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91164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便携终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便携终端装置,所述便携终端装置具有堵塞电池室的电池罩,所述电池室收纳有电池。
背景技术
近些年,特别是在业务用的便携终端装置的情况下,由于例如扫描装置等的使用而使得电力的消耗量增多,因此需要定期地更换充电电池(例如一次/日),电池罩被设计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装卸的结构。而且,期望电池罩满足这样的规格即使是在例如使便携终端装置落下等而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不会破损,且能够维持防水性能。另外,作为包括便携终端装置的电子设备的防水标准,在例如JIS/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中的IPX7这一保护等级下,设定为如下程度的防水水准在温度范围15°C 35°C 等中,装置最下端自水面起潜入水下lm,试验时间为30分钟,即使如此也不浸水。由此,作为便携终端装置,优选在电池罩封闭时能够得到防水所需的密封压力,并且具备即使是误使装置落下等情况下也不易破损且防水性能不易损坏的耐冲击性。相对于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便携终端装置的结构便携终端装置具备收纳于电池收纳部的电池和封闭电池收纳口的盖,在盖和电池收纳口之间配置有用于保持密闭状态的衬垫。该衬垫形成为嵌入到盖的内侧的周围的状态,并且防止水从电池收纳口浸入。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在便携终端装置中,电池罩具备盖,所述盖的与电池对置的内侧部分由弹性材料构成而外侧部分由金属板构成;和罩,所述罩覆盖所述盖,实现了所谓的电池罩的双层化。并且,将安装于盖的轴装配在装置主体侧的轴支承部,盖横向开闭。而且,在罩具有钩挂于装置主体侧的爪和锁定杆。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盖通过钩子钩挂于装置主体的外壳,因此在误使装置主体落下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冲击而使钩子破损或脱开,使得配置于盖的内侧周围的衬垫的防水性能损坏。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盖与罩不是一体结构而是独立地构成。由此,在误使装置主体落下等的情况下,有可能因落下时的冲击使罩的爪等破损而脱离,并且支承盖的装置主体侧的轴支承部破损。并且,当该罩和盖破损时,会使得电池罩的防水性能损坏。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10-241648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130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终端装置,即使是在装置主体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也防止电池罩的破损,并具备优异的防水功能。本发明为一种便携终端装置,所述便携终端装置具有堵塞电池室的开口部的电池罩,所述电池室形成于装置主体,用于收纳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罩具有将外侧罩和内侧罩层叠并粘结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内侧罩具有密封部件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由与所述外侧罩不同的材料构成,并且所述加强部件隔着固定单元层叠于所述外侧罩。根据本实施方式,内侧罩具有密封部件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由与外侧罩不同的材料构成并隔着固定单元层叠于所述外侧罩,因此,即使因落下等使外侧罩受到冲击力而破损的情况下,也会由加强部件进行保护,电池室的内部不会露出。而且,通过密封部件维持了电池室与电池罩之间的防水功能。


