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8686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接地弹片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子设备间用于传输信号的重要部件,电连接器的传输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通常将电连接器金属外壳接地,以减小电磁干扰,达到提高电连接器的信号传输品质的目的,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现有技术请参 阅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2383240号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包覆于绝缘本体外侧的金属外壳以及与安装于金属外壳上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地弹片,所述接地弹片包括卡合部及自卡合部底端向前倾斜延伸的抵接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前端壁及自前端壁两侧向后延伸的两侧壁。安装时,首先将接地弹片的卡合部安装于金属外壳前端壁内侧并向前抵靠在金属外壳前端壁上,使接地弹片固持在金属外壳上,然后将金属外壳与接地弹片一同安装到绝缘本体上,当需要将接地弹片拆卸下来时,必须将金属外壳从绝缘本体上整体拆下,不方便接地弹片的安装与拆卸。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进行改造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接地弹片且能够方便地安装及拆卸该接地弹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外壳、组装于金属外壳的插接部、收容于插接部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安装于金属外壳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抵触的接地弹片,所述金属外壳前端设有若干卡持凸部,所述接地弹片设有卡持在卡持凸部上的卡合部,所述金属外壳还设有位于相邻两卡持凸部之间以供卡合部自前向后穿过的间隔空间。所述卡合部沿前后方向穿过间隔空间后再沿左右方向移动后而卡持在卡持凸部上。所述卡持凸部包括卡持壁及自卡持壁中部沿上下方向凸伸的突出部,所述接地弹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卡合部包括自主体部上下端向后水平延伸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后端相向垂直延伸的竖直部,所述水平部夹持所述突出部。所述卡持凸部还包括自卡持壁一端向后延伸的挡止壁及自另一端向后凸伸的凸块,所述卡合部的竖直部位于挡止壁与凸块之间。所述接地弹片主体部设有前后贯穿的若干通槽,所述通槽将主体部分隔成若干个挡片及连接相邻挡片之间的若干连接片,所述卡合部自挡片上下端向后延伸。所述接地弹片还包括自挡片一侧向前延伸以抵触对接连接器的抵接部。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括顶壁,所述第二外壳包括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前端均设有向前延伸的安装壁,所述卡持凸部是自安装壁前端向上及向下凸伸而成,所述接地弹片的挡片向后抵靠在安装壁的前端。所述插接部包括绝缘本体及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包括长方体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后端四周向外延伸的安装部,所述金属外壳安装壁两侧设有凹陷的固持槽,所述安装部收容于固持槽内。所述金属外壳设有向内侧延伸的抵靠壁,所述抵靠壁与固持槽相邻,所述遮蔽壳体向后抵靠在抵靠壁上。所述绝缘本体后端设有向外凸伸的固持块,所述遮蔽壳体后端设有向前凹陷的凹陷槽,所述固持块收容于凹陷槽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电连接器的金属外壳前端设有沿上下延伸的卡持凸部,所述卡持凸部左右两侧设有间隔空间,所述接地弹片设有卡合部,所述卡合部先自前向后穿过间隔空间后再沿左右方向移动夹持在卡持凸部上,所述接地弹片按相反的方向移动便可轻松的从金属外壳上拆卸下来。
·[0019]

·[0020]图I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立体分解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外壳与接地弹片安装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I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插接部、安装于插接部6内用以与对接连接器电性接触的导电端子2、组装于插接部外侧的金属外壳4及安装于金属外壳4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抵触的接地弹片5。请参阅图3至图4所示,所述插接部6包括绝缘本体I及包覆于绝缘本体I外侧的遮蔽壳体3,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大致成长方体的基部10及自基部10向后延伸的若干延伸部11,所述延伸部11之间形成若干收容通道110,所述基部10设有自前向后贯穿的若干收容槽101,所述收容槽101与收容通道110相连通,所述延伸部11后端设有向外侧凸伸的若干固持块111,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3及与第一绝缘本体13左右间隔开的第二绝缘本体14,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结构相同。