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036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同轴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轴连接器,尤指一种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手机等便于携带的通讯工具中,带有开关的同轴连接器广泛应用于高频电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正朝重量更轻、厚度更薄、长度更短、尺寸更小的趋势发展,尤其是在通信产业中,随着手机整机系统的小型化,其中所使用的同轴连接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现有的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其具有一空腔供一对接插头自上而下插入, 绝缘壳体内固设有一固定端子和一可动端子分别进入所述空腔内,未插入对接插头时,固定端子的自由端位于可动端子的自由端上方且对其具有弹性压制力使得二者紧密接触,当对接插头向下插入空腔内并抵触到可动端子时,可动端子的自由端与固定端子的自由端分离,以实现开关功能。为保证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之间的正向力使二者良好接触,通常会将可动端子制作呈具有弯折的结构,用以增强其弹性。这种通过弯折可动端子以增强正向力的做法导致制程复杂,且动端子由于弯折使其所占空间增大,不利于同轴连接器的微型化。为解决上述问题,业界出现一种同轴连接器,如中国专利CN97113618. I中,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壳体,其具有一空腔以至少容纳一接配同轴连接器的一中心接触件; 一内部端子,设置于所述绝缘壳体的空腔内,与所述中心接触件的插入方向大致成直角凸伸,所述内部端子是由可相互连接或脱开的一固定端子和一可动端子组成,所述可动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分别通过相应的槽插入空腔之内。该同轴连接器中内部端子大致呈平板状设计,且其延伸方向与中心插件的插入方向成直角,省去可动端子上的弯折结构虽可减小同轴连接器的尺寸和厚度,但这种结构容易出现以下问题I.由于绝缘壳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槽以供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插入空腔,在体积微小的绝缘壳体上于空腔的两侧分别开孔,导致槽的尺寸精度难以控制,且会减弱绝缘壳体的整体强度,容易导致绝缘壳体破裂;2.由于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均为插装结构,需要分别调整单个端子与槽之间的正位度以减小端子与槽间的偏差,因而增加了组装工序;3.由于可动端子和固定端子均为插装结构,插装时,需要准确控制可动端子与固定端子之间相对位置以保证二者间有足够的正向力,因而增加了组装难度。业界还常用另一种同轴连接器,如中国专利CN200920134096. 5中,该同轴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基座,基座内形成一容槽,一内端子设置在基座容槽内,一侦测端子,该侦测端子以射出成型方式形成在绝缘本体基座上,侦测端子具有一穿入容槽而固定其内的电性接触片,内端子的自由段在不受外力时接触该电性接触片,侦测端子与内端子均延伸有一焊接片,二焊接片均朝内弯折呈L型且相向延伸。为方便批量生产,不论是插装端子至绝缘本体还是端子射出成型在绝缘本体上, 通常均采用连料带的方式,即多个端子连在同一料带上一起对应插装至多个绝缘本体内或者同时射出成型多个绝缘本体,待端子组装完毕再将料带折断去除。参照该专利文件的图 7,该同轴连接器中,由于侦测端子与内端子的焊接片均朝内弯折呈L型且相向延伸,因而侦测端子的连料部只可能设在其电性接触段的尾部且位于焊接片两侧的上方,内端子的连料部只可能设在其固定段的尾部两侧且位于焊接片两侧的上方。从图7中可知,侦测端子与内端子的连料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且于上下方向位于绝缘本体靠中偏上的位置。由于侦测端子是以射出成型方式形成在绝缘本体基座上,虽然该结构可以提高侦测端子在绝缘本体内的定位精度并保证与内端子之间的正向力,但由于绝缘本体厚度较小,而连料部却恰位于中间位置,因而在折断料带时会因连料部难以避免的上下摆动而导致绝缘本体破裂损坏。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同轴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稳固结构的同轴连接器,该同轴连接器既能保证开关端子的正向力,又能方便开关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安装,且不会损坏绝缘本体。