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45023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第一耦接件、键帽以及升降单元,其中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底板的上表面并邻近第一底板边缘,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与第一卡勾直立部;键帽设置于底板上方;升降单元连接于键帽及底板之间。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其中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侧翼片,且第一侧翼片具有第一开口。第一卡勾直立部位于第一开口内,且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第一底板边缘转动。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升降单元支架与底板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支点,以强化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稳定性。
【专利说明】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具体而言,本发明关于一种具有升降单元的按键结构。【背景技术】
[0002]习知按键结构通常利用例如弹性体的回复单元来提供键帽按压后上升回复的动力,并藉由剪刀式支撑件作为升降机构以支撑键帽升降的稳定性。然而,习知剪刀式支撑件是由内支架及外支架组立而成,且内支架及外支架必须具有多个对应的连接机构。因此,习知剪刀式支撑件的内支架及外支架通常皆由塑胶材料藉由射出成形的方式制造,以提高组件的可制造性及组装弹性。然而,随着轻薄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剪刀式支撑件的结构强度渐渐无法匹配使用者的按压习惯,也无法满足使用者对按压稳定性的要求。
[0003]因此,如何在增加升降支撑件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同时确保组件的可制造性与组装弹性以及按压操作的稳定性即成为现今按键结构研发的重点。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藉由升降单元支架与底板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支点,以强化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稳定性。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第一耦接件、键帽以及升降单元。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与第一卡勾直立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侧翼片,该第一侧翼片具有第一开口 ;其中该第一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一开口内,且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000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侧翼片包含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及该第二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一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以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平坦下表面用以作为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侧翼片下表面。
[000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侧翼片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一开口位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一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000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侧翼片环绕该第一奉禹接件。
[000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的尺寸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00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
[00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00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00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第一右底端稱接在该第二右底端上方。
[00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001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001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用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下表面。
[001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001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001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做线性接触的线性区域有所改变。
[002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开关层,且该第一支架还具有触发部,该触发部自该第一支架向下突伸以因应该键帽的升降运动触发该开关层。
[0021]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升降单元支架与底板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支点,以强化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使得在增加升降支撑件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同时确保组件的可制造性与组装弹性以及按压操作的稳定性。
