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连接器以及接口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706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口连接器以及接口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口连接技术,特别涉及用于在插接时确保地电位最先接触的一种接口连接器、以及一种接口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DVI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可视化接口)、VGA (Video Graphics Array, 视频图形阵列)、HDMI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等接口的接口连接器在使用中常存在热插拔的情况,而热插拔又通常会造成接口连接器的损伤、甚至导致利用接口连接器对接的设备故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热插拔对接时,具有插针的公头接口连接器和具有插孔的母头接口连接器没有实现地电位最先接触,而是由公头接口连接器的信号插针最先接触到了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从而导致对接的公头接口连接器和母头接口连接器的电平不等。为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如下的方式来确保在插接时地电位最先接触方式一,利用ES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释放)保护器件实现电压防护;方式二,利用变压器、光耦等方式进行安全隔离;方式三,对于存在接地插针的公头接口连接器,设置其接地插针长于其他的信号插针。然而,上述的三种方式却分别存在各自的缺陷方式一不适用于接口速率较高的接口连接器、且受限于ESD防护等级;方式二的成本过高、且难以满足接口速率要求;方式三仅适用于公头接口连接器具有接地插针的情况,而且,对于体积较大的公头接口连接器来说,在将其插接母头接口连接器的过程中不易对准,因而仍然容易出现信号插针最先接触到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接口连接器、以及一种接口连接器组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接口连接器,包括若干插针;包围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的金属壳体;该接口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的金属簧片,且所述金属簧片自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延伸至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所述金属簧片为两个、并相对地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相对固定的两个所述金属簧片延伸至所述前端的部分之间留有预定的间隙。所述金属簧片包括[0020]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根部;连接所述根部、并在插接方向上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延伸部、并悬置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的端部。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封闭包围所述若干插针的壁部、以及自所述壁部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延伸的底部;所述根部紧贴所述壁部的一侧边缘、并固定于所述底部。所述延伸部在靠近所述根部的位置处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并在靠近所述端部的位置处再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反向折弯。所述端部呈朝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的翻边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接口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接口连接器和第二接口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包括若干插针、以及包围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的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二接口连接器包括供所述若干插针插入的若干插孔、以及包围于所述若干插孔的外侧的第二金属壳体;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外侧的金属簧片,且所述金属簧片自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外侧延伸至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用以在所述若干插针插入若干插孔之前接触到所述第二金属壳体。所述金属簧片为两个、并相对地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相对固定的两个所述金属簧片延伸至所述前端的部分之间留有预定的间隙。所述金属簧片包括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根部;连接所述根部、并在插接方向上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以及,连接所述延伸部、并悬置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的端部。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封闭包围所述若干插针的壁部、以及自所述壁部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延伸的底部;所述根部紧贴所述壁部的一侧边缘、并固定于所述底部。所述延伸部在靠近所述根部的位置处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并在靠近所述端部的位置处再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反向折弯。所述端部呈朝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的翻边状。如上可见,当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口连接器除了包括常规的若干插针以及包围于若干插针的外侧的金属壳体之外,还包括固定于金属壳体的外侧、并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金属簧片。这样,当该接口连接器与其对端接口连接器插接时,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金属簧片会最先接触到对端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从而能够确保地电位最先接触。由于本实用新型仅需要利用金属簧片即可实现地电位最先接触,因此相比于现有的方式一,本实用新型能够适用于各种接口速率的接口连接器、且不会受限于ESD防护等级;相比于现有的方式二,本实用新型不存在成本过高的问题、且不会受限于各种接口速率要求;相比于现有的方式三,本实用新型各种信号定义方式的接口连接器,且,即便出现接口连接器不易对准的情况,也能够在对准之前即实现地电位接触。而且,在未插接的状态下,延伸至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的所述金属簧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该接口连接器的若干插针、以避免例如手触插针而引入ESD放电等外界干扰。更优地,对于选用两个金属簧片、并相对地固定于金属壳体的情况,可以利用两个金属簧片产生的夹持力引导插接,从而更易于在插接过程对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接口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接口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主视图。图3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侧视图。图4为如图1所示的接口连接器的俯视图。在图1和图4中均以DVI的公头接口连接器为例、并且省略了插针。请同时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公头接口连接器除了具有若干插针之外,还包括一金属壳体10,包围于若干插针的外侧、并用于公头接口连接器地电位参考;两个金属簧片20,于金属壳体10的两侧相对地固定于金属壳体10的外侧、并自金属壳体10的外侧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本文所述的“若干插针的前端”仅仅是表示一种方位、而不意味着于前端覆盖所有插针),并且相对固定的两个金属簧片20延伸至该前端的部分之间还留有预定的间隙、以避免封闭地覆盖所有插针而导致插接不易实现。这样,当如图1至如图4所示的公头接口连接器与其对端的母头接口连接器插接时首先,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两个金属簧片20会最先接触到对端的母头接口连接器用于地电位参考的金属壳体,并将母头接口连接器的金属壳体的地电位传导至公头接口连接器的金属壳体10,从而使公头接口连接器与母头接口连接器之间的地电位相同;然后,两个金属簧片20开始与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外壳保持摩擦接触、 以继续保持公头接口连接器与母头接口连接器之间的地电位相同,与此同时,两个金属簧片20会逐渐地被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向外侧撑开、以避免两个金属簧片20 阻碍插接;最后,在保持着公头接口连接器与母头接口连接器之间的地电位相同的情况下, 公头接口连接器的若干插针最终全部插入至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对应插孔内。