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4849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弹性端子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台湾新型专利公告第299904号揭示了一种可与对接连接器对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端子。绝缘本体包括一对接腔,当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部沿对接腔插入后,端子的接触部与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部弹性抵接而达到电性连接。当用户想要断开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的连接时,对接连接器的插入部需要水平朝向对接腔的开口方向移动直至完全脱离出对接腔,断开的速度较慢,且当对接连接器所连接的线缆不慎被碰触或拉扯时,两连接器可能因不能及时断开而导致装有此种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被牵拉而掉落损坏。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与对接连接器脱离的电连接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与弹性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抵接面及位于对接面与抵接面之间的对接腔,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突伸入对接腔的第一对接部,所述弹性端子包括抵挡部 、自抵挡部朝向远离对接腔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及自抵挡部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臂,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绝缘本体,抵挡部则抵靠于抵接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弹性端子设有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臂,该接触臂可接触并夹持对接连接器,且易于与对接连接器脱离。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图4为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分解图;及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移除盖体后的部分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I内的第一端子2及弹性端子3。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第一本体11及扣持于第一本体11的盖体12。第一本体11包括基部111及自基部111向前延伸的岛部112,基部111包括抵接面110及位于抵接面110四侧的侧部113,岛部112自抵接面110延伸形成,侧部113围绕岛部112而形成一空间。第一本体11设有沿前后方向贯穿抵接面110及基部111的固持槽114,岛部112上设有三个端子槽115,该三个端子槽115排列于同一直在线。固持槽114位于基部111的邻近两侧部113的四个角落处。岛部112的四周自抵接面110凸设有向上述空间突出的配合部116。所述第一端子2包括三个端子,即位于中间位置的信号端子21及分别位于信号端子21两侧的两个电源端子22,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电源端子22皆用以传输正极电源信号。第一端子2中信号端子21与电源端子22的结构大致相同,都包括第一对接部211、221及自该第一对接部向后并向下弯折延伸的连接部212,第一对接部211、221及连接部212均呈圆柱状,且信号端子21的第一对接部211的尺寸略小于电源端子22的第一对接部221的尺寸,每一个第一对接部211、221的前端形成第一接触面213。第一端子2自第一本体11的前端向后组装入端子槽115,使连接部212穿过端子槽115直至第一对接部211、221收容于该端子槽115以固持于岛部112,信号端子21及两电源端子22的第一接触面213暴露于该岛部112的前端面,且位于同一直在线。弹性端子3由金属片一体弯折形成,且用以传输接地信号。该弹性端子3包括抵挡部31及自抵挡部31延伸的固定部32与接触臂33。抵挡部31为框状,且包括四个边框及围设于四个边框之间的收容部310,固定部32自抵挡部31的上、下两边框311、312的外侧缘向后延伸形成。接触臂33为四个,且分别自抵挡部31的四个边框的外侧缘向前延伸形成,设于上边框311的两固定部32位在设于该上边框311的接触臂33两侧,设于下边框312的两固定部32向下弯折延伸有接脚321。抵挡部31与接触臂33的交接处设有开口34,该开口 34与收容部310相连通且部分位于接触臂33上,接触臂33的自由端卷曲形成卷曲部331。上、下边框311、312上还设有位于开口 34两侧的固定孔35。该弹性端子3自第一本体11的前端向后组装,固定部32贯穿抵接面110及固持槽114并扣持于基部111,抵挡部31则抵靠于抵接面110以防止该弹性端子3过度的组装;岛部112贯穿收容部310,且配合部116突伸入开口 34,抵接面110上凸设的固定柱117贯穿固定孔35,可进一步防止弹性端子3相对于抵接面110滑动。开口 34部分位于接触臂33上可改善接触臂33的弹性。该固定部32扣持于基部111,可使第一本体11的两侧部113设置得较薄,从而使电连接器100符合小型化发展的需求。盖体12包括前壁121及连接于该前壁两侧的两侧壁122,前壁121设有对接面123及贯穿该对接面123的对接孔124,两侧壁122于上、下两侧分别相对延伸有扣持板125,该两侧壁122及扣持板125上设有扣持孔126。该盖体12自第一本体11的前端向后组装于该第一本体11,两侧壁122分别扣持于第一本体的两侧部113的外侧,并通过扣持孔126扣持于对应的扣持块118而与第一本体11相固定,从而形成绝缘本体I。对接面123与抵接面110相对设置,且对接面123与抵接面110之间形成对接腔4,接触臂33延伸入对接腔4内,岛部112及暴露于岛部112的第一接触面213位于该对接腔4内,固定部32朝向远离对接腔4的方向延伸。电连接器100与相匹配的对接连接器配接时,接触臂33不仅与对接连接器连接以传输接地信号,还用以夹持对接连接器以保持该对接连接器与电连接器100持续对接,卷曲部331的设置可加强接触臂33的夹持功能;该对接连接器受到向上、下、左、右任一方向上的作用力时,即可使该对接连接器脱离接触臂33的夹持,从而与该电连接器100快速脱离并断开电性连接,进而有利于防止装有此种电连接器100的电子装置在受到意外牵拉时掉落损坏。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与弹性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抵接面及位于对接面与抵接面之间的对接腔,所述第一端子设有突伸入对接腔的第一对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包括抵挡部、自抵挡部朝向远离对接腔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及自抵挡部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臂,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绝缘本体,抵挡部则抵靠于抵接面。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至少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接触臂,所述第一端子位于该两接触臂之间。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与接触臂的交接处设有开口,所述开口部分位于接触臂上,接触臂的自由端卷曲形成卷曲部。
4.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挡部设有四个边框及围设于该四个边框之间的收容部,所述弹性端子设有分别自四个边框的外侧缘延伸形成的四个接触臂。
5.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自第一本体延伸入对接腔的岛部,所述抵接面形成于第一本体上,所述岛部自该抵接面延伸,所述第一对接部固持于岛部且设有暴露于岛部的第一接触面。
6.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与收容部相连通,所述岛部贯穿收容部且设有配合所述开口的配合部。
7.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端子用以传输接地信号,所述固定部延伸有接脚。
8.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包括信号端子及分别位于信号端子两侧的电源端子。
9.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及两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面位于同一直线。
10.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扣持于第一本体的盖体,所述盖体设有前壁及连接于该前壁两侧的两侧壁,所述对接面形成于所述前壁上,两侧壁分别扣持于第一本体的两外侧。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绝缘本体的第一端子与弹性端子,绝缘本体具有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设置的抵接面及位于对接面与抵接面之间的对接腔;第一端子设有突伸入对接腔的第一对接部;弹性端子包括抵挡部、自抵挡部朝向远离对接腔的方向延伸的固定部及自抵挡部延伸入对接腔的接触臂,所述固定部固定于绝缘本体,抵挡部则抵靠于抵接面。该弹性端子的设置使得该电连接器易于与对接连接器脱离。
文档编号H01R13/639GK202930670SQ2012205249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15日
发明者陈又旭, 徐玮鸿, 徐国峻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