[0022]此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第一耦接件、键帽以及升降单元,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体及第一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自该第一架体侧面延伸形成,该第一架体具有第一架体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位于该第一卡勾顶部下方;其中该第一平坦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002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底板边缘连接该底板的部分邻近该第一支架内侧,该第一底板边缘连接该第一耦接件的部分邻近该第一支架外侧。
[002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平面,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支架长轴,该第一翼片部平面平行于该第一支架长轴。
[002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二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一翼片部侧向尺寸大于该第二翼片部侧向尺寸,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如此该第一平坦下表面还包含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
[002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三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三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第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耦接件位于该第一开口内。
[002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及该第三翼片部环绕该第一耦接件。
[0028]作为可选的技 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002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
[003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003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003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第一右底端稱接在该第二右底端上方。
[003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具有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003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003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下表面。
[003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003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003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做线性接触的线性区域有所改变。
[003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翼片部具有侧视剖面,该侧视剖面具有右上端点、右下端点、左上端点和左下端点,在该四端点中,该第一转轴最邻近该右下端点,该第一^^勾顶部与该底板间距大于该右上端点和该右下端点间距;其中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右上端点和该右下端点保持在该第一转轴上方。
[0040]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升降单元支架与底板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支点,以强化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使得在增加升降支撑件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同时确保组件的可制造性与组装弹性以及按压操作的稳定性。
[0041]此外,本发明又提出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第一耦接件、键帽以及升降单元。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体、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自该第一架体侧面延伸形成,该第二翼片部自该第一翼片部沿着该第一支架长轴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二翼片部具有第二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位于该第一卡勾顶部下方;其中该第一平坦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004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三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三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第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耦接件位于该第一开口内。
[004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及该第三翼片部环绕该第一耦接件。
[004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及涵盖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004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004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004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004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第一右底端稱接在该弟~二右底端上方。
