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105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装潢领域的产品,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将相邻自发热地板进行电连接的双向电连接插头。
背景技术
目前,自发热地板表现形式为电热地板,电热地板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取暖方式,它是将电热材料铺设在地板中,通过对地板中的电热材料加热而使地板发热来供热。中国专利文献CN200992793Y (申请号200720002236. 4)公开了一种“一体式电加热地板系统”,其中记载了 “安装时,本实用新型的地板单元I可以象普通地板一样拼接起 来,只是在一行(地板长边方向)里面,首尾连接的地板单元之间必须用转换接头实现电连接,这一行地板形式上是串联,但实际上每一块地板中的电热导线都是并联的。”再结合其独立权利要求可知该地板系统中,第一接插件(也即上述转换接头)设置在首尾相连的地板单元之间,是必要技术特征之一,再根据其具体实施方式
的描述,可进一步知晓所述的转换接头为独立于地板单元的构件。由此看出,首先,在安装该地板系统时,因转换接头设置在首尾相连的地板单元之间,而转换接头由两个反向电源插头通过柔性电源线连接组成,因此,安装时必须将转换接头分别与相应的两块地板先安装到位,然后在进行地板间短边的配合,安装过程中无法实现在地板间短边相互连接配合的同时完成转换接头的安装,安装较为复杂。其次由于热胀冷缩会导致转换接头与地板间的连接不可靠,一旦转换接头产生松脱,后果不堪设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简便、使用安全可靠的用于自发热地板的双向电连接插头。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基本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双向电连接插头,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插头、铜套和电线。插头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双插柱插头,且各自的插柱呈相反方向设置。电线有2根,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线和后侧电线。上述每个插头均包括座体。座体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包括主体部和2个插柱。2个插柱分前后连接在主体部的左右向的外侧上。2个插柱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自发热式组件的安装座的相应的插接孔相互防水插接配合的部位。各个插柱中均设有I个铜套。各铜套均从左右向的外侧与座体的外部相通。上述第一插头的位于前侧的插柱中的铜套通过前侧电线与第二插头的位于前侧的插柱中的铜套电连接。第一插头的位于后侧的插柱中的铜套通过后侧电线与第二插头的位于后侧的插柱中的铜套电连接。各电线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插头的侧面伸出相应的座体,且伸出部分的外表与座体密闭固定连接,从而第一插头与第二插头通过前侧电线和后侧电线柔性连接。[0009]以上述双向电连接插头的基本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各插头的座体的主体部的前后两侧设有作为卡接凸块的向前后向的外侧伸出的凸出部位。以上述双向电连接插头的各相应技术方案为基础的技术方案是各插头的座体的主体部基本呈等腰梯形。座体的各插柱均由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的圆台组成。2个插头的各自位于前侧插柱中的铜套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线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前侧电连接组件。2个插头的各自位于后侧插柱中的铜套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后侧电线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后侧电连接组件。前侧电连接组件和 后侧电连接组件的各铜套和电线的相应部分作为嵌件在座体注塑时与该座体形成一体件,且电线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座体的主体部的前后两侧的腰上向外露出,座体与电线的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因座体的注塑而密闭固定连接。 上述铜套的左右向的内侧位于座体的主体部中,铜套的左右向的外侧部位于相应I个插柱中且与该插柱同轴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I)本实用新型的双向电连接插头用于连接相应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系统时,两地板之间的相互拼接以及双向电连接插头与两地板之间的插接同步完成,安装简单快捷。双向电连接插头的两个插头间由设置在前后侧部的电线进行连接,安装时该两个插头的由各自的塑料件在左右方向上相对,避开了对侧部电线的挤压,从而确保柔性电线不会被损坏,而且双向电连接插头被牢牢卡接固定在左右相邻的两块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安装座上,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不会因热胀冷缩而松脱。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向电连接插头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从图I的上方观察时的示意图;图3为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从图3的A向观察时的示意图;图5为从图3的B向观察时的示意图;图6为从图5的C向观察时的示意图;图7为从图4的右方观察时的示意图;图8为图3中的地板主体的示意图;图9为从图8的下方向上观察时的示意图;图10为图3中的自发热式组件的示意图;图11为从图10的下方向上观察时的示意图;图12为自发热式组件的电连接关系示意图;图13为自发热式组件的电热片的示意图;图14为自发热式组件的左侧安装座的插座基座的立体示意图;图15为自发热式组件的右侧安装座的插座基座的立体示意图;图16为双向电连接插头连接两块相应的自发热地板的示意图;图17为图16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0031]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例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系统的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面板11,下插接榫11-1,前侧下插接榫ΙΙ-la,右侧下插接榫ll_lb,下部缺口