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向下插入的一配接电连接器对接,包括一下绝缘座,其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自所述上表面凹设有一容腔,于所述下绝缘座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所述容腔的一侧且与所述容腔贯通,所述下绝缘座还凸设有一补强块位于所述收容槽外围;一动端子,其具有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固持部一端平行延伸有一接触部进入所述容腔,自所述接触部平行延伸一受压部位于所述容腔内,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往下弯折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自所述固持部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料部,所述第一连料部与所述接触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一定端子,一体嵌入所述下绝缘座内,所述定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嵌入所述下绝缘座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固持部位于同一水平面,自所述固定部一端平行延伸一压制部进入所述容腔,所述压制部弹性压制于所述受压部上方,自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往下弯折并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显露于所述下表面,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自所述第二焊接部平行延伸形成有一第二连料部,所述第二连料部和所述第一连料部位于不同水平面;一上绝缘座,装设于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上表面,所述上绝缘座设有可供所述配接电连接器插入的一插槽与所述容腔连通,于所述插槽内设有一导引斜面用以引导所述配接电连接器进入;一金属壳,设于所述上绝缘座外围,所述金属壳具有朝所述下绝缘座弯折延伸的一包覆部以包覆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下表面,所述金属壳外表设有一卡接部用以卡持所述配接电连接器;当所述配接电连接器自所述导引斜面进入所述插槽抵触所述动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且配接电连接器的壳体卡持于所述金属壳外表的所述卡接部时,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定端子的所述压制部分离,构成能切换信号的一开关电路。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相对向设置,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压制部相向延伸。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焊接部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腔具有一底壁位于所述动端子下方,当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压制部分离后,所述底壁挡止所述动端子。
5[0018]进一步,所述底壁至所述动端子的距离沿所述固持部至所述受压部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大。进一步,所述底壁为斜面,或者也可以为弧形面。进一步,所述补强块设于所述上表面,且与所述金属壳侧向接触以限位所述金属壳。进一步,所述动端子设有二所述第一连料部位于所述固持部的两侧,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二支撑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料部下方,所述二支撑点分别抵接于二所述第一连料部。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绝缘座具有一下壁面与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上表面配合,所述下壁面与所述动端子之间具有一间隙。进一步,所述下壁面朝所述下绝缘座凸设有一定位凸块进入所述容腔。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容腔具有一侧壁,所述侧壁为倾斜面用以导引所述定位凸块进入所述容腔。进一步,所述上绝缘座一体嵌入所述金属壳。进一步,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受压部分叉形成有二接触点与所述压制部接触。进一步,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下表面对应所述包覆部凹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包覆部的自由端进入所述让位槽。进一步,所述让位槽靠近所述下表面中央的部分向上倾斜。进一步,所述压制部凸伸一尖锐点与所述受压部接触。或者,所述受压部凸伸一尖锐点与所述压制部接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动端子的所述接触部自所述固持部平行延伸无弯折,所述定端子同样为平板状,二端子的结构简单,因而可简化制程,并减小二端子于上下方向所占空间,有利于同轴连接器的薄型化和微小化,且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固持部与所述定端子的所述固定部共面的前提下,所述受压部延伸至所述压制部下方,该结构可保证结构非常简单的二端子间具有足够的正向力。由于所述定端子一体嵌入(insert molding)所述下绝缘座,该结构容易制造且尺寸稳定,而所述动端子则在所述下绝缘座成型冷却后以插装方式组装于所述收容槽内, 因而在赋予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之间较大的正向力的同时,可避免所述下绝缘座因在 insert molding后冷却过程受二端子正向力的推挤作用而变形。由于所述动端子和所述定端子分别可连料带insert molding和插装至所述下绝缘座,因而方便批量安装生产,简化了组装工序;由于所述动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料部于上下方向位于所述下绝缘座靠中偏上的位置,在将所述动端子插入所述收容槽时,所述动端子受力比较集中,因而插入更加容易,且收容槽上方的补强块可加强下绝缘座的强度,因而所述收容槽在所述动端子插入和折料带的过程中不会因受所述动端子撞击力过大而导致所述下绝缘座破裂。由于所述定端子的所述第二连料部位于所述下绝缘座的下表面,与现有技术中连料部位于绝缘本体中间位置的结构相比,折断所述定端子的料带时,所述连料部即使上下摆动也只会触碰到所述下表面,并不会引起所述下绝缘座破裂。总之,所述第二连料部和所述第一连料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平面,在保证所述动端子能够顺利插入的同时,可避免所述下绝缘座在折料带时的破裂损坏,提高了同轴连接器的可靠性。[0034]