[004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键结构还具有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005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005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
[005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005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005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作线性接触的线性区域发生改变。
[0055]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升降单元支架与底板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支点,以强化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稳定性,使得在增加升降支撑件整体结构强度的情况下,还能同时确保组件的可制造性与组装弹性以及按压操作的稳定性。
[0056]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57]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0058]图2A及图2B分别为图1中升降单元组装前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0059]图2C为图2A的升降单元的第一支架的轴件沿Y轴方向局部放大的截面示意图;
[0060]图3A为图1中升降单元与底板组装的示意图;
[0061]图3B及图3C分别为图3A的局部放大的侧视及仰视示意图;
[0062]图3D为图3A的变化实施例的局部放大侧视图;[0063]图4A及图4B为图1的键帽与升降单元组装前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0064]图4C及图4D分别为沿图4B的A-A切线显示键帽及第二支架作动时相对位置的截面图;
[0065]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0066]图6A及图6B分别为图5的升降单元组装前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0067]图7A为图5中升降单元与底板组装的示意图;
[0068]图7B为图7A的局部放大仰视示意图;
[0069]图8A及图8B为图5中键帽与升降单元组装前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0070]图8C及图8D分别为沿图8B中B-B切线显示键帽及第二支架作动时相对位置的截面图;
[0071]图9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0072]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0073]图1lA及图1lB分别为图10的升降单元组装于底板的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0074]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0075]图13A及图13B分别为图12中升降单元及底板组装前及组装后的示意图;
[0076]图13C为图13B的局部放大仰视示意图;
[0077]图14为图12中升降单元与键帽耦接的侧视示意图;
[0078]图1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支架与底板组装的示意图;
[0079]图1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支架翼片部与底板组装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0]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可应用于任何按压式输入装置,例如键盘,但不以此为限。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升降单元的支架设计,以达到增加结构强度、提升按压稳定性及流畅度、提高组装便利性、增加按压手感源的设计弹性,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按键结构各组件的结构及操作。
[0081]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包含底板100、键帽200及升降单元300。键帽200设置于底板100上方,而升降单元300连接于键帽200及底板100之间,以支撑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进行升降运动。具体而言,按键结构10的底板100、升降单元300及键帽200由下而上依序迭置,且底板100及键帽200分别具有连结机构以连接升降单元300 (如后详述)。按键结构10还包含开关层400,且开关层400可依据实际设计需求选择性地置于底板100的上方或下方。举例而言,当开关层400设置于底板100上方时,开关层400可具有通孔410,使得底板100的连结机构(例如耦接件110、120)可穿过通孔410与升降单元300连接(如图1所示)。于其它实施例,当开关层400设置于底板100下方时,底板100可具有相应的变化设计(例如孔洞),以容许键帽200向下移动时能触发开关层400。此外,按键结构10可包含回复单元500,其中回复单元500提供键帽200曾被按压但使用者手指已经释放后上升的回复力。于此实施例,回复单元500可为提供弹性回复力的弹性体,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回复单元500可为提供磁力作用的磁性组件。在此需注意,于实施例中虽仅以单一按键结构10进行说明,但当复数个按键结构10组合成键盘时,各按键结构10的部分组件(例如底板100、开关层400)可整合成单一部件,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与组装成本的效益。
[0082]如图1所示,升降单元300包含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其中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侧面具有类似X状外型的剪刀式升降结构。具体而言,第二支架310较佳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内塑胶支架(例如封闭式的塑胶框架),使得第二支架310可利用射出成形技术制造出具有较精细的连结机构,并同时可藉由塑胶材料的弹性特性,提供组装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时所需要的变形量。相对于塑胶材料制成的第二支架310,第一支架320较佳为由刚性相对较强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外金属支架(例如封闭式的金属框架),以增加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组合成升降单元300的整体刚性,进而使按键结构整体的作动带动性提升。