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器用开关及装设其的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706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速器用开关及装设其的变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开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器用开关以及装设该变速器用开关的变速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变速器装置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它在改变汽车、机床等机器设备的运转速度或牵引力等方面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车用变速器是汽车上的关键部件之一,它通过改变传动比、发动机曲轴转矩等,从而能在诸如起步、加速、行驶、克服各种道路阻碍等不同行驶条件下适应对于驱动车轮牵引力及车速的不同需求。在使用变速器时,还需要相应地设置一些开关(如换向开关、空挡开关等),这些开关的工作性能对于保证变速器能够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现有的变速器用开关存在着难以应对大电流工作场合、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结构设计不尽合理等问题。例如,在重型卡车等大型设备上所用的变速器用开关应具备承受较大工作电流(如在24VDC条件下达到20A-50A)的考验,但是目前的开关设计通常无法保证其能在这类环境下长期工作。如此,不仅难以很好地满足某些实际应用需要,而且还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速器用开关,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此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设了上述变速器用开关的变速器,以便进一步地满足实际需求。为实现上述及其他方面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种变速器用开关,其包括具有中空内部的本体,所述变速器用开关还包括弹性部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内部并至少具有两个相对置的端部; 第一组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之一上,所述第一组件内设有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它们被构造成经由所述弹性部件作用而能彼此接触或脱离,并且其中仅有一个连接于设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用于接插变速器的接插件;以及第二组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另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上,以便通过作用于所述弹性部件而致使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彼此接触或脱离。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彼此相适配以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而装设在所述壳体内;防护部件,其盖设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端部之一相抵靠;第一弹性部件,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部分上;第一柱塞,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相接触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上,而其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防护部件上;以及限位部件,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柱塞的运动行程。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部分设有第一凹槽,其用于容置所述第一接触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二凹槽,其用于容置所述限位部件的一端。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件设有两个,其分设于所述第一柱塞的两侧。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组件包括操作部件,其具有中空内部;第二弹性部件,其套装于所述操作部件内;以及第二柱塞,其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上。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柱塞和第二弹性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上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一个相适配的接触部。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接触部是由银镍合金材料制成的凸起。在上述的变速器用开关中,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件、第一弹性部件和/或第二弹性部件是弹簧。一种变速器,其上装配有如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变速器用开关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使用寿命长、工作性能稳定可靠等诸多优点,它尤其适于应用在大工作电流的场合下。由于采用了本变速器用开关,可以保证在诸如重型卡车等大型设备上所用变速器可以长期、安全、可靠地运行,从而有效解决了现有的变速器用开关难以满足某些实际应用需要,消除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这些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I1是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开关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1示例中第二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示例中第一组件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第一组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显示出了壳体的第一部分、第一接触件和插接件;图5是图3中第一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A是与图4相对应的第一组件的另一实施例一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也显示出了壳体的第一部分、第一接触件和插接件;图6B是与图4相对应的第一组件的又一实施例一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其中也显示出了壳体的第一部分、第一接触件和插接件;[0039]图7A是图6A中第一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B是图6B中第一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A是图I示例中第二接触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图8B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接触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第二组件2本体3弹性部件4第一组件 5接插件11操作部件12第二弹性部件13垫片14第二柱塞41防护部件42第一部分43第一柱塞44限位部件45第二接触件45’第二接触件46第一弹性部件47第二部分48第一接触件48’第一接触件48”第一接触件421配合部451接触部451’接触部471配合部481接触部481’接触部481”接触部491第一凹槽492 第二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该图以示意方式概要地显示出了本变速器用开关一个示范性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结构。