图1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 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立体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中沿A-A线的分解剖视图;图4为配接电连接器插入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前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配接电连接器插入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后的示意图;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1中沿B-B线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同轴连接器连料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同轴连接器 100 配接电连接器 200 下绝缘座 1 上表面 2下表面 12 侧面 13 容腔 14 收容槽 15 补强块 16让位槽 17 凹槽 18 底壁 140 侧壁 1412 支撑点 150 平面 1401 斜面 1402 动端子2 固持部 21 接触部 22受压部 23 第一连料部24 第一焊接部 25 定端子 3固定部31 压制部 32 第二焊接部 33 第二连料部 34 上绝缘座 4 插槽 40 导引斜面 41 下壁面 42 定位凸块 43 凹陷部 44 金属壳 5 筒状部 51 平面部 52 包覆部 53卡接部510 插针6 壳体 7 第一料带 8 第二料带9 尖锐点 10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100,可与一配接电连接器200对接,包括一下绝缘座1,所述下绝缘座I内设有一动端子2以及一定端子3以实现开关功能;一上绝缘座4, 装设于所述下绝缘座I上方;一金属壳5,设于所述上绝缘座4外围。如图4中所示,所述配接电连接器200包括一插针6以及包覆所述插针6的一壳体7。参照图I至图3,所述下绝缘座I呈四方体构造,具有一上表面11和与之相对的一下表面12,以及四侧面13。所述下绝缘座I自所述上表面11凹设有一容腔14,所述下绝缘座I自其中一所述侧面13向内开设有一收容槽15位于所述容腔14的一侧且与所述容腔 14连通,且位于所述侧面13的中部位置处。所述容腔14具有一底壁140以及四侧壁141, 所述底壁140至所述上表面11的距离呈渐变趋势,即所述底壁140并非水平面,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40由一平面1401和一斜面1402组成,所述平面1401靠近所述容腔14外侧, 且与所述动端子2下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而所述斜面1402则大致位于所述容腔14中心,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底壁140也可以为弧形面,只要所述受压部至所述底壁140的距离大于所述接触部至所述底壁140的距离。所述底壁140设置有多个挡止点(其实是在水平面上与动端子2延伸方向相垂直的线,从所述侧面13看是点,亦可多点(线)连成弧形面),从靠近所述收容槽15的位置处依序产生挡止作用。四所述侧壁141中,为方便引导所述上绝缘座4定位于所述容腔14,其中二所述侧壁141被制成倾斜面,其下端朝所述容腔14中心倾斜,也就是说,所述容腔14内径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所述上表面11还凸设有一补强块16位于所述收容槽15外围,本实施例中,所述补强块16位于所述收容槽15正上方。所述下绝缘座I自所述下表面12的相对两侧凹设有二让位槽17,所述让位槽17 靠近所述下表面12中央的部分向上倾斜设置,以及自所述下表面12另外相对的两侧凹设有二凹槽18,如图7中所示,其中一所述凹槽18位于所述收容槽15正下方。参照图3至图7,所述动端子2由金属板材冲折形成Z字型,其采用插装方式安装至所述下绝缘座I。所述动端子2具有一固持部21固持于所述收容槽15内,所述固持部 21与所述收容槽15内壁成过盈配合状态。自所述固持部21朝所述容腔14平行延伸有一接触部22进入所述容腔14,自所述接触部22继续平行延伸一受压部23位于所述容腔14 内,所述受压部23末端分叉形成有二接触点,所述固持部21、所述接触部22以及所述受压部23共面;自所述固持部21朝远离所述容腔14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料部24,所述第一连料部24与所述固持部21共面,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料部24的数量为二,二所述第一连料部24分别位于所述固持部21的两侧,所述收容槽15内设有二支撑点150位于所述第一连料部24的下方,所述二支撑点150分别抵接于二所述第一连料部24 ;以及自所述固持部21往下弯折并朝远离所述容腔14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25,所述第一焊接部25进入其中一所述凹槽18,且向下具有部分超过所述下表面12。