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596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触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电子部件,尤其涉及ー种提供相互不同的两个部件的接触的接触端子。
背景技术
通常,如具有装卸方式的电池组的便携式终端或通信电缆、存储卡插座、便携式终端的扩展底座等一祥通过结合相互不同的两个组件来实现电气连接的设备或部件具有多种形态的接触端子。例如,在具有装卸方式的电池组的便携式终端中设置固定于电池组的接触片,在 终端的主体通常设置被称为C型夹(C-Clip)的利用板簧的接触端子。当电池组结合到终端的主体时,电池组的接触片将以一定程度对终端主体的接触端子施压,由此能够维持稳定的接触状态。通常所知的接触端子是利用板簧而构成的,其在如前所述的电池组的接触结构或通信电缆等的接触连接器中提供。另外,交通卡、出入者认证用保安卡、信用卡等利用进场近场通讯(near fieldcommunication, NFC)而做出裁决或进行用户认证,而如今随着便携式终端的使用普遍化,在便携式终端也搭载有NFC功能。因此,便携式终端具有用于执行NFC功能的专门的天线,而这种NFC用天线有时也设置于电池盖上。除此之外,电池盖设有用于进行无线充电等的天线或线圈等,而为了使这种天线或线圈与内置于终端主体的电路接触,需要设置接触端子。图I和图2示出现有技术的ー个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端子30。图I和图2所示的接触端子30通过弯曲金属板材而制造成字母“S”字形状,在上端和下端分别具有突出状的接触部分33a、33b。当所述接触端子30设置于终端的外壳11时,所述接触部分33a、33b中的ー个接触部分将会与内置在所述外壳11的电路基板13接触,剩下的ー个接触部分将会与相对部件接触,例如与电池组的接触片23接触。图2示出所述接触部分33a、33b的一部分重叠于所述电路基板13和所述接触片23的形状,其没有示出所述接触端子30定形的形状,但是实际上所述接触部分33a、33b与所述电路基板13或接触片23接触而所述接触端子30变形为上下被压缩的形状。此时,因所述接触端子30的压缩而产生的弾性力大体上集中积蓄到所述接触端子30的弯曲部分35a、35b。这种接触端子的例子在韩国授权专利第960, 959号(授权日为2010年5月25目)等中公开。这种现有的C型夹形态的接触端子是ー种荷重集中于弯曲部分的结构,为了确保其耐久性,需要利用诸如硅胶或氨基甲酸酯等的专门的弾性体37来进行支撑。即,为了稳定地维持接触状态,C型夹将会維持被施加一定程度的荷重的状态,当这种荷重过重吋,C型夹有可能将永久变形,考虑到这种问题,利用所述弾性体37来支撑C型夹。并且,为了实现稳定的接触,C型夹的一定面积以上将会露出到外部,因此会降低便携式终端等的外观。并且,C型夹是通过弯曲板材来制成的,因此在侧面形成锋利的部分,而向外部露出的部分有可能造成用户被刮伤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受损伤。[0007]对于上述问题,可利用被称为弹簧针(pogo pin)的弹性模块来弥补如上所述的C型夹所存在的缺点。图3和图4分别示出通常的弹簧针40的结构和利用所述弹簧针40来使相互不同的两个部件13、23接触的结构。所述弹簧针40构成为如下。即,在管41中收容有接触销43的一部分,且所述接触销43设置成能够朝所述管41插入或从所述管41中引出的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此时,所述接触销43内收容有卷簧45,所述卷簧45的端部朝所述接触销43的一端突出而支撑于所述管41。所述卷簧45提供朝从所述管41引出的方向作用的弾性力。所述弹簧针40以所述管41的一端与便携式终端等的电路基板13接触且所述接触销43的另一端朝便携式终端的外部突出的状态设置于便携式終端上。此时,所述电路基板13与所述管41之间设有単独的C型夹19,以使所述弹簧针40稳定地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3。当所述弹簧针40用作接触电池组的接触端子时,若电池组结合到終端,则电池组的接触片23在对所述接触销43的端部施压的同时与所述接触销43接触,且所述接触销43 朝所述管41的内部后退。此时,所述卷簧45被压缩而积蓄的弾性力将会稳定地维持所述接触销43与所述接触片23的接触状态和所述管41与所述电路基板13的接触状态。当考虑到耐久性或终端的外观时,如上所述的弹簧针具有相比板簧更优异的品质,但是这种弹簧针不仅成本高,而且由于弹簧针的结构部件之间的相对移动而发生噪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价格低廉且容易确保耐久性的接触端子。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最小化接触端子的露出程度而改善扩展底座等的外观的接触端子。并且,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防止永久变形的同时能够維持稳定的接触状态的接触端子。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端子包括接触销;支撑所述接触销的板簧。所述板簧的一部分接触于电路基板。并且,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接触销的紧固槽;形成于所述板簧的多个紧固片。所述多个紧固片插入到所述紧固槽以使所述接触销固定于所述板簧。并且,所述紧固槽形成在所述接触销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板簧包括弯曲为曲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以直线形态延伸的第二支撑部。并且,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接触销的紧固槽;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延伸的ー对紧固片。所述接触销位于ー对所述紧固片之间,且ー对所述紧固片插入于所述紧固槽以使所述接触销固定于所述板簧。并且,所述紧固槽形成在所述接触销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并且,所述第一支撑部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成与所述电路基板平行。并且,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折叠部,该折叠部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平行的状态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面对地延伸,使所述板簧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贯通孔,贯通所述折叠部而形成。并且,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至少ー对加固部,且每ー对所述加固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延伸而形成,且相互面对。并且,所述接触销的一端部被紧固在所述板簧,所述接触销的另一端形成为曲面。如上构成的接触端子利用板簧来支撑接触销,由此使得与其他相对部件的接触变 得可能,从而具有稳定的接触结构。此时,仅有接触销的端部朝便携式终端或扩展底座的外部露出,因此可改善产品的外观。而且,通过调节接触销的长度,具体来讲通过调节朝产品的外观露出的接触销的长度,能够调节施加到板簧的荷重,因此即使不使用単独的弹簧体来支撑板簧也能够易于确保耐久性,且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制造,因此可节省制造费用。

