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849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以防止静电释放(ESD)的发生,以及便 于组装并且可降低成本的插座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安装在各种电子装置中的电路板上,此电连接器具有对接空间, 导电端子则会暴露在对接空间用来与对接连接器的端子电性连接。如中国台湾新型 M367470(申请号98209078)专利案揭露一种电连接器插座,其主要是令一绝缘的端子座 具有一前壁与一后壁,前壁上端以水平方向延伸形成一上舌板。上舌板具有一底面及一前 端面,底面的外侧端与内侧端分别形成多个第一端子槽及多个第二端子槽,用于分别设置 第一及第二端子。请参图1,上述第一端子Ia的一端为呈U形状的接触件11a,接触件Ila具有前板 11 la、后板112a及底板113a,底板113a两侧边可插楔于第一端子槽的相对卡沟(图未示) 内,而前板IUa与底板113a的外侧面用于电接触。然而,请参图2所示,这种接触件Ila的前板Illa是暴露在舌板21a的前端,在与 插头连接器(图未示)对接时,第一端子Ia的前板Illa与插头连接器的铁壳(图未示) 之间容易产生静电释放(Electro Static Discharge,ESD)的风险,继而可能损坏电路板上 的电子元件,尤其是集成电路元件。此外,如中国台湾申请号第97141258号专利案亦揭露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与对接 插头对接,包括有绝缘本体及多个安装于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及形成 前表面的舌板,舌板具有分别与前表面相垂直的第一侧及第二侧。这些端子包括一排第一 端子及一排第二端子,其中第一端子以组装的方式安装于绝缘本体上。如图3及图4所示, 第一端子Ib包括分别设于舌板21b的第一侧212b及第二侧213b的第一部分lib及第二 部分12b。其中,第一端子Ib的第一部分lib及第二部分12b通过设置在第一端子Ib前端 靠近前表面211b的连接部13b相连,该连接部13b垂直于前表面211b。然而,上述这种设计的第一端子的连接部13b及第一部分lib都是从第二部分12b 的一侧弯折延伸而出的,由于这种导电端子一般都是从一条金属料带上冲压弯折而成,这 种侧向弯折延伸的结构设计将会增大金属料带上相邻两第一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降 低金属料带的材料利用率,不利于环保且会提高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如果金属料带上相邻 两第一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大于装配到绝缘本体时相邻两第一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 距离,装配时只能将第一端子一个一个地从金属料带上截除下来再装配至绝缘本体上,无 法通过连接的料带将五个第一端子一起装配到绝缘本体,为细装带来不便。因此,本创作人发现了上述缺陷,苦心研究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 述缺陷的连接器。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防止静电释放(ESD)的发生,以 及结构设计具有便于组装,并且具可降低成本的效果。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其一较佳实施例包含一绝缘本体、 设置于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以及包覆于绝缘本体外周的一屏蔽壳体。绝缘本体包括一 主体及一舌板,舌板包括有一远离主体的前端面、与前端面垂直的一第一表面及与第一表 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所述多个导电端子沿舌板的延伸方向排列为前排的第一导电端子和 后排的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自第一接触部后缘弯 折延伸出的一弯折部、自弯折部的末端弯折延伸出的一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后缘弯 折延伸出的一第一焊接部。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弹性的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 二焊接部,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都设置于舌板的第二表面。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 个对应容纳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容纳槽及多个对应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前端 且连通第二表面的凹陷部,其特征在于凹陷部于第一表面形成一开口,该开口大于第一导 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从而使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可以从第一表面穿过凹陷部的开 口固定至舌板的第二表面。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容纳于对应的凹陷部内,该弯折部与该舌板的前 端面呈近似平行的设置。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弯折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焊接部首尾相连, 其中轴线都处于同一平面上。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两侧凸伸有至少一突刺,形成该第一容纳 槽的两侧壁设有至少一卡沟,该第一固定部的至少一突刺卡固于所述至少一卡沟内。