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适用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和无外电源环境下的蓄电池充电,既方便又节约充电所需能源。用此方法的蓄电池就是个核能蓄电池,工作时既无噪音又无污染,是长期大距离航行的航母和潜艇不可缺少的极佳动力。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a、蓄电池安装时,当电解质进入电池箱后无需充电就有很强的电能,随着电解质进入电池箱时间加长,电能会逐渐变弱,这时将电解质与电极板分离,经较长时间后电解质重新进入电池箱,电池又有很强的电能;b、在自然情况下铁棒插入泥土有极化现象,随着铁棒进入泥土时间的加长极化现象逐渐变弱,当铁棒拔出泥土后经过一段时间重新插入泥土极化现象重复;c、人行动时要有脑电的支配,当行动时间长了脑电就会变弱就会无力,经睡眠后力量恢复。上面现象人们称为金属极化或能量的补充,那么极化的本质是什么,极化终止的实质又是什么,金属脱离极化环境一段时间重新进入极化环境为什么可重复极化?实际道理非常简单,极化是不同电性物体紧密接触因电性差异原子核位置发生偏移的过程或原子核极轴发生偏转重新定向的过程,是在闭合电路中形成极化电流的过程;极化终止是不同电性物体紧密接触在电场力作用下核偏移达到最大距或原子核极轴达到最大定向性,同时极化终止也是接触面形成半导电层的结果,它可以阻挡介面两侧深部原子继续极化;当不同电性物体紧密接触关系结束远离时,电场力不能相互作用极化现象结束半导电层破坏,极化体的原子核位置或核极轴在自身电场作用下或在天然电场作用下恢复到极化前状态。我们常用的蓄电池电能和动物大脑的电能就是利用电性差异较大物体在紧密接触时的极化能,但极化终止接触面形成的半导电层并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当接触面瞬间不存时半导电层消失更没有引起注意,而是利用人工电源反向充电的方法去破坏半导电层,去推动原子核向相反方向移动,这样做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能源。为达到节约能源和使用方便效果,利用自然可恢复极化性或仿生脑电自然恢复方法发明了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这种方法所充的储电量虽不能达到最高,但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而且避免了人工电源充电对蓄电池造成的破坏(发热),使蓄电池更具有持久性,当然若有外电源急用时也可采用人工电源进行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述的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蓄电池电极板与电解质彻底分离法,破坏蓄电池放电过程在电极板与电解质介面处形成的半导电层,同时采用天然电场恢复蓄电池电极板放电前原有状态。
图1是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的蓄电池放电实施方法示意图2是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的蓄电池充电实施方法示意图。注:阳图是以湿式蓄电池自然充电为例的。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蓄电池池箱(1),与池箱⑴一体的可伸缩箱(2),布设在池箱(I)中的负电极板(5)和正电极板(6),从负电极板(5)和正电极板(6)中引出负电极(3)和正电极(4),设在池箱(I)上部与外界相通的气孔(7)。如图1所示,蓄电池需放电时可伸缩箱⑵处在受压收缩状态,这时电解液全部升入池箱⑴中浸没负电极板(5)及正电极板(6),电解液与电极板处于极化状态,当负电极
(3)和正电极⑷与用电器相通时极化放电过程进行;如图2所示,蓄电池充电时可伸缩箱⑵处在伸拉状态,池箱(2)中的电解液全部降入可伸缩箱⑵中,此时池箱⑴中的电解液面⑶下降脱离负电极板(5)和正电极板
(6)处于全分离状态,被脱离的负电极板(5)和正电极板(6)在天然电场作用下恢复原始状态(充电过程)。结论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可利用到蓄电池自然充电中,干式蓄电池可比照利用,使用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可节约大量电能,同时不受条件限止随时随地可进行,只要蓄电池不处在放电情况下即可实施自然充电,有广阔使用前景。
权利要求
1.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蓄电池电极板与电解质彻底分离法,破坏蓄电池放电过程在电极板与电解质介面处形成的半导电层,同时采用天然电场恢复蓄电池电极板放电前原有状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蓄电池分离自然充电法,以湿式蓄电池为例,如图所示其实施充电方法特征为蓄电池池箱,与池箱一体的可伸缩箱,布设在池箱中的负电极板和正电极板,从负电极板和正电极板中引出负电极和正电极,设在池箱上部与外界相通的气孔,充电时可伸缩箱处在伸拉状态,池箱中的电解液全部降入可伸缩箱中,此时池箱中的电解液面下降脱离负电极板和正电极板处于全分离状态,被脱离的负电极板和正电极板在天然电场作用下恢复原始状态(充电过程)。
文档编号H01M10/44GK103117420SQ20111036228
公开日2013年5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6日
发明者陈广民 申请人:陈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