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收容于收容槽101内的接触部(未图示)及自接触部向后延伸入收容通道110的连接部22,所述导电端子2连接部22与外界线缆(未图示)相连接。参阅图3及图5所示,所述遮蔽壳体3包括大致成长方体的本体部31及自本体部31后端分别向上下及两侧延伸的安装部32,所述本体部31包括上端壁311、与上端壁311相对的下端壁312及连接上端壁311与下端壁312的两侧壁313,所述上端壁311、下端壁312及两侧壁313共同围设成一收容空间310,所述收容空间310内设有连接上端壁311与下端壁312且位于所述两侧壁313之间的连接壁314,所述连接壁314将收容空间310隔开形成第一收容空间3101及位于第一收容空间3101右侧的第二收容空间310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3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3101内,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4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3102内,所述本体部31后端面凹陷有若干凹陷槽315,所述绝缘本体I后端的固持块111卡扣于凹陷槽315内,以限制绝缘本体I随意移动,所述本体部31上端壁311设有向上凸伸的若干第一凸部3111,两相邻所述第一凸部3111之间设有向前贯穿的若干第一卡持槽3112,所述本体部31下端壁312设有向下凸伸的若干第二凸部3121,两相邻所述第二凸部3121之间设有向前贯穿的若干第二卡持槽3122,所述第一卡持槽3112与所述第二卡持槽3122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错开,以保证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正确插接。所述接地弹片5大致呈一纵长条状,其包括主体部51及自主体部51上下端分别向后弯折延伸的若干卡合部52,所述主体部51设有前后贯穿的若干通槽510,所述通槽510将主体部51分隔成若干个挡片511及连接相邻挡片511之间的连接片512,所述主体部51还包括自挡片511右侧向前延伸的弹性抵接部513,所述卡合部52自挡片511上下端分别向后弯折延伸,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接地弹片5共设有五个通槽510,将接地弹片5主体部51分隔成六个挡片511,所述卡合部52包括自挡片511上下端向后水平延伸的水平部521及自水平部521后端相向垂直延伸的竖直部522,所述水平部521上下对齐并与所述竖直部522之间共同形成一夹持空间5210。所述金属外壳4包括第一壳体41及与第一壳体41组装在一起的第二壳体42,所述第一壳体41包括顶壁411及自顶壁411两侧及后端向下延伸的第一延伸壁412,所述顶壁411与第一延伸壁412围设成第一容置空间410,所述顶壁411设有向下凸伸入第一容置 空间410内的抵靠壁43及自顶壁411向前延伸并位于抵靠壁43前方的安装壁44,所述抵靠壁43与安装壁44相邻,所述抵靠壁43向下延伸未超过第一延伸壁412,所述安装壁44后端两侧设有与第一容置空间410相连通的固持槽441,所述固持槽441与所述抵靠壁43相邻,所述安装壁44的前端设有沿上下方向凸伸且相间隔开的若干卡持凸部45,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安装壁44前端设有六个横向排列的相间隔开的卡持凸部45,所述相邻卡持凸部45之间具有间隔空间46,所述卡持凸部45包括自安装壁44前端分别向上及向下延伸的卡持壁451、自卡持壁451中部分别向上下方向延伸的突出部452、自位于安装壁44上方的卡持壁451的左端向后延伸至顶壁411的挡止壁453及自卡持壁451的右端向后凸伸的凸块454,所述突出部452的上端与第一壳体41顶壁411外侧面相平齐,所述上下突出部452之间的宽度与接地弹片5的夹持空间5210的上下宽度相同,所述接地弹片5安装于第一壳体41的前端,安装时,首先将接地弹片5的竖直部522自前向后穿过所述相邻卡持凸部45之间的间隔空间46,使接地弹片5的挡片511向后抵靠在安装壁44的前端面上,然后将接地弹片5整体向左侧水平移动,所述突出部452收容于夹持空间5210内,使得接地弹片5的竖直部522被定位于挡止壁453与凸块454之间,以限制接地弹片5左右移动,所述第一延伸壁412的右侧设有向上凹陷的半圆形第一凹槽413,所述第一凹槽413前端的第一延伸壁412外侧设有向外凸伸的凸耳47,所述凸耳47设有前后贯穿的穿孔471。所述第二壳体42包括底壁421及自底壁421向上延伸的第二延伸壁422,所述底壁421与第二延伸壁422之间形成第二容置空间420,所述第二壳体42的前端与第一壳体41的前端结构大致相同,所述底壁421设有向上凸伸入第二容置空间420内的抵靠壁43及自底壁421向前延伸并位于抵靠壁43前方的安装壁44,所述安装壁44后端两侧设有与第二容置空间420相连通的固持槽441,所述安装壁44的前端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相间隔开的若干卡持凸部45,所述第二壳体42的卡持凸部45与第一壳体41的卡持凸部45设置数量相同,所述相邻卡持凸部45之间亦具有间隔空间46,所述第二壳体42的卡持凸部45包括自安装壁44前端分别上下延伸的卡持壁451、自卡持壁451中部分别向上下延伸的突出部452、自位于安装壁44下方的卡持壁451右端向后延伸至底壁421的挡止壁453及自卡持壁451左端向后凸伸的凸块454,所述第二壳体42前端接地弹片5安装方向与第一壳体41前端接地弹片5的安装方向相反,所述第二壳体42前端的接地弹片5首先自前向后穿安装,使竖直部522过所述卡持凸部45之间的间隔空间46,然后再将接地弹片5整体向右侧水平移动,所述突出部452收容于夹持空间5210内,使得接地弹片5的竖直部522被夹持于挡止壁453与凸块454之间,以限制接地弹片5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延伸壁422的右侧设有向下凹陷的半圆形第二凹槽423,所述第二延伸壁422左端外侧设有向外凸伸的另一凸耳47,所述凸耳47设有前后贯穿的穿孔471。