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4055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同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目的在于实现可动端子耐久性的提高并且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主体(12)具有上面部、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并且将供棒状的探针从上侧插入的孔(34a)设置于该上面部。固定端子(22)固定于主体(12)。可动端子(20)包含:设置于侧面部的导程部(43);固定部(42a、42b),通过使其相对于导程部(43)弯曲而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固定于主体(12);以及板簧部(44),通过使其相对于导程部(43)弯曲而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且相对于固定端子(22)从下侧接触。板簧部(44)通过探针向下侧被按压,由此与固定端子(22)分离。
【专利说明】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同轴连接器,更具体而言涉及进行信号路径的切换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现有的同轴连接器所涉及的发明,已知例如专利文献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图9是专利文献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500的分解立体图。图9中,将铅垂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排列的方向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为Y轴方向。
[0003]如图9所示,同轴连接器500具备:外部端子502 ;上壳体504 ;下壳体506 ;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外部端子502由导电性材料制成能够确保接地电位。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由树脂等的绝缘性材料制成且构成同轴连接器500的主体。将外部端子502、上壳体504以及下壳体506按上述顺序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堆叠。
[0004]此外,可动端子508以及固定端子510设置于上壳体504和下壳体506之间。可动端子508从下侧接触固定端子510。但是,若经由设置于上壳体504的孔插入未图示的探针,则通过探针将可动端子508向下侧被按压。由此,可动端子508和固定端子510分离。
[0005]另外,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500中,可动端子508耐久性的提高和同轴连接器500的小型化难以兼得。更详细而言,可动端子508通过探针被按压由此发生弹性变形,与固定端子510分离。为了使可动端子508的耐久性提高,优选增大可动端子508利用弹性变形能够位移的量。进而,优选可动端子508的长度较长。然而,若可动端子508变长则同轴连接器500大型化。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42719号

【发明内容】

[0007]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轴连接器,其能够实现可动端子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
[0008]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具备:主体,其具有上面部、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并且将供棒状的探针从上侧插入的孔设置于该上面部;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端子;可动端子,该可动端子包含设置于所述侧面部的伸出部、相对于该伸出部朝所述主体弯曲并且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部、以及通过相对该伸出部弯曲朝所述固定端子延伸,并且相对该固定端子从下侧接触的板簧部。所述板簧部通过所述探针向下侧被按压,由此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
[0009]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可动端子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0011]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
[0012]图3是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3]图4是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4]图5是下壳体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15]图6是上壳体上安装有可动端子以及固定端子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16]图7是不装配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结构图。
[0017]图8是装配了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的XZ平面的剖面结构图。
[0018]图9是专利文献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19]附图标记
[0020]ta、tb 前端
[0021]10同轴连接器
[0022]12 主体
[0023]14外部端子
[0024]16上壳体
[0025]18下壳体
[0026]20可动端子
[0027]22固定端子
[0028]42a、42b、48、57a、57b、58 固定部
[0029]43、49 导程部
[0030]44板簧部
[0031]44a、44b 枝部
[0032]60 基部
[0033]50a、50b 接触部
[0034]130 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
[0036]图1以及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10的外观立体图。此夕卜,图3以及图4是同轴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1至图4中,将外部端子14、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18重叠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Z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下壳体18朝外部端子14的方向。此外,将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排列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X轴方向的正方向是从可动端子20朝固定端子22的方向。
