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77058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座体的对接部穿设有端子组,并在座体外部罩覆有一体成型的壳体而具有较佳结构强度,可防止压接方式因冲压、弯折过程中产生变形或铆合量不足所造成组装定位不确实的情况发生者。
背景技术
现今电子科技快速发展,而电脑、笔记型电脑或行动电话等电子产品,都已普遍存在于社会上各个角落,且时下电子产品设计都趋向于轻、薄、短、小,而为了能使各种电子产品体积缩小,故,电子产品内部电路板上的电子零组件的构造,则需要更为微小化且精密, 整体结构强度也需要加强,以因应目前电子产品发展趋势。再者,由于电子产品与面板之间信号传输量非常庞大且频率相当的高,一般都会采用具有超高速、低功耗及低电磁波辐射等特性的低压差分信号(Low Volt Age Differential Signal, LVDS)连接器达成与笔记型电脑、液晶电视、液晶屏幕等17英寸以上的面板(Panel)形成电性连接,而15英寸以下的面板主要用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FPC)连接器,随着连接器体积要求越来越微小,便发展出各种不同型式的连接器。请参阅图5所示,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该塑胶本体A所具的对接部Al上穿设有复数导电端子B,并在对接部Al周边处形成有一插接槽 A2,即可将内铁壳C所具的复数卡扣Cl与塑胶本体A上对应的扣接槽A3相互扣合,并使内铁壳C侧边处的侧板C2嵌卡于嵌扣槽A4内,且侧板C2上的扣孔C3与嵌扣槽A4内壁面处的凸扣A5相互扣合,而内铁壳C周边处的复数弹片C4则分别伸入于插接槽A2内。当板端连接器作对配时,便可凭借复数弹片C4抵持于板端连接器上,进而增加板端连接器的固持力量,不易产生松动或脱出的情况发生,惟该内铁壳C 一般利用加工机具直接与塑胶本体A压接成型,即使原本直立的金属片材向内冲压、连续弯折后可形成一止挡于塑胶本体A上作为防脱的限位结构,所以内铁壳C厚度必须予以变薄,才可利于加工机具来进行压接、铆合,而于侧板C2向下嵌卡于嵌扣槽A4内的压接过程中也必须相当的精准,否则容易产生过度的挤压变形,或是因铆合量不足所造成侧板C2上的扣孔C3与嵌扣槽 A4内壁面处的凸扣A5无法扣合、组装定位不确实的情况发生,并降低内铁壳C整体的结构强度,而有待从事此行业者进行重新设计来加以解决。故,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现有电连接器使用上的问题与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利用从事于此行业的多年研发经验不断试作与修改,始设计出此种电连接器的新型诞生。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经常发生的产生过度的挤压变形,或是因铆合量不足所造成侧板上的扣孔与嵌扣槽内壁面处的凸扣无法扣合、组装定位不确实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座体、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其中该座体所具有的对接部穿设有端子组,并在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一插接槽,且对接部外侧周边处具有扣持部,而座体后侧处则设有可供端子组的焊接端穿出并与预设排线形成电性连接的纳线槽;该第一壳体由金属片材一体成型并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而第一壳体表面上形成有可供对接部露出且周边呈封闭围绕的镂空部,并在镂空部周边处分别设有能够与扣持部形成扣合定位的卡扣部及能够伸入于插接槽处的复数弹片,且卡扣部沿着座体长边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该第二壳体为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并与第一壳体抵持接触后形成电性连接,且第二壳体内部形成有可供座体及第一壳体由后往前横向嵌入于其内的定位空间。该座体一侧表面上的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呈凹陷状的插接槽,且在座体另一侧表面上设有复数凹槽,而第二壳体表面上则设有能够对应扣合于凹槽内的复数扣接弹片及位于扣接弹片间的至少一个补强肋。该座体的扣持部在插接槽前、后二侧处设有复数扣槽,而第一壳体的镂空部周边处设有具有复数卡扣的卡扣部,并使卡扣分别向下扣合于扣持部对应的扣槽内。