11-2,后侧下部缺口 ll-2a,左侧下部缺口 ll-2b,下部主体12,上插接榫12-1,前侧上插接榫12-la,右侧上插接榫12_lb,上部缺口
12-2,后侧上部缺口12-2a,左侧上部缺口 12_2b,上部凹槽12-3,上部前凹槽12_3a,上部后凹槽12_3b,电线槽12-4,前电线槽12_4a,后电线槽12_4b,卡接槽12-5,左侧卡接槽12_5a,右侧卡接槽12_5b,缺口12-6,左侧缺口 12_6a,右侧缺口 12_6b,插接部位13,前侧插接榫13-1,右侧插接榫13-2,后侧插接槽13_3,左侧插接槽
13-4,自发热式组件2,电热片21,前侧电热片21a,后侧电热片21b,导电发热层21_1,电极铜皮21_2,左端电极铜片21-2a,右端电极铜片21-2b,环氧树脂外层21-3,连接孔组21-4,左连接孔组21_4a,右连接孔组21_4b,通孔
21-4-1,定位孔组21-5,通孔 21-5-1,传输单元22,电线22-1,第一电线22_la,第二电线22_lb,铜箔22_2,第一铜箔
22-2a,第二铜箔22-2b,安装座23,左侧安装座23a,右侧安装座23b,插座基座23_1,插座部23_1_1,线卡部23-1-2,前侧线卡部23-l-2a,后侧线卡部23_l_2b,注塑连接部23_1_3,前侧注塑连接部23-l-3a,后侧注塑连接部23-l-3b,卡接钩部23_1_4,前卡接钩23_l_4a,后卡接钩
23-l-4b,凸出部23-1-41,收缩变形部23-1-5,前通孔23_l_5a,后通孔23_l_5b,前缺口23-l-5c,后缺口 23-l-5d,缺口 23-1-6,凸块 23-1-7,导电铜片23-2,火线导电铜片23_2a,零线导电铜片23_2b,铜插针23-3,火线铜插针23_3a,零线铜插针23_3b,插接孔23-4,前侧插接孔23_4a,后侧插接孔23_4b,电热片槽23-5,前电热片槽23_5a,后电热片槽23_5b,铆接柱组23_6,凸出部
23-7,缺口部23-8,电连接器件24,第一铜线24-la,第二铜线24_lb,第三铜线24_lc,第四铜线
24-ld,左侧组件25,右侧组件26,双向电连接插头3,插头30,兎一插头30a,兎_■插头30b,座体31,王体部31_1,插柱31-2,卡接凸块31-3,铜套32,电线33,电源线4,第一地板101,第二地板102,第三地板103,第四地板104,第五地板105,第六地板106。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I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图I中左下方为前侧,右上方为后侧。(实施例I、双向电连接插头)本实施例的内侧为靠近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中部的方向,外侧为远离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中部的方向。见图I和图2,双向电连接插头3包括插头30、铜套32和电线33。插头30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头30a和第二插头30b。第一插头30a和第二插头30b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双插柱插头,且各自的插柱呈相反方向设置。每个插头30均包括座体31。座体31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31包括主体部31-1和2个插柱31-2。主体部31-1基本呈等腰梯形,主体部31_1的前后两侧设有作为卡接凸块31-3的向前后向的外侧伸出的凸出部位,使用时被卡接固定在安装座23的卡接钩部23-1-4中。2个插柱31-2分前后连接在主体部31-1的左右向的外侧上。2个插柱31_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自发热式组件2的安装座23的相应的插接孔23-4相互防水插接配合的部位。各个插柱31-2均由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的圆台组成。铜套32的内径与自发热式组件2的安装座23的铜插针23_3的外径相对应。电线33有2根,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线33a和后侧电线33b。各个插柱31-2中均设有I个铜套32。2个插头30的各自位于前侧插柱中的铜套3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线33a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前侧电连接组件,2个插头30的各自位于后侧插柱中的铜套3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后侧电线33b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后侧电连接组件。前侧电连接组件和后侧电连接组件的各铜套32和电线33的相应部分作为嵌件在座体31注塑时与该座体31形成一体件,且电线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座体31的主体部31-1的前后两侧的腰上向外露出,座体31与电线33的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因座体31的注塑而密闭固定连接。从而两个插头30通过电线柔性且电连接在一起。