第一支架320可利用金属片(例如铁片、钢片等)进行冲压加工制造,达到高制造性的精准度。再者,第一支架320具有底板端320a及键帽端320b,其中底板端320a靠近底板100,而键帽端320b靠近键帽200。于此实施例,底板端320a及键帽端320b的联机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且底板端320a长轴的延伸方向或键帽端320b长轴的延伸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而第一支架320支撑键帽200进行升降的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亦即,X轴、Y轴及Z轴方向较佳以第一支架320平行叠置于底板100的状态进行定义。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中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虽示例为封闭式的框架,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可依据实际需求设计为开放式框架。
[0083]如图2A及2B所示,第一支架320的尺寸大于第二支架310,使得第二支架310可枢接于第一支架320的内侧。具体而言,作为外金属支架的第一支架320的尺寸大于作为内塑胶支架的第二支架310的尺寸,以使得第一支架320于底板10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第二支架310于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换言之,当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移动到最低位置时(即键帽200被按压到底时),第一支架320实质上环绕第二支架310。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320较佳具有轴孔322,且第二支架310对应地具有枢轴312,其中轴孔322为形成于第一支架320两侧向下弯折垂直延伸的侧壁上的穿孔。亦即,轴孔322为形成于第一支架320沿X轴-Z轴平面延伸的侧壁上的穿孔,且轴孔322的中心轴平行于Y轴方向。枢轴312为形成于第二支架310架体两侧朝外突出的凸柱。亦即,枢轴312自第二支架310架体两侧沿Y轴方向相背延伸的凸柱。藉由将枢轴312插入轴孔322,以使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达到可转动地枢接。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枢轴312及轴孔322大约形成于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于X轴方向长度的中间,使得升降单元300具有侧面类似于X形的剪刀式支撑结构,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的枢接处可设计为接近底板端320a处,而构成侧面具有V形的升降结构(如图12所示)。
[0084]于一实施例,枢轴312较佳具有实质为矩形的截面以增加枢轴312的强度。具体而言,枢轴312于X轴方向长度大于Z轴方向长度,以便在不增加第二支架310整体厚度(即Z轴方向的高度)的情况下,增加枢轴312的强度,进而降低第一支架320与第二支架310组装或拆卸时枢轴312发生断裂的可能性。再者,于一实施例,枢轴312较佳具有导引端部314,且导引端部314包含导引斜面314a,以导引枢轴312伸入轴孔322。如图2A及图2C所示,枢轴312的端部设计为具有弧状外形的导引端部314,以利于枢轴312于轴孔322中转动。再者,导引端部314的末端具有自枢轴外缘朝枢轴轴心倾斜的导引斜面314a。换言之,导引斜面314a使得枢轴312的导引端部314末端沿轴心方向(即Y轴方向)具有渐缩的径向距离。如图2A所示,当欲组装第一支架320与第二支架310时,第二支架310较佳先设置于第一支架320的下方,然后组装机台直接施力下压这个第一支架320和第二支架310所构成的堆栈结构,(I)藉由导引斜面314a的导引并配合第二支架310的塑胶弹性的特性,使得第二支架310内缩,使枢轴312朝对正轴孔322的位置移动;(2)当枢轴312对正轴孔322时,第二支架310扩张恢复原有外型,使枢轴312插入轴孔322中,如此以完成第二支架310与第一支架320的组装(如图2B所示)。亦即,升降单元300藉由枢轴312的导引斜面314a的导引,可增进第二支架310及第一支架320组立时的便利性。
[0085]再者,于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底板100具有第一耦接件120及第二耦接件110,第二耦接件110用于耦接第二支架310,而第一耦接件120用于耦接第一支架320。第一耦接件120、第二耦接件110突出于底板100上表面并具有弯折的卡勾形式,于此实施例,底板100可由金属板件藉由冲压加工制成,使得第一耦接件120、第二耦接件110可为自底板100表面向上弯折的部件,而使得设置第一耦接件120、第二耦接件110的底板部分形成开口 102a、102b。相应于此,第二支架310具有卡槽316与第二耦接件110可转动地卡合,且第二支架310并具有转轴部318以连接键帽200,转轴部318设置于卡槽316在X轴方向的相对端,继而使得第二支架31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底板100及键帽200。再者,于此实施例,底板100具有第一底板边缘120a邻近第一耦接件120。具体而言,第一底板边缘120a为底板100沿Y轴方向延伸以连接第一耦接件120的边缘,且第一底板边缘120a为界定开口 102b的部分边缘。
[0086]第一支架320具有第一侧翼片324,第一侧翼片324用于可转动地卡合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具体而言,第一侧翼片324自第一支架320的底板端320a的侧缘向外延伸的片体。如上所述,第一支架320较佳由金属片经冲压加工弯折成形,因此第一侧翼片324自第一支架320开设有轴孔322的直立侧壁弯折约90度后朝外侧实质水平延伸。亦即,第一侧翼片324具有侧翼片平面,该侧翼片平面实质平行于第一支架320的长轴方向(即X轴方向),或者可视为侧翼片平面的法线方向实质平行于第一支架320的厚度方向(即Z轴方向)。第一侧翼片324设置接近于底板端320a,以卡合底板100的第一 f禹接件120。此外,第一侧翼片324形成有第一开口 324a,第一开口 324a供容置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第一开口 324a较佳为矩形。于此实施例,第一开口 324a为开放式开口,且其开放端朝向第一侧翼片324的侧缘。具体而言,第一开口 324a自第一侧翼片324由外朝内凹入而形成容置空间。亦即,第一开口 324a自第一侧翼片324沿X轴方向的部分外缘向内凹入,使得包围第一开口 324a的部分第一侧翼片324在Y轴方向的延伸长度减小。从另一观点而言,如图2A所示,第一侧翼片324包含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其中第二翼片部323b连接于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的内侧(即Y轴方向上靠近轴孔322侧),且第二翼片部323b于Y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于Y轴方向的长度,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连接围成开放式第一开口 324a。
