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以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789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以及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数位电视、DVD播放机、机顶盒(视讯转换器)、其它数位 视听产品、以及计算机的高清晰多媒体接口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高清晰多媒体 接口电连接器的壳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具有这种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诸如数位电视、DVD播放机、机顶盒(视讯转换器)、其它数位视听产品、以 及计算机之类的电气或者电子装置中,经常使用HDMI (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多媒体接口 )电连接器,以在不同的电子装置之间多路电信号的传输。图1是显示传统HDMI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100、 用于固定绝缘本体100的壳体200、以及端子组300。其中绝缘本体100包括大致呈立方 体形状的主体部101 ;从主体部101的第一端的上部一体延伸形成的端子固定座102,端子 固定座102为扁平结构并且包括用于分别容纳端子组300的多个接线端子301的多个导槽 103 ;以及从主体部101的下部一体延伸形成的安装部104。壳体200呈前后贯通的大致的 筒形,其横截面为大致的长方形。在壳体200上一体地形成有至少一个插脚201。组装时,首先将端子组300的多个接线端子分别固定到绝缘本体100的导槽103 中,然后再将绝缘本体100的固定座102插入到壳体200中。如图2所示,在将固定座102 插入到壳体200中时,绝缘本体100的安装部104位于壳体200下侧的外部,并且插脚201 位于安装部104的两侧并且延长超出安装部104的下表面。采用这种结构,可通过将插脚 201插入或焊接到电子装置的电路板上,而使整个HDMI电连接器固定到该电路板上,同时 将安装部104夹持在壳体200和电路板之间,并将该电连接器的端子组300的各个接线端 子301与电路板上的相应端子例如通过焊接电连接在一起。这样,就可将与该电连接器匹 配的外部电子设备的连接插头(例如U盘的插头、打印机的数据传输插头、录像机的数据传 输插头等)插入到该电连接器的壳体200内并与安装在壳体200内的固定座102上的端子 组300电连接,从而实现外部电子设备与电路板之间的数据通信。在壳体200上,还一体地形成有多个弹性片202和203,当将绝缘本体100安装在 壳体200内时,这些弹性片与外部电子设备的插头或者绝缘本体100上的相应的结构结合, 以保持外部电子设备的插头与端子组300之间、以及绝缘本体100与壳体200之间的紧密 结合。虽然图1示出了设置在电连接器一侧的插脚201,可以理解,在电连接器的另一侧也 设置有同样的插脚。另外,在壳体200上还一体形成有安装部204,通过该安装部204可将 整个电连接器安装在电子装置的壳体上。另外,也可以不设置该安装部204。图3示出了另一种传统的HDMI电连接器的外壳400,该壳体400包括从其侧部向 下一体延伸的插脚401。对于传统的HDMI电连接器,壳体200和400 —般由金属片材料通过剪切、弯折、挤 压等工艺制成。特别是,插脚201和401也是通过从形成壳体200和400的同一金属片上进 行剪切而形成的,相应地,在壳体200和400上(图1中壳体200的下侧)留下与插脚201和401相对应的切口部分。由于壳体200和400下侧的宽度有限,这样插脚201和401从 壳体200和400的本体向下延伸的长度就受到限制,从而不能使足够长度的插脚201和401 焊接到电路板上,导致该HDMI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安装强度不足,从而使得该电连接器 不稳定。特别是,在需要提高壳体200和400的安装高度时,将相应地增加位于壳体和电路 板之间的绝缘本体100的安装部104的高度,这样,对于传统的HDMI电连接器,其插脚201 或者401的长度将不足以连接到电路板,从而需要增加插脚201或者401的长度。如果需 要增长插脚的长度,但利用原有的撕料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长度上的要求,这样就需要增加 额外的材料和额外的工序,导致制造过程复杂,制造成本增加。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以及包括这种 壳体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壳体的插脚是通过对形成壳体的薄片本身的材料进行两次 折弯形成的,增加了插脚的使用长度,并且在增加长度的同时并不需要增加其它的材料。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包括至少两个插脚, 所述插脚从所述壳体的侧部一体地延伸形成,通过所述插脚将所述电连接器固定到电子装 置上。所述插脚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部在一平面内延伸;第 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从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沿与所述平面交叉的方向一体地延 伸;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侧在所述平面内向远离所述 第一部分的方向一体地延伸。 在上述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中,所述平面位于所述侧部所在的平面内。在上述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中,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侧部之下朝向所述侧部垂直 延伸。在上述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中,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与所述壳体一体形成的弹性 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多个接线端子的端子 组;以及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端子固定座,所述端子固定座从主体部的 上部一体延伸形成并固定所述端子组;以及从主体部的下部一体延伸形成的安装部。所述 电连接器还包括上述的任一种壳体,所述端子固定座插入到所述壳体中。在上述电连接器中,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外侧,所述安装部的侧部设 有引导槽,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部分结合在所述引导槽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HDMI电连接器的壳体,其插脚是通过对形成壳体的薄片 本身的材料进行两次折弯形成的,增加了插脚的使用长度,并且在增加长度的同时并不需 要增加其它的材料。