该第一壳体的卡扣部在插接槽前侧处的卡扣上沿着座体长边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该第二壳体二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具有复数勾部的侧板,且在第二壳体前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可供第一壳体前侧处抵持形成挡止定位的挡板,并在挡板与二侧板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一壳体推入至定位的所述的定位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座体所具有的对接部上穿设有端子组,并在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一插接槽,而第一壳体则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并在第一壳体表面上形成有可供对接部露出且周边呈封闭围绕的镂空部,由于第一壳体为金属片材一体成型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 且第一壳体的厚度也不需配合压接制程予以变薄,可防止采用压接方式因冲压、连续弯折过程中产生过度的挤压变形,或是因铆合量不足所造成组装定位不确实的情况发生。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壳体在镂空部周边处分别设有可与座体对接部外侧周边处的扣持部呈一扣合定位的卡扣部及可伸入于插接槽处的复数弹片,当外部连接器嵌插于座体的对接部上时,可凭借第一壳体的复数弹片,以及卡扣部位于插接槽前侧处的定位凸点来抵持接触于外部连接器的插接部上,并增加其夹持接触力量而形成稳固的定位,如此防止外部连接器产生松动或脱出的情况发生,并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壳体罩覆定位于座体及第一壳体外部,即可使座体及第一壳体由第二壳体后侧的开口处横向嵌入于定位空间内,并抵持于第二壳体前侧处的挡板上形成挡止定位,便可凭借第二壳体表面上的复数扣接弹片扣合于座体另一侧表面上对应的凹槽内,并利用其补强肋来增加整体结构强度,此种方式不论是组装或对位上都相当的简易,且于组合后可达到较佳的结构稳定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5是现有电连接器的立体外观图。附图标记说明1-座体;11-对接部;14-扣持部;111-插接槽;141-扣槽;12-端子组;15-凹槽;13-纳线槽;2-第一壳体;21-镂空部;222-定位凸点;22-卡扣部;23-弹片;221-卡扣;3-第二壳体;30-定位空间;33-侧板;301-开口 ;331-勾部;31-扣接弹片; 34-挡板;32-补强肋;4-排线;41-线材;A-塑胶本体;Al-对接部;A4-嵌扣槽;A2-插接槽;A5-凸扣;A3-扣接槽;B-导电端子;C-内铁壳;Cl-卡扣;C3-扣孔;C2-侧板;C4-弹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构造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2、3、4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及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为包括有座体 1、第一壳体2及第二壳体3,故就本案的主要构件及特征详述如后,其中该座体1 一侧表面上具有对接部11,并在对接部12上穿设有端子组12,且对接部 11周围处形成有呈凹陷状的插接槽111,而座体1后侧处则设有可供端子组12的焊接端穿出的纳线槽13,并在纳线槽13内穿设定位有一具有复数线材41的排线4,且各线材41分别与端子组12的焊接端焊固形成电性连接;另,座体1的对接部11外侧周边处具有扣持部 14,且扣持部14位于插接槽111前、后二侧处设有复数扣槽141,并在座体1另一侧表面上则设有复数凹槽15。该第一壳体2由金属片材一体成型所制成,并在第一壳体2表面上形成有可供座体1的对接部11露出且周边呈封闭围绕的镂空部21,此镂空部21周边处分别设有具有复数卡扣221的卡扣部22及复数弹片23,且卡扣部22位于插接槽111前侧处的卡扣221上沿着座体1长边方向则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222。该第二壳体3表面上设有复数扣接弹片31及位于扣接弹片31间的至少一个补强肋32,而第二壳体3 二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具有复数勾部331的侧板33,且在第二壳体 3前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挡板34,并在挡板34与二侧板33之间形成有定位空间30。当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先将排线4所具的复数线材41分别穿设于座体1的纳线槽13内,并与端子组12穿出纳线槽13处的焊接端焊固后形成电性连接,再将第一壳体2罩覆定位于座体1上方处,且使座体1的对接部11露出第一壳体2的镂空部21处,而镂空部 21周边处的卡扣部22由复数卡扣221分别向下嵌入于座体1位于插接槽111前、后二侧处的扣持部14对应的扣槽141内呈一扣合定位,且各复数弹片23分别伸入且位于插接槽111 前、后二侧处,由于第一壳体2由金属片材一体成型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且该第一壳体 2的厚度也不需配合压接制程予以变薄,可防止采用压接方式因冲压、连续弯折过程中产生过度的挤压变形,或是因铆合量不足所造成组装定位不确实的情况发生。