铜套32的左右向的内侧位于座体31的主体部31-1中,铜套32的左右向的外侧部位于相应I个插柱中且与该插柱31-2同轴设置,且从左右向的外侧与座体31的外部相通。(应用例I、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系统)本应用例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系统包括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双向电连接插头和电源线4。双向电连接插头采用实施例I所述的双向电连接插头3。本应用例的具体描述方式的方位按照图7所示的上下左右方位进行描述,以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沿长边的方向为左右方向,以沿短边的方向为前后方向,以靠近地板中心的一侧称为内侧,以远离地板中心的一侧称为外侧。见图18,电源线4包括多个结构形状均相同的插头、铜套和护套线。插头的结构与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插头30结构基本相同。铜套的个数为插头的2倍。、[0070]护套线中包括2根电线,2根电线分为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中的铜导线为铜丝绞合线。铜套2个为一组,等间隔(该间隔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前后向的宽度相应)设置在护套线上,且2个铜套分别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上。各铜套和护套线的相应部分作为嵌件在插头的座体注塑时与该座体形成一体件,从而护套线和固定在该护套线上的多个插头及位于插头中的铜套共同构成一根电源线4。[0071]见图3和图10,本实用新型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包括面板11、下部主体12和自发热式组件2。面板11从上方粘结固定在下部主体12上构成具有内部腔体的地板主体。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四周设有插接部位13。位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前侧的插接部位13为前侧插接榫13-1,位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右侧的插接部位13为右侧插接榫13-2,位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后侧的插接部位13为后侧插接槽13-3,位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左侧的插接部位13为左侧插接槽13-4。前侧插接榫13-1是使用时与前侧相邻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后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右侧插接榫13-2是使用时与左侧相邻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左侧插接槽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后侧插接槽13-3是使用时与后侧相邻的相应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前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左侧插接槽13-4是使用时与右侧相邻的相应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右侧插接榫相互连接配合的部位。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不包括四周的插接部位13的主体的上侧面的形状基本为长方形或正方形(本实施例为长方形)。制作时先将自发热式组件2固定在地板主体中,然后再加工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插接部位13。见图6和图7,面板11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面板11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面板11的前侧和右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插接榫11-1,位于面板11的前侧的下插接榫11-1为前侧下插接榫ΙΙ-la,位于面板11的右侧的下插接榫ll-ι为右侧下插接榫11-lb。面板11的左侧和后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下部缺口 11-2。位于面板11的后侧的下部缺口 11-2为后侧下部缺口 ll_2a,位于面板11的左侧的下部缺口
11-2为左侧下部缺口ll_2b。见图6和图7,下部主体12为木质材料制成的一体件。下部主体12的基本形状为板状长方体形,且下部主体12的前侧和右侧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插接榫12-1,且与面板11的前侧和右侧的下插接榫11-1相对应。位于下部主体12的前侧的上插接榫12-1为前侧上插接榫12-la,位于下部主体12的右侧的上插接榫12_1为右侧上插接榫
