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1580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端子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ー种端子接头。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公开第2006-100233号中公开了ー种传统的端子接头。该端子接头包括能够接纳配合端子接头的突片的盒状主体部和布置在主体部中用于连接至插入到主体部中的突片的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该主体部包括沿弾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方向与弾性接触件面对的基部。基部除了在形成在其前端部中的通孔处以外沿长度方向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此外,弾性接触件以悬臂方式从其后端向前倾斜向上延伸。弾性接触件弯曲以形成大致U形的支撑部。该支撑部与基部的上表面接触。弾性接触件能够将支撑部作为支撑点而弹性变形。这里,当突片插入到主体部中时,弹性接触件与突片接触并且将支撑部作为支撑点而朝向基部弹性变形。在上述端子接头的情况下,支撑部和基部沿高度方向井置,其中高度方向是弹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方向,并且将这两个部分的厚度加入到主体部的高度中。因此,难以减少主体部的高度。另ー方面,如果减少弾性接触件的高度,也能够减少主体部的高度。然而, 这可能导致不能保证用于弾性接触件的足够的变形空间的情況。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保证用于弾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的同时实现端子接头的小型化。根据本发明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而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題。根据本发明的,提供ー种端子接头,所述端子接头由导电板材制成,包括(具体地大致为盒状或管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能够至少部分地接纳配合端子接头的突片; 以及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所述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布置在主体部中或主体部处以用于连接到至少部分地插入到主体部中的突片;其中弾性接触件包括用于在主体部中或主体部上弹性变形的支撑部;主体部包括沿弾性接触件的弹性变形方向与弾性接触件面对的基部;基部包括形成在基部的厚度范围内的凹部;并且支撑部与凹部的底面接触。由于基部包括形成在其厚度范围内的凹部并且弹性接触件的支撑部与凹部的底面接触,所以在保证用于弾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的同吋,通过凹部的深度而减少主体部的尺寸。因此,在保证用于弾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的同吋,能够实现端子接头的小型化。根据具体实施方式
,支撑部在被预加载时与凹部的底面接触。由于支撑部在被预加载时与凹部的底面接触,所以稳固地保持支撑部与基部的接触状态。具体地,弾性接触件包括从主体部的后端侧沿着基部大致笔直延伸至支撑部的平直部。
由于弹性接触件包括从主体部的后端侧沿着基部大致笔直延伸至支撑部的平直部,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该部分而无需弯曲。更具体地,弹性接触件包括从主体部的一部分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的平直部; 连接至该平直部的前端的支撑部;以及弹性主体,所述弹性主体从支撑部向前大致倾斜向内延伸,并且所述弹性主体特别在其前端部向前稍微向下倾斜。更具体地,凹部沿前后方向形成在从大致对应于弹性主体的中间部的位置到大致对应于平直部的后端部的位置的范围内,且/或沿宽度方向形成在大致在主体部的基部的整个宽度上的范围内。更具体地,主体部的基部在大致面对弹性主体的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通孔或凹进。更具体地,在基部的内表面中形成与所述通孔连通的退避槽,其中当弹性接触件过度弹性变形时,弹性主体的前端部具体地还能够至少部分地进入该退避槽。更具体地,退避槽形成为朝向所述通孔逐渐增加其深度。更具体地,弹性主体和平直部与凹部的底面分离。更具体地,凹部的深度大致等于支撑部的突出距离。更具体地,主体部包括顶部,所述顶部具有连接至主体部的一个侧部的第一顶板和连接至主体部的另一个侧部的第二顶板。更具体地,第一顶板包括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一顶板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一顶板;且/或第二顶板包括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二顶板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二顶板。更具体地,前第二顶板弯曲为向内突出,从而形成接纳部。更具体地,后第二顶板包括连接至所述另一个侧部的联接部和/或连接至顶板的后边缘的延伸部,其中联接部具体地布置在后第一顶板的前面。更具体地,联接部在后第一顶板正前面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通过阅读下面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和附图将会更加明白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应该理解尽管独立地描述实施方式,但所述实施方式的单个特征可以组合成另外的实施方式。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连接至配合端子接头的状态的必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2是显示在连接至配合端子接头之前的状态的必要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3是端子接头的前视图,图4是端子接头的平面图,图5是端子接头的侧视图,图6是沿图5的A-A的截面图,以及图7是端子接头的展开图。附图标记表10...端子接头11...主体部