所述第一壳体41与第二壳体42上下组装在一起,所述遮蔽壳体3被夹持于金属外壳4前端,所述遮蔽壳体3的安装部32两侧收容于金属外壳4前端的固持槽441内并向后抵靠在金属外壳4的抵靠壁43上,以限制遮蔽壳体3前后移动,所述第一凹槽413与第
二凹槽423共同形成一通道槽48,与绝缘本体I内的导电端子2连接的线缆自通道槽48延伸出金属外壳4。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金属外壳4前端设有沿上下延伸的卡持凸部45,所述卡持凸部45左右两侧设有间隔空间46,所述接地弹片5设有卡合部52,所述卡合部52先自如向后芽过间隔空间46后再沿左右方向移动后而夹持在卡持凸部45上,将接地弹片5按相反的方向移动便可轻松的从金属外壳4上拆卸下来。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其它基于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做出的任何改进都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外壳、组装于金属外壳上的插接部、收容于插接部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安装于金属外壳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抵触的接地弹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前端设有若干卡持凸部,所述接地弹片设有卡持在卡持凸部上的卡合部,所述金属外壳还设有位于相邻两卡持凸部之间以供卡合部自前向后穿过的间隔空间。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沿前后方向穿过间隔空间后再沿左右方向移动后而卡持在卡持凸部上。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凸部包括卡持壁及自卡持壁中部沿上下方向凸伸的突出部,所述接地弹片还包括主体部,所述卡合部包括自主体部上下端向后水平延伸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后端相向垂直延伸的竖直部,所述水平部夹持所述关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凸部还包括自卡持壁一端向后延伸的挡止壁及自另一端向后凸伸的凸块,所述卡合部的竖直部位于挡止壁与凸块之间。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弹片主体部设有前后贯穿的若干通槽,所述通槽将主体部分隔成若干个挡片及连接相邻挡片之间的若干连接片,所述卡合部自挡片上下端向后延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弹片还包括自挡片一侧向前延伸以抵触对接连接器的抵接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及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括顶壁,所述第二外壳包括底壁,所述顶壁与底壁前端均设有向前延伸的安装壁,所述卡持凸部是自安装壁前端向上及向下凸伸而成,所述接地弹片的挡片向后抵靠在安装壁的前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包括绝缘本体及包覆于绝缘本体的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包括长方体的本体部及自本体部后端四周向外延伸的安装部,所述金属外壳安装壁两侧设有凹陷的固持槽,所述安装部收容于固持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设有向内侧延伸的抵靠壁,所述抵靠壁与固持槽相邻,所述遮蔽壳体向后抵靠在抵靠壁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后端设有向外凸伸的固持块,所述遮蔽壳体后端设有向前凹陷的凹陷槽,所述固持块收容于凹陷槽内。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金属外壳、组装于金属外壳的插接部、收容于插接部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安装于金属外壳前端用以与对接连接器抵触的接地弹片。所述金属外壳前端设有若干卡持凸部,所述接地弹片设有卡持在卡持凸部上的卡合部,所述金属外壳还设有位于相邻两卡持凸部之间以供卡合部穿过的间隔空间,所述接地弹片自前向后安装,使卡合部穿过间隔空间,然后侧向移动,使卡合部与凸部相互卡合,以将该接地弹片固定在金属外壳上,以相反的步骤移动所述接地弹片便可轻松的从金属外壳上拆卸下来。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2474430SQ20112053261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19日
发明者朱自强, 陶勋三, 韩洪强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