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包括其的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0049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包括其的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用于机动车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的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设计为用于起动机中的双接触类型的精密电磁接触器。
背景技术
包括双接触电磁接触器的起动机在现有技术中是已知的。根据现有技术的这种起动机Ia(包括接触器IOa)在下面参考图1而被描述。接触器IOa包括壳体104,柱塞芯100在该壳体中以平移方式运动,该柱塞芯的前端101设置有指状件1010。柱塞芯100的后端促动两个移动接触板CMl和CM2,其设计为在接触端子C11、C12和C21、C22之间建立电流接触。芯复位弹簧103被布置在壳体和柱塞芯100的前端101之间且施加回复力,该力抵抗柱塞芯朝向后方的平移运动。接触器IOa还包括两个绕组,Lffl和La,其具有公共端。绕组Lm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电块件(electrical maSS)M(通常为车辆的底盘)。绕组La的另一端被连接至端子C12、 C22和电刷Bi。两个绕组1^和La的公共端经由车辆的启动触点13(或以类似方式作用的任意元件)而被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B+”)。端子Cll被直接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B+。端子C21通过限流电阻RD而被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起动机Ia包括电马达11。该马达11通常包括电枢或转子110(绕组U)和感应器或定子114 (其可包括永久磁体)。电枢110通常经由集电环115和两个电刷Bl和B2而被通电,该集电环被布置在马达11的后部,指定为正的电刷Bl被连接至端子C12、C22,指定为负的电刷B2被连接至块件M。起动机被布置在马达11的前方,所述起动机这里包括起动机齿轮单元113、自由轮112、啮合弹簧115和皮带轮(无附图标记),拨叉15被接合在该皮带轮中。螺旋斜轨111 也被设置在马达11的前方。接触器IOa和马达11通过绕旋转轴线Δ 1运动的拨叉15机械联接。如图1所示,该拨叉15的上端被指状件1010支撑。拨叉15的下端被机械地联接在接合弹簧115的后部处、起动机皮带轮的区域中,该弹簧自身被布置在该下端和自由轮112 之间。当车辆驾驶员促动启动触点13时,电流则在接触器10的绕组Lm和La中流动,绕组La通过马达11连接至块件Μ。电磁力然后在接触器IOa中产生,该电磁力导致芯100被吸引至后方(箭头f\)。弹簧103被压缩且施加反作用回复力。柱塞芯100驱动拨叉15绕轴线Δ 1旋转且该拨叉的下端由此驱动弹簧单元115、自由轮112和齿轮113向前(箭头当接触器IOa的柱塞芯100到达其行程的中间点时,移动接触板CMl短路接触端子Cll和C12(闭合位置),接触端子C21和C22自己保持不被短路(断开位置)。处于闭合位置中的接触端子Cll和C12通过限流电阻RD连接正电刷Bl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B+ 且给马达11通电,电路通过负电刷B2而被再次闭合。马达11的电枢110(转子)开始以降低的功率(也就是说以降低的速度和扭矩)绕其旋转轴线Δ2转动,这是因为电流受到电阻RD的限制,其还导致齿轮113的旋转。通过平移(箭头f2)和旋转R双重运动,齿轮 113接近热力发动机的带齿冠状件14。更准确地,然后可发生两种情况1)在平移运动(箭头f2)中,齿轮113直接啮合冠状件14,且柱塞芯100将持续其平移运动直至其到达其行程的末端。2)齿轮113的齿抵靠冠状件14的齿,其还倾向于阻止柱塞芯100的行进。起动机弹簧115允许柱塞芯100继续其行进,因为该弹簧115被压缩,皮带轮能在轴上滑动。齿轮 113被马达11以降低的速度驱动,这防止由于所谓的“碾磨”作用对齿轮113的和冠状件14 的齿的损坏。由于其旋转和平移运动,齿轮113完成与冠状件14的啮合且柱塞芯100继续其平移运动直至其到达其行程的末端。当接触器IOa的柱塞芯100已经到达其行程的末端时,移动接触板CM2短路接触端子C21和C22(闭合位置),接触端子Cll和C12保持处于闭合位置中。