12-lb。下部主体12的左侧和后侧为上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上部缺口12-2,且与面板11的左侧和后侧的下部缺口 11-2相对应。位于下部主体12的后侧的上部缺口 12-2为后侧上部缺口 12-2a,位于下部主体12的左侧的上部缺口 12-2为左侧上部缺口 12_2b。见图3和图5,面板11的前侧下插接榫Il-Ia与相应的下部主体12的前侧上插接榫12-la共同构成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前侧插接榫13-1 ;面板11的右侧下插接榫Il-Ib与相应的下部主体12的右侧上插接榫12-lb共同构成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右侧插接榫13-2 ;面板11的后侧下部缺口 ll_2a与相应的下部主体12的后侧上部缺口 12-2a共同构成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后侧插接槽13-3 ;面板11的左侧下部缺口 ll_2b与相应的下部主体12的左侧上部缺口 12-2b共同构成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地板主体的左侧插接槽13-4。[0075]见图8,下部主体12的上表面设有I至12条开口向上的上部凹槽12-3 (本实施例为2条),当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短边的长度较大时,可采用12条上部凹槽12-3的结构。2条上部凹槽12-3分前后沿左右方向设置在下部主体12的中间部位的上表面上,下部主体12还分别在其2条上部凹槽12-3的朝向上方的槽壁处沿左右方向各设有I条开口向上的电线槽12-4。见图8,下部主体12的所述的2条上部凹槽12-3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上部前凹槽12_3a和上部后凹槽12-3b。2条上部凹槽12_3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下部主体12,上部凹槽12-3的深度为O. 3至I. I毫米(本实施例为O. 4毫米),且上部前凹槽12_3a和上部后凹槽12-3b的大小基本相同。2条上部凹槽12-3也即地板主体的内部腔体。见图8,下部主体12的所述2条电线槽12-4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线槽12-4a和后电线槽12-4b。2条电线槽12_4均沿地板长边方向贯通下部主体12。前电线槽12-4a位于上部前凹槽12-3a的后部,后电线槽12_4b位于上部后凹槽12_3b的前部,且前电线槽12_4a和后电线槽12-4b的大小基本相同。见图8,下部主体12的左右两端的部位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分别设置有I条开口向上的贯通下部主体12前后的卡接槽12-5,2条卡接槽12-5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卡接槽12-5a和右侧卡接槽12-5b。见图8和图9,下部主体12的中间部位的左右两端还分别设有I个贯通上下的“U”形缺口 12-6,2个“U”形缺口 12-6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侧缺口 12-6a和右侧缺口 12-6b。左侧缺口 12-6a的开口朝向左方,右侧缺口 12_6b的开口朝向右方。各缺口12-6的内侧部分从下方向上与相应的卡接槽12-5相连通。见图10,自发热式组件2为防水式电热组件,自发热式组件2包括电热片21、传输单元22以及分别位于电热片21左右两端的2个安装座23。自发热式组件2的传输单元22由防水式火线和防水式零线组成,自发热式组件2的传输单元22包括2条电线22-1。安装座23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相邻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自发热式组件2的安装座23通过双向电连接插头3实现相互电连接的部件,且安装座23与双向电连接插头3相互间密封防水连接。见图10,电热片21与下部主体12的上部凹槽12-3的数量相同,其结构形状相对应,每片电热片均为在左右端各设置一个电极的薄片状密封防水式电热器件;且沿地板的长边方向的轴线对称设置,两片电热片21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前侧电热片21a和后侧电热片21b,前侧电热片21a和后侧电热片21b间相互平行设置。见图11,2条电线22-1包括用作防水式火线的第一电线22-la和用作防水式零线的第二电线22-lb。2片电热片21以串联的方式电连接在第一电线22-la和第二电线22_lb之间。见图14和图15,安装座23按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左侧安装座23a和右侧安装座23b。左侧安装座23a和右侧安装座23b其结构形状相对应。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左侧安装座23a的前部上,且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下侧面与左侧安装座23a的上侧面紧密接触;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右侧安装座23b的前部上,且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下侧面与右侧安装座23b的上侧面紧密接触。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左侧安装座23a的后部上,且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下侧面与左侧安装座23a的上侧面紧密接触;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从上方固定连接在右侧安装座23b的后部上,且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下侧面与右侧安装座23b的上侧面紧密接触。见图13,电热片21的制作方法是将导电发热材料(本实施例采用的导电发热材料为800目至1000目的石墨粉)和树脂粘结剂(如环氧树脂粘结剂,或聚胺酷树脂粘结剂,或三聚氰胺粘结剂等,本实施例采用环氧树脂粘结剂),搅拌均匀得到导电涂料,其中,导电发热材料占导电涂料总重量的20%-85%。然后将导电涂料按照方带状的形状在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薄板厚度为O. 2毫米,其中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的重量比为I比I)上通过丝网印刷工艺印刷方带状导电发热层21-1在环氧树脂薄板中部的位置,并使印刷层在110摄氏度至120摄氏度温度下,在I分钟内进行固化,且导电发热层21-1的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的宽度的1/2至3/4(本实施例的导电发热层21-1的宽度为环氧树脂薄板的宽度的3/4)。 