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6264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传输电源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2009年11月25日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CN101587995号公开了一种电源连接器,该电源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多个电源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用以与对接电源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的安装面、连接于对接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多个侧壁、及该等侧壁围设成的收容空间。所述电源端子包括与对接电源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该电源端子的间距较大,当设计成与线缆连接时,与线缆之间的连接将比较困难。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源连接器作进一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与电缆连接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以及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电源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电源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结合的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设置,所述电源汇流片的主体部大体垂直于第一平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大体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电源端子为双片设计,其包括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间隔设置的
第二部分。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为单片设计,所述接触部被电源端子的配合
部夹持。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为双片设计,所述接触部分别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接合。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上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每个连接部上均连接有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信号端子、信号汇流片,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信号汇流片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出、并与信号端子的配合部电性配合的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汇流片的接触部包括一对弹性臂,该对弹性臂夹持信号端子的配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汇流片主体部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结构用以与线缆配合。本发明电连接器的设计有与电源端子连接的电源汇流片,从而线缆可以连接在电源汇流片上,从而电连接器与线缆之间的连接比较方便。


图1所示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4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6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侧视图。图7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俯视图。图8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图9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0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底视图。图11为沿图1所示的A-A方向的剖视图。图12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另一方向的侧视图。图13为沿图1所示的B-B方向的剖视图。图14为沿图1所示的C-C方向的剖视图。图15为沿图1所示的D-D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图5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电源端子2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的多个信号端子3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与电源端子20电性连接的电源汇流片4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与信号端子30电性连接的信号汇流片50、收容在绝缘本体10内并固定电源汇流片40的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以及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上并收容信号汇流片50的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0具有十个电源端子20、五个电源汇流片40、八个信号端子30及八个信号汇流片50。所述电源端子20及电源汇流片3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在所述信号端子20的两侧,其中一侧具有七个电源端子20与两个汇流片40,其中一个电源汇流片40同时连接三个电源端子20,另一个电源汇流片40同时连接四个电源端子20 ;另一侧具有三个电源端子20及三个电源汇流片40,每个电源端子20连接一个电源汇流片40。八个信号端子30及信号汇流片50均在垂直水平的方向上排列成两排,每排具有四个信号端子30及信号汇流片50。惟,以上数量、相对位置等均仅为本实施方式所采用,所述电源端子20、信号端子30、电源汇流片40及信号汇流片50的数量、排列方式、电源端子20与电源汇流片40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数量、及信号端子30与信号汇流片50之间的连接方式及数量均不加以局限,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需要而设计为不同数目、不同排列方式及不同的连接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0包括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面101、与对接面101相对的供电源端子20及信号端子30组入的安装面102、贯穿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的、收容电源端子20的多个第一安装槽103及收容信号端子30的多个第二安装槽104、连接对接面101与安装面102的顶壁105及与顶壁105平行间隔设置的底壁106、连接顶壁105与底壁106的一对侧壁107、及向前凸出的一对导向柱108。所述电连接器100还设有安装在绝缘本体10的盖板11。进一步而言,底壁106及侧壁107延伸超出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使盖板11、底壁106及侧壁107界定形成位于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后方的容置空间109,电源汇流片40、信号汇流片50、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及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放置于容置空间中,而盖板11安装于容置空间的上方,使盖板11部分地遮盖电源汇流片40、信号汇流片50、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及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请一并参阅图4、图5及图11所示,所述电源端子20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21及与对接部21相对设置的配合部2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20为双片设计,每对双片电源端子20收容于同一个第一安装槽103,其包括第一部份201及与第一部份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202。所述第一部份201包括第一对接端210及与第一对接端210相对的第一配合端220,所述第二部份202包括第二对接端230及与第二对接端230相对的第二配合端240。其中所述第一对接端210及第二对接端230共同形成可夹持对接连接器端子的对接部21,所述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共同形成夹持配合的配合部22。所述电源端子20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设置。所述第一对接端210及第二对接端230呈平板状,且第一对接端210与第二对接端230平行间隔设置。所述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沿延伸方向呈渐缩的弹臂状态,即形成所述的配合部22。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可设计成单片结构,此时,所述接触部43被电源端子20的配合部22夹持。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亦可设计成双片结构,此时,所述双片式接触部43可以分别与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相互接触配合。很明显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21由两个平板状延伸的第一对接端210、第二对接端230所构成,亦即所述对接部21呈现公端子的形态。同时,所述配合部22由两个弹性臂状的第一配合端220、第二配合端240所构成,亦即所述配合部22呈现母端子的形态。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所述电源端子20实现了公母双性端子的设计。进一步而言,用以构成对接部21的第一对接端210及第二对接端230收容于第一安装槽103,用以构成配合部22的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由第一安装槽103的位置往容置空间109的方向延伸,使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凸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一安装槽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端220及第二配合端240的末端进一步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0的顶壁105。