处于闭合位置中的接触端子C21和C22将正电刷Bl直接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B+。马达11然后被供应全功率且转动热力发动机用于起动操作。在以上情况中,拉入式绕组(pull-in winding) La被短路,因为在两个绕组La、Lm 的公共端之间没有电势差,且触点C21-C22 二者被连接至电池12的正极端子。移动接触板 CMl和CM2通过保持绕组Lm而被保持处于闭合位置中,该绕组作用于柱塞芯100和芯复位弹簧103上。当驾驶员通过断开启动触点13而断开起动电路时,已经产生于接触器IOa中的电磁力停止,保持绕组Lm不再被通电。柱塞芯100被弹簧103返回至其闲置位置且电池12和马达11之间的电连接被断开。不再被通电的马达11停止转动齿轮113。而且,由于柱塞芯 100返回至其初始位置(朝向后方),其作用于拨叉15,该拨叉将齿轮113从冠状件14脱
1 O另一方面,如果驾驶员保持启动触点13处于闭合位置超过所需时间,车辆的热力发动机开始运行,齿轮113且由此马达11的电枢110因此受到非常高的旋转速度(典型地, 在以3000rpm旋转的热力发动机的情况下,齿轮的旋转速度将到达25000rpm,“冠状件-马达”之间的减速比通常在8 1和16 1之间的范围)。为了防止马达11的离心力,由此必须将起动机轴从齿轮113分离。这就是赋予自由轮112的作用。在图1的接触器IOa中,触点C11-C12的闭合在触点C21-C22的闭合之前允许马达 11以上述两种不同操作模式运行,其由不同配衡(taring)的接触弹簧PI、P2和P3引入。该现有技术方案总体上是令人满意的。但是,希望提出改进,其能在上述类型的起动机的设计方面提供额外的自由度,特别是在启动操作过程中触点的闭合之间的区间的控制方面。

发明内容
根据第一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热力发动机起动机的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包括柱塞芯、称为拉入式绕组的第一绕组、称为保持绕组的第二绕组、移动接触板以及第一、 第二和第三触点,该接触器具有三个操作状态触点之间没有电接触的第一状态,第一和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二状态,和第一、第二及第三触点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三状态。
4
根据本发明,该接触器还包括可电控微促动器以依赖于施加至其的电流而允许和阻止第二和第三状态之间的转换,所述转换由于微促动器被电激励时产生的抵抗移动接触板的推力的力而被微促动器阻止。有利地,可电控微促动器的存在允许接触器的第二操作状态和第三操作状态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调节。由此可以更好地调整起动机的控制定序(sequencing)和容易地将该定序适用于起动机的各种应用。 根据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可电控微促动器是微螺线管。根据一个特定特征,微螺线管包括镫型触点,优选地由铜制造,以及包括具有电线图和移动电磁芯的单元,该单元被布置在镫型触点的两个爪之间。根据另一特征,镫型触点被设计为在接触器的第二和第三操作状态期间辅助电力传输通过接触器。根据本发明的又一特定特征,上述单元还包括容器,该容器属于微螺线管的电磁回路且形成用于电线图的壳体。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定实施例,包封电线圈的容器与接触器的壁一体地连接且镫型触点与移动芯一体地连接。根据另一特定特征,微螺线管还包括导电编织件,优选地由铜制造,具有连接至镫型触点的第一端和连接至第二触点的第二端。根据又一特定特征,移动接触板和镫型触点在接触器的第二和第三操作状态期间能形成接触。根据又一特定特征,镫型触点和第三触点在接触器的第三操作状态期间能形成接触。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其装备有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电子控制装置。根据本发明,用在该起动机中的电磁接触器是上面简述的一个。根据本发明的起动机特别适用于装备有自动“停止/起动”或“停&走”功能的热力发动机的机动车中。