在导电发热层21-1固化完毕后,立即将一条O. 05毫米厚的长条形的铜皮作为电极铜皮21-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左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左端电极铜片21-2a,而将另一条O. 05毫米厚的长条形的电极铜皮21-2覆盖在导电发热层的右端之上,该电极铜皮称为右端电极铜片21-2b,所述2片电极铜皮21-2均按照其长边方向沿前后方向设置,2片电极铜皮21-2分别从上方压贴在导电发热层21-1的左端和右端之上而相应作为左端电极铜片21-2a和右端电极铜片21-2b ;再用压机将另一块同样的含有玻璃纤维的预固化的环氧树脂薄板在16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的温度、20MPa的压力下,使得上层的环氧树脂薄板与下层的环氧树脂薄板粘结固定在一起,而使带状导电发热层21-1和电极铜皮21-2被压实真空密封在两块环氧树脂薄板之间,使石墨粉的游离较少,两块环氧树脂薄板则形成环氧树脂外层21-3,从而得到厚度为O. 5毫米的碳墨薄板。电热片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相应的连接孔组21-4,连接孔组21_4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连接孔组21-4a和右连接孔组21-4b。所述各连接孔组21_4均包括2至16个贯通电热片21上下的通孔21-4-1 (本实施例为9个)。电热片21的左右两端无导电发热层21-1的部分分别设有相应的定位孔组21-5,定位孔组21-5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左定位孔组21-5a和右定位孔组21-5b。所述各定位孔组21-5均包括I至3个(本实施例为2个)贯通电热片21上下的通孔21-5-1。定位孔组21-5位于连接孔组21-4的左右向的外侧。通过机械加工而在电热片21的其下表面设置露出电极铜皮21-2的后端一部分的一个相应缺口。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用碳晶粉代替上述石墨粉,该碳晶粉由专利申请号为200610026524. 3的文献所公开。见图14至图15,2个安装座23均为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由塑料材质的插座基座23-1和作为嵌件的2片导电铜片23-2和2个铜插针23_3组成。2片导电铜片23_2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导电铜片23-2a和零线导电铜片23-2b ;2个铜插针23_3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分为火线铜插针23-3a和零线铜插针23-3b。 插座基座23-1主要由插座部23-1-1、2个线卡部23_1_2和2个注塑连接部23_1_3组成;2个线卡部23-1-2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而分为前线卡部23-l-2a和后线卡部
23-l-2b,2个注塑连接部23-1-3按照所处的前后位置不同而分为前注塑连接部23_l_3a和后注塑连接部23-l-3b,从而插座基座23-1由按照从前至后的次序依次相连的前注塑连接部23-l-3a、前线卡部23-l-2a、插座部23_1_1、后线卡部23_l_2b和后注塑连接部23_l_3b构成。插座基座23-1还包括卡接钩部23-1-4和收缩变形部23-1-5。卡接钩部23_1_4为位于插座部23-1-1的左右向的外侧的前部和后部且与插座部23-1-1相连的2个卡接钩,位于前部的卡接钩为前卡接钩23-l-4a,位于后侧的卡接钩为后卡接钩23-l-4b。前卡接钩
23-l-4a和后卡接钩23-l-4b的结构相同,且沿经过插座部23_1_1的前后向的中部铅垂设置的铅垂面对称设置。插座部23-1-1的俯视外部轮廓形状与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缺口 12-6相对应,插座部23-1-1的左右向的外部基本呈长方体形,左右向的内部为半圆柱形。卡接钩部23-1-4的2个卡接钩的前后向的内侧均具有向内的凸起的凸出部23-1-41。收缩变形部23-1-5有2个,位于相应I个卡接钩的前后向的外侧。各收缩变形部23-1-5均为I个贯通相应卡接钩部23-1-4上下的可变形的通孔,2个通孔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通孔23-l-5a和后通孔23-l-5b。2个通孔分别位于卡接钩部23_1_4的2个卡接钩的左右向的内侧部。安装使用时,凸出部23-1-41受到挤压后向外侧运动,此时收缩变形部23-1-5的通孔收缩变形,当凸出部23-1-41的外力消失时,收缩变形部23_1_5的通孔恢复原状。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卡接钩部23_1_4的2个卡接钩的左右向外侧上部设有与下部主体12的左侧上部缺口 12-2b相应的缺口 23-1-6。右侧安装座23b的插座基座23-1的卡接钩部23-1-4的左右向的外侧上部设有与下部主体12的右侧上插接榫12-lb相应的凸块23-1-7,且与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卡接钩部23_1_4的缺口 23-1-6相对应,在左右相邻地板的安装中形成搭接结构。线卡部23-1-2的形状与下部主体12的电线槽12_4相对应。注塑连接部23-1-3的形状与下部主体12的卡接槽12_5相应。插座基座23-1还设有轴线沿左右方向设置的2个插接孔23-4。2个插接孔23_4分别位于插座部23-1-1外侧前后两侧,该2个插接孔23-4基本呈圆柱盲孔形,2个插接孔均开口朝向左右方向的外侧。2个插接孔23-4按其所处的位置分为前侧插接孔23-4a和后侧插接孔23-4b。插座基座23-1的前侧注塑连接部23-l_3a的前端为下部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下部主体12的前侧上插接榫12-la相对应的凸出部23-7。插座基座23_1的后侧注塑连接部23-l-3b的后端的上部为经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与下部主体12的后侧上部缺口 12-2a相应的缺口部23-8。见图12,所述导电铜片23-2为两端沿其长度方向的对称轴旋转90度后得到的扭转铜片,也即导电铜片23-2的片体的位于前后向的外端部位水平设置,该片体的位于前后向的内端部位铅垂设置;导电铜片23-2的上述外端部位设有贯通上下方向的做为焊接孔的通孔,上述内端部位设有贯通前后方向的做为铆接孔的通孔;铜插针23-3的形状呈直线形,铜插针23-3的内侧铆接固定在导电铜片23-2的铆接孔的部位上,而使得铜插针23-3沿左右向水平设置。见图12,电连接器件24包括3根铜线24_1。3根铜线24_1依次称为第一铜线
