕卜,闩眼400如图6和图7所示,由于相对于在垂直方向延伸的车身侧壁300被 水平设置在车宽方向上,因此,是在后续车辆追尾时、车辆急加速以及车辆急停止时容易受 到剥离方向(图6的箭头A、B的前后方向)的负荷的构造,这也是个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管道的进气 口在座椅靠背的侧方大开口地形成、并且能够提高保持座椅靠背的闩眼的强度的管道的配 置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发明,包括车辆用座椅和管 道,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和设置在该座椅靠背上并与被支承在车身侧壁上的闩 眼卡合而将该座椅靠背锁定在立起位置的锁定机构;所述管道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 方,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用于使空气流通,其特征在于,所述闩眼具有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 所述锁定机构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倾斜部,所述管道配 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方且与所述闩眼的倾斜部相比配置在前侧。根据上述构成,闩眼具有从与座椅靠背的锁定机构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车宽方向的 外侧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倾斜部,因此,能够将该闩眼配置成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朝向倾 斜方向。因此,闩眼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能够提高强度,即使在后部座椅的座椅靠背 上作用有前后方向的大的载荷也能够承受。由此,能够抑制闩眼由于受到来自座椅靠背的 载荷而变形或从车辆侧壁剥离。另外,管道配置在座椅靠背的侧方,且与闩眼的倾斜部相比配置在前侧,因此,闩 眼不会妨碍到空气的流动,从而能够自由地使用座椅靠背的上部侧方的空间(从进气口向 进深方向的空间)。因此,能够将管道的进气口配置在座椅靠背的上部侧方与车身侧壁之间 的整个空间内,从而能够较大地形成进气口及入口部分,使空气的流动顺畅。其结果是,能 够容易地大量取入客室侧的空气,并且能够提高管道的空气吸引能力。技术方案2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的管道的配置构造中,其特 征在于,在所述车身侧壁上设有朝向车辆前方方向的支承面,在该支承面上具有支承所述 倾斜部的支承座。根据上述构成,在车身侧壁上设置朝向车辆前方方向的支承面,在该支承面上具 有支承闩眼的倾斜部的支承座,因此,能够通过支承座稳固地承受施加在闩眼上的、从车辆 前方向车辆后方作用的载荷。因此,即使在闩眼上负担有车辆前后方向的较大的载荷,也能 够抑制闩眼由于该载荷而从车身侧壁剥离或者发生弯曲,从而能够提高闩眼的固定强度。技术方案3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管道的配置构造中, 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部与所述车身侧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将车 室内的空气取入的进气口,该进气口设置在与所述闩眼的所述卡合位置相比的上方及下方 的双方。根据上述构成,进气口设置在与闩眼的卡合位置相比的上方及下方的双方,因此, 能够较大地形成进气口从而能够大量地取入空气。其结果是,例如,能够提高通过该空气冷 却电池等被冷却介质的冷却能力,从而能够高效地冷却被冷却介质。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较大地形成管道的进气口且能够提高闩眼的强度 的管道的配置构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表示管道和闩眼 的设置状态的从后方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表示管道和闩眼 的设置状态的从前方观察到的主要部位放大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表示使行李室侧 衬里和薄片过滤器脱离后的管道和闩眼的设置状态的、从前方观察到的主要部位放大立体 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的配置构造的一例的图,是表示管道和闩眼 的设置状态的主要部位放大俯视图。图5是表示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管道的进气口的设置状态的图,是 表示将异物侵入防止用的薄片过滤器等拆除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立体图。图6是表示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闩眼与锁定机构的安装状态的主 要部位放大剖视图。图7表示以往的电池的冷却风取入构造中的闩眼的安装状态的图,是表示将异物 侵入防止用的薄片过滤器等拆除后的状态的主要部位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管道Ia入口部分2车辆用座椅3车身侧壁4锁定机构5闩眼7电池11进气口23座椅靠背32支承面33支承座51倾斜部L行李空间R客室(车室)