请一并参阅图14并结合图4及图5所示,所述信号端子30包括平板状的本体部33、与本体部33—端相连并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31、及与本体部33相反的另一端连接并与对接部31相对形成的配合部32。所述本体部33固持收容在第二安装槽104内以将信号端子30固持在绝缘本体10内。所述对接部31包括一对悬伸臂(未标号)从而可以夹持对接连接器的端子。所述配合部32为单一的悬伸臂从而可以插入到信号汇流片50内被信号汇流片50所夹持。进一步而言,对接部31收容于第二安装槽104,配合部32由第二安装槽104的位置往容置空间109的方向延伸,使配合部32凸伸出绝缘本体10的第二安装槽104。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合部32的末端进一步向后延伸超出绝缘本体10的顶壁105。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并结合参阅图15,所述电源汇流片40包括主体部41、自主体部41向电源端子20方向延伸的连接部42、及与所述连接部42相连并与电源端子20的配合部22配合的接触部43。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主体部41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设置,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大体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设置,所述连接部42与主体部41位于同一平面。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42也可以以其他形式连接所述主体部41。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主体部41上设有通孔411用以安装线缆(图未示)。例如,但不局限,以螺丝穿过通孔411将线缆锁固于电源汇流片40的主体部41,使线缆所产生的电信号藉由电源汇流片40传输至电源端子20。所述一个电源汇流片40的主体部41上可以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42,且每个连接部42上均连接有接触部43 ;也可以每个主体部41上仅连接一个连接部42,且连接部42上连接有接触部43。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为单片设计,配合时,所述接触部43插入到电源端子20的配合部22内被配合部22所夹持。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也可为双片设计,配合时,所述每片接触部43均可以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32接触配合。所述接触部43上设有定位口 431 (图15),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上设有定位块612,所述定位口 431与定位块612卡扣配合以将电源汇流片40定位。进一步而言,电源汇流片40采用插接的方式与双片式的电源端子20形成电性连接,使电源端子20得以接收外部线缆所提供的电信号,同时方便于组装、拆卸。再者,第一对接端210与第二对接端230之间的间隔距离因此缩短,有利于结构上的微型化。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及图14所示,所述信号汇流片50包括主体部51及自主体部51延伸出、并与信号端子30的配合部32电性配合的接触部52。所述信号汇流片50的接触部52包括一对弹性臂521 (图14),该对弹性臂521夹持信号端子30的配合部32,用以将信号汇流片50插接于信号端子30。所述信号汇流片50主体部51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用以与线缆配合。因此,信号汇流片50采用插接的方式与信号端子30形成电性连接,使信号端子30得以接收外部线缆所提供的电信号,同时方便于组装、拆卸。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图9以及图15所示,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包括第一基部61及与第一基部61卡扣配合的第二基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可以有两件,该两件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分别对应电源端子20 —侧的三个电源汇流片40及另一侧的两个电源汇流片40,用以将电源汇流片40稳固地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容置空间中,同时具有绝缘的效果,增加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两件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的基本结构相同,主要差别在于长度不同。其中所述第一基部61的两端分别设有凹槽610,所述第二基部62的两端分别设有卡扣臂620,所述卡扣臂620与凹槽610卡扣配合以将第一基部61与第二基部62固持在一起。所述第一基部61上设有第一收容槽611、所述第二基部62上设有与第一收容槽611对应的第二收容槽621,所述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夹设收容于第一收容槽611及第二收容槽621内。所述第二基部62上设有多个凸块622,所述各凸块622分别压制电源汇流片40的一个连接部42。所述定位块612设置在第一基部61上。所述第一基部61上凹设有安装部613,其中所述安装部613上设有通孔614 (图5),所述主体部41的通孔411与安装部613的通孔614对应。
请参阅图4及图5所示,所述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安装在绝缘本体10上,其包括多个收容信号汇流片50的收容部71及向前延伸的卡扣弹臂72,所述卡扣弹臂72与绝缘本体10的底壁106卡扣配合。藉此,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用以将信号汇流片50稳固地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容置空间中,同时具有绝缘的效果,增加电信号传输的稳定性。组装时,首先将多个电源端子20及多个信号端子30分别组入绝缘本体10的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 ;接着,将电源汇流片40组入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的相应部位以形成一个次组合,并将信号汇流片50组入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的相应部位以形成另一个次组合;之后,将多个该些次组合分别组入第一安装槽103及第二安装槽104后方的容置空间,使电源端子20的配合部22与电源汇流片40的接触部43机械地并电性地结合,信号端子30的配合部32与信号汇流片50的接触部52机械地并电性地结合;最后,将盖板11安装于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的上方,使盖板11部分地遮盖电源汇流片40、信号汇流片50、电源汇流片固定件60及信号汇流片固定件70。特别需要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艺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指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发明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主张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以及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电源汇流片收容在绝缘本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电源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结合的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大体平行于第一平面设置,所述电源汇流片的主体部大体垂直于第一平面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大体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端子为双片设计,其包括第一部分及与第一部分间隔设置的第二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为单片设计,所述接触部被电源端子的配合部夹持。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汇流片的接触部为双片设计,所述接触部分别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接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连接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部,每个连接部上均连接有接触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信号端子、信号汇流片,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信号汇流片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出、并与信号端子的配合部电性配合的接触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汇流片的接触部包括一对弹性臂,该对弹性臂夹持信号端子的配合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汇流片主体部的横截面呈半圆形结构用以与线缆配合。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电源端子以及电源汇流片。所述电源端子包括可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对接部、及与对接部相对设置的配合部。所述电源汇流片包括主体部、自主体部向电源端子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及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并与电源端子的配合部结合的接触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的设计有与电源端子连接的电源汇流片,从而线缆可以连接在电源汇流片上,从而电连接器与线缆之间的连接比较方便。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078197SQ201110326610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5日
发明者游万益, 戴宏骐, 刘阔正, 王海浪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