24-la、第二铜线24-lb和第三铜线24_lc。[0100]见图12,将左侧安装座23a的火线导电铜片23_2a的前端由其焊接孔部位从下方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第一电线22-la的左端上;将左侧安装座23a的零线导电铜片23_2b的后端由其焊接孔部位从下方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第二电线22-lb的左端上;将第一铜线
24-la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电极铜片21_2a的后端向下露出的部位和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电极铜片21-2a的前端向下露出的部位上。上述结构中进行相应电连接的各个相应零件或零件的相应部分构成左侧组件25。上述左侧组件25共同作为嵌件,在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注塑成型时与该插座基座23-1形成一 体,且火线铜插针23-3a的尾段、零线铜插针23_3b的尾段、火线导电铜片23-2a、零线导电铜片23-2b、第一电线22_la的左端、第二电线22_lb的左端和第一铜线24-la的中间部分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23-1中;第一铜线24_la的两端与相应的电热片21的电极铜片电连接的部位被绝缘密封在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1与相应的电热片21之间。火线铜插针2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23_4a中,且与前侧插接孔23-4a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2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23_4b中,且与后侧插接孔23-4b同轴线设置;第一电线22-la的左端位于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前侧线卡部23-l-2a中,前侧线卡部23-l-2a与第一电线22_la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密闭固定连接;第二电线22-lb的左端位于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后侧线卡部23_l_2b中,后侧线卡部23-l-2b与第二电线22-lb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密闭固定连接。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部位和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部位的各自的连接孔组21-4的通孔21_4_1则由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1的在注塑时成型的铆接柱组23_6的各相应的铆接柱填充,并且所述各铆接柱的上端头的下端面与相应的电热片21的上侧面相接触,从而形成左侧安装座23a与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部位的相互铆接且密封连接的结构,以及同时形成左侧安装座23a与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部位的相互铆接且密封连接的结构。前侧电热片21a的左端部位和后侧电热片21b的左端部位分别位于左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在注塑时所成型的相应的电热片槽23-5中,且各电热片21的上表面均与插座基座23-1的上表面向平。所述的电热片槽23-5有2个,按其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热片槽23-5a和后电热片槽23-5b ;前电热片槽23-5a与下部主体12的上部前凹槽12_3a相应,后电热片槽23-5b与下部主体12的上部后凹槽12-3b相应。见图12,将右侧安装座23b的火线导电铜片23_2a的前端由其焊接孔部位从下方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第一电线22-la的右端上;将右侧安装座23b的零线导电铜片23_2b的后端由其焊接孔部位从下方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第二电线22-lb的右端上;将第二铜线
24-lb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电极铜片21-2b的后端向下露出的部位和第一铜箔22-la的右端向下露出的部位上。将第三铜线24-lc的前后两端分别焊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电极铜片21-2a的前端向下露出的部位和第二铜箔22-lb的右端向下露出的部位上。上述结构中进行相应电连接的各个相应零件或零件的相应部分构成右侧组件26。上述右侧组件26共同作为嵌件,在右侧安装座23b的插座基座23-1注塑成型时与该插座基座23-1形成一体,且火线铜插针23-3a的尾段、零线铜插针23_3b的尾段、火线导电铜片23-2a、零线导电铜片23-2b、第一电线22_la的右端、第二电线22_lb的右端、第二铜线24-lb的后部和第三铜线24-lc的前部均被绝缘密封在插座基座23-1中;第二铜线24-lb的前部与前侧电热片21a的电极铜片电连接的部位及第三铜线24-lc的后部与后侧电热片21b的电极铜片电连接的部位均被绝缘密封在右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1与相应的电热片21之间。