具体实施例方式
首先,参照图1 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的配置构造。以下,为了方便, 将车辆的前进方向作为前、将车辆的后退方向作为后、将车宽方向作为左右进行说明。另 外,在说明本发明的管道1之前,对搭载有管道1的车辆、由管道1进行送风的空气所送向的电池7进行说明。《车辆的结构》如图1所示,搭载有管道1的车辆例如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燃料电池车等汽 车,搭载有所述管道1、用于对驱动源供给电力而使其驱动的电池7、以及供乘员落座的车 辆用座椅2。另外,车辆只要是搭载有管道1、电池7、车辆用座椅2的车辆即可,对于型号、 种类等没有特别限定。以下,以作为车辆用座椅2而具有后部座椅21的乘用车为例进行说 明。车辆在后部座椅21的车辆前方具有供乘员乘坐的空间即客室R,在后部座椅21的 后方具有用于载置行李等的空间即行李空间L(行李室)。《客室及行李空间的结构》在客室R中,例如设置有作为驾驶席及副驾驶席的前部座椅(图示省略)、后部座 椅21、仪表板(图示省略)等。在客室R中,从设在仪表板上的排出口(图示省略)向车辆 后方的后部座椅21的方向排出被空调装置冷却了的冷气等空气。在行李空间L(也称为行李室)中,设置有载置行李的地板面、搭载在地板下的电 池7、用于将客室R侧的空气送至电池7的管道1、分别设置在行李空间L的左右的车身侧 壁3、以及在行李空间L的后侧开闭自由地设置的后车门(图示省略)。《车身侧壁的结构》如图1所示,车身侧壁3是在行李空间L的左右设置的内壁,分别垂直地设置。在 车身侧壁3上设置有覆盖该车身侧壁3等的行李室侧衬里31 (参照图2、、以朝向车辆的 斜内侧前方方向的状态形成于车身侧壁3上的支承面32、通过安装座部52将倾斜部51支 承在该支承面32上的支承座33、对所述支承面32进行加强的加强板34、内设于车身侧壁 3上的安全带用的卷收器(图示省略)。车身侧壁3例如通过对钢板等进行冲压加工而形 成,车身侧壁3固定在车身框架(图示省略)上。在车身侧壁3的前端部,开闭自由地设有 沿着该车身侧壁3设置的后部侧车门(图示省略),并且,在该前端部的客室R内侧方向隔 着管道1 (设置管道1的空间)而设置有后部座椅21。<行李室侧衬里的结构>如图2所示,行李室侧衬里31是形成于行李空间L的内壁上的内饰部件。行李室 侧衬里31覆盖车身侧壁3、支承座33、加强板34、管道1、框部件12等。在行李室侧衬里31 的前表面部31a上形成有与进气口 11相匹配地形成的开口部31b、和用于安装薄片过滤器 6的卡合部31c。〈支承面的结构〉支承面32是经由支承座33将闩眼5支承在车身侧壁3上的面。支承面32使车 身侧壁3的前端部从客室R侧鼓出而形成为大致凸状,并以闩眼5朝向车辆的斜内侧前方 方向易于设置的方式形成。〈支承座的结构〉支承座33由以覆盖支承面32的方式设置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并形成为朝斜内 侧前方方向以凸状鼓出。支承座33的中央部形成在与车辆的斜内侧前方方向正交的平面 上,并且,在支承座33的中央部的面上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有闩眼5的安装座部52。在支 承座33的外周部,朝外周方向突出设置有多个用于将支承座33通过焊接方式或紧固方式固定在加强板34上的固定片33a。<加强板的结构>加强板34是用于提高支承面32的强度以使得当从座椅靠背23对闩眼3作用大 载荷时支承面32不变形的部件。加强板34由金属制板部件构成,通过焊接方式等固定在 车身侧壁3上。《电池的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电池7是在进行充放电时产生热量的蓄电池,配置在行李空间L 的地板下。对于电池7,利用送气扇(图示省略)的吸引力将客室R内的空气从管道1的进 气口 11取入并使该空气与电池7相接触从而进行热交换,将充放电时产生的热量冷却。在 电池7的冷却中使用完的空气通过未图示的排气管道排放到大气中。《车辆用座椅的结构》车辆用座椅2例如是后部座椅21,由左侧座席与右侧座席成为一体的长椅型坐席 构成。车辆用座椅2具有坐垫22、座椅靠背23、用于使座椅靠背23相对于坐垫22倾倒的 倾动装置(图示省略)、以及用于将座椅靠背23固定在左右的车身侧壁3上的一对锁定机 构4。此外,车辆用座椅2的座椅靠背23在左右的侧部上部23a的至少一方与管道1的进 气口 11相邻设置。车辆用座椅2例如在搭载于单排座椅的车辆上的情况下是前部座椅,在搭载于两 排座椅的车辆上的情况下是后部座椅,在搭载于三排以上的座椅的车辆上的情况下是配置 在最后侧的座椅。以下,作为车辆用座椅2,以搭载于两排座椅的车辆上的情况下的后部座 椅21为例进行说明。另外,车辆用座椅2也可以是左侧坐席与右侧坐席分离的分离型坐席, 其类型没有特别限定。<坐垫的结构>如图2所示,坐垫22是承载并保持乘员的臀部的部位,例如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 动。另外,坐垫22可以是通过滑动机构(图示省略)而能够相对于车身在前后方向等上滑 动的可动式,也可以是相对于车身固定的固定式。〈座椅靠背的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座椅靠背23是对乘员的后背进行支承的靠背,相对于坐垫22, 通过以可倾倒的方式支承该座椅靠背23的倾动机构(图示省略)连接。