12...弾性接触件
18...基部
39...平直部
40...支撑部
46...凹部
60...配合端子接头
61.. 突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一个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參照图1至7描述本发明的ー个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10通过对冲压或切割成在图7中示出的展开形状的导电(具体地是金属)板材施加弯曲、折叠和/或模压处理等等而整体或一体形成。端子接头10能够连接至配合端子接头60。如图4和5所示,端子接头10包括具体地大致成盒或管、特别是大致为矩形或多边形管的形式的主体部11 ;可弹性变形地布置在主体部11中或主体部11处的弹性接触件12 ;以及位于主体部11后面并且与主体部11连续的导线连接部(具体地包括至少ー个筒部1 。筒部13包括用于被压接或弯曲或折叠并连接至在未图示导线(具体地在其端部)暴露的芯线的导线筒14,和/或用于被压接或弯曲或折叠并连接至导线(具体地在其端部)处的绝缘覆层的绝缘筒15。导线筒14具体地由ー个或多个、具体地为ー对的导线筒件16組成,或者包括ー个或多个、具体地为ー对的导线筒件16,从而具体地大致从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侧至少部分地卷绕芯线。两个导线筒件16具体地布置在沿前后方向相同的位置。此外,绝缘筒15由ー个或多个、具体地为ー对的绝缘筒件17組成或者包括一个或多个、具体地为ー对的绝缘筒件17,从而具体地大致从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侧至少部分地卷绕绝缘覆层。两个绝缘筒件17具体地沿前后方向相互移位。如图3所示,主体部11由以下部分組成或者包括以下部分基部18,从基部18 (具体地从其大致相对的宽度方向末端)突出或竖立的一对侧部19,以及大致面对基部18的顶部20。基部18在端子接头10的整个长度上大致水平地延伸,并且具体地由导线连接部 (具体地筒部1 共享。在主体部11的前表面处或主体部11的前表面附近具体地通过弯曲基部18的前端部而形成封闭部21。在主体部11的前表面处的封闭部21的上方形成突片插入口 22。突片61从前侧沿插入方向ID经过突片插入口 22而至少部分地插入到主体部11中。ー个或多个、具体地为ー对的切ロ 23形成在(具体地两个)侧部19的前边缘,且/或形成在突片插入口 22的沿宽度方向的(具体地大致相対的)侧部。如图7所示,顶部20由以下部分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连接至一个侧部19A的第 ー顶板M和/或连接至另ー个侧部19B的第二顶板25。第一顶板M由以下部分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一顶板26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一顶板27。此外,第二顶板25由以下部分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二顶板28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二顶板四。
如图2所示,前第一顶板沈和后第一顶板27分别至少部分地位于相应的前第二顶板观和后第二顶板四的上表面上。如图4所示,在前第二顶板观的后边缘与后第二顶板四的前边缘之间形成具有规定的(预定的或可预定的)尺寸的至少一个狭缝30。沿前后方向前第一顶板沈具体地比前第二顶板观短。前第一顶板沈的前边缘具体地至少部分地位于前第二顶板观的前边缘的后面,且/或前第一顶板沈的后边缘至少部分地位于前第二顶板观的后边缘的前面。前第一顶板沈具体地被锤击或模压为向上或向外突出或者弯曲,从而形成至少一个锁定突起31。锁定突起31向后(具体地从前第一顶板沈的前边缘至后边缘)向上或向外倾斜。锁定突起31的后边缘作为锁定边缘32。当端子接头10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未图示的连接器壳体的空腔中时,形成在该空腔(具体地在其内壁)处的锁定矛杆能够与锁定突起31的锁定边缘32弹性接合,从而将端子接头10保持在空腔中。前第二顶板观具体地被锤击或模压或弯曲为向下或向内突出,从而形成接纳部 49。接纳部49在前第二顶板观(具体地在其前端部)处向下或向内弯曲,并且从该弯曲位置大致水平地(或沿着插入方向ID)延伸具体地直至前第二顶板观的后边缘。在前第二顶板28的上表面上,具体地在大致对应于接纳部49的位置形成至少一个凹部33。锁定突起31的前端部用于至少部分地插入或至少部分地插入到该凹部33中。后第一顶板27布置在顶部20的后端部处或者朝向顶部20的后端部。后第一顶板27的上表面具体地布置在与前第二顶板观的上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后第二顶板四由以下部分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连接至另一个侧部19B的上端的联接部34,和/或连接至顶板34的后边缘的延伸部35。联接部34布置在后第一顶板27 的前面。联接部34的后边缘与后第一顶板27的前边缘具体地相互接触。联接部34具体地在后第一顶板27正前面具体地通过切割并弯曲而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41。突起41布置为大致面对锁定突起31。在突起41和锁定突起31之间形成或限定用于锁定矛杆的插入空间。