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1577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跌落式熔断器,特别涉及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户外交流高压跌落式熔断器是一种过负荷保护装置,它装设在配电变压器高压侧或配电线支杆上,用作变压器和线路的短路、过载保护及分、合负荷电流。跌落式熔断器在正常运行时,触头开始处于闭合位置,当系统发生故障时,熔丝管旋转跌落,触头形成明显的断开位置。现有熔断器的结构包括上、下触头结构、熔丝管、瓷瓶,其中,触头结构分为上、下两组,分别将熔丝管和瓷瓶上、下两端连接。上触头结构中通过嵌件与瓷瓶连接,在嵌件另一端固定有支座、静触头。静触头上固定有导电夹,静触头触头另一端是通过导电板和动触头的导电销配合,导电销固定在铜套上,铜套套于熔丝管上。在实际工作中,导电板和导电销之间分开与闭合实现电路的断和通,当作用时间久了以后,很容易出现静触头弹性形变,导致静触头与动触头闭合不紧密,电路出现故障。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熔断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通过增加弹性压板,使得静触头更耐久,整个熔断器也更安全,稳定。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法案—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与瓷瓶连接的静触头和与熔丝管连接的动触头,所述的动、静触头合起或脱离实现电路的通与断,其中,所述的动、静触头是通过导电板弧形凹槽搭接于导电销而联接,上述的导电板上设有弹性辅助件以抵压于导电板的弧形凹槽的突起处。进一步,弹性辅助件为弹性压板,弹性压板末端设为与导电板凹槽相配合的弧形部,两者紧贴为一体,且在弹性压板和导电板的纵向延伸设有配合紧密的加强弧槽。进一步,导电板与一嵌件相连接,该嵌件另一端嵌入在瓷瓶中,嵌件上还固定有支座,导电板向上延伸形成接线端子。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具有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静触头上固定有弹性压板,所以当导电销与导电板的合起或脱离实现电路的通与断,这种动作重复多次后,静触头不会因为弹性形变而造成与动触头配合不够紧密,这样使得整个工作过程中更安全和可罪。

图1本实用新型熔断器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本实用新型熔断器的上触头结构的立体图。图3本实用新型熔断器的上触头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上触头结构1、下触头结构2、熔丝管3、瓷瓶4,上触头结构1将熔丝管3和瓷瓶4连接,下触头结构2将熔丝管3和瓷瓶4另一端连接。如图2和3所示,上触头结构1是由动触头部分和静触头部分组成,具体包括支座11、导电销12、导电板13、弹性压板14、铜套15、嵌件16,其中嵌件16—端嵌入瓷瓶4中, 另一端上依次固定有支座11和静触头,动触头固定于上铜套15,并且上铜套15套于熔丝管 3上。所述的动、静触头是通过导电板13弧形凹槽搭接于导电销12而联接,导电板13 — 端凹槽与导电销12配合导电,其中,在支座11与静触头13上固定有弹性压板14,弹性压板14另一端贴紧抵压于导电板13凹槽凸起处,且在弹性压板和导电板的纵向延伸设有配合紧密的加强弧槽。导电板13向上延伸形成接线端子17,导电销12固定于铜套15上,并且铜套15套住熔丝管3。以上所记载内容,仅为利用本创作所做的实施例,任何熟悉本项技艺者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于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本身。
权利要求1.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与瓷瓶连接的静触头和与熔丝管连接的动触头,所述的动、静触头合起或脱离实现电路的通与断,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静触头是通过导电板弧形凹槽搭接于导电销而联接,上述的导电板上设有弹性辅助件以抵压于导电板的弧形凹槽的突起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断器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辅助件为弹性压板,弹性压板末端设为与导电板凹槽相配合的弧形部,两者紧贴为一体,且在弹性压板和导电板的纵向延伸设有配合紧密的加强弧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断器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电板与一嵌件相连接,该嵌件另一端嵌入在瓷瓶中,嵌件上还固定有支座,导电板向上延伸形成接线端子。
专利摘要一种熔断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与瓷瓶连接静触头和与熔丝管连接的动触头,所述的动、静触头合起或脱离实现电路的通与断,其中,所述的动、静触头是通过导电板弧形凹槽搭接于导电销而联接,上述的导电板上设有弹性辅助件以抵压于导电板的弧形凹槽的突起处。上述弹性辅助件为弹性压板,弹性压板末端设为与导电板凹槽相配合的弧形部,两者紧贴为一体。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静触头上固定有弹性压板,所以当导电销与导电板的合起或脱离实现电路的通与断,这种动作重复多次后,静触头不会因为弹性形变而造成与动触头配合不够紧密,这样使得整个工作过程中更安全和可靠。
文档编号H01H85/54GK202282318SQ201120323770
公开日2012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
发明者吴承德, 王漳泉, 郭文川 申请人:吴承德, 王漳泉, 郭文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