图I为示出现有技术的ー个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示出图I所示的接触端子设置于便携式终端的状态的剖视图;图3为剖切现有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端子的一部分而示出的结构图;图4为示出由图3所示的接触端子电气连接互不相同的两个部件的状态的结构图;图5为示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端子的立体图;图6为示出图5所示的接触端子设置于便携式终端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100 :接触端子101 :板黃111 :第一支撑部113 :第二支撑部114:紧固片115:折叠部102 :接触销121 :紧固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实施例和附图中所示出的结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时,当认为对相关公知功能或结构的具体说明有可能会混淆本实用新型的主g时,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如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接触端子100包括板簧101和接触销102。所述板簧101安装于便携式終端或扩展底座等产品10的主体外壳11的内部。所述接触销102在支撑于所述板簧101的状态下其一部分朝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在所述主体11结合有电池组或电池盖等的相对部件20,相对部件20的外壳(以下称作“第二外壳”)21内部提供有接触片23。 当所述第二外壳21结合到所述主体外壳11时,所述接触片23将会位干与所述接触销102相对应的位置。所述接触销102朝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其端部与所述接触片23接触。此时,所述板簧101提供使所述接触销102紧贴到所述接触片23的弾性力,由此所述接触端子100与所述接触片23維持稳定的接触状态。[0039]所述板簧101具有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3。所述第一支撑部111以曲线状态延伸而与设置在所述主体外壳11内的电路基板13接触,所述第二支撑部113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的一端以直线形态延伸。此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13也可以以曲线形态延伸。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当所述第二外壳21结合到所述主体外壳11时应当能够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接触销102朝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而稳定地接触于所述接触片23。所述板簧101的第一支撑部111与所述电路基板13接触,所述接触销102与所述接触片23接触,从而所述第一、第二支撑部111、113应当为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有一定程度变形的结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图6示出的是所述第一、第二支撑部111、113在接触到所述电路基板13和接触片23之前的形状。在构成所述第一、第二支撑部111、113时,优选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和第二支撑部113相互面对,进ー步优选为,第一支撑部111在其一端部延伸为逐渐远离所述第二支撑部113,而在中间部分延伸为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平行,而在另一端形成具有字母“U”字形状的用于接触到所述电路基板13的突出部。为了将所述板簧101固定到所述主体外壳11内,优选为所述第一支撑部111的一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平行的状态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相互面对地延伸而形成折叠部115。所述折叠部115形成有贯通孔117,所述接触端子100利用所述贯通孔117固定到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部。此时,所述折叠部115优选为形成为如下。SP,所述第一支撑部111的一端部中的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平行的部分几乎紧贴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状态重叠。为了将所述接触端子100固定到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部,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侧面可形成有固定凸起15。所述主体外壳11通过注塑成型而制成,所述板簧101结合于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部,且所述固定凸起15贯通所述贯通孔117。据此,所述接触端子100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部。此时,优选地,所述固定凸起15熔接其端部,以固定所述接触端子100,具体来讲固定所述板簧101使其不产生移动。另外,在所述接触端子100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13的状态下,所述板簧101,尤其所述第一支撑部111维持积蓄有弹性力的状态,因此为了防止永久变形等,可具备加固部119。所述加固部119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宽度方向的两侧且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延伸而形成,且所述加固部119相互面对。虽然在图中示出所述加固部119在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宽度方向的两侧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延伸而形成为ー对,但可以视情况而形成为ー对以上,只要每ー对所述加固部119从所述第一支撑部111宽度方向的两侧延伸且相互面对即可。据此,所述加固部119強化所述板簧101的弾性力的同时防止永久变形,由此提高所述接触端子100的耐久性。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端部形成有紧固片114。