在座椅靠背23的 左右的侧部上部23a分别设置有锁定机构4和用于解除被该锁定结构4锁定的闩眼5的解 除手柄41。《锁定机构的结构》如图4所示,锁定机构4是与被支承在车身侧壁3上的闩眼5卡合而将座椅靠背 23锁定在立起位置的状态的保持装置。锁定机构4通过闩眼5插入到闩眼插入孔2 (参 照图2和图幻内而自动地锁定,通过对解除手柄41进行上拉操作而解除所述锁定状态,使 座椅靠背23能够倾动。解除手柄41由自动复位式的操作杆构成,S卩通过上拉该解除手柄41而使锁定机 构4成为解锁状态,若将手从解除手柄41拿开则成为原来的锁定状态。《闩眼的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闩眼5是将金属制圆棒状部件形成为大致U字状,该闩眼5具有从与座椅靠背23的锁定机构4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车辆后方延伸的倾 斜部51。闩眼5通过将设在基端部的安装座部52固定在支承座33上而以从车身侧壁3向 斜前方向突出的方式被安装,并被设置成避免与管道1和进气口 11交叉。倾斜部51是相对于车身侧壁3(车身的前后方向)向斜前方向形成的部位。倾斜 部51由以U字状折弯的闩眼5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直线部分构成,在侧视时水平地形成 (参照图2和图3),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参照图4)。安装座部52由固定了闩眼5的基端部的金属制板部件构成,通过焊接等方式牢固 地固定在支承座33上。《管道的结构》如图1和图4所示,管道1是将客室R内的空气从进气口 11吸入并作为电池7的 冷却介质送至该电池7的进气用配管,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管道1主要由在座椅靠 背23的侧部上部23a的侧方设有向车辆前方方向开口地形成的进气口 11的入口部分la、 以大致L字状折弯地形成的中间部分lb、和设置在电池7的外周部并形成有向电池7的外 周部吹附空气的排出口的出口部分Ic形成。如图1和图3所示,管道1的一端侧的入口部分Ia在后视时(正面看时),从位于 座椅靠背23的侧部上部的进气口 11以避开闩眼5的方式潜入到闩眼5的下侧并向斜下侧 后方延伸设置。如图4所示,该入口部分Ia在车身侧壁3与座椅靠背23的侧方之间与座椅靠背 23侧隔开间隙地配置,并以从闩眼5的倾斜部51及安装座部52的下方向该倾斜部51及安 装座部52的车辆前方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管道1的中间部分Ib形成为在俯视时从座椅靠背23的左侧侧部的闩眼5的下方 沿着座椅靠背23的背面以L字状折弯。在该中间部分Ib的后侧一体地形成有托架部13, 该托架部13用于将管道1通过紧固部件T固定在安装于车身侧壁3上的固定部件35上。如图1所示,管道1的另一端侧的出口部分Ic在坐垫22的后端部的行李空间L 的地板面上在从左端到中央部的范围内水平设置。〈进气口的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进气口 11通过从与闩眼5被锁定机构4锁定的卡合位置相比的 上方至下方在上下方向上开设长口而形成,并且,在座椅靠背23侧形成有切缺部11a,从而 形成为也能够从客室R的内侧方向(箭头F方向)取入空气。如图3所示,在进气口 11的 车外侧的内侧周缘上安装有对进气口 11的内侧半部进行加强的大致二字形的框部件12。如图4所示,进气口 11的开口端的前表面、配置在进气口 11的前面上的薄片过滤 器6、以及行李室侧衬里31的前表面部31a(参照图2、相对于车辆前方以朝向客室R的内 侧方向的方式倾斜地设置。〈托架部的结构〉托架部13是用于将管道1固定在车身侧壁3上或地板下等的部位,并在管道1的 多个部位上一体形成(一部分省略)。托架部13由在管道1的外周面突出形成的突片构 成,并形成有供螺栓等构成的紧固部件T插入的U形槽13a或插入孔。<薄片过滤器的构成>如图2所示,薄片过滤器6是用于阻止异物从进气口 11侵入到管道1内的部件,通过树脂材料一体形成,包括框部61和薄片62。框部61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形成为大致长 方形。薄片62在框部61的内侧以格子状形成。《作用》下面参照图1 图4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管道1的配置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例如,在后续车辆追尾而施加有将乘员相对于座椅靠背23向后方 (箭头C方向)推压的力的情况下,或者在车辆急加速而使乘员的惯性力成为相对于座椅靠 背23向后方(箭头C方向)推压的力施加的情况下,通过座椅靠背23对闩眼5作用有向 后方(箭头D方向)的推压力。闩眼5从相对于车辆前方方向倾斜地形成的支承面32向着客室R的内侧方向且 向着倾斜的方向突出地设置在位于座椅靠背23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的车身侧壁3上,并相对 于车身以倾斜状态固定。因此,闩眼5针对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的载荷能够提高强度,即使 在后部座椅21的座椅靠背23上作用有前后方向的较大的载荷的情况下也能够承受。在车身侧壁3的支承面32上,设置有对闩眼5的基端部的安装座部52进行保持 的支承座33、和对支承面32进行加强的加强板34。