本发明将参考附图通过特定实施例而被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根据现有技术的双接触接触器的起动机;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双接触接触器的起动机的特定实施例;图3AJB和3C示意性地示出了图2中的起动机的双接触装置的断开/闭合的各个状态和给起动机的电马达供电的电力电路的相应状态;图4A和4B是用在根据本发明的起动机中的双接触接触器的特定实施例的横截面视图;图5是用于图4A和4B中的接触器的微螺线管的特定实施例的透视分解图;图6A、6C和6B示出了图5中的微螺线管的工作/闲置状态;图7是包括在根据本发明的起动机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的特定实施例的框图;图8A、8B和8C示出了与图7中的电子控制装置的操作相关的电压和电流曲线。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图2-8,现在将描述具有根据本发明的双接触接触器的起动机的特定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起动机的总体构造重复关于图1所述的基本构造,也就是说本身根据现有技术的总体构造。与此相比较,本发明具有额外优点,因为其不需要大的修改且保持与汽车工业中当前使用的技术兼容。而且在下文中,与图1通用的部件,或至少起到类似作用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且仅在必须的地方和时间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具有电磁控制的起动机(附图标记为1)包括三个主要部件,即接触器(附图标记为10,具有其柱塞芯100)、马达11和由拨叉15形成的机械联接件。但是,根据本发明,接触器10具有特定双接触特征,其将在后文描述。而且,电子控制装置ECC被提供用于操作接触器10。如上面已参考图1对于现有技术的起动机Ia的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起动机1的各个部件由电池12提供电力。在起动机1中,电池12除了给绕组La、Lffl和L3外还给电子控制装置ECC供电。如图2所示,接触器10包括双接触装置10dc,其与根据图1中的现有技术的双接触装置非常不同。双接触装置IOdc主要包括移动接触板CM、微螺线管MS形式的可电控微促动器、和三个触点PC+、PCl和PC2。移动接触板CM被柱塞芯100的后部以平移的方式促动且被设计为在触点PC+和微螺线管MS的移动电磁芯匪之间建立电流接触。微螺线管MS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以便于理解双接触装置IOdc的操作。在该示例性视图中,认为移动芯匪由例如软铁构造,以使得其具有电磁性质和导电性。实际上, 如下面参考图5和图6A-6C关于特定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微螺线管MS包括镫型触点,例如由铜制造,用于使电力传输至起动机1。再次参考图2,移动芯匪通过导电编织件TS而被电连接至触点PCl。该编织件TS 优选地由铜制造。微螺线管MS包括电线图B0,其一端连接至绕组La和Lm的公共端,该公共端连接至电池12的端子B+。线圈BO的另一端连接至电子控制装置ECC的连接端子(无附图标记)。触点PC+被连接至电池12的端子B+。触点PCl通过限流电阻RD而被连接至电子控制装置ECC的连接端子(无附图标记)和电刷Bi。就触点PC2而言,其被直接连接至电刷Bi。一旦启动触点13被闭合,电子控制装置ECC经由连接至电池12的端子B+的连接件20而被供应电力。电子控制装置ECC还通过连接件21而被连接至绕组La,且通过允许绕组La的除了连接至绕组La和Lm的公共端外的那一端连接至块件M来控制绕组La的激励。双接触装置IOdc的操作现在参考图3A-3C进行详细描述,该附图是故意简化的示意性视图以便于读者的理解。在图3A中,双接触装置IOdc被示出处于断开状态(后文称为“状态0V”)。该状态对应于启动触点13的非激活。在双接触装置IOdc的该断开状态中,电马达11被通电,连接至电池12的端子B+的触点PC+和触点PC1、PC2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之间没有建立电连接。移动接触板CM被芯复位弹簧103(图幻保持在其闲置状态中。微螺线管MS没有被激励且移动芯匪也处于其闲置状态。在图;3B中,双接触装置IOdc被示出处于第一闭合状态,即处于“第一闭合接触”状态,后文称为“状态1CF”,其对应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触点C11-C12的闭合状态。在该状态ICF中,启动触点13已被闭合且被保持闭合。移动接触板CM被柱塞芯 100以平移的方式推动且确保触点PC+和移动芯匪之间的电接触。移动芯匪通过编织件 TS而被连接至触点PCl,触点PC+和触点PCl之间的电接触由此被确保。微螺线管MS的线圈BO这里被激励且芯NM施加力f3,该力抵抗移动接触板CM的推力,如图;3B所示,其中板 CM被示出为稍微歪斜。