本实用新型将参照附图来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显示传统HDMI电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显示图1所示的传统的电连接器组装之后的立体示意图;图3显示传统HDMI电连接器的另一种壳体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的局部立体示意4[0022]图5是显示图4中的壳体在另一种方向观察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显示在用于制作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薄片上形成插脚的一个步骤的示意 图;图8a-8c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插脚的一种制作方式的示意图;以及图9a_9c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插脚的另一种制作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将参照含有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附图充分描述本实用新型,但在此描 述之前应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修改本文中所描述的实用新型,同时获得本实用新 型的技术效果。因此,须了解以上的描述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为一广泛的揭示,且 其内容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参见附图4-6,附图4和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 HDMI电连接器30(参见图6)的壳体20。图6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30的立体 示意图。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30,包括两端贯通的壳体20 ;具有多个接线端子的端 子组5 ;以及由例如塑胶材料制成的绝缘本体6。所述绝缘本体6包括主体部(未示出); 端子固定座4,所述端子固定座4从主体部的上部一体延伸形成并固定端子组5 ;以及从主 体部的下部一体延伸形成的安装部7。安装有端子组5的绝缘本体6的端子固定座4从壳 体20的一端插入到壳体2中并可从壳体20的另一端观察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20 —般由金属薄片21通过在薄片21的两端进行对接制 成,用于对安装在壳体20内的具有多个接线端子的端子组5进行电屏蔽。如图4和5所示, 壳体20包括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的至少两个插脚10,所述插脚10从所述壳体20的侧部一 体地延伸形成,通过插脚10将电连接器30固定到电子装置(未示出)上。根据本实用新 型的插脚10包括第一部分1,所述第一部分1从壳体20的侧部在一平面内延伸;第二部 分2,所述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从第一部分的末端沿与所述平面交叉的方向一体地延伸; 以及第三部分3,所述第三部分3从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在所述平面内向远离第一部分 1的方向一体地延伸。从下面将要描述的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插脚10是从形成壳体20 的薄片21上通过切割、弯曲形成的,因此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以及第三部分3都是彼此 一体连接的片状结构。一般地,壳体20的侧部的主要部分都处于一个平面P内并且基本上垂直于用于安 装电连接器30的电子装置(例如电路板)的安装表面,因此优选第一部分1和第三部分3 延伸的平面位于侧部所在的所述平面P内。这样,插脚10可以垂直方式延伸到所述安装表 面,并插接或者焊接到该安装表面上,从而固定电连接器。如图6所示,安装部7位于壳体20下部的外侧,这样,在将电连接器30通过插脚 10固定在电子装置的电路板上之后,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安装部7被夹持在壳体20和电路 板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的HDMI电连接器,其插脚10的整体长度得到增加,即便被夹持在 壳体20和电路板之间的安装部7的厚度增加,插脚的长度也足以插接到电路板的上的相应 插孔中。在将插脚10焊接到电子装置的电路板或者支撑架上的另一种情况下,一般将插脚 10的第三部分3的末端弯曲大致90度,这样可使插脚10与电路板或者支撑架之间的焊接面具有更大的面积,从而增加焊接强度。在壳体20上设有多个与壳体20 —体形成的弹性片8,这些弹性片8可与插入到壳 体20中的绝缘本体6、以及外部电子装置的插头的相应结构结合,从而增加它们之间结合 的牢固性。在进一步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参见图5和6,第二部分2在壳体20的侧部之下朝 向侧部垂直延伸。与所述垂直延伸的第二部分20相对应,在位于壳体20下部的绝缘本体 6的安装部7的侧部设有引导槽9,壳体20的第二部分2结合在引导槽9中,这样可进一步 牢固地将绝缘本体6结合在壳体20上。下面结合图7-9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壳体20的制造方法。