所述紧固片114从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端部相互并排延伸设置一対。通过所述紧固片114与所述接触销102紧固,由此将所述接触销102固定到所述板簧101。所述接触销102在其一端部形成有紧固槽121。所述紧固槽121形成为沿着所述接触销102的一端部的外周面周围凹陷的形状。所述接触销102的另一端123为从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部分,优选为具有曲面形状。由于所述接触销102的另一端123具有曲面形状,因此当所述第二外壳21结合到所述主体外壳11时,所述接触销102能够与所述接触片23稳定地接触,且不会发生用户被刮伤的情況。所述接触销102通过过盈配合到一对所述紧固片114之间而与所述紧固片114结合,此时,所述一对所述紧固片114插入于所述紧固槽121。由此,所述接触销102固定于所述板簧101。在此,虽然在图5中示出所述紧固片形成为ー对,但所述紧固片114可形成为多个,只要多个所述紧固片114插入于所述紧固槽121而使所述接触销102固定于所述板簧101即可。如上所述,当所述接触端子100设置于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部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将会提供朝使所述接触销102向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方向作用的弾性力。此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13支撑于所述主体外壳11的内周面而维持直线形态,且维持与所述电路基板13平行的状态。另外,所述第二外壳21结合到所述主体外壳11时所述第二支撑部113所变形的曲率根据所述接触片102朝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长度而确定。所述第二支撑部113变形之后的曲率将确定施加到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荷重,这是左右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耐久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可通过将所述接触销102设置成突出到所述主体外壳11的外部的同时适当地调节所述接触销102的长度来调节施加到所述第二支撑部113的荷重。也就是说,可通过调节所述接触销102的长度来改善所述第二支撑部102的耐久性。如上所述,在接触端子100中,朝主体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端部123以形成有曲面的销的形状构成,因此用于使所述接触销102突出的形成于主体外壳11的孔将变小,从而可使便携式终端等的外观更加美观。并且,支撑接触销102的部分,即第二支撑部113具有直线形态,当将此与弯曲形态的以往的C型夹方式的接触端子进行比较时,这种形态的板簧101不存在永久变形的隐患。而且,如上所述,对于利用以往弹簧针的接触端子而言,在接触端子的体积、对产品的外观产生的影响或永久变形等的耐久性方面,相比C型夹方式的接触端子具有优异的品质,但是存在其成本高的缺点。然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端子100与这种弹簧针相比较时,能够用低于弹簧针的费用而制得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接触端子 100。以上,虽然本实用新型对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道,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
权利要求1.ー种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接触销;支撑所述接触销的板簧, 所述板簧的一部分接触于电路基板。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接触销的紧固 槽;形成于所述板簧的多个紧固片, 所述多个紧固片插入到所述紧固槽以使所述接触销固定于所述板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槽形成在所述接触销的ー端部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包括弯曲为曲线形态的第一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以直线形态延伸的第二支撑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接触销的紧固槽;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端部延伸的ー对紧固片, 所述接触销位于ー对所述紧固片之间,且ー对所述紧固片插入于所述紧固槽以使所述接触销固定于所述板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槽形成在所述接触销的ー端部的外周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接触于所述电路基板,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成与所述电路基板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折叠部,该折叠部由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以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平行的状态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相面对地延伸,使所述板簧的一部分重叠而形成;贯通孔,贯通所述折叠部而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干,所述接触端子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宽度方向的两侧的至少ー对加固部,且每ー对所述加固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延伸而形成,且相互面对。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销的一端部被紧固在所述板簧,所述接触销的另一端形成为曲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接触端子,该接触端子包括接触销;支撑所述接触销的板簧,所述板簧的一部分接触于电路基板。这种接触端子利用板簧来支撑接触销,由此使得与其他相对部件的接触变得可能,从而具有稳定的接触结构,而且通过调节接触销的长度,具体来讲通过调节朝产品的外观露出的接触销的长度,从而能够调节施加到板簧的荷重,因此即使不使用单独的弹簧体来支撑板簧也能够易于确保耐久性,且能够以低廉的成本进行制造,因此可节省制造费用。
文档编号H01R13/24GK202423626SQ20112040101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日
发明者朴帝玟, 黄成俊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