[0087]图3A为第一支架320连接于底板100的示意图,且图3B及图3C分别为第一侧翼片324与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局部放大的侧视及仰视示意图。如图3A-图3C所示,当第一支架320连接于底板100时,第一支架320置于底板100的上表面,且第一耦接件120容置于第一侧翼片324的第一开口 324a并自第一开口 324a向上伸出,使得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324b与第一耦接件120附近的底板边缘120a呈线性接触(两者互相接触处均位于一条在线),如此以形成支撑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进行升降运动时第一支架320的转轴支点,使得第一支架320可相对于底板边缘120a转动。具体而言,(I)底板100接触区域为底板边缘120a:为界定开口 102b的部分底板边缘,亦即为底板100于开口102b中沿Y轴方向延伸连接耦接件120的底板边缘;(2)第一侧翼片324接触区域为接触线L:大约是沿着第一开口 324a的侧缘324al于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在Y轴方向的延伸线(即大约为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的连接处),且随着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升降时,该接触线L在第一侧翼片下表面324b上可能会有些许移动,例如:接触线L’。换言之,第一翼片部323a下表面及第二翼片部323b下表面连接形成平坦下表面,以作为第一侧翼片324与底板边缘102a的接触区域。
[0088]再者,第一稱接件120具有第勾顶部122与第 ^勾直立部123,其中第 ^勾直立部123邻接底板边缘120a并实质延伸于底板100的上表面的法线方向(即Z轴方向),且第一卡勾顶部122自第一卡勾直立部123朝X轴方向延伸。当第一支架320与底板100连接时,第一卡勾直立部123位于第一侧翼片324的第一开口 324a中,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分别邻近卡勾直立部123的两相邻侧(即Y轴与X轴两侧),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分别邻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23的两相对侧(即X轴相对侧)。再者,于此实施例,第一卡勾顶部122具有弧形下表面122a以作为与第一侧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 (即第一翼片部323a的上表面)接触的弧形接触面,该弧形下表面122a末端邻接第一卡勾直立部123处较佳形成收纳凹槽123a。亦即,第一卡勾顶部122的下表面相对于X轴方向形成弧形下表面122a。当升降单元300因应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升降时,第一支架320藉由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324b与底板边缘120a的线性接触进行转动;此时第勾顶部122的弧形下表面122a接触第一侧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 (即第一翼片部323a的上表面),使得第一侧翼片324藉由弧形下表面122a的导引沿着弧形下表面122a转动,且收纳凹槽123a可容置第一侧翼片上表面324c右上角324d,增加升降运动的稳定度及流畅度。再者,于此实施例虽示例第一卡勾顶部122与第一卡勾直立部123邻接处形成收纳凹槽123a,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如图3D所示,第一卡勾顶部122的下表面122b与第一卡勾直立部123邻接处可以是水平直线,而制作第一侧翼片右上角324d时会自然形成圆弧角,如此两者之间只有很小的干涉,亦足以顺利转动。
[0089]换言之,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藉由底板100开设第一耦接件120界定出开口 102b的底板边缘120a具有较高的制造精准度,而可达到藉由第一侧翼片324与第一耦接件120附近的底板边缘120a的线性接触作为转动支点,进而提升按键结构10的按压稳定性。再者,第一耦接件120相对于底板100的上表面实质弯折90度,因此弯折角度容易控制。在此需注意,于此实施例,虽以界定开口 102b的部分边缘作为底板边缘120a,但于其它实施例,底板边缘120a可为底板其它部份的边缘。举例而言,于其它实施例,可相对于底板100的上表面在邻近第一耦接件120的处形成具有段差的凹陷部,使得底板邻接凹陷部的段差边缘作为上述的底板边缘1 20a。亦即,底板边缘120a较佳为底板100于邻近第一耦接件120处在X轴方向中止或弯折所形成的边缘。
[0090]再者,键帽200具有连结机构供连接升降单元的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于一实施例,如图4A-图4D所示,键帽200的下表面设有转轴道210,且转轴道210与第二支架310的转轴部318可转动地卡合。此外,键帽200还具有滑槽220形成于键帽200的下表面。滑槽220与第一支架320可滑动地耦接,且滑槽220具有上滑动面222与下滑动面224。具体而言,键帽200具有一对连结机构221,连结机构221自键帽200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并具有相对的L形截面以界定出滑槽220,使得两个L形截面的水平部作为滑槽220的下滑动面224,而对应的键帽200下表面作为滑槽220的上滑动面222。
[0091]相应于此,第一支架320具有S形延伸部326,用于和键帽200的滑槽220耦接。具体而言,S形延伸部326自键帽端320b的端缘向外弯折延伸。亦即,S形延伸部326自第一支架320的键帽端320b的端缘沿X轴方向朝外弯折延伸,使得S形延伸部326于X轴方向上具有S形截面。S形延伸部326具有上弯折面326a与下弯折面326b,且上弯折面326a与下弯折面326b的曲率中心沿滑槽220的延伸方向(即X轴方向或第一支架320的滑动方向)设置。亦即,藉由第一支架320由金属片冲压弯折所形成,使得S形延伸部326因为金属弯折的延展特性而于S形延伸部326的两个弯折部分形成圆弧面,以分别作为上弯折面326a与下弯折面326b,使得上弯折面326a与下弯折面326b的曲率中心沿X轴方向设置,如此以减小S形延伸部326在Z轴方向上的厚度,以利于按键结构的微型化。如图4C及图4D所示,升降单元300藉由上弯折面326a与下弯折面326b分别与上滑动面222及下滑动面224接触以作为滑动的导引面。亦即,当键帽200相对底板100进行升降运动时,第一支架320藉由上弯折面326a及下弯折面326b分别与上滑动面222及下滑动面224的接触产生弧面导引作用而相对于键帽200进行滑动,进而使得升降运动更为流畅。