图1是从前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的外观图。图3是卸下电池罩并从背面侧观察便携终端装置的外观图。图4A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时的外观图。图4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观图。图5A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侧罩时的外观图。图5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侧罩时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观图。图6A是将内侧罩层叠在外侧罩的内表面时的电池罩的分解立体图。图6B是将内侧罩层叠在外侧罩的内表面时的电池罩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杆臂、操作板和操作旋钮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杆臂、操作板和操作旋钮的组装图。图9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时的俯视图。图IOA是示出杆臂的锁定解除状态的图。图IOB是示出杆臂的锁定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从前面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的外观图,图2是从该便携终端装置的背面侧观察的外观图。便携终端装置作为HHT (Hand Held Terminal 手持终端)已被公知,是可携带并且能够进行销售管理、库存管理或者采购管理及其他的无线通信等的小型移动设备。在图1中,该便携终端装置10在细长的矩形形状的装置主体12的前表面具备液晶显示器(IXD)等显示部14,其输出菜单画面和存储好的数据;作为数据输入部的输入键 16,其操作输入数据;和选择按钮18等,在装置主体12的内部具有未图示的数据处理部(运算部)等,所述数据处理部(运算部)处理从输入键16输入的数据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10虽未装备,但也存在作为印刷功能而搭载有打印机的方式的便携终端装置。在图2中,在便携终端装置10的背面侧具有堵塞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参考图 3)的电池罩22,所述电池室沈收纳电池20。在后面对该电池罩22详细叙述,但该电池罩22能够通过转动操作操作旋钮62而锁定(上锁)或解除锁定从而相对于开口部26a装卸。在该便携终端装置10搭载有未图示的扫描单元(标记读取单元),所述扫描单元 (标记读取单元)读取在物品(商品)上附有的编码信息。另外,在使用该便携终端装置10发送电子邮件等时,在用户使用输入键16输入电话号码或电子邮件地址等后,通过远距离用的无线通信向数据所指定的通信目标发信。发出的数据从基地站通过电话线路、LAN线路等传递至通信目标。图3是卸下电池罩22并从背面侧观察便携终端装置10时的外观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池20是充电电池,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收纳于电池室沈,所述电池室沈形成于装置主体12的背面侧。该电池室沈利用电池罩22封闭开口部^a由此维持防水功能。装置主体12的长度方向(图3的Y方向)的下方侧的大致一半开口而形成开口部 26a0而且,在装置主体12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在开口部^a的上方侧形成有锁定机构收纳部观。该锁定机构收纳部28在与装置主体12的背面的交界线处形成有阶梯差。所述阶梯差与覆盖锁定机构收纳部观的电池罩22的厚壁部分相当。这样,在将电池罩22装配于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后,装置主体12的背面成为平滑的面(参考图2)。而且,锁定机构收纳部28在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图3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具有操作旋钮收纳部32。并且,在该锁定机构收纳部观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侧,朝向装置主体12的长度方向(图3的Y方向)的下方设有锁定销34、35。后述的锁定机构60的杆臂 61卡合于所述锁定销34、35。而且,在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的下方(图3的Y方向的下方)的左右端部切口形成有爪安装部36、37。电池罩22的爪40、41 (参考图4A等)钩挂固定于所述爪安装部36、 37。而且,在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的周围形成有薄壁的壁面30。后述的衬垫48(参考图4A等)抵接于该壁面30而维持电池室沈的防水性。图4A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22时的外观图。而且,图4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时的另一实施方式(后述)的外观图。如图4A所示,电池罩22具有将外侧罩22A和内侧罩22B层叠而成的一体结构。该电池罩22封闭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并且即使对于冲击力等也具有预定的强度,并且具有达到优异的防水规格水准的防水功能(例如IS/IEC中的IPX7等级)。