[0037]如图1至图4所示,同轴连接器10具备:主体12、外部端子14、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具有1.2mmX 1.4mmX0.65mm的尺寸。如图2所示,主体12形成为在矩形的平板上安装有圆筒的形状,且具有上面部、底面部以及侧面部。上面部是指主体12的圆筒部分以及平板部分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面。底面部是指主体12的平板部分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面。侧面部是指位于主体12的平板部分的X轴方向的两侧以及Y轴方向的两侧的面。此外,主体12包含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18。[0038]如图3所示,下壳体18形成为矩形,构成主体12的平板部分。下壳体18具备基部60以及固定部57a、57b、58。基部60从Z轴方向俯视时是形成长方形状的板状部件。在基部60的Y轴方向延伸的2边各自的中央部,形成用于将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伸出到外部的矩形的切口部54、55。
[0039]固定部57a、57b设置于基部60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面上,是用于固定可动端子20的平面。固定部57a设置于基部6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的Y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端部附近。固定部57b设置于基部60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边的Y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附近。
[0040]固定部58设置于基部60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主面上,是用于固定固定端子22的平面。固定部58设置于基部60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边的Y轴方向的中央附近。SP,固定部58相对于切口部55设置于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
[0041]如图4所示,上壳体16形成为圆筒形,构成主体12的平板部分的一部以及圆筒部分。上壳体16具备圆筒部34以及固定部37a、37b、39。圆筒部34是沿Z轴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的部件。圆筒部34的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磨碗状地开口。并且,圆筒部34上设有XY平面的剖面呈圆形的孔34a。由此,孔34a设置于主体12的上面部。该孔34a贯通上壳体
16。孔34a上从磨碗状开口侧插入有配对方同轴连接器的探针。
[0042]固定部37a、37b设置于圆筒部34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是用于固定可动端子20的平面。固定部37a设置于与固定部57a对置的位置。由此,装配同轴连接器10时,固定部37a与固定部57a —起夹持并固定可动端子20。固定部37b设置于与固定部57b对置的位置。由此,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固定部37b与固定部57b —起夹持并固定可动端子20。
[0043]固定部39设置于圆筒部34的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端部,是用于固定固定端子22的平面。固定部39设置于与固定部58对置的位置。由此,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固定部39与固定部58 —起夹持并固定固定端子22。
[0044]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6对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进行说明。图5是在下壳体18上安装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在上壳体16上安装可动端子20以及固定端子22后的状态的外观立体图。
[0045]固定端子22是冲压并弯曲加工平板状的金属板而形成的,如图3以及图4所示,固定部48由导程部(伸出部)49以及接触部50a、50b构成。固定部48是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通过被夹持在固定部39和固定部58之间而被固定于主体12的平坦部分。导程部49相对于固定部48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而形成,设置于主体12的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的侧面部上。进而,使导程部49的前端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由此,如图1以及图5所示,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导程部49从切口部55向主体12的外部露出。
[0046]如图5以及图6所示,接触部50a、50b分别从固定部48向Y轴方朝的正方向侧以及负方向侧突出,相对固定部48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而形成。接触部50a、50b朝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部分与可动端子20接触。该接触部50a、50b以与后述的枝部44a、44b对应的方式设置2个。此外,该接触部50a、50b与固定部48之间的折线与X轴方向平行。
[0047]如图3以及图4所示,可动端子20是将具有弹簧特性的金属板冲压并弯曲加工成规定的形状而形成的,具备固定部42a、42b、导程部(伸出部)43以及板簧部44。导程部43设置于主体12的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的侧面部上。使导程部43的前端朝X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弯曲。由此,如图1以及图5所示,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导程部43从切口部54向主体12的外部露出。
[0048]通过使固定部42a相对导程部43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固定部42a朝主体12沿X轴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固定部42a是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通过被夹持在固定部37a和固定面57a之间而被固定于主体12的平坦部分。
[0049]通过使固定部42b相对导程部43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固定部42b朝主体12沿X轴方向(水平方向)延伸。固定部42b是同轴连接器10装配起来时,通过被夹持在固定部37b和固定面57b之间而被固定于主体12的平坦部分。
[0050]如图3所示,板簧部44通过相对于导程部43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在上壳体16和下壳体18之间从导程部43朝固定端子22沿X轴方向(水平方向)直线状地延伸。板簧部44相对固定端子22从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接触,更详细而言,与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50a、50b接触。进而,板簧部44的前端ta、tb能够与下壳体18接触并在下壳体18上滑动。更详细而言,板簧部44包含在前端ta、tb侧(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分成两个分枝而形成的枝部44a、44b。固定端子22位于该枝部44a、44b之间,固定端子22的接触部50a、50b各自,从Z轴方向俯视时,以与枝部44a、44b重合的方式随着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延伸在Y轴方向变宽。此外,板簧部44遍布从前端ta、tb到与导程部43连结的部分之间的整体,以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弯曲。因此,枝部44a、44b各自通过板簧部44的作用力按压在接触部50a、50b。由此将可动端子20和固定端子22电连接。