[0092]再者,第一支架320可具有导引面321,以作为升降单元300与键帽200组装时的定位导引面。于一实施例,参考图2A及图4A,第一支架320的导引面321设置于邻近S形延伸部326的侧边。具体而言,第一支架320自键帽端320b的侧缘向下弯折形成导引面321。于一实施例,导引面321为第一支架320沿X轴方向向下弯折的侧壁外表面。类似地,藉由第一支架320由金属片冲压弯折所形成,使得向下弯折的侧壁因为金属弯折的延展特性而于弯折部分形成具有圆弧角的导引面321。当键帽200与第一支架320组装时,键帽200可藉由导引面321的圆弧角定位导引,使得连结机构221沿导引面321向下移动而与第一支架320耦接,藉此提升组装的便利性。
[0093]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20的示意图。图5所示的按键结构20与图1的按键结构10不同之处在于升降单元300’,其它部件(例如底板100、键帽200、开关层400、回复单元500)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作用与连结关系,因此有关底板100、键帽200、开关层400、回复单元500等部件的细节可参考图1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0094]如图5所示,升降单元300’包含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其中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侧面具有类似X状外型的剪刀式升降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二支架310实质上与图1相同,亦即第二支架310较佳为由塑胶材料制成的内塑胶框,第二支架310并具有枢轴312、卡槽316、转轴部318等部件以分别与第一支架320’的轴孔322、底板100的第二耦接件110、键帽200的转轴道210可转动地耦接。有关第二支架310的构造细节亦可参考图1的相关说明。类似地,本实施例的第一支架320’较佳为由刚性相对较强的金属片材藉由冲压加工制造的外金属框,以增加第一支架320’及第二支架310组合成升降单元300’的整体刚性,进而使按键结构整体的作动带动性提升。于此实施例,如图6A-图6B所示,第一支架320’具有轴孔322以与第二支架310的枢轴312可转动地卡合进而组立成升降单元300’,且有关第一支架320’与第二支架310藉由轴孔322及枢轴312枢接的细节可参考图1的相关说明。
[0095]再者,第一支架320’具有第一侧翼片324’,第一侧翼片324’用于可转动地卡合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第一侧翼片324’自第一支架320的底板端320a的侧缘向外延伸。相对于图1的第一支架320的第一侧翼片324具有开放式第一开口 324a的设计,本实施例的第一侧翼片324’具有封闭式第一开口 324a’,以供容置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具体而言,第一侧翼片324’自第一支架320的底板端320a的侧缘沿Y轴方向朝外水平延伸的片体,而第一开口 324a’为开设于邻近第二支架侧缘的第一侧翼片324’上的通孔,且第一开口 324a’较佳为矩形。具体而言,第一侧翼片324’包含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其中第二翼片部323b’连接于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的外侧(即Y轴方向上远离轴孔322侧),且第二翼片部323b’于Y轴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于Y轴向的长度,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第二翼片部323b’及第三翼片部323c’连接围成封闭式第一开口 324a’。
[0096]图7A为第一支架320’连接于底板100的示意图,且图7B为第一侧翼片324’与底板100的第一耦接件120局部放大的仰视示意图。如图7A-图7B所示,当第一支架320’连接于底板100时,第一支架320’置于底板100的上表面,且第一耦接件120穿过第一侧翼片324’的第一开口 324a’伸出,使得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324b’与第一耦接件120附近的底板边缘120a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200相对于底板100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支点。具体而言,底板边缘120a可视为界定开口 102b的部分底板边缘。亦即,底板边缘120a为底板100于开口 102b中沿Y轴方向延伸连接耦接件120的底板边缘,使得第一侧翼片324’与第一耦接件120呈线性接触的接触线大约为开口 324a’的侧缘324a2于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324b’在Y轴方向的延伸线(即大约为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的连接处)。于此实施例,第一侧翼片324’藉由包围于第一开口 324a’的外侧部分的下表面与底板边缘120a进行线接触,而图1A的第一侧翼片324藉由环绕第一开口324a内侧部分的下表面与底板边缘120a进行线接触,但不以此为限。于其它实施例,可藉由改变第一开口 324a’的位置,例如开设于侧翼片的中间而使得第一开口 324a’于Y轴方向两侧均保留有部分侧翼片,以使侧翼片可藉由包围于第一开口 324a’的内侧及外侧部分的下表面与底板边缘120a进行线接触。
[0097]再者,类似于上述,当第一支架320’与底板100连接时,第一卡勾直立部123位于第一侧翼片324’的第一开口 324a’中,使得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二翼片部323b’分别邻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23的两相邻侧(即Y轴与X轴两侧),第一翼片部323a’及第三翼片部323c’分别邻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23的两相对侧(即X轴相对侧),且第一翼片部323a’位于底板100及第一卡勾顶部122之间。第一耦接件120的第一卡勾顶部122的弧形下表面122a亦可作为与第一侧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即第一翼片部323a’的上表面)接触的弧形接触面。当升降单元300’相对于底板100升降时,第一支架320’藉由第一侧翼片324’的下表面324b’与底板边缘120a的线性接触进行转动运动,且第一卡勾顶部122的弧形下表面122a接触第一侧翼片324’的上表面324c’,使得第一侧翼片324’藉由弧形下表面122a的导引沿着弧形下表面122a运动,增加升降运动的稳定度及流畅度。[0098]再者,如图8A-图8D所示,第一支架320’具有弯折面325a,弯折面325a为键帽端320b的端缘向下弯折延伸,且弯折面325a作为滑动的上导引面。具体而言,第一支架320’自键帽端320b的端缘向下弯折形成侧壁325,且因为金属弯折的延展特性而于第一支架320’板面及侧壁325连接的弯折部分形成圆弧的弯折面325a。第一支架320’并具有弯折部328,弯折部328设置于键帽端320b邻接端缘的侧缘。具体而言,第一支架320’自键帽端320a的侧缘向下弯折形成弯折部328,且弯折部328的表面平行于X轴方向。弯折部328具有圆弧端面328a,且圆弧端面328a作为滑动的下导引面。亦即,弯折部328的下端形成圆弧状,使得弯折部328的下端面成为圆弧端面328a。