壳体20由同一薄片21 形成,并包括如下步骤参见图7,在薄片21上通过切割、剪切、冲压等方式形成并排布置的 长条形的第一部分1和第三部分3,其中第一部分1的第一端与薄片21保持一体地连接, 第一部分1的第二端与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一体地连接,第三部分3的第一端与第二部分 2的第一侧一体地连接,并且除第一部分1的第一端之外,第一部分的其它部分、第二部分 以及第三部分与薄片21分离;之后,将薄片21的两端对接,以形成两端贯通的大致的筒形 结构,并在对接之后,使第一部分1的第一端位于将要形成的壳体20的侧部;之后,将第三 部分3的第二端(自由端)拉出侧部所在的平面P (参见图4),并使得拉出后的第三部分3 与第一部分1共同处于所述平面P内。图8a-8c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插脚的一种制作方式的示意图,图中只 示出了形成插脚10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以及第三部分3。具体而言,在将第三部分3 的第二端拉出侧部所在的平面P的步骤中,从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弯曲第三部分3,之后 再在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弯曲第二部2,从而形成插脚10。图9a_9c是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壳体的插脚的另一种制作方式的示意图,具体 而言,在将第三部分3的第二端拉出侧部所在的平面P的步骤中,在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 弯曲所述第二部分2,之后再在第二部分的第一侧11弯曲第三部分3,从而形成插脚10。上 述两种制作方式中,都是在形成了图7所示的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以及第三部分3基础 上,通过两次弯曲工艺形成插脚10的,这种弯曲过程也可形象的理解为“撕扯”过程。上述 两种制作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弯曲从第二部分2的第一侧11弯曲第二部分2和第三部 分3的次序不同,但最终形成的插脚10的形状是相同的,而且,在这两种制作方式中,都可 使得第二部分2在壳体20的侧部之下朝向侧部垂直延伸,从而使第二部分2的第二侧可以 结合到位于安装部7的侧部上的引导槽9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HDMI电连接器的壳体20,其插脚10是通过对形成壳体20 的薄片21本身的材料进行两次折弯形成的,增加了插脚的使用长度,并且在增加长度的同 时并不需要增加其它的材料,同时利用折弯后产生的横向的第二部分2的平面嵌入绝缘本 体6引导槽9中,可以控制横向力并防止绝缘本体6产生横向位移。在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之后,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清楚的了 解,在不脱离随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与精神下可进行各种变化与改变,且本实用新型亦 不受限于说明书中所举示例性实施例的实施方式。
权利要求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包括至少两个插脚,所述插脚从所述壳体的侧部一体地延伸形成,通过所述插脚将所述电连接器固定到电子装置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脚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部在一平面内延伸;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从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沿与所述平面交叉的方向一体地延伸;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侧在所述平面内向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一体地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位于所述侧部所 在的平面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侧 部之下朝向所述侧部垂直延伸。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多个与所 述壳体一体形成的弹性片。
5.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多个接线端子的端子组;以及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主体部;端子固定座,所述端子固定座从主体部的上部一体延伸形成并固定所述端子组;以及从主体部的下部一体延伸形成的安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所述端子固 定座插入到所述壳体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壳体下部的外侧, 所述安装部的侧部设有引导槽,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三部分结合在所述引导槽中。
专利摘要公开了一种用于电连接器的壳体,包括至少两个插脚,所述插脚从所述壳体的侧部一体地延伸形成,通过所述插脚将所述电连接器固定到电子装置上,所述插脚包括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侧部在一平面内延伸;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侧从所述第一部分的末端沿与所述平面交叉的方向一体地延伸;以及第三部分,所述第三部分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侧在所述平面内向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方向一体地延伸。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壳体的制造方法和具有这种壳体的电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13/73GK201774040SQ201020195890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8日
发明者乘郁, 李志强, 王建新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