续将第二壳体3罩覆定位于座体1及第一壳体2外部,并使座体1及第一壳体2 由第二壳体3后侧的开口 301处横向嵌入于定位空间30内,且待第一壳体2沿着第二壳体 3 二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的侧板33及其勾部331完全推入至定位,便可将第一壳体2前侧处抵持于第二壳体3的挡板34上形成挡止定位,而可凭借第二壳体3表面上的复数扣接弹片31扣合于座体1另一侧表面上对应的凹槽15内,并利用其补强肋32来增加整体的结构强度,此种第二壳体3可供座体1由后往前嵌入的方式不论是组装或对位上都相当的简易, 并与第一壳体2抵持接触后形成电性连接状态,且于组合后可达到较佳的结构稳定性。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先将外部连接器(图中未示出)的插接部与座体1上的对接部11作垂直嵌插且位于插接槽111内,并使对接部11上穿设的端子组12与插接部的复数导电端子形成电性接触,如此,便可凭借第一壳体2的复数弹片23,以及卡扣部22位于插接槽111前侧处的定位凸点222来抵持接触于外部连接器的插接部上,并增加其夹持接触力量而形成稳固的定位,以防止外部连接器受到外力的影响时容易松动或脱出的情况发生,并确保良好的电性接触效果。上述详细说明为针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的可行实施例说明而已,惟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座体、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其中该座体所具有的对接部穿设有端子组,并在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一插接槽,且对接部外侧周边处具有扣持部,而座体后侧处则设有可供端子组的焊接端穿出并与预设排线形成电性连接的纳线槽;该第一壳体由金属片材一体成型并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而第一壳体表面上形成有可供对接部露出且周边呈封闭围绕的镂空部,并在镂空部周边处分别设有能够与扣持部形成扣合定位的卡扣部及能够伸入于插接槽处的复数弹片,且卡扣部沿着座体长边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该第二壳体为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并与第一壳体抵持接触后形成电性连接,且第二壳体内部形成有可供座体及第一壳体由后往前横向嵌入于其内的定位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一侧表面上的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呈凹陷状的插接槽,且在座体另一侧表面上设有复数凹槽,而第二壳体表面上则设有能够对应扣合于凹槽内的复数扣接弹片及位于扣接弹片间的至少一个补强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座体的扣持部在插接槽前、后二侧处设有复数扣槽,而第一壳体的镂空部周边处设有具有复数卡扣的卡扣部,并使卡扣分别向下扣合于扣持部对应的扣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的卡扣部在插接槽前侧处的卡扣上沿着座体长边方向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凸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壳体二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具有复数勾部的侧板,且在第二壳体前侧处朝上方弯折延伸有至少一个可供第一壳体前侧处抵持形成挡止定位的挡板,并在挡板与二侧板之间形成有可供第一壳体推入至定位的所述的定位空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座体、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其中该座体所具的对接部穿设有端子组,并在对接部周围处形成有插接槽,且座体后侧处设有可供端子组穿出并与预设排线形成电性连接的纳线槽,而第一壳体为罩覆定位于座体外部,并在第一壳体表面上形成有可供对接部露出且周边呈封闭围绕的镂空部,另于座体及第一壳体外部则罩覆定位有第二壳体,由于第一壳体为金属片材一体成型而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且第一壳体的厚度也不需配合压接制程予以变薄,可防止采用压接方式因冲压、连续弯折过程中产生过度的挤压变形,或是因铆合量不足所造成组装定位不确实的情况发生。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268541SQ20112038471
公开日2012年6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8日
发明者林明善 申请人:维林企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