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中部与后端的两侧凸伸出前后相对的前突 刺与后突刺,该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所述多个凸条之间隔 出上述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多个凸条的中部各设有一缺口,该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于该缺 口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相对的前卡沟与后卡沟,该第一固定部的前突刺与后突刺对应卡固 于该前卡沟与该后卡沟。其中,该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多个对应容纳该第一接触部的凹槽,该凹陷部于该 第二表面的前端与对应的凹槽相连通。其中,该绝缘本体的舌板的前端面是呈封闭的结构,与所述多个凹陷部之间不连通。其中,该绝缘本体凹陷部的开口于该舌板第一表面的前端是呈封闭的结构。其中,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中部与后端的两侧凸伸出前后相对的前突 刺与后突刺,该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凸条,所述多个凸条之间间 隔出上述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多个凸条的中部各设有一缺口,该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于该 缺口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相对的前卡沟与后卡沟,该第一固定部的前突刺与后突刺对应卡 固于该前卡沟与该后卡沟。其中,该绝缘本体还设有多个固定孔及在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多个固定孔 相连通的第二容纳槽,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固定部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该第二接触部 容纳于对应的第二容纳槽。其中,该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多个对应容纳该第一接触部的凹槽,该凹陷部在第
5二表面是呈部分封闭的结构,其前端与相对应的凹槽相连通,而其后端的局部则与相邻的 第二容纳槽相连通。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绝缘本体的凹陷部与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 触部之间的组合结构,使第一导电端子不会暴露于舌板的前端面,可以防止静电释放的发 生。其次,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弯折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焊接部首尾相连, 其中轴线都处于同一平面上,使得在金属料带上冲压弯折出第一导电端子时,可降低两相 邻导电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提升金属料带的材料利用率,且可通过连接的金属料带 将第一导电端子一起装配至绝缘本体,继而更便于组装。

图1为现有电连接器插座的第一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现有电连接器插座的剖视图。图3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立体分解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组合图(一),其 中显示出第二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图10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组合图(二), 其中显示出第一导电端子尚未被向前推入卡固至绝缘本体上的状态。图1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及导电端子的组合图(三), 其中显示出第一导电端子卡固于绝缘本体上的状态。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俯视组合图。 图13为图12的13-13方向的剖视图。
图14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与导电端子的仰视组合图。 图15为图14的15-15方向的剖视图,其中移除了定位座。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Ia第一端子Ila接触件
112a后板 21a舌板 lib第一部分 13b连接部 211b前表面 213b第二侧
Illa前板 113a底板 Ib第一端子 12b第二部分 21b舌板 212b第一侧 3绝缘本体 31主体
32舌板
6[0047]321前端面323 第二表面34凹陷部35 凸条352前卡沟36第二容纳槽38 凹槽4导电端子40第一导电端子41第一接触部43第一固定部432后突刺50第二导电端子51第二接触部53第二焊接部6屏蔽壳体61 板部63插接空间7定位座71定位槽
322第一表面 33第一容纳槽 342 开口 351 缺口 353后卡沟 37固定孔
42弯折部 431前突刺 44第一焊接部
52第二固定部