[0051]外部端子14与配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接触,通过对不锈钢(例如SUS301)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弯曲加工、拉深加工等形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具备平坦部31、圆筒部32以及腿部33a、33b。
[0052]平坦部31为板状部件,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包覆主体12的上面部。在位于平坦部31的Y轴方向的两端的边上设有腿部33a、33b。腿部33a、33b是将从平坦部31向Y轴方向延伸的板状体的一部分弯曲而形成的。如图1所示,夹持固定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
18。进而,平坦部31的中央部设有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突出的圆筒部32。圆筒部32形成为与圆筒部34同心,与配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嵌合。外部端子14通常具有作为接地线的功能,根据需要对外部端子14的外表面实施电镀。
[0053]通过以下方式装配以上方式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0。如图6所示,位置调整固定端子22并安装于上壳体16,之后,对可动端子20进行对位并安装于上壳体16。另外,图6中虽然腿部33a、33b被弯曲,但实际上,在此阶段腿部33a、33b未被弯曲。
[0054]接下来,如图6所示,相对上壳体16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安装外部端子14。此时,圆筒部34被插入圆筒部32。之后,如图4所不,相对上壳体16从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堆叠下壳体18。
[0055]最后,铆接外部端子14的腿部33a、33b,能够获得具有图1以及图2所示的结构的同轴连接器10。
[0056]接下来,参照图7以及图8对同轴连接器1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7是未装配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10的XZ平面的剖面结构图。图8是装配了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的同轴连接器10的XZ平面的剖面结构图。
[0057]如图7所示,是未装配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可动端子20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鼓起的状态。由此,枝部44a、44b (图7中仅记载枝部44b)通过板簧部44的作用力焊接到接触部50a、50b (图7中仅记载接触部50b),从而可动端子20和固定端子22被电连接。
[0058]另一方面,装配了配对方同轴连接器时,经由孔34a从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向负方向侧插入配对方同轴连接器的棒状的探针130。探针130与板簧部44接触,将该板簧部44向Z轴方向的负方向侧按压。此时,如图8所示,板簧部44呈直线状延伸。并且,板簧部44的前端ta,tb边在下壳体18上滑动边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移动。由此,板簧部44的枝部44a、44b (图8中仅记载枝部44b)从接触部50a、50b (图8中仅记载接触部50b)分离。结果,可动端子20与固定端子22的电连接被断开,而探针130与可动端子20被电连接。同时,配对方同轴连接器的外导体(未图示)嵌合于外部端子14,使外导体也与外部端子14电连接。
[0059]此外,若从同轴连接器10拆下配对方同轴连接器,则如图7所示,板簧部44的X轴方向的中央部朝Z轴方向的正方向侧移动。由此,可动端子20与固定端子22再次电连接,而探针130与可动端子20的电连接被断开。
[0060]根据以上方式构成的同轴连接器10,能够实现可动端子20耐久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10的小型化。更详细而言,固定部42a、42b,相对设置于主体12的侧面部上的导程部43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地构成。并且,通过固定部42a、42b被上壳体16与下壳体18夹持使可动端子20被固定于主体12。即,同轴连接器10中,与专利文献I所述的同轴连接器500不同,固定部42a、42b不设置于导程部43和板簧部44之间。由此,同轴连接器10中,与同轴连接器500相比,能够缩短同轴连接器10的X轴方向的长度。
[0061]进而,板簧部44相对设置于主体12的侧面部上的导程部43朝固定端子22弯曲地构成。由此,能够使可动端子20中配置于下壳体18上的部分的整体作为板簧部44。根据上述内容,能够使板簧部44的长度变长,能够使可动端子20的耐久性提高。
[0062]此外,根据同轴连接器10,能够实现同轴连接器10的薄壁化。更详细而言,通过使固定部42a、42b相对导程部43朝X轴方向的正方向侧弯曲,沿X轴方向延伸。因此,同轴连接器10中,与不使固定部相对导程部弯曲的同轴连接器相比能够实现薄壁化。
[0063]此外,如图5所示,同轴连接器10中固定端子22位于枝部44a和枝部44b之间。即,板簧部44的前端ta、tb被配置为与固定端子22 —起在Y轴方向排列。因此,即使枝部44a、44b变长,也不用担心该枝部44a、44b的前端ta、tb与固定端子22接触。由此,能够使枝部44a、44b充分的变长,设置具有适当的弹力的板簧部44变的容易。进而,由于能够充分的确保枝部44a、44b的前端ta、tb与固定端子22的距离,因此能够防止前端ta、tb与固定端子22的接触,充分地确保可动端子20与固定端子22的绝缘。
[0064](其他的实施方式)
[0065]本发明所涉及的同轴连接器,不限于同轴连接器10能够在其主旨的范围内变更。另外,同轴连接器10中设有2个固定部42a、42b但固定部的个数也可以为I个。
[0066]本发明对同轴连接器有用,特别地,在能够实现可动端子耐久性的提高,并且实现同轴连接器的小型化这些方面很优越。
【权利要求】
1.一种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其具有上面部、底面部以及侧面部,并且供棒状的探针从上侧插入的孔设置于该上面部; 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端子; 可动端子,该可动端子包含设置于所述侧面部的伸出部、相对于该伸出部朝所述主体弯曲并且固定于所述主体的固定部、以及通过相对该伸出部弯曲而朝所述固定端子延伸,并且相对该固定端子从下侧接触的板簧部, 所述板簧部通过所述探针向下侧被按压而与所述固定端子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包含下壳体以及重叠于该下壳体上的上壳体, 所述固定部通过被所述上壳体以及所述下壳体夹持而被固定于所述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在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朝所述固定端子延伸,并且以朝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曲, 所述板簧部的前端与所述下壳体接触,并且该板簧部通过所述探针向下侧被按压,由此在该下壳体上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在从前端到与所述伸出部连接的部分之间整体性地弯曲。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985991SQ201410022888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8日
【发明者】星场宽之, 北市幸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