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888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换开关,尤其涉及一种多层叠合在一起的转换开关。[0002]背景技术[0003]在自动控制和电力电子领域中,辅助开关被广泛的运用于电气设备的控制。如 中国专利号为CN200820140518.5,
公开日为2009年6月3日,公开了一种错层式辅助开 关,包括转轴、盖板、连接螺栓、拉杆和多层接触组件,每一层接触组件包括触头盒、 动触片、动触片座、静触片、弹簧、接线装置以及凸轮,其特征在于触头盒分为上、 下两个接线层,其上、下层采用错层式结构,上层接线孔和下层接线孔不在同一平面 内,错开了半层位置,同时上下两层压线孔的朝向相同;接线装置采用框式接线结构, 包括压线框和螺钉。上述结构在安装时,从第一层开始依次叠加,此开关装配时由于动 触头装配时会因为动触头压簧的作用有向前运动的趋势,需要压紧后将凸轮安装到位, 从而不利于凸轮的装配。同时,下一层的部件需要上一层的座体作为盖板进行固定,使 得加工人员需要独立完成每一步的安装,无法进行流水线式装配。[0004]实用新型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模块 化,且装配更加简单方便的转换开关。[0006]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为多层接触组件的叠合结构,每 层接触组件包括座体、安装在所述座体上的静触头和动触头、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的驱 动机构,所述座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座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盖合在 所述座体上,构成一个接触组件模块,多个所述接触组件模块叠合在一起,构成叠合结 构。[0007]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还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0008]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对所述动触头限位的卡扣结构,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 一层接触组件上后,所述卡扣结构解除对所述动触头的限位。[0009]所述动触头包括动触架、安装在所述动触架上的动触点和驱动所述动触架运动 的压簧,所述动触架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扣结构相配合,使得所述卡扣结 构锁住所述动触架。[0010]所述盖板的中部成形有凹槽,所述凹槽中成形有所述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 的一端与所述盖板连接,另外一端悬空形成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凸起相配合,从 而使得所述卡扣结构锁住所述动触架。[0011]所述自由端的端部成形有卡块,所述卡块顶靠在所述凸起的侧面。[0012]所述动触架的顶部向上成形有两个侧壁,每个所述侧壁上成形有所述凸起,两 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容置所述卡扣结构的空隙。[0013]所述座体的底部成形有凸块,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 上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凸块推动下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解除对所述 动触头的限位。[0014]所述驱动机构为凸轮组,所述凸轮组转动后驱动所述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为两 组,所述凸轮组位于两组动触头之间,同时驱动两组动触头动作,且两组所述动触头的 动作状态相反。[0015]所述座体内成形有固定槽,各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槽中。[0016]所述盖板通过紧配、挂钩或螺钉与所述座体相连接。[0017]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首 先,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每一层接触组件上安装一个盖板,使得每一层接触组件成为一个 模块,装配人员可以将已经组装完成的模块进行组装即可,方便装配,同时还实现流水 线式装配;其次,盖板上设置有卡扣结构,在装配时卡住动触架,使其无法运动,使其 不影响凸轮的安装,使装配简便;再次,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到下一层接触组件上时, 其能够自动解除卡扣结构对于动触头的限位,使其能够自由移动,使得装配更加方便。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组件的主视图。[0020]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00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接触组件的立体分解图。[00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两个接触组件安装后的主视图。[0023]图6是图5中的B-B剖视图。[00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座体的主视图。[0025]图8是图7的仰视图。[0026]图9是图7中C-C剖视图。[0027]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盖板的主视图。[0028]图11是图10的俯视图。[0029]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动触架的主视图。[0030]图13是图12的左视图。[0031]图14是图12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的实施例,其为多层 接触组件10的叠合结构,每层接触组件10包括座体1、安装在所述座体1上的静触头2 和动触头3、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3的驱动机构4,其中每个接触组件10均可以独立工 作,外部的线路通过固定螺钉与静触头2相连接,通过动触头3的动作用于切换不同线 路的通断。多个接触组件10构成的叠合结构还安装有驱动轴和端盖,以此构成完整的结 构。这些组成均是成熟的现有技术,此处对其具体结构和工作方式不再赘述。[003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座体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5,所述 座体1的顶部设置有盖板5,所述盖板5盖合在所述座体1上,构成一个接触组件模块 10。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盖板5,使得盖板5和座体1组成一个模块,多个所述接触 组件模块叠合在一起,构成叠合结构。安装时,将各个独立的模块组装在一起即可完整装配,从而能够实现流水线作业。[0034]参见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盖板5上设置有对所 述动触头3限位的卡扣结构51,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所述卡 扣结构51解除对所述动触头3的限位。盖板5与座体1进行安装时,首先将动触头3通 过卡扣结构51进行限位,然后组成模块。装配时,将各个模块叠合在一起即可,同时, 由于动触头3被卡扣结构51予以限位,安装驱动机构4时不会受到动触头3压簧的作用 有向前运动趋势的干扰,方便装配。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使得转换开关的安装更加方 便,可以实现流水线式装配作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到下一层接 触组件上时,本实用新型中的下一层卡扣结构能够解除其对动触头的限位,该解除方式 可以是多种,可以是上一层接触组件上带有的结构,推动卡扣结构运动,从而接触卡扣 结构对于动触头的限位,也可以是通过手动的方式,推动卡扣结构脱离动触头。不管采 用何种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完成上一层和下一层的安装后才解除卡扣结构对于动触 头的限位。