62后盖板 631 插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请先参阅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器,其较佳实施例为一USB3. 0 插座连接器,包含有一绝缘本体3、多个导电端子4及一屏蔽壳体6。绝缘本体3包括一主体31及由主体31向前延伸的一舌板32,其中舌板32包括有 远离主体31的一前端面321、与前端面321垂直的一第一表面322及与第一表面322相对 的一第二表面323 (如图7)。并且,绝缘本体3在舌板32的第一表面322设置有多个第一 容纳槽33及多个凹陷部34,该凹陷部34于第一表面322形成一开口 342,该凹陷部34连 通第二表面323且与第一容纳槽33相通。另一方面,舌板32的第一表面322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有多个凸条35,这些凸条 35之间在第一表面322上间隔出前述的第一容纳槽33,并且这些凸条35的中部各设置有 一缺口 351。这些凸条35的后端部与中部在形成第一容纳槽33的两侧壁分别设有前后相 对的一前卡沟352与一后卡沟353 (如图8),前卡沟352位于缺口 351的前端,后卡沟353 位于缺口 351的后端。绝缘本体3在舌板32的第二表面323还设有多个第二容纳槽36,绝 缘本体3还设有多个固定孔37 (如图7),固定孔37则与相对应的第二容纳槽36相连通。 绝缘本体3在舌板32的第二表面323还设有多个凹槽38,这些凹槽38位于第二容纳槽36 的前端,且这些凹陷部34在第二表面323是呈部分封闭的结构,其前端与相对应的凹槽38 相连通,而其后端的局部则与相邻的第二容纳槽36相连通。并且,绝缘本体3的凹陷部34 的开口 342在第一表面322的前端是呈封闭的结构,更具体地是,舌板32的前端面321是呈封闭的结构,与这些凹陷部34之间互不连通。导电端子4被区分为前排的五个第一导电端子40与后排的四个第二导电端子50, 第一导电端子40包括一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41、一弯折部42、一第一固定部43及一第 一焊接部44,第二导电端子50则包括一具有弹性的第二接触部51、一第二固定部52及一 第二焊接部53。弯折部42自第一接触部41的后缘朝垂直方向向上弯折延伸而成,第一固 定部43自弯折部42的末端朝水平方向向后延伸而成,第一焊接部44则自第一固定部43 后缘朝垂直方向向下弯折延伸而成。第二固定部52自第二接触部51后缘延伸而成,第二 焊接部53则自第二固定部52后缘朝垂直方向向下弯折延伸而成。每一个第一导电端子40 的第一固定部43可在中部及后端的两侧凸伸出前后相对的前突刺431与后突刺432。屏蔽壳体6由金属板冲压弯折而成,其可包括有四个板部61与一后盖板62。在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器还进一步包含一定位座7,其上设有前后排列设置的定位 槽71。导电端子4设置于绝缘本体3上,且沿着舌板32的延伸方向将第一导电端子40 排列在前排,及将第二导电端子50排列在后排。如图8及图9所示,组装过程中,可先组装 第二导电端子50,第二导电端子50是从绝缘本体3后方插入至固定孔37,再向前推入使第 二固定部52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37中,及使第二接触部51容纳于绝缘本体3的第二容纳 槽36,使第二接触部51装配在舌板32的第二表面323 (如图14及图15)。之后,这些第一导电端子40可以先从舌板32的第一表面322上方往向下插入到 舌板32的凹陷部34,再向前推入装配到该舌板32 (可配合参阅图13中的假想线所示),使 得第一固定部43对应容纳于第一容纳槽33中,及使第一接触部41自第一表面322穿过对 应的凹陷部34的开口 342再插入装配至舌板32的第二表面323的凹槽38内。较佳地,在组装过程中,如图9至图11,第一固定部43的前突刺431对准于缺口 351,由上往下经由缺口 351设入第一容纳槽33后,再将第一导电端子40向前推动,即使前 突刺431往前卡沟352方向移动,使得第一固定部43上的前突刺431及后突刺432对应卡 入于前卡沟352及后卡沟353中,以固定第一导电端子40。同时,第一导电端子40向前推 动后,如图12及图13,第一接触部41则向前推入抵顶于凹槽38内,通过凹槽38以容纳对 应的第一接触部41。其中,亦可作不同的变化,第一固定部仅形成有一突刺(即后突刺), 形成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也仅设有一卡沟(即后卡沟),从而供第一固定部的突刺卡固于 卡沟内。另外,凹陷部34在第一表面322的开口 342的前端为封闭的结构,且凹陷部34的 开口 342大于第一导电端子40的第一接触部41,从而可供第一接触部41从上往下穿过凹 陷部34的开口 342再固定至该舌板32的第二表面323。其次,第一导电端子40的弯折部 42容纳于对应的凹陷部34内,且在前方被舌板32的前端面321完全遮蔽,与舌板32的前 端面321呈近似平行的设置。请再参照图5及图6,定位座7被固定在绝缘本体3的后端,第一导电端子40与第 二导电端子50的第一焊接部44与第二焊接部53穿插于对应的定位槽71中,且末端分别 伸出于定位槽71。屏蔽壳体6则包覆于绝缘本体3的外周,且后盖板62遮挡住定位座7。另,屏蔽壳 体6形成一具有插口 631的插接空间63,舌板32与导电端子4的第一接触部41及第二接触部51即对应位于插接空间63内,以此供对接连接器(图未示)自插口 631插入至插接 空间63,以与第一接触部41或第二接触部51接触。第一导电端子40是用于传送USB3. 0 的信号,第二导电端子50是用于传送USB2. 0的信号。本实用新型通过绝缘本体的凹陷部与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之间的组合结 构,使第一导电端子不会暴露于舌板的前端面,可以防止静电释放的发生。其次,第一导电 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弯折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焊接部首尾相连,其中轴线都处于由第一导 电端子延伸的前后方向与上下方向所界定的同一平面上,使得在金属料带上冲压弯折出第 一导电端子时,可降低两相邻导电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提升金属料带的材料利用率, 且金属料带上相邻两第一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在冲压时可设计为等于装配到绝缘本 体时相邻两第一端子之间的横向间隔距离,装配时就可通过连接的金属料带将五个第一导 电端子一起装配至绝缘本体,继而更便于组装。