图5A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侧罩22A时的外观图。而且,图5B是从内表面侧观察外侧罩时的另一实施方式(后述)的外观图。如图5A所示,外侧罩22A由合成树脂等(例如聚碳酸酯)的弹性材料构成,所述外侧罩22A在中央具有罩主体23。该外侧罩22A具有形成于长度方向(图5A的Y方向)的上方侧的臂引导件38和锁定机构60。该臂引导件38沿厚度方向(图5A的Z方向)立起设置。该臂引导件38引导作为杆部件的杆臂61沿宽度方向(图5A的X方向)移动。该杆臂61通过操作旋钮62的操作而沿宽度方向移动。而且,在罩主体23的长度方向(图5A的Y方向)的下方侧的左右端部形成有爪40、 41。所述爪40、41安装于所述的装置主体12的爪安装部36、37。进而,将所述爪40、41嵌入爪安装部36、37,且将锁定机构60锁定,由此,将外侧罩22A (电池罩22)装配于装置主体12。而且,在罩主体23的宽度方向(图5A的X方向)的左右端部,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有立起设置于厚度方向(图5A的Z方向)的内表面侧的侧面肋42、43。该侧面肋42、43 以沿着电池室26的开口部^a的侧方的壁面30的方式形成。图6A是将内侧罩22B层叠于外侧罩22A时的电池罩22的分解立体图。而且,图 6B是将内侧罩层叠于外侧罩的内表面时的电池罩的另一实施方式(后述)的分解立体图。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罩22B具有作为加强部件的加强板46,其由与外侧罩22A不同的材料构成;作为固定单元的胶带44,其设在所述加强板46的外侧罩 22k侧面;和作为密封部件的衬垫48,其设在加强板46的与胶带44侧相反的一侧。这样, 内侧罩22B通过胶带44而粘贴层叠于外侧罩22A。作为胶带44,采用例如双面胶带那样的矩形框状的弹性材料。该胶带44具有将外侧罩22A与加强板46粘结起来的作用和对冲击进行缓冲的作用。因此,对于胶带44要求粘结性和耐冲击性。而且,该胶带44为了防水而具有非浸水性。加强板46用于加强外侧罩22A的机械强度,因此由具有耐磨损性和耐冲击性的金属板(例如不锈钢)构成。该加强板46具有板主体50,其在中央具有开口 50a;罩部51,其形成于该板主体 50的长度方向(图6A的Y方向)的上方侧;左右一对突起56、57,它们向长度方向的下方侧突出;以及左右肋部53、54,它们形成于板主体50的宽度方向(图6A的X方向)的左右端部。这样,加强板46的板主体50加强外侧罩22A的罩主体23,而且加强板46的左右肋部5354加强外侧罩22A的侧面肋42、43。并且,加强板46的突起56、57加强外侧罩22A 的爪40、41。另外,加强板46的罩部51保护锁定机构60。该加强板46具有耐磨损性,因此即使合成树脂制的外侧罩22A的框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磨损了,也不会磨损到比加强板46靠内部的部分。因此,电池室沈不会露出,维持了电池室沈的内部的防水性。而且,该加强板46具有耐冲击性,因此即使因落下等而使得合成树脂制的外侧罩 22A破损,包括加强板46在内的内侧罩22B也不会破损。因此,电池室沈不会露出,维持了电池室沈的内部的防水性。而且,在加强板46的右肋部M的长度方向的上方端设有作为变形防止部件的变形防止配件58,该变形防止配件58以大致L字状向厚度方向(图6A的Z方向)的内表面侧突出。该变形防止配件58具有这样的作用防止锁定机构60的杆臂61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图6A的X方向的右端侧)向厚度方向(图6A的Z方向)的内表面侧变形。
衬垫48由具有非浸水性的橡胶或者合成树脂构成。该衬垫48形成为在中央具有矩形形状的开口 48a的矩形框状。另外,开口 48a的大小形成为与加强板46的开口 50a相同或者比该开口 50a大。该衬垫48通过未图示的胶带或者粘结剂粘贴于加强板46的一个面(与胶带44相反一侧的面)。这样,外侧罩22A —体地层叠于加强板46和衬垫48。 另外,通过将衬垫48以预定压力按压在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的周围的壁面30, 从而借助其反作用力维持电池室26的防水功能。而且,如上所述,在电池罩22的比外侧罩22A的爪40、41靠宽度方向的内侧,突出有内侧罩22B的加强板46的突起56、57。因此,所述突起56、57钩挂在电池室沈的开口部 26a的下端侧从而加强钩挂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载了利用胶带44粘贴和层叠来实现外侧罩22A和内侧罩22B的粘结的内容,但不限于此。例如,图4B示出了在外侧罩22k和内侧罩22B之间夹入有衬垫91(参考图6B)的、 电池罩22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观图。利用图4B、图5B和图6B说明该实施方式。在图5B中,在外侧罩22A的罩主体23的宽度方向(图5B的X方向)的左右端部, 沿长度方向连续地形成有立起设置于厚度方向(图5B的Z方向)的内表面侧的侧面肋42、 43。