以下将通过对该实施例的结构及构成的详细描述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造、特点和优点,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当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再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上、下、横向、纵向方向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变速器用开关或其组成部件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可以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因此,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如图I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变速器用开关主要包括本体2、弹性部件3、第一组件4和第二组件I。其中,第一组件4和第二组件I分别装设在本体2的两端;而弹性部件 3则设置在中空的本体2的内部,并且它至少具有两个相对置的端部,以便相应地通过这两个对置的端部来分别抵靠在第一组件4、第二组件I上。在本示例中,弹性部件3优选地直接采用了螺旋形弹簧部件。就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组件I而言,可以通过铆接方式将它装设到图I图面中的本体2的上端部,当然还可以通过诸如螺接、焊接或者其他的适宜连接方式固定到本体2的该端部上。同时,使得第二组件I的一端抵靠在弹性部件3的上端部上,通过操作该第二组件I即可相应地作用于弹性部件3,从而促使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彼此之间进行接触或发生脱离,由此形成开关的通断效果。[0062]作为一种举例情形,请进一步结合参考图2,在该图中示出了上述第二组件I 一个示例的立体分 解结构。此时,该第二组件I在构造上主要包括操作部件11、第二弹性部件12、垫片13和第二柱塞14。对于操作部件11而言,它是用来供使用者进行操作本变速器用开关之用,通过控制该操作部件11就能相关联地作用于弹性部件3,进而实现第一接触件48、第二接触件45之间的接触或脱离。如图2所示,通常适于将操作部件11制成具有中空形状,并且优选地还将其制成圆柱形。第二弹性部件12被套装在操作部件11的中空内部,它的一端抵靠在垫片13上,而另一端则抵靠于操作部件11的内部。第二柱塞14的一端与垫片13接触,它的另一端直接抵靠在弹性部件3的上端部上。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应用场合或者实际需求,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上述垫片13设置成多个。当然,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该垫片13,以使得第二弹性部件12直接接触第二弹性部件12而抵靠在该第二弹性部件12上。再请返回图1,第一组件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它被装设在图I 图面中的本体2的下端部,并且它的一端抵靠在弹性部件3的下端部上。具体而言,也可以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铆接、螺接、焊接或者其他的适宜连接方式将第一组件4固定到本体2 的下端部上。在该第一组件4的另一端部上设置了用来接插变速器的接插件5,而在它的中空内部设置有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 (图3)。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是两个相互配合的部件,它们被构造成可以通过弹性部件3的作用而能够彼此进行接触或发生脱离,并且二者中仅有一个与接插件5保持连接。下面将进一步通过图 3-图SB来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组件4结构和组成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在图3中给出了上述第一组件4的一种示例的立体分解结构。在该图中,第一组件4主要包括壳体、防护部件41、第一柱塞43和限位部件44。首先,就壳体而言,它包括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47,这两个部分彼此相适配从而形成容置空间,以便将其他部件容纳于其中。上述的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就是分别靠近第一部分42和第二部分47 而装设在壳体的该容置空间内。举例而言,在图3中示出了第一部分42、第二部分47之间的一种配合接合方式,即在第一部分42上设置了配合部421 (如凹槽等),同时在第二部分 47上的相应位置处则设置了对应的配合部471 (如凸起等)。显然,在配合部421、配合部 471之间,它们所采用的具体结构形式是完全可以彼此互换的,只要保证通过它们的配合能够将壳体的第一部分42和第二部分47接合在一起即可。防护部件41也是第一组件4中特别重要部件之一,它被设置成盖设在第二部分47 上,同时也与弹性部件3的下端部彼此接触并相互抵靠在一起。通常,防护部件41是采用具有较好密封性能和弹性变形性能的材料(如橡胶等)制成,以便能够对上述壳体形成有效保护。例如,可以防止液体或固态微粒不期望地进入壳体中。此外,通过防护部件41也能适当缓冲或吸收掉可能由于周围环境等所产生的震动影响,从而确保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之间能在使用需要时长期、可靠地保持良好的接触状态。举例而言,通过采用以上措施,可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开关达到IP67级防护标准。如图3所示,在以上示例中设置了第一柱塞43,它的下端部与第二接触件45相接触并且抵靠在装设于壳体内的第一弹性部件46的上端部上,第一弹性部件46的下端部则抵靠于第一部分42,而该第一柱塞43的上端是抵靠在防护部件41上的,这样就通过前述的第二弹性部件12、弹性部件3以及上述的第一弹性部件46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弹性作用力,从而可以根据使用需要来控制或约束它们的运动并通过其他部件间的相互配合(例如,在图3中示出的两个装设于壳体内的限位部件44,它们被分别设置在第一柱塞43的两侧用于限定后者的运动行程),最终促使第一接触件48和第二接触件45之间产生相对位移而形成接触或脱离,以达到本实用新型变速器用开关的连通或截断目的。作为进一步示例,图4提供了图3中第二组件4的一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第一部分42上设置有第一凹槽491和第二凹槽492,前者用来容置第一接触件48的至少一部分,而后者则是用来容置限位部件44的下端部,这样就可以使得本变速器用开关的构造更加紧凑、内部结构更稳定可靠。在优选情形下,同时设置上述的第一凹槽491和第二凹槽492。然后,在某些情形下,也可以考虑仅设置第一凹槽491和第二凹槽492中的一个。另外,在图6A和图6B中进一步图示出了第二组件4的两个不同实施例的一部分的立体分解结构,该这些附图中所显示的各部件与图4中的各部件相互对应。通过比较图4、图6A和6B,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附图图中显示出的第一接触件48、48’和48”在构造上存在着一些区别。通过继续对比图5、图7A和图7B就能进一步理解根据具体应用场合或者某些实际需要(例如,需要承受较大电流或者相当大电流),完全可以针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接触件进行灵活的结构变化设计。例如,在图6B和图7B中所示实施例就比图6A和图7A中所示实施例增加了与第二接触件之间的接触部,如此设置显然是有利于促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承受更大工作电流的。又如,在图6B和图7B中所示实施例与图6A和图7A中所示实施例基本上具有相同的外形构造,然而它们却与图4和图5中所示实施例在外形形状上存在着较大区别。