线圈BO的激励由此抑制移动芯匪的平移运动且触点PC+和PC2之间的电路保持断开。电连接仅被建立于触点PC+和触点PCl之间且电马达11通过限流电阻RD而被以降低的功率供电。在图3C中,双接触装置IOdc被示出为处于第二闭合状态中,即处于“第二闭合接触”状态中,后文称为“状态2CF”,其对应于图1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触点C21-C22的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中,启动触点13总是闭合。线圈BO的激励已被中断且被板CM推动的移动芯匪由此与触点PC2接触。电连接则建立于触点PC+与触点PCl和PC2之间。触点PC2 被直接连接至电马达11,而该电马达被以全功率供电。根据本发明的双接触装置IOdc的设计允许调节状态ICF和状态2CF之间的间隔, 从第一状态至第二状态的变化通过微螺线管MS的断电而被控制,该微螺线管自身受到电子控制装置ECC的控制。根据本发明的接触器10的特定实施例在图4A和4B中被示出为处于参考图3A和 3C描述的断开状态OV和第二闭合接触状态2CF中。接触器10在图4A和4B中以纵向截面示出,以示出微螺线管MS在该接触器中的位置。图4A和4B中示出双接触装置IOdc的各个功能部件,除了触点PC1。现在将参考图5、6A、6B和6C详细描述微螺线管MS。 如图5所示,微螺线管MS除了线圈BO和移动芯匪之外还包括形成线圈壳体且属于电磁回路的容器AN、由铜制造的用于传输电力的镫型触点ET和复位弹簧RE。容器AN包括内壳体(在图4A和4B中可视),线圈BO被容纳在其中。容纳线圈BO 的容器AN,以及弹簧RE,被插入移动芯匪中,且该单元被布置在镫型触点ET的上和下爪之间。由铜制造的编织件TS的一端被固定至该镫型触点ET,该编织件的另一端被连接至触点 PCl。通过在镫型触点ET的爪之间挤压移动芯匪的这种装配使得微螺线管MS的所有部分能被机械地保持在一起。如图6A、6B和6C所示,双接触装置IOdc中的微螺线管MS的装配和机械定位经由容器AN而被确保,该容器与装置IOdc的壁一体地连接。图6A示出了当双接触装置IOdc处于状态OV时微螺线管MS的状态。在该状态OV 中,弹簧RE确保了作用到镫型触点ET上的推力Ρκ,且由此该镫型触点和移动芯匪被向下推动,没有与移动板MC和触点PC2的电接触。图6Β示出了当双接触装置IOdc处于状态ICF中时微螺线管MS的状态。在该状态ICF中,线圈BO被激励,且施加至移动芯匪和镫型触点ET的力f3增强弹簧RE的推力 Pe且抵消移动芯匪和镫型触点ET在移动板CM作用下的位移。芯匪和镫型触点ET保持处于下部位置,仅在移动板MC和芯卡单元(core-clamp unit) NM-ET之间确保电接触,通过编织件TS电连接至触点PCl。图6C示出了当双接触装置IOdc处于状态2CF时微螺线管MS的状态。在状态2CF 中,线圈BO不再被激励。弹簧RE的推力Pk不足以抵消芯NM和镫型触点ET在移动板MC作用下的位移。芯匪和镫型触点ET进入上部位置且电接触则被在移动板MC与触点PCl和 PC2之间通过芯卡单元NM-ET和编织件TS得到确保。电子控制装置ECC现在将参考图7、8A、8B和8C进行详细描述。考虑到用在装置ECC中的适当数目的电子部件,应注意该装置可被布置在接触器帽10中。此外,应注意,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装置ECC可被实施为ASIC的形式。如图7所示,该特定实施例中的电子控制装置ECC是模拟型电路。装置ECC主要包括三个晶体管Tl、T2和T3,两个稳压电路CZl和CZ2,三个时间常数电路RC1、RC2和RC3, 以及换向锁定电路SL。晶体管T1、T2和Τ3这里为MOSFET型。晶体管Tl和Τ3分别控制拉入式绕组La和线圈BO的激励。晶体管Tl的漏极被连接至绕组La的除了被连接至绕组La和Lm的公共端外的端部。晶体管Tl的源极被连接至块件Μ。晶体管Τ3的漏极被连接至线圈BO的除了被连接至绕组La和Lm的公共端之外的端部。晶体管Τ3的源极被连接至块件Μ。晶体管Τ2 (如将更简洁地出现在本说明的后续部分中)被设计为通过在绕组La的激励被结束后连接晶体管Tl的栅极至块件M而强制晶体管Tl断开。晶体管Τ2包括分别连接至晶体管Tl的栅极和块件M的源极和漏极。稳压电路CZl和CZ2是具有齐纳二极管(Zener diode)的传统电路。电路CZl由电阻R6和齐纳二极管Zl形成且提供稳定电压Ul。电压Ul被基于电压UAre(其可在启动触点13被闭合后在装置ECC上可获得)产生。启动触点13被闭合后, 电压Uapc由此对应于电池12的电压Ub。电路CZ2由电阻R7和齐纳二极管Z2形成且提供稳定电压U2。电压U2是基于电 SUra (其在双接触装置IOdc的状态ICF中在触点PCl上可获得)产生。当电压Ub可在触点PCl上获得时电压Upci由此对应于电压Ubo稳压电路CZl提供电压Ul给电路RCl和RC2。稳压电路CZ2提供电压U2给电路 RC3 禾口 SL。电路RCl是积分型电路RC且包括与电容Cl串联的两个电阻Rl和R2。电压Ul被供应至电阻Rl的第一端子,其第二端子被连接至电容Cl的第一端子。电容Cl的第二端子被连接至电阻R2的第一端子,其第二端子被连接至块件M。电阻Rl的端子和电容Cl的端子之间的连接点被连接至晶体管Tl的控制栅极。电路RC2是差分型电路RC且包括与电阻R5串联的电容C3。电压Ul被施加至电容C3的第一端子。电容C3的第二端子被连接至电阻R5的第一端子,其第二端子被连接至块件M。电容C3的端子和电阻R5的端子之间的连接点被连接至晶体管T3的控制栅极。