在该侧面肋42、43的长度方向的比两端稍稍靠中央处,在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分别形成有多个突起81、82。而且,在图6B中,在形成于加强板46的板状体50的宽度方向(图6B的X方向)的左右端部的左右肋部53、54,在长度方向的比两端稍稍靠中央处,在厚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形成有多个贯通孔83、84。另外,通过上述的突起81、82和贯通孔83、84构成固定单元。这样,通过使突起81、82与贯通孔83、84配合,也能够不必进行粘结而将外侧罩 22A与内侧罩22B形成为一体结构,所述突起81、82位于在该外侧罩22A的罩主体23的内表面侧立起设置的侧面肋42、43上,所述贯通孔83、84形成于加强板46的左右肋部53、54。 另外,贯通孔83、84并不特别需要贯通,只要构成为凹坑等与突起81、82配合的结构即可。而且,在图6B中,在外侧罩22A和内侧罩22B之间夹入有衬垫91,所述衬垫91与胶带44的大小大致相同。通过将衬垫91的厚度形成为比外侧罩22A与内侧罩22B之间的间隙稍厚,从而在夹入衬垫91后,利用衬垫的压力实现紧贴,也能够得到非浸水性。接着,简单地说明锁定机构60。锁定机构60是在将电池罩22配置于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时将该电池罩22按压锁定于装置主体12侧的机构。该锁定机构60具有作为杆部件的杆臂61,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于电池罩22 ; 作为操作单元的操作旋钮62,其用于操作该杆臂61 ;以及装置主体12的锁定销34、35 (参考图3)。杆臂61在电池罩22将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封闭时与装置主体12的锁定销 34,35卡合。图7是杆臂61、操作板63和操作旋钮62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这些部件的组装图。
在图7和图8中,杆臂61具有矩形框状的框体部65,其具有第一端部65a ;平板部66,其相对于所述框体部65向图7的下方(Z方向)具有阶梯差,且水平地延伸;以及第二端部67,其相对于所述平板部66向图中的上方(Z方向)具有微小的阶梯差,且水平地延伸。当使电池罩22封闭电池室沈时,杆臂61向图7的右方(X方向)移动,第一端部 65a和第二端部67与锁定销34、35卡合。在杆臂61的平板部66立起设置有操作销68。另一方面,在操作板63形成有贯通孔69。操作板63经由该贯通孔69安装于杆臂61的操作销68。另外,在操作板63,除了贯通孔69之外还形成有多个(图中为4个)贯通孔70。使用该贯通孔70安装操作旋钮62。而且,该杆臂61被保持成能够相对于电池罩22沿宽度方向(图5A和图6A的X方向)移动。但是,杆臂61不相对于电池罩22沿厚度方向(图5A的Z方向)移动。通过使安装于操作板63的操作旋钮62转动而使该杆臂61沿长度方向移动。图9是从内表面侧观察电池罩22时的俯视图。在图9中,当对操作旋钮62向箭头B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杆臂61向箭头C方向移动。由此,杆臂61的第一端部6 和第二端部67与锁定销34、35 (参考图3)卡合。图IOA和图IOB是示出杆臂61的动作状态的图。图IOA示出了杆臂61相对于锁定销34、35 (参考图3)的锁定解除状态,图IOB示出了杆臂61相对于锁定销34、35的锁定状态。如图IOA所示,在杆臂61的锁定解除状态下,杆臂61与锁定销34、35不卡合。S卩,在该状态下,杆臂61的第一端部6 和第二端部67与锁定销34、35形成为在长度方向(X方向)分离开的位置关系。接着,如图IOB所示,当对操作旋钮62进行转动操作时,经由操作板63和操作销 68使杆臂61沿长度方向(箭头C方向)移动。另外,该操作实际上是以如下方式进行的以利用电池罩22覆盖电池室沈的开口部的方式定位,在该状态下将操作旋钮62收纳于图3的操作旋钮收纳部32。这样,杆臂61沿长度方向(X方向)移动,其第一端部65a的上表面和第二端部67 的上表面(图IOA的A面、A'面)进入锁定销34、35的下侧(Z方向)而卡合。由此,杆臂61 和锁定销;34、35成为锁定状态。通过该卡合,图4A所示的电池罩22封闭电池室沈的开口部沈^另外,第一端部 65a的末端和第二端部67的末端可以形成为锥形面,以便容易与锁定销34、35卡合。而且,第一端部65a的上表面和第二端部67的上表面(图IOA的A面、A'面)位于比锁定销34、35的最下面稍靠上方(图IOA的Z方向)的位置。由此,在第一端部6 和第二端部67与锁定销34、35卡合的状态下,杆臂61稍向下方(图IOA的Z方向)移动。通过该杆臂61向下方(图IOA的Z方向)的移动,电池罩22被向装置主体12侧按压。由此,衬垫48被按压在电池室沈的周围的壁面30从而维持防水性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锁定销34、35采用截面为圆形的金属棒,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截面为三角形或椭圆形。