[0099]当第一支架320’与键帽200组装时,键帽200可藉由弯折面325a的导引耦接第一支架320’,以提升组装的便利性。此外,如图SC及图8D所示,升降单元300’藉由弯折面325a与键帽200的上滑动面222接触,且圆弧端面328a接触键帽200的下滑动面224,使得作为上导引面的弯折面325a于上滑动面222滑动,作为下导引面的圆弧端面328a于下滑动面224滑动。亦即,当键帽200相对底板100进行升降运动时,第一支架320’藉由弯折面325a及圆弧端面328a分别与上滑动面222及下滑动面224的接触产生弧面导引作用而相对于键帽200进行滑动,进而使得升降运动更为流畅。
[0100]再者,第一支架320’亦可具有类似的导引面321,以作为升降单元300’与键帽200组装时的定位导引面。于一实施例,参考图6A,第一支架320’的导引面321设置于邻近弯折部328。具体而言,第一支架320’自键帽端320b的侧缘向下弯折形成导引面321。换言之,导引面321可为第一支架320’沿X轴方向向下弯折的侧壁外表面。类似地,藉由第一支架320’由金属片冲压弯折所形成,使得向下弯折的侧壁因为金属弯折的延展特性而于弯折部分形成具有圆弧角的导引面321。当键帽200与第一支架320’组装时,键帽200可藉由导引面321的圆弧角定位导引,沿导引面321向下移动而与第一支架320’耦接,藉此提升组装的便利性。
[0101]参考图9,于另一实施例,第一支架320还具有触发部329,触发部329自第一支架的底板端320a的端缘向下突伸以因应键帽200的升降运动触发开关层400。具体而言,触发部329自第一支架320的底板端320a的内缘沿X轴方向向内延伸并向下突出的舌片。当按压键帽200朝底板100向下移动时,升降单元300下降,使得触发部329亦向下移动进而触发开关层400。在此需注意,于此虽以第一支架320说明触发部329的设置,然而第一支架320’于相应位置亦可设置触发部329,于此不再赘述。藉由整合触发部329于第一支架320、320’可使得回复单元500的设计更有弹性,以增进按压操作。举例而言,当触发部329整合于第一支架320、320’时,作为回复单元500的弹性体可以不必于下表面设置触发开关层的凸柱,使得弹性体的升降行程增加,进而提升使用者的按压操作的手感。
[0102]于上述图1及图5的实施例中,第一支架320、320’作为剪刀式升降单元300、300’中两个枢接支架中的其中一个支架,然而于其它实施例中,亦可改变第一支架的部分结构而使其作为剪刀式升降单元中两个枢接支架外的辅助支架,以在既有的剪刀式结构进一步增加升降单元的刚性进而提升按键整体的结构强度。如图10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30,其包含底板150、键帽250及升降单元600,其中键帽250设置于底板150上方,而升降单元600连接于键帽250及底板150之间,以支撑键帽250相对于底板150进行升降运动。在此需注意,图10虽未绘示,但是按键结构30亦可具有类似上述的开关层及回复单元,于此不再赘述。于此实施例,升降单元600包含第一支架610、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其中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可转动地枢接以构成剪刀式连动结构,且第一支架610可与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以无结构连动的方式连接底板150及键帽250,以加强升降单元600的刚性。具体而言,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可为习知利用塑胶材料制成的内/外框架,并于支架中段部分藉由例如枢轴622及轴孔632可转动地枢接。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于其两端各具有连结部,以连接底板150及键帽250。举例而言,第二支架620具有卡槽624与底板150的卡勾152可转动地卡合,并于卡槽624的相对端具有转轴部626与键帽的卡槽252可转动地卡合。相应地,第三支架630具有转轴部634与底板150的卡勾154可转动地卡合,并于转轴部634的相对端具有滑轨部636与键帽250的滑槽254可滑动地耦接。
[0103]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610设计为中空的矩形框支架,使得升降单元600下降到最低位置时,第一支架610实质位于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的外侧。举例而言,第一支架610的尺寸较佳大于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使得第一支架610于底板15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实质涵盖第二支架620于底板15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及涵盖第三支架630于底板150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在此需注意,第一支架610虽示例为矩形框架形式,然而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610可具有不同形式。举例而言,于另一实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设计为矩形条支架形式,使得两个分离的矩形条支架形成一组辅助支架并分别设置于第二支架620及第三支架630的两外侧,亦可达到增进升降单元刚性的效果。
[0104]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610具有第一侧翼片614,其中第一侧翼片614设计为类似于上述图5实施例的第一侧翼片324’,以达到和底板150的第一耦接件156耦接并使第一侧翼片614的下表面614b与底板边缘150a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250相对于底板150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换言之,第一侧翼片614自第一支架610的底板端侧缘沿Y轴方向延伸并具有第一开口 614a。相应于此,第一耦接件156突出设置于底板150的上表面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156a及第一卡勾直立部156b,且底板150于邻近第一耦接件156处具有第一底板边缘150a。如图1lA及图1lB所不,当第一支架610组装于底板150时,第一卡勾直立部156b穿设于第一开口 614a中,且第一侧翼片614的下表面614b与第一底板边缘150a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250相对于底板150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使第一支架610至少可相对于底板边缘150a转动。再者,第一支架610亦可具有类似于上述的S形延伸部616,以使得S形延伸部616的两个弯折面616a、616b分别与键帽250的滑槽256的上滑动面256a及下滑动面256b接触以作为滑动的导引面。