电路RC3是标准积分电路RC且包括与电容C2串联的电阻R3。电压U2被施加至电阻R3的第一端子。电阻R3的第二端子被连接至电容C2的第一端子,其第二端子被连接至块件M。电阻R3的端子和电容C2的端子之间的连接点被连接至晶体管T2的控制栅极。换向锁定电路SL包括与电阻R4串联的换向二极管D1。电压U2被施加至二极管 Dl的阳极,其阴极被连接至电阻R4的第一端。电阻R4的第二端被连接至晶体管Tl的栅极。装置ECC的操作现在将参考图8A、8B和8C的曲线进行描述。图8A、8B和8C中的曲线的时间t0对应于启动触点13的闭合。在时间t0处,电压Uapc被施加至稳压电路CZl,该稳压电路施加稳压电压Ul至电路 RCl 禾口 RC2。电路RC2的电容C3在时间t0处被放电,电压Ul出现在从断开状态变为闭合状态的晶体管T3的栅极上。如图8C所示,电流Ims然后建立于微螺线管MS的线圈BO中且激励该线圈。力f3则被施加至微螺线管MS的移动芯匪。电路RCl的电容Cl在时间t0处被放电,等于Ul. (R2/(R1+R2))的电压出现在晶体管Tl的栅极上。应注意,晶体管T2然后处于断开状态,没有电压被施加至其栅极。由于其栅极电压随着电容Cl的负载而增加,晶体管Tl逐渐地从断开状态转换为闭合状态。然后被相反地极化的二极管Dl防止电流通过电路SL传输至块件M,块件的电流将扰乱电容 Cl的负载。如图8B所示,电流Ia被逐渐地建立于拉入式绕组La中,该电流Ia的增加速度基本上由电路RCl的时间常数(R1+R2).C1确定。绕组La的通过电流Ia的激励导致接触器10的移动芯100的位移且双接触装置 IOdc在时间tl处转换至状态1CF。双接触装置IOdc至状态ICF的转换导致电压Upci出现在触点PCl上,如图8A所示。在时间11处,电压Upci给稳压电路CZ2供电,该电路则提供稳定电压U2至换向锁定电路SL,以及至电路RC3。通过电路SL,电压U2导致晶体管Tl的栅极的区域的电势增加至约等于U2_0. 6V 的值,该量是由于二极管Dl导致的电压降。晶体管Tl的栅极上的该电势增加将晶体管Tl 锁定在闭合状态中且由此防止可能的转换反弹。在时间tl处,晶体管T2保持处于断开状态而不管电压U2的出现,这是因为电路 RC3施加的时间常数R3. C2。仍在时间tl处,马达11通过电压Upci而被通电且开始以降低的速度旋转。这伴随着电压Ub的降低和后续地电压Upci的降低,如图8A所示,这是由于电力被供应至马达11。 由于马达11而导致的电压Ub的降低还产生了电流Ia和Ims的弱化,如图8B和8C所示,但是其幅值保持足够以保持线圈BO和绕组La的正确激励。在时间t0处基于电压Ul开始的电容C3的负载以时间常数R5. C5继续。在时间 t2处,如图8A-8C所示,电容C3的充电电压达到这样的值,即晶体管T3的栅极上的电压不再足以保持电流通过该晶体管。晶体管T3则转换至断开状态且中断线圈BO中的电流Ims, 如图8C所示。在时间t2处线圈BO中的电流Ims的中断导致双接触装置IOdc从状态ICF转换至状态2CF。在状态2CF,双接触装置IOdc的触点PC2被供应电压Ure2 (其大致等于Ura和Ub)。电压Ure2则以全功率供应马达11,起动机齿轮113在该阶段与热力发动机的带齿冠状件14啮合。仍在时间t2处,如图8A-8C所示,由马达11引起的电力供应导致电压Ub = Upci = Upc2降低和拉入式绕组La中的电流Ia弱化,但是其幅值保持足够以保持绕组La的正确激励。如图8B所示,电流Ia被保持在拉入式绕组La中直至时间t3。拉入式绕组La在等于t3-t2的期间的激励的保持使得可以保证安全以避免起动机齿轮113的可能的返回。拉入式绕组La的激励保持至时间t3,这可在时间t2后持续数毫秒至数十毫秒,这依赖于本发明的应用。时间t3由电路RC3的时间常数R3. C2确定。在时间t3处,电容C2的充电电压已达到足够的值来控制电流通过晶体管T2。晶体管T2转换至闭合状态且连接晶体管Tl的栅极至块件M。晶体管Tl则从闭合状态转换至断开状态且中断绕组La中的电流Ia。在时间t3后,起动机齿轮113与带齿冠状件14的啮合的保持得到确保,这是因为保持绕组Lm的激励,只要启动触点13保持闭合该激励就继续。根据本发明,通过调节电路RC2的时间常数R5. C3,可以容易地调整马达11的降低的速度和其全速度之间的时间间隔TEMP = t2-tl。