延伸部35由以下部分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向后延伸部36、垂直或向外延伸部37 和弹性接触件12,其中向后延伸部36从联接部34的后边缘大致沿着后第二顶板四的下表面大致向后延伸,垂直或向外延伸部37大致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地大致以直角连接至向后延伸部36的后端且/或从向后延伸部36的后端垂下,弹性接触件12以不同于0°或180°的角度、优选地大致以直角连接至垂直延伸部37的下端并且向前延伸。向后延伸部36具体地布置在与联接部34和/或接纳部49相同的高度位置。垂直或向外延伸部37具体地形成有窗口 38。如图3所示,具体地从前侧经过突片插入口 22能够在视觉上确认垂直或向外延伸部37的大致位于窗口 38的沿宽度方向的相对侧处的部分。弹性接触件12大致沿着基部18布置在主体部11中。更具体地,弹性接触件12 由以下部分组成或包括以下部分平直部39、支撑部40和/或弹性主体42,其中平直部39 从垂直延伸部37的下端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支撑部40连接至平直部39的前端,弹性主体42从支撑部40向前大致倾斜向上或向内(或者与插入方向ID交叉)延伸,并且弹性主体42具体地在其前端部向前稍微向下倾斜。弹性主体42能够将支撑部40作为支撑点而沿垂直方向(高度方向)弹性变形。接触部43形成在弹性主体42 (具体地在其前端部)处或弹性主体42 (具体地在其前端部)附近。接触部43具体地位于弹性主体42中的最高或最突出位置。当突片61 被适当地插入到主体部11中时,突片61被弹性地夹在或布置在接触部43和接纳部49之间。因此,当弹性接触件12处于自然状态时,接触部43与接纳部49之间的空隙具体地小于突片61的厚度。支撑部40具体地在平直部39的前端与弹性主体42的后端之间弯曲成大致向下的U形凸起。换句话说,支撑部40从平直部39的前端稍微下沉或向外弯曲。支撑部40具体地形成在弹性接触件12的整个宽度上。在该情况下,包括其连接至支撑部40的部分的整个平直部39大致水平地布置。主体部11的基部18在大致面对弹性主体42的前端(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通孔或凹进44。当弹性接触件12由于与突片61接触而向下弹性变形时,弹性主体42的前端部至少部分地进入通孔或凹进44。在基部18的上表面或内表面中形成与通孔44连通的退避槽45。退避槽45具体地形成为朝向通孔44逐渐增加其深度。当弹性接触件12过度弹性变形时,弹性主体42的前端部还能够至少部分地进入该退避槽45。在基部18的上表面上,在大致面对支撑部40的位置形成凹部46。凹部46具体地形成在基部18的厚度范围内。更具体地,凹部46具体地在平面图中是矩形,并且沿前后方向形成在从大致对应于弹性主体42的中间部(接触部43后面的部分)的位置到大致对应于平直部39的后端部的位置的范围内,且/或沿宽度方向形成大致在基部18的整个宽度上(除了连接至两个侧部19的倒角部分47 (见图6)以外)的范围内。凹部46的深度具体地大致等于支撑部40的突出距离。支撑部40在被预加载或偏置时恒定地与凹部46的底面接触。在该情况下,支撑部40具体地沿着宽度方向与凹部 46的底面大致成线接触。此外,弹性主体42和平直部39与凹部46的底面分离。平直部39的下表面和凹部46的底面具体地布置为大致相互平行。平直部39具体地仅在其后端部与基部18接触。 此外,除了在凹部46、通孔44和退避槽45处以外,主体部11的基部18具体地沿前后方向具有大致恒定的厚度。接下来,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端子接头10的功能和效果。在图2中所示的状态,突片61沿插入方向经过突片插入口 22而至少部分地插入到主体部11中。在插入突片61的过程中,随着弹性接触件12与突片61接触,弹性接触件 12将支撑部40作为支撑点而沿变形方向DD(向外或向下或者沿与插入方向ID交叉的方向)弹性变形。当如图1所示将突片61正确地插入到主体部11中时,弹性主体42的前端部至少部分地进入通孔44以避开,从而避免弹性接触件12与基部18的干涉。此外,随着弹性主体42倾斜,弹性主体42的位于支撑部40附近的一部分稍微进入凹部46。具体地通过将突片61弹性地夹在接触部43与接纳部49之间,而使两个端子接头10、60电连接。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凹部46具体地形成在基部18的上内表面或内表面上, 且/或支撑部40与凹部46的底面接触,所以与在基部18的上表面上不存在凹部46的情况相比,通过凹部46的深度可以降低接触部43距离基部18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因此, 主体部11的高度可以小于传统的主体部的高度。结果,在保证用于弹性接触件12的变形空间的同时能够实现端子接头10的小型化。
此外,由于支撑部40具体地在被预加载时与凹部46的底面接触,所以稳固地保持支撑部40与基部18的接触状态。此外,由于弹性接触件12具体地包括从主体部11的后端沿着基部18大致直着延伸至支撑部40的平直部39,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该部分而无需弯曲。在该情况下,由于不同于传统的支撑部,支撑部40具体地至少部分地容纳在凹部46中并且不沿向上远离基部 18的方向弯曲,所以可以形成平直部39。因此,为了在保证用于弾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的同时实现端子接头的小型化,端子接头10设有(具体地大致为盒状或管状的)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能够至少部分地接纳配合端子接头60的突片61,以及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12,所述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12布置在主体部11中或主体部11处以连接到至少部分地插入到主体部11中的突片61。弾性接触件12包括用于在主体部11中弹性变形的支撑部40。主体部11包括沿弹性接触件12的弹性变形方向DD与弾性接触件12大致面对的基部18。基部18包括形成在基部18的厚度范围内的凹部46,并且支撑部40与凹部46的底面接触。<其他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和图示的实施方式。例如,下列实施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1)如果将要过度弹性变形,弾性接触件可以与基部接触以防止其过度的弹性变形。(2)凹部的形成范围和形状是任意的,并且不限于实施方式中的那些。(3)用于将锁定矛杆装配在其中的锁定孔可以形成为贯穿顶部。