火线铜插针23-3a的头部则位于前侧插接孔23_4a中,且与前侧插接孔23-4a同轴线设置;零线铜插针23-3b的头部则位于后侧插接孔23_4b中,且与后侧插接孔23-4b同轴线设置;第一电线22-la的右端位于右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1的前侧线卡部23-l-2a中,前侧线卡部23_l_2a与第一电线22_la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密闭固定连接;第二电线22-lb的右端位于右侧安装座23a的插座基座23_1的后侧线卡部23-l-2b中,后侧线卡部23-l-2b与第二电线22_lb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密闭固定连接。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部位和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部位的各自的连接孔组21-4的通孔21-4-1则由右侧安装座23b的插座基座23-1的在注塑时成型的铆接柱组23_6的各相应的铆接柱填充,并且所述各铆接柱的上端头的下端面与相应的电热片21的上侧面相接触,从而形成右侧安装座23b与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部位的相互铆接且密封连接的结构,以及同时形成右侧安装座23b与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部位的相互铆接且密封连接的结构。前侧电热片21a的右端部位和后侧电热片21b的右端部位分别位于右侧安装座23b的插座基座23-1的在注塑时所成型的相应的电热片槽23-5中,且各电热片21的上表面均与插座基座23-1的上表面向平。所述的电热片槽23-5有2个,按其所处的位置的不同分为前电热片槽23-5a和后电热片槽23-5b。前电热片槽23_5a与下部主体12的上部前凹槽12_3a相应,后电热片槽23-5b与下部主体12的上部后凹槽12-3b相应。[0104]见图7、图8和图10,将自发热式组件2的电热片21分别设置在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上部凹槽12-3中,自发热式组件2的前侧电热片21a设置在下部主体12的上部前凹槽
12-3a中,自发热式组件2的后侧电热片21b设置在下部主体12的上部后凹槽12_3b中。安装座23的插座基座23-1的线卡部23_1_2则位于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电线槽
12-4中,各电线设置在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电线槽12-4中,安装座23的插座基座23_1的注塑连接部23-1-3则位于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卡接槽12-5中,插座基座23_1的插座部
23-1-1则位于下部主体12的相应的缺口 12-6中。然后将面板11由其下端面通过聚氨酯热熔胶粘结固定在下部主体12的上端面上而构成地板主体,且面板11由其下端面通过聚氨酯热熔胶与相应的电热片21的上侧面固定粘结。自发热式组件2的安装座23被嵌接固定在地板主体中,因此自发热式组件2的左侧安装座23a与右侧安装座23b做为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的左右两侧相应的供电插接件。在安装本应用例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系统时,可先将房间的地面上铺设一层保温材料层,本应用例采用可发性聚苯乙烯板铺设在地面上做为保温层。见图18,将电源线4沿所需铺设的房间的右边铺设在墙角处。将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按照从左向右和从前向后的次序(或者按照从右向左和从后向前的次序)进行安装,在图20中画出了 6块一体式自发热地板I,为了描述方便,按照从左向右和从前向后的次序依次称为第一地板101、第二地板102、第三地板103、第四地板104、第五地板105和第六地板106。其中第三地板103的沿地板长边方向的长度为其余地板的沿长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安装时第一步将电源线4上位于最前端的一个插头由其插柱插入第一地板101的右侧安装座23b的相应的插接孔23-4中,形成相互防水插接配合;右侧安装座23b中的各铜插针23-3插入电源线4的插头的各相应的铜套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插头由其卡接凸块卡接固定在右侧安装座23b的卡接钩部23-1-4中。第二步,将一个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第二插头30b由其插柱31-2插入第一地板101的左侧安装座23a的相应的插接孔23-4中,形成相互防水插接配合;左侧安装座23a中的各铜插针23-3插入第二插头30b的各相应的铜套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第二插头30b由其卡接凸块32-3卡接固定在左侧安装座23a的卡接钩部23_1_4中。 第三步,使第二地板102与第一地板101在左右方向上保持在同一直线上,然后用力将第二地板102沿地板长边方向向右推向第一地板101,此时第二地板102的右侧插接榫