由此,当杆臂61与锁定销34、35卡合时,杆臂61 容易借助锁定销34、35的角部而向下方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转动电池罩22的中央的操作旋钮62,使杆臂61沿长度方向移动,从而使该杆臂61与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的左右端的两个锁定销34、35卡合。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杆臂61并不固定于装置主体12和电池罩22而是形成为能够移动。由此,即使误使装置主体12落下等,冲击也不会直接传递到杆臂61。因此,杆臂61不变形而保持锁定状态。这样,由于电池罩22不会脱离,因此维持了电池室沈的防水功能。而且,在操作操作旋钮62而使杆臂61移动、杆臂61卡合于装置主体12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侧的两个锁定销34、35的状态下,杆臂61的端部(第二端部67)被变形防止配件 58覆盖,所述变形防止配件58形成于加强板46。由此,即使是经过长期的使用,也能够防止杆臂61的第二端部67变形(例如向装置主体12侧的弯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变形防止配件58覆盖杆臂61的一端侧(第二端部 6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同样的配件覆盖杆臂61的两端侧。而且,为了将电池罩22装配到装置主体12,利用电池罩22封闭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使该电池罩22向长度方向(图3的Y方向)的下方滑动。这样,在将电池罩22的爪 40,41嵌入爪安装部36、37后,操作操作旋钮62。由此,电池罩22封闭并锁定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另外,与此同时,将加强板46的突起56、57也嵌入开口部26a的壁面30,因此加强了电池罩22的装配强度。而且,装置主体12由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构成,电池罩22的衬垫48抵接并按压于电池室沈的周围的壁面30,因此,借助衬垫48的反作用力利用电池罩22无间隙地堵塞开口部^a。根据本实施方式,电池罩22具有将内侧罩22B和外侧罩22A层叠而成的一体结构,内侧罩22B具有隔着胶带44层叠于外侧罩22A的加强板46和衬垫48,因此便携终端装置10能够具备耐冲击性。而且,仅通过将电池罩22装配并锁定在电池室沈的开口部^a,就能够将电池罩 22的衬垫48按压在电池室沈的周围的壁面30而无间隙地将电池室沈的开口部26a堵塞,因此能够维持电池室沈的防水性。
权利要求
1.一种便携终端装置,所述便携终端装置具有堵塞电池室的开口部的电池罩,所述电池室形成于装置主体,用于收纳电池,所述便携终端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罩具有将外侧罩和内侧罩层叠而成的一体结构,所述内侧罩具有密封部件和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由与所述外侧罩不同的材料构成,并且所述加强部件隔着固定单元层叠于所述外侧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由金属板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由粘结部件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单元由突起和与该突起配合的配合部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粘结剂由非浸水性的双面胶带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罩和所述内侧罩之间具有非浸水性的衬垫。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由非浸水性的衬垫构成。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便携终端装置,即使是在装置主体受到冲击力的情况下也能防止电池罩的破损,并且具备优异的防水功能。便携终端装置(10)具有堵塞电池室(26)的开口部(26a)的电池罩(22),所述电池室(26)形成于装置主体(12),其中,电池罩(22)具有将外侧罩(22A)和内侧罩(22B)层叠而成的一体结构,内侧罩(22B)具有加强板(46)和衬垫(48),所述加强板(46)由与外侧罩(22A)不同的材料构成并且隔着胶带(44)层叠于外侧罩(22A)。
文档编号H01M2/10GK102598352SQ20108005054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小幡隆雄 申请人:富士通先端科技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