权利要求
1.ー种端子接头(10),所述端子接头(10)由导电板材制成,包括主体部(11),所述主体部(11)能够至少部分地容纳配合端子接头(60)的突片(61);以及可弹性变形的弾性接触件(12),所述弹性接触件(1 布置在所述主体部(11)处,以连接到至少部分地插入到所述主体部(11)中的所述突片(61);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1 包括用于在所述主体部(11)处弹性变形的支撑部GO);所述主体部(11)包括基部(18),所述基部(18)在所述弹性接触件(1 的弹性变形方向(DD)上大致与所述弹性接触件(1 面对;所述基部(18)包括形成在所述基部(18)的厚度范围内的凹部G6);并且所述支撑部GO)与所述凹部06)的底面相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支撑部GO)在被预加载时与所述凹部 (46)的底面相接触。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1 包括平直部(39),所述平直部从所述主体部(11)的后端侧沿着所述基部(18)大致平直延伸至所述支撑部GO)。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接触件(1 包括从所述主体部(11)的一部分(37)大致水平地向前延伸的平直部(39);连接至所述平直部(39)的前端的支撑部GO);以及弾性主体(42),所述弹性主体0 从所述支撑部G0)向前大致倾斜向内延伸,并且所述弹性主体0 特別在其前端部向前稍微向下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凹部06)在前后方向上形成在从大致对应于所述弹性主体0 的中间部的位置到大致对应于所述平直部(39)的后端部的位置的范围内,且/或在宽度方向上形成在大致位于所述主体部(11)的基部(18)的整个宽度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主体部(11)的基部(18)在大致面对所述弾性主体0 的自由端的位置形成有通孔或凹进G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在所述基部(18)的内表面中形成与所述通孔G4)连通的退避槽(45),其中,当所述弹性接触件(12)过度弹性变形吋,所述弹性主体 (42)的前端部还尤其能够至少部分地进入所述退避槽G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退避槽0 形成为朝着所述通孔G4) 深度逐渐增加。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4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弹性主体02)和所述平直部(39)与所述凹部06)的底面分离。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凹部G6)的深度大致等于所述支撑部G0)的突出距离。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主体部(11)包括顶部 (20),所述顶部O0)具有连接至所述主体部(11)的一个侧部(19A)的第一顶板04)和连接至所述主体部(11)的另ー个侧部(19B)的第二顶板0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第一顶板04)包括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一顶板06)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一顶板(XT);且/或其中,所述第二顶板0 包括位于前侧或朝向前侧的前第二顶板08)和/或位于后侧或朝向后侧的后第二顶板09)。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前第二顶板08)弯曲为向内突出,从而形成接纳部G9)。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后第二顶板09)包括连接至所述另一个侧部(19B)的联接部(34)和/或连接至顶板的后边缘的延伸部(35),其中,所述联接部(34)具体地布置在所述后第一顶板(XT)的前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端子接头,其中,所述联接部(34)在所述后第一顶板(XT) 正前面形成有至少一个突起Gl)。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接头,其目的是为了在保证用于弹性接触件的变形空间的同时实现端子接头的小型化。端子接头(10)设有能够接纳配合端子接头(60)的突片(61)的盒状主体部(11),和布置在主体部(11)中用于连接至插入到主体部(11)中的突片(61)的可弹性变形的弹性接触件(12)。弹性接触件(12)包括用于在主体部(11)中弹性变形的支撑部(40)。主体部(11)包括沿弹性接触件(12)的弹性变形方向与弹性接触件(12)面对的基部(18)。基部(18)包括形成在基部(18)的厚度范围内的凹部(46),并且支撑部(40)与凹部(46)的底面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2570097SQ20111030618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9日
发明者伊藤知成, 冈野智树 申请人: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