所述动端子2插入所述容腔14 内,并位于所述底壁140正上方。所述动端子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壁140的平面1401部分之间具有所述间隙,且所述动端子2的下表面与所述底壁140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固持部21 至所述受压部23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大。参照图3至图7,所述定端子3同样由金属板材冲折形成Z字型,其宽度与所述动端子2的宽度大致相等,且采用insert molding工艺与所述下绝缘座I 一体成型。所述定端子3嵌设于所述下绝缘座I内与所述动端子2相对的另一侧,其具有一固定部31嵌入所述下绝缘座I内,且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固持部21共面,自所述固定部31 朝所述容腔14延伸一压制部32进入所述容腔14,所述压制部32与所述固定部31共面,未插入配接电连接器200时,所述压制部32抵接于所述受压部23上方并弹性压制所述受压部23的二接触点。自所述固定部31往下弯折并朝远离所述容腔14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33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5位于同一平面,且显露于所述下表面12,具体而言,所述第二焊接部33进入另一所述凹槽18,且向下具有部分超过所述下表面12。自所述第二焊接部33朝远离所述容腔14的方向继续平行延伸形成有一第二连料部34,所述第二连料部34 和所述第一连料部24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平面。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定端子3与所述下绝缘座I采用insert molding工艺一体成型,insert molding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工件固定所述定端子3,因而会在所述下绝缘座 I的所述底面12留下一个孔与所述容腔14贯通。在后续将所述第二焊接部33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的过程中,焊料中的助焊剂(通常为绝缘物质或者具有较大电阻的物质)会自所述底面12的孔进入所述容腔14,且有可能附着并包覆所述动端子2的表面,导致所述压制部32与所述受压部23之间接触不良。为解决此问题,可在所述压制部32上朝所述受压部23凸伸设置一尖锐点10,如图5中所示,所述尖锐点10可刺破所述动端子2表面的助焊剂层与所述受压部23形成良好接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尖锐点10也可以设于所述受压部23上,且朝所述压制部32凸伸,此处不赘述。参照图3至图7,所述上绝缘座4装设于所述下绝缘座I的上方。所述上绝缘座4 为一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内开设有可供所述配接电连接器200的所述插针6的一插槽40,所述插槽40与所述容腔14连通,于所述插槽40的内壁面设有一导引斜面41用以引导所述插针6插入。所述上绝缘座4具有一下壁面42与所述下绝缘座I的所述上表面11配合, 所述下壁面42与所述动端子2的上表面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下壁面42朝所述容腔14内凸设有二定位凸块43,所述定位凸块43的外侧呈倾斜状,以与倾斜的所述二侧壁141相吻合,二所述定位凸块43之间的部分向上凹陷形成一凹陷部44,且所述凹陷部44的尺寸略大于所述动端子2以及所述定端子3的宽度,用以让位所述动端子2,避免所述定位凸块43 触碰到所述动端子2的上表面而压坏所述动端子2。参照图2和图3,所述上绝缘座4外围还一体成型有所述金属壳5,即,所述上绝缘座4与所述金属壳5采用insert molding工艺制成。所述金属壳5包括一筒状部51和一平面部52,所述筒状部51围设于所述柱状体外表,所述筒状部51的外表设有一卡接部510 用以卡持配接电连接器200的所述壳体7,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接部510为一环形凹槽。所述平面部52覆设于所述下绝缘座I的所述上表面11上,且与所述补强块16侧向接触,所述补强块16可对所述金属壳5起限位的作用。所述金属壳5自所述平面部52朝下弯折延伸有二包覆部53,如图8中所示,二所述包覆部53的末端对应进入二所述让位槽17以包覆所述侧壁141和所述下表面12。本实施例中的同轴连接器100,采用如下步骤制成I.使用金属板材冲分别折出多个所述定端子3和多个所述动端子2,且多个所述定端子3连在第一料带8上,多个所述动端子2分别连在第二料带9上,如图9中所示;2.将所述第一料带8连同多个所述定端子3置入模具中,采用insert molding工艺射出成型多个所述下绝缘座1,所述下绝缘座I具有上文中所述的各种结构;3.再将所述第二料带9连同多个所述动端子2插装进入多个所述下绝缘座1,并保证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受压部23抵接于所述定端子3的所述压制部32下方,且受所述压制部32的弹性压制;4.将多个insert molding工艺制成的所述金属壳5连同所述上绝缘座4整体对应组装至多个所述下绝缘座I上,并弯折所述包覆部53使其进入所述让位槽17 ;以及5.去除所述第一料带8和所述第二料带9。