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 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 用新型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设置于该绝缘本体的多个导电端子以及包覆于该绝缘本体外周的一屏蔽壳体;该绝缘本体包括一主体及一舌板,该舌板包括有一远离该主体的前端面、与该前端面垂直的一第一表面及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一第二表面;所述多个导电端子沿该舌板的延伸方向排列为前排的第一导电端子和后排的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呈平板状的第一接触部、自该第一接触部后缘弯折延伸出的一弯折部、自该弯折部的末端弯折延伸出的一第一固定部及自该第一固定部后缘弯折延伸出的一第一焊接部,该第二导电端子包括一弹性的第二接触部、一第二固定部及一第二焊接部,该第一接触部及该第二接触部都设置于该舌板的第二表面,该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对应容纳所述多个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容纳槽及多个对应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容纳槽前端且连通该第二表面的凹陷部,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于第一表面形成一开口,该开口大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从而使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可以从第一表面穿过凹陷部的开口再固定至该舌板的第二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弯折部容纳于对应的 凹陷部内,该弯折部与该舌板的前端面呈近似平行的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弯折部、 第一固定部及第一焊接部首尾相连,其中轴线都处于同一平面上。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两 侧凸伸有至少一突刺,形成该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设有至少一卡沟,该第一固定部的至少 一突刺卡固于所述至少一卡沟内。
5.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中 部与后端的两侧凸伸出前后相对的前突刺与后突刺,该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前后 方向延伸的凸条,所述多个凸条之间间隔出上述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多个凸条的中部各设 有一缺口,该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于该缺口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相对的前卡沟与后卡沟, 该第一固定部的前突刺与后突刺对应卡固于该前卡沟与该后卡沟。
6.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多个对应容 纳该第一接触部的凹槽,该凹陷部于该第二表面的前端与对应的凹槽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舌板的前端面是呈封 闭的结构,与所述多个凹陷部之间不连通。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凹陷部的开口于该舌板第一 表面的前端是呈封闭的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端子的第一固定部的中部与 后端的两侧凸伸出前后相对的前突刺与后突刺,该舌板的第一表面设置有多个沿前后方向 延伸的凸条,所述多个凸条之间间隔出上述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多个凸条的中部各设有一 缺口,该第一容纳槽的两侧壁于该缺口的前后两端设有前后相对的前卡沟与后卡沟,该第 一固定部的前突刺与后突刺对应卡固于该前卡沟与该后卡沟。
10.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还设有多个固定孔及 在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与所述多个固定孔相连通的第二容纳槽,该第二导电端子的第二固 定部固定于对应的固定孔,该第二接触部容纳于对应的第二容纳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的第二表面设有多个对应容纳该第一接触部的凹槽,该凹陷部在第二表面是呈部分封闭的结构,其前端与相对应的凹槽 相连通,而其后端的局部则与相邻的第二容纳槽相连通。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多个导电端子及一屏蔽壳体。绝缘本体的舌板包括有一第一及第二表面。导电端子排列为前后排的第一和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包括一第一接触部、自第一接触部后缘弯折延伸出的一弯折部、一第一固定部及一第一焊接部。舌板的第一表面设有容纳第一固定部的第一容纳槽及设置于第一容纳槽前端的凹陷部,凹陷部形成一开口,以供第一接触部自第一表面穿过开口固定至第二表面。该连接器第一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间的组装结构,可防止静电释放的发生,以及第一导电端子的设计具有便于组装及可降低成本的优点。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1674045SQ20102020500
公开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19日
发明者吕秋明 申请人: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