所述卡扣结构一旦解除对于动触头的限位后,在以后的动作中均不会再对动 触头进行限位,其设置的主要目的仅是为了安装方便,一旦安装完成后,其不再具有任 何作用。本实用新型在这里所限定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所述 卡扣结构51解除对所述动触头3的限位。是针对除了顶层以外的各层接触组件的限定。 顶层接触组件10是通过端盖完成安装的,对于顶层接触组件10是在端盖安装后,所述 卡扣结构51解除对所述动触头的限位。同样,该解除方式可以是端盖上具有的结构或者 是手动解除。[0035]参见图3、图4、图12至图1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动触 头3包括动触架31、安装在所述动触架31上的动触点32和驱动所述动触架31运动的压 簧33,所述动触架31上设置有凸起311,所述凸起311与所述卡扣结构51相配合,使得 所述卡扣结构51锁住所述动触架31。本实施例在动触架31的顶部设置凸起311作为所 述卡扣结构51的顶靠件,这样只要卡扣结构51脱离该凸起311后,就不会在卡到该凸起 311上,且也不会对动触架31的运动造成影响。[0036]参见图2、图3、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盖板5 的中部成形有凹槽52,所述凹槽52中成形有所述卡扣结构51,所述卡扣结构51的一端 与所述盖板5连接,另外一端悬空形成自由端511,所述自由端511与所述凸起311相配 合,从而使得所述卡扣结构51锁住所述动触架31。本实施例中的卡扣结构51为舌状结 构,通过按压自由端511,就可以使自由端511与所述凸起311相脱离,从而解除对动触 架31的锁定。该结构容易发生变形,利于按压。[0037]参见图2、图3、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自由端 511的端部成形有卡块512,所述卡块512顶靠在所述凸起311的侧面。所述卡块512能 够提高支撑的强度,使的自由端511在未安装到位时,不会从凸起311上脱离。[0038]参见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动触架31的顶部向 上成形有两个侧壁312,每个所述侧壁312上成形有所述凸起311,两个所述侧壁312之 间形成容置所述卡扣结构51的空隙313。该结构可以保证卡扣结构51从凸起311上脱离 后,能够位于空隙313中,从而不会对动触架31的运动造成影响。[0039]参见图5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的底部成形有凸块11,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上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凸块11推 动下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卡扣结构51,所述卡扣结构51解除对所述动触头3的限位。该凸 块11的位置正好与卡扣结构51相对应,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到位后,凸块11就会推 动卡扣结构51与所述凸起311脱离,并能够始终保持该状态,使得卡扣结构51不会再复 位对动触头3重新进行限位。该结构还可以保证在维修时,将各层拆开后,使卡扣结构 51重新对动触头3进行限位,从而方便维修时的装配。[0040]参见图2至图4,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4为凸轮 组,所述凸轮组转动后驱动所述动触头3通断。所述动触头3为两组,所述凸轮组位于 两组动触头之间,同时驱动两组动触头动作,且两组所述动触头的动作状态相反。该状 态相反是指转动凸轮组后,其中一组动触头和静触头接通,另外一组则断开,从而实现 转换的功能。所述凸轮组的结构和动作均可以采用现有技术。当然,动触头3可以是一 组,根据凸轮组的不同,动触头3的动作可以不同,根据要求在不同的角度设置不同的 功能,例如,在凸轮组0度、90度、180度、270度的位置都可以根据用途不同设置不同 的动作方式。[0041]参见图4、图7至图9,在本实用新型给出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内成形 有固定槽12,各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槽12中。所述盖板5通过紧配、挂钩或螺钉与 所述座体1相连接。设置固定槽12能够更加方便各部件的安装。盖板5通过上述固定 方式,可以实现与座体1构成一个不易分离的模块结构,从而利于后期的装配。
权利要求1.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为多层接触组件的叠合结构,每层接触组件包括座体、安 装在所述座体上的静触头和动触头、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座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盖合在所述座体上,构成一个接触组件模块,多个 所述接触组件模块叠合在一起,构成叠合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上设置有对所 述动触头限位的卡扣结构,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所述卡扣结 构解除对所述动触头的限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包括动触 架、安装在所述动触架上的动触点和驱动所述动触架运动的压簧,所述动触架上设置有 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卡扣结构相配合,使得所述卡扣结构锁住所述动触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的中部成形有 凹槽,所述凹槽中成形有所述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盖板连接,另外一 端悬空形成自由端,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凸起相配合,从而使得所述卡扣结构锁住所述动 触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的端部成形 有卡块,所述卡块顶靠在所述凸起的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架的顶部向上 成形有两个侧壁,每个所述侧壁上成形有所述凸起,两个所述侧壁之间形成容置所述卡 扣结构的空隙。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底部成形有 凸块,当上一层接触组件安装在下一层接触组件上后,上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凸块推动下 一层接触组件中的卡扣结构,所述卡扣结构解除对所述动触头的限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凸轮 组,所述凸轮组转动后驱动所述动触头,所述动触头为两组,所述凸轮组位于两组动触 头之间,同时驱动两组动触头动作,且两组所述动触头的动作状态相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内成形有固定 槽,各部件固定安装在所述固定槽中。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通过紧配、挂 钩或螺钉与所述座体相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模块化转换开关,为多层接触组件的叠合结构,每层接触组件包括座体、安装在所述座体上的静触头和动触头、以及驱动所述动触头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的顶部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盖合在所述座体上,构成一个接触组件模块,多个所述接触组件模块叠合在一起,构成叠合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每一层接触组件上安装一个盖板,使得每一层接触组件成为一个模块,装配人员可以将已经组装完成的模块进行组装即可,方便装配,同时还实现流水线式装配;其次,盖板上设置有卡扣结构,在装配时卡住动触架,使其无法运动,使其不影响凸轮的安装,使装配简便。
文档编号H01H19/64GK201804765SQ20102021277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8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8日
发明者郑春开 申请人:浙江科都电气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