因此,能够通过支承座33稳固地承受 作用在闩眼5上的车辆前方方向(箭头D方向)的载荷。因此,即使在闩眼5上作用有车 辆前后方向(箭头D方向)的较大的载荷,也能够抑制闩眼5由于该载荷而从车身侧壁3 剥离或弯曲,从而提高闩眼5的固定强度。闩眼5被设置成相对于车身侧壁3向车辆前方方向倾斜的状态,并且,管道1的进 气口 11配置在座椅靠背23的左侧侧方且与闩眼5的倾斜部51及安装座部52相比位于前 侧。因此,在座椅靠背23的上部左侧侧方的空间中没有以往那样在管道100(参照图6)的 进深方向构成妨碍的闩眼400 (参照图6和图7),因此能够自由使用。因此,能够将管道1 的进气口 11配置在座椅靠背23的上部左侧侧方与车身侧壁3之间的整个空间内。其结果 是,能够较大地形成进气口 11的吸入面积,使空气的流动顺畅,从而能够大量地取入车室 前方的空气,并且能够提高管道1的空气吸引能力。此外,如图1所示,管道1的入口部分Ia和进气口 11以避开闩眼5的方式配置。 因此,能够从与闩眼5被锁定机构4锁定的卡合位置相比的上方到下方在上下方向上较长 地形成进气口 11。进而,能够增大管道1的入口部分Ia的截面积。此外,由于进气口 11在 客室R的内侧方向的侧面具有切缺部11a,因此,能够从车室前方方向(箭头E方向)和车 宽方向的内侧方向(箭头F方向)这两个方向吸入空气。其结果是,能够较大地形成进气口 11,从而大量地取入从空调装置(图示省略)排 出的冷空气,因此,能够提高冷却电池7的冷却能力及冷却效率,从而有效地冷却电池7。变形例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改造和 变更,本发明当然也应当包括这些改造和变更后的发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将管道1的进气口 11设在后部座椅21的座椅靠背23的左 侧的侧部上部23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管道1的进气口 11只要是在车辆 用座椅2的侧部即可,可以设在右侧,也可以设置在左右两侧。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利用管道1冷却电池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 此。本发明的管道1只要是对搭载在车辆上并产生热量的被冷却介质进行冷却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对马达、发动机等动力源、以及电气装置进行冷却。
权利要求
1.一种管道的配置构造,包括车辆用座椅和管道,所述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和设 置在该座椅靠背上并与被支承在车身侧壁上的R眼卡合而将该座椅靠背锁定在立起位置 的锁定机构;所述管道设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方,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用于使空气流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闩眼具有从与所述座椅靠背的所述锁定机构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 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倾斜部,所述管道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方且与所述闩眼的倾斜部 相比配置在前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车身侧壁上设有朝向车辆前方方向的支承面,在该支承面上具有支承所述倾斜 部的支承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道的配置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侧部与所述车身侧壁之间设置有与所述管道连通的、将车室内的空 气取入的进气口,该进气口设置在与所述闩眼的所述卡合位置相比的上方及下方的双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道的配置构造,能够使管道的进气口在座椅靠背的侧方大开口地形成、并能够提高保持座椅靠背的闩眼的强度。管道(1)的配置构造包括车辆用座椅(2)和管道(1),车辆用座椅(2)具有座椅靠背(23)、和设置在座椅靠背(23)上并与被支承在车身侧壁(3)上的闩眼(5)卡合而将座椅靠背(23)锁定在立起位置的锁定机构(4);管道(1)设置在座椅靠背(23)的侧方,并在上下方向延伸,用于使空气流通。闩眼(5)具有从与座椅靠背(23)的锁定机构(4)卡合的卡合位置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且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倾斜部(51)。管道(1)配置在座椅靠背(23)的侧方且与闩眼(5)的倾斜部(51)相比配置在前侧。
文档编号H01M10/50GK102039812SQ20101051719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6日
发明者加藤智刚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