13-2插入第一地板101的左侧插接槽13-4中,形成相互插接配合连接;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第一插头30a由其插柱31-2插入第二地板102的右侧安装座23b的相应的插接孔23_4中,形成相互防水插接配合;右侧安装座23b中的各铜插针23-3插入第一插头30a的各相应的铜套中,形成过盈配合且电连接;在第二地板102向第一地板101的运动过程中,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第一插头30a的卡接凸块31-3受到第二地板102的右侧安装座23b的卡接钩部23-1-4的相应的凸出部23-1-41的推力而向右运动,当第一插头30a的右端面与第二插头30b的左端面相接触时,被第二插头30b从右方顶住,而此时第二地板102继续向右运动,第二地板102的右侧安装座23b的卡接钩部23-1-4的相应的凸出部23-1-41受到第一插头30a的卡接凸块31-3的阻力而向外侧运动,相应的收缩变形部23-1-5的各通孔收缩变小,使卡接凸块31-3向外让出,从而使第一插头30a的卡接凸块31-3运动到右侧安装座23b的卡接钩部23-1-4的凸出部23-1-41的左侧,当第二地板102与第一地板101相互插接配合连接时,双向电连接插头3与两地板之间的插接同步完成,第一插头30a由其卡接凸块32-3卡接固定在右侧安装座23b的卡接钩部23-1-4中,此时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第一插头30a和第二插头30b相互靠在一起(见图16和图17)。然后用第一步的方法将第三地板103与电源线4上从前向后数的第二个插头进行固定连接且电连接配合,同时将第三地板103的前侧插接榫13-1插入第一地板101的后侧插接槽13-3的相应部分中,然后用第二步的方法在第三地板103的左侧安装座23a中安装相应一个双向电连接插头3,从而完成第三地板103的铺设。安装第四地板104时,先将第四地板104的前侧插接榫13-1插入第一地板101和第二地板102的后侧插接槽13-3的相应部分中,然后采用第三步的方法将第四地板104与第三地板103通过相应的双向电连接插头3电连接在一起,且第四地板104的右侧插接榫
13-2插入第三地板103的左侧插接槽13-4中,形成相互插接配合连接。依次重复上述各相应步骤,可完成第五地板105和第六地板106的铺设,从而按照从左向右,从前向后的安装次序即可完成整个房间的一体式自发热地板的安装。其中位于房间边角处需要裁切的特殊形状的地板可采用普通地板代替,未安装相应的双向电连接插头3的各安装座23的插接孔23-4进行防水封堵处理。以上诸实施例及应用例仅供说明本实用新型之用,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头(30)、铜套(32)和电线(33);插头(30)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头(30a)和第二插头(30b);第一插头(30a)和第二插头(30b)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双插柱插头,且各自的插柱呈相反方向设置;电线(33)有2根,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线(33a)和后侧电线(33b); 每个插头(30)均包括座体(31);座体(31)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31)包括主体部(31-1)和2个插柱(31-2) ;2个插柱(31-2)分前后连接在主体部(31_1)的左右向的外侧上;2个插柱(31-2)是使用时能与相应的自发热式组件的安装座的相应的插接孔相互防水插接配合的部位;各个插柱(31-2)中均设有I个铜套(32);各铜套(32)均从左右向的外侧与座体(31)的外部相通; 第一插头(30a)的位于前侧的插柱(31-2 )中的铜套(32 )通过前侧电线(33a)与第二插头(30b)的位于前侧的插柱(31-2)中的铜套(32)电连接;第一插头(30a)的位于后侧的插 柱(31-2)中的铜套(32)通过后侧电线(33b)与第二插头(30b)的位于后侧的插柱(31_2)中的铜套(32)电连接;各电线(33)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插头(30)的侧面伸出相应的座体(31),且伸出部分的外表与座体(31)密闭固定连接,从而第一插头(30a)与第二插头(30b)通过前侧电线(33a)和后侧电线(33b)柔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向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各插头(30)的座体(31)的主体部(31-1)的前后两侧设有作为卡接凸块(31-3)的向前后向的外侧伸出的凸出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双向电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各插头(30)的座体(31)的主体部(31-1)基本呈等腰梯形;座体(31)的各插柱(31-2)均由多个由内向外依次减小的圆台组成;2个插头(30)的各自位于前侧插柱中的铜套(3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前侧电线(33a)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前侧电连接组件;2个插头(30)的各自位于后侧插柱中的铜套(32)分别由其左右向的内侧部分压接固定且电连接在后侧电线(33b)的两端被剥去相应一小段塑料皮的裸铜线上而构成相应的后侧电连接组件;前侧电连接组件和后侧电连接组件的各铜套(32)和电线(33)的相应部分作为嵌件在座体(31)注塑时与该座体(31)形成一体件,且电线的中间部分从相应的座体(31)的主体部(31-1)的前后两侧的腰上向外露出,座体(31)与电线(33)的伸出部位的外表之间因座体(31)的注塑而密闭固定连接; 铜套(32)的左右向的内侧位于座体(31)的主体部(31-1)中,铜套(32)的左右向的外侧部位于相应I个插柱(31-2)中且与该插柱(31-2)同轴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向电连接插头,其要点是包括插头、铜套和电线。插头有两个,按其所处的左右位置的不同分为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第一插头和第二插头结构形状基本相同,均为双插柱插头,且各自的插柱呈相反方向设置。电线有2根,按其所处的前后位置的不同分为前侧电线和后侧电线。第一插头与第二插头通过前侧电线和后侧电线柔性连接。每个插头均包括座体;座体是具有嵌件的注塑一体件,座体包括主体部和2个插柱。2个插柱分前后连接在主体部的左右向的外侧上。各个插柱中均设有1个铜套。各铜套均从左右向的外侧与座体的外部相通。通过相应的电线将第一插头与第二插头中相应的铜套电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2384605SQ20112046786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葛林, 葛鑫琰 申请人:葛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