毫无疑问,还可以将该第二接触件构造成具有其他外形形状,但是无论采用何种外形设计都是出于希望本实用新型能够更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考虑。请再同时结合参考图5、7A、7B、8A和8B,在第一接触件48、48’、48”和第二接触件45、45’上都分别对应设置了相适配的接触部481、481’、481”和接触部451、451’。如上所述,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合或者某些实际需要,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上灵活地设置一个或多个上述的接触部。此外,由于银镍合金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以及抗金属转移、电弧烧损、电侵蚀等较强能力,因此优选地采用银镍合金材料作为触头凸起来形成上述的各接触部,以便适于能够承受更大的电流载荷并保持长期稳定的工作性倉泛。最后,应当特别提及的是,根据以上描述内容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多的灵活变形处理,以下仅就其中一些情形进行示例性的说明,这些示例说明同样不能用作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例如,尽管以上示例在总体构造上基本上都是沿着变速器用开关的横向或纵向以对称方式给出的,但是在一些情形下采用非对称方式也是允许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仅设置一个限位部件,通过使其能够限定第一柱塞43的运动行程即可;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本体2的内部同时设置若干个弹性部件3。又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同时采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弹簧来实现弹性部件3、第一弹性部件46和第二弹性部件12的功能;而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以上这些部件不必全部使用金属材质的弹簧,可以考虑使用其他适用材料制成的弹簧或者采用非弹簧形式的其他弹性部件。再如,在以上所列举的各个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开关及其各组成部件设计并制造成任何适用的形状,以便能够非常方便、灵活地装配到变速器上。通过提供这样的变速器,就可以充分发挥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良好、可靠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种场合下的现实需要以上列举了若干具体实施例来详细阐明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用开关及包括该变速器用开关的变速器,这些个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实施方式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形和改进。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并为本实用新型的各项权利要求所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变速器用开关,其包括具有中空内部的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用开关还包括弹性部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内部并至少具有两个相对置的端部;第一组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之一上,所述第一组件内设有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它们被构造成经由所述弹性部件作用而能彼此接触或脱离,并且其中仅有一个连接于设在所述第一组件上用于接插变速器的接插件;以及第二组件,其装设于所述本体的另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上,以便通过作用于所述弹性部件而致使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彼此接触或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件包括壳体,其具有彼此相适配以形成容置空间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分别靠近于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而装设在所述壳体内;防护部件,其盖设于所述第二部分上并与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端部之一相抵靠; 第一弹性部件,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且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一部分上;第一柱塞,其一端与所述第二接触件相接触并抵靠在所述第一弹性部件的另一端上, 而其另一端抵靠在所述防护部件上;以及限位部件,其装设于所述壳体内用于限定所述第一柱塞的运动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设有第一凹槽,其用于容置所述第一接触件的至少一部分;和/或第二凹槽,其用于容置所述限位部件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设有两个,其分设于所述第一柱塞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包括操作部件,其具有中空内部;第二弹性部件,其套装于所述操作部件内;以及第二柱塞,其一端抵靠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件上,另一端抵靠在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柱塞和第二弹性部件之间的至少一个垫片。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上分别对应设有至少一个相适配的接触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是由银镍合金材料制成的凸起。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是弹簧。
10.根据权利要求2、3或4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部件是弹簧。
11.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部件是弹簧。
12.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上装配有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用开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速器用开关,其包括具有中空内部的本体,还包括弹性部件,其装设于本体内部并至少具有两个相对置的端部;第一组件,其装设于本体的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之一上,第一组件内设有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它们被构造成经由弹性部件作用而能彼此接触或脱离,并且其中仅有一个连接于设在第一组件上用于接插变速器的接插件;第二组件,其装设于本体的另一端并抵靠在所述端部中的另一个上,以通过作用于弹性部件而致使第一接触件和第二接触件彼此接触或脱离。它还涉及装配该变速器用开关的变速器。它具有结构紧凑、设计合理、使用寿命长、工作性能稳定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大工作电流场合,可以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文档编号H01H5/04GK202363300SQ20112038487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9日
发明者戴四川, 王俊锋 申请人:霍尼韦尔传感控制(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