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热力发动机起动机的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包括柱塞芯(100)、称为拉入式绕组的第一绕组(La)、称为保持绕组的第二绕组(Lm)、移动接触板(CM)以及第一、第二和第三触点(PC+、PCl和PC2),所述接触器具有三个操作状态所述触点(PC+、PCI、PC2)之间没有电接触的第一状态(OV),所述第一和第二触点(PC+、PC1)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二状态(ICF),和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触点(PC+、PCl、Pa)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三状态OCF), 其特征在于,该双接触电磁接触器还包括可电控微促动器(MQ以依赖于施加至其的电流 (Iffls)允许和阻止所述第二操作状态(ICF)和第三操作状态OCF)之间的转换,所述转换通过由于所述微促动器(MS)被电激励时产生的抵抗所述移动接触板(CM)的推力的力(f3)而被所述微促动器阻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电控微促动器是微螺线管(MS)。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螺线管(MS)包括镫型触点(ET), 优选由铜制造所述微螺线管(MS),还包括具有电线图(BO)和移动电磁芯(NM)的单元,所述单元被布置在所述镫型触点(ET)的两个爪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镫型触点(ET)被设计为在接触器的所述第二操作状态(ICF)和第三操作状态OCF)期间辅助电力传输通过所述接触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元还包括容器(AN),该容器属于微螺线管(MS)的电磁回路且形成用于所述电线圈(BO)的壳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容纳所述电线圈(BO)的所述容器(AN)与所述接触器的壁一体地连接,且所述镫型触点(ET)与所述移动芯(NM) —体地连接。
7.如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螺线管(MS)还包括导电编织件(TS),优选地由铜制造,该导电编织件具有连接至所述镫型触点(ET)的第一端和连接至所述第二触点(PCl)的第二端。
8.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接触板(CM)和所述镫型触点(ET)在所述接触器的所述第二操作状态(ICF)和第三操作状态OCF)期间能形成接触。
9.如权利要求3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镫型触点(ET)和所述第三触点(PC》在所述接触器的所述第三操作状态OCF)期间能形成接触。
10.一种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该起动机装备有双接触电磁接触器(1)和电子控制装置(ECC),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接触器按照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双接触电磁接触器和包括其的用于热力发动机的起动机。根据本发明的触点包括柱塞芯(100)、拉入式绕组(La)、保持绕组(Lm)、移动接触板(CM)和三个触点(PC+,PC1)。该接触器具有三个状态触点之间没有电接触的第一状态;第一和第二触点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二状态和第一、第二及第三触点之间具有电接触的第三状态。根据本发明,该接触器还包括可电控微促动器(MS)以依赖于施加至其的电流来允许或阻止第二和第三操作状态之间的转换,所述转换通过由于微促动器被电激励时产生的抵抗所述移动接触板的推力的力而被微促动器阻止。优选地,该微促动器是微螺线管。
文档编号H01H50/44GK102270548SQ20111011750
公开日2011年12月7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7日
发明者斯蒂芬妮.普莱迪奥 申请人:法雷奥电机设备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