参照图4,当未插入所述配接电连接器200时,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受压部23抵接于所述定端子3的所述压制部32下表面,且受所述压制部32的弹性压制,所述固定部31、 所述接触部22和所述受压部23呈倾斜状态,通过所述压制部32弹性下压所述动端子2的自由端即所述受压部23,使得所述受压部23与所述压制部32之间具有正向力而紧密接触, 此时开关电路处于闭合状态。参照图6,当向下插入所述插针6时,所述插针6自所述导引斜面41进入所述插槽40并继续运动直至抵触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2,且配接电连接器200的所述壳体7卡持于所述金属壳5外表的所述卡接部510时,所述接触部22受所述插针6的推力向下运动并带动所述受压部23向下运动,直至所述受压部23与所述压制部32分离,此时开关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在所述接触部2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所述容腔14 的所述底壁140可挡止所述动端子2过度下压,具体而言,所述平面1401与所述斜面1402的交界处最先接触所述动端子2下表面,并对其产生挡止作用,随着所述接触部22的继续向下运动,所述斜面1402上的部分从左到右(按照图6中的方向)依序与所述动端子2下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由于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接触部22自所述固持部21平行延伸无弯折,所述定端子3同样为平板状,二端子的结构简单,因而可简化制程,并减小二端子于上下方向所占空间,有利于同轴连接器100的薄型化和微小化,且所述动端子2的所述固持部21与所述定端子3的所述固定部31共面的前提下,所述受压部23延伸至所述压制部32下方,该结构可保证结构非常简单的二端子间具有足够的正向力。2.由于所述定端子3 —体嵌入(insert molding)所述下绝缘座I,该结构容易制造且尺寸稳定,而所述动端子2则在所述下绝缘座I成型冷却后以插装方式组装于所述收容槽15内,因而在赋予动端子2与定端子3之间较大的正向力的同时,可避免所述下绝缘座I因在insert molding后冷却过程受二端子正向力的推挤作用而变形。3.由于所述动端子2和所述定端子3分别可连料带insert molding和插装至所述下绝缘座1,因而方便批量安装生产,简化了组装工序;由于所述动端子2的第一连料部 24于上下方向位于所述下绝缘座I靠中偏上的位置,在将所述动端子2插入所述收容槽15 时,所述动端子2受力比较集中,因而插入更加容易,且所述收容槽15上方的所述补强块16 可加强下绝缘座I的强度,因而所述收容槽15在所述动端子2插入和折料带的过程中不会因受所述动端子2撞击力过大而导致所述下绝缘座I破裂。4.由于所述定端子3的所述第二连料部34位于所述下绝缘座I的下表面12,与现有技术中连料部位于绝缘本体中间位置的结构相比,折断所述定端子3的料带时,所述连料部即使上下摆动也只会触碰到所述下表面12,并不会引起所述下绝缘座I破裂。5.由于所述第一焊接部25朝远离所述容腔14的方向延伸,因而与焊接部朝内弯折的“C”型结构相比(该结构中需要将金属板材冲折两次),Z字型结构只需将金属板材冲折一次就可成型出所述第一焊接部25,有利于简化加工工艺。6.由于所述底壁140位于所述动端子2下方,且所述底壁140呈倾斜面设置,因而所述底壁140可自靠近所述固持部21的位置沿所述动端子2的延伸方向依序对所述动端子2起挡止作用,可防止所述动端子2被过度下压,避免所述动端子2发生永久变形。7.由于所述收容槽15内设有二所述支撑点150位于所述第一连料部24下方,因而所述固持部21的位置被略微抬高,所述受压部23被所述压制部32弹性下压后,所述固持部21与所述受压部23之间倾斜角度增大,从而可赋予所述受压部23更大的正向力,保证所述受压部23与所述压制部32接触可靠。8.由于所述上绝缘座4设置有所述定位凸块43,所述容腔14的所述侧壁141为倾斜面,因而所述倾斜面可导引所述定位凸块43进入所述容腔14,使得所述上绝缘座4可顺利组装至所述下绝缘座I。9.在插入所述动端子2之后、组装所述上绝缘座4至所述下绝缘座I之前,由于空气中存在的灰尘、杂质等会落在所述动端子2上,装入所述上绝缘座4时,若所述上绝缘座4的所述下壁面42与所述动端子2的上表面之间紧密配合,则所述上绝缘座4容易压制所述动端子2而导致所述动端子2的损坏,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上绝缘座4的所述下壁面42与所述动端子2之间特意留有所述间隙,因而可以避免前面所述的不良后果。10.由于所述下绝缘座I的所述下表面12设有所述让位槽17,所述包覆部53进入所述让位槽17,因而所述包覆部53可起夹紧所述上绝缘座4和所述下绝缘座I的作用,
使二者结合更加紧密可靠。总之,本实用新型的同轴连接器100体积小,既能保证开关端子的正向力,又能方便开关端子与绝缘本体的安装,且不会损坏绝缘本体,可靠性高。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同轴连接器,用于与向下插入的一配接电连接器对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下绝缘座,其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自所述上表面凹设有一容腔,于所述下绝缘座设有一收容槽位于所述容腔的一侧且与所述容腔贯通,所述下绝缘座还凸设有一补强块位于所述收容槽外围;一动端子,其具有一固持部固持于所述收容槽内,自所述固持部一端平行延伸有一接触部进入所述容腔,自所述接触部平行延伸一受压部位于所述容腔内,自所述固持部另一端往下弯折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自所述固持部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一连料部,所述第一连料部与所述接触部位于同一平面;一定端子,一体嵌入所述下绝缘座内,所述定端子具有一固定部嵌入所述下绝缘座内, 