[0061]可见,如图1至如图4所示的公头接口连接器在若干插针插入至母头接口连接器之前,能够确保与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相同、即实现了地电位最先接触。而且,相对设置的两个金属簧片20在被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向外侧撑开的过程中,会对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产生一夹持力,该夹持力可以引导插接、并易于在插接过程对准。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仅设置一个金属簧片20,虽然设置一个金属簧片20不会产生引导插接的效果,但仍能够确保地电位最先接触。另外,当如图1至如图4所示的公头接口连接器处于未插接的状态时,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两个金属簧片20会覆盖若干插针中的一部分、并使另一部分仅能够通过两个金属簧片20之间的狭小缝隙裸露,从而,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若干插针、以避免例如手触插针而引入ESD放电等外界干扰(金属卡簧20可以将ESD能量安全泄放)。请再参见图1至图4:金属壳体10包括封闭包围若干插针的壁部11,以及,自壁部11向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延伸的底部12;金属簧片20包括固定于金属壳体10的根部21,连接根部21、并在插接方向上向若干插针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22,以及,连接延伸部22、并悬置于若干插针的前端的端部 23。为了避免根部21的固定会影响到若干插针,可以设置根部21紧贴壁部11的一侧边缘延伸、并通过在根部21两端设置的安装螺钉210固定于底部12。为了使连接根部21的延伸部22能够从金属壳体10的外侧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设置延伸部21在靠近根部21的位置处先向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并在靠近端部23 的位置处再向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反向折弯,从而通过两侧折弯形成的迂回路径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并使端部23能够悬置于若干插针的前端。当然,如果将延伸部21设置为向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凸出的圆弧状、或者其他具有类似趋势的形状,也可确保延伸部21能够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本文不再一一列举。为了便于金属簧片20被母头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向外侧撑开,可以设置端部23呈朝向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的翻边状。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公头接口连接器的详细说明。而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中的连接器组件即包含上述的公头接口连接器及其对端插接的母头接口连接器,本文就不再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接口连接器,该接口连接器包括 若干插针;包围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的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接口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的金属簧片,且所述金属簧片自所述金属壳体的外侧延伸至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簧片为两个、并相对地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相对固定的两个所述金属簧片延伸至所述前端的部分之间留有预定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簧片包括 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根部;连接所述根部、并在插接方向上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 以及,连接所述延伸部、并悬置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的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包括封闭包围所述若干插针的壁部、以及自所述壁部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延伸的底部;所述根部紧贴所述壁部的一侧边缘、并固定于所述底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在靠近所述根部的位置处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并在靠近所述端部的位置处再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反向折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口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呈朝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的翻边状。
8.一种接口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接口连接器和第二接口连接器,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包括若干插针、以及包围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的第一金属壳体;所述第二接口连接器包括供所述若干插针插入的若干插孔、以及包围于所述若干插孔的外侧的第二金属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外侧的金属簧片,且所述金属簧片自所述第一金属壳体的外侧延伸至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用以在所述若干插针插入若干插孔之前接触到所述第二金属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簧片为两个、并相对地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相对固定的两个所述金属簧片延伸至所述前端的部分之间留有预定的间隙。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或10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簧片包括固定于所述金属壳体的根部;连接所述根部、并在插接方向上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延伸的延伸部; 以及,连接所述延伸部、并悬置于所述若干插针的前端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壳体包括封闭包围所述若干插针的壁部、以及自所述壁部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延伸的底部; 所述根部紧贴所述壁部的一侧边缘、并固定于所述底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在靠近所述根部的位置处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并在靠近所述端部的位置处再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内侧方向反向折弯。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呈朝向所述若干插针的外侧方向折弯的翻边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接口连接器及接口连接器组件。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口连接器除了包括常规的若干插针以及包围于若干插针的外侧的金属壳体之外,还包括固定于金属壳体的外侧的金属簧片,且金属簧片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这样,当该接口连接器与对端接口连接器插接时,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金属簧片会最先接触到对端接口连接器的地电位金属壳体,从而能够确保地电位最先接触。而且,在未插接的状态下,延伸至若干插针的前端的金属簧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该接口连接器的若干插针。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接口连接器组件则包括具有若干插针的该接口连接器及其对端接口连接器。
文档编号H01R24/00GK202221823SQ20112038490
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1日
发明者曾利伟 申请人: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