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固持部位于同一水平面,自所述固定部一端平行延伸一压制部进入所述容腔,所述压制部弹性压制于所述受压部上方,自所述固定部另一端往下弯折并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显露于所述下表面,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同一水平面,自所述第二焊接部平行延伸形成有一第二连料部,所述第二连料部和所述第一连料部位于不同水平面;一上绝缘座,装设于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上表面,所述上绝缘座设有可供所述配接电连接器插入的一插槽与所述容腔连通,于所述插槽内设有一导引斜面用以引导所述配接电连接器进入;一金属壳,设于所述上绝缘座外围,所述金属壳具有朝所述下绝缘座弯折延伸的一包覆部以包覆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下表面,所述金属壳外表设有一卡接部用以卡持所述配接电连接器;当所述配接电连接器自所述导引斜面进入所述插槽抵触所述动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且配接电连接器的壳体卡持于所述金属壳外表的所述卡接部时,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定端子的所述压制部分离,构成能切换信号的一开关电路。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与所述定端子相对向设置,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压制部相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朝远离所述容腔的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具有一底壁位于所述动端子下方,当所述受压部与所述压制部分离后,所述底壁挡止所述动端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至所述动端子的距离沿所述固持部至所述受压部延伸的方向逐渐增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为斜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为弧形面。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块设于所述上表面,且与所述金属壳侧向接触以限位所述金属壳。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设有二所述第一连料部位于所述固持部的两侧,所述收容槽内设有二支撑点位于所述第一连料部下方,所述二支撑点分别抵接于二所述第一连料部。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座具有一下壁面与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上表面配合,所述下壁面与所述动端子之间具有一间隙。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壁面朝所述下绝缘座凸设有一定位凸块进入所述容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具一侧壁,所述侧壁为倾斜面用以导引所述定位凸块进入所述容腔。
1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座一体嵌入所述金属壳。
1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端子的所述受压部分叉形成有二接触点与所述压制部接触。
1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座的所述下表面对应所述包覆部凹设有一让位槽,所述包覆部的自由端进入所述让位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让位槽靠近所述下表面中央的部分向上倾斜。
1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制部凸伸一尖锐点与所述受压部接触。
1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部凸伸一尖锐点与所述压制部接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同轴连接器,包括一下绝缘座,其上表面凹设有一容腔,一收容槽位于容腔的一侧且与容腔贯通;一动端子,其具有一固持部固持于收容槽内,自固持部延伸有一受压部位于容腔内,自固持部往下弯折延伸有一第一焊接部,自固持部朝外侧延伸有一第一连料部与固持部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一定端子,具有一固定部一体嵌入下绝缘座内,固定部与动端子的固持部共面,自固定部延伸一压制部进入容腔,压制部抵接于受压部上方并弹性压制受压部,自固定部往下弯折延伸有一第二焊接部显露于下表面,第二焊接部与第一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自第二焊接部延伸形成有一第二连料部与第一连料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不同平面。
文档编号H01R13/516GK202308403SQ20112037393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30日
发明者林文伟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