有关于第一支架610的第一侧翼片614、S形延伸部616的细部结构及其与底板150、键帽250的连结与作用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有关第一侧翼片324、324’及S形延伸部326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0105]在此需注意,第一支架610作为支撑单元600的最外侧支架,因此第一支架610连接键帽250及底板150的设置方向与构成剪刀式结构的外支架(即第三支架630)相同。亦即,底板150的耦接件156与卡勾154设置于同侧,且卡勾152设置于底板150的另一侧。再者,于此实施例虽示例第一支架610的第一侧翼片614具有类似于图5实施例的第一侧翼片324’,然而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设计为具有类似于上述图1实施例的第一侧翼片324,以达到与底板150的底板边缘150a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此外,于此实施例虽示例第一支架610于键帽端具有类似于图1实施例的S形延伸部326,然而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610可设计为具有类似于上述图5实施例的弯折面325a及圆弧端面328a以作为滑动及组装的导引面。
[0106]如图12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40,其包含底板180、键帽280及升降单元700,其中键帽280设置于底板180上方,而升降单元700连接于键帽280及底板180之间,以支撑键帽280相对于底板180进行升降运动。此外,按键结构40亦可具有类似上述的开关层(未绘示)及回复单元500,于此不再赘述。于此实施例,升降单元700包含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并藉由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的端部耦接以构成侧面具有V形结构的升降单元。再者,配合V形结构的升降单元700,底板180及键帽280具有对应变化的连结机构。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皆设计为具有类似于上述的侧翼片结构,以使得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可与底板180的底板边缘180a及180b分别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280相对于底板180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使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可相对于底板边缘180a及180b转动且滑动。
[0107]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具有相似的外形及对应的耦接结构。如图12及图13A所示,第一支架710为具有半月形开口 710a的板体形式,第二支架720为具有半月形开口 720a的板体形式,且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以两个开口 710a、720a相对的方式设置于底板180,以使得两个开口 710a、720a共同形成供容置例如弹性体的回复单元500的容置空间。在此需注意,当回复单元500为磁性组件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可不具有开口 710a、720a,且开口 710a、720a亦可为矩形或其它适当形状的开口不以半月形为限。
[0108]再者,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于相对的端部具有对应的耦接结构,以使得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可相对移动及转动。如图12所示,第一支架710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714与第一右底端716,第二支架720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724与第二右底端726。当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对接时,如图13A所示,第一左底端714耦接在第二左底端724下方,且第一右底端716耦接在第二右底端726上方。具体而言,第一左底端714与第一右底端716可视为第一支架710自半月形开口 710a两侧延伸出的足部,而第二左底端724与第二右底端726可视为第二支架720自半月形开口 720a两侧延伸出的足部,使得两对足部以一上一下的方式耦接。此外,作为下方的足部较佳具有挡止面,以限制对接的足部滑动。举例而言,作为下方足部的第一左底端714及第二右底端726于较佳具有挡止面714a及726a。具体而言,第一左底端714及第二右底端726于邻近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的架体处具有弯折面作为上述的挡止面714a及726a。当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下降到最低位置时,挡止面714a及726a可分别抵接第二左底端724及第一右底端716,以限制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的相对移动。
[0109]再者,类似于上述实施例,第一支架710具有第一侧翼片712,而第二支架720具有第二侧翼片722。如上所述,第一侧翼片712及第二侧翼片722分别自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的侧缘向外水平延伸的片体,且第一侧翼片712具有第一开口 712a,第二侧翼片722具有第二开口 722a。具体而言,第一侧翼片712自邻近对应支架底端714及716的侧边水平延伸,第二侧翼片722自邻近对应支架底端724及726的侧边水平延伸,使得第一侧翼片712及第二侧翼片722的表面平行于支架板体表面,即平行于各支架长轴方向(例如X轴方向)。对应于第一侧翼片712及第二侧翼片722的设置,底板180具有第一底板边缘180a及第二底板边缘180b,第一耦接件182突出设置于底板180的上表且邻近第一底板边缘180a,第二耦接件184突出设置于底板180的上表且邻近第二底板边缘180b。如图13A所示,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为卡勾形式,其中第一耦接件182包含第一卡勾顶部182a及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而第二耦接件184包含第二卡勾顶部184a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对应设置于同侧使得第一卡勾顶部182a及第二卡勾顶部184a彼此相向。换言之,第一耦接件182及第二耦接件184沿X轴方向相对设置,使得第一卡勾顶部182a及第二卡勾顶部184a分别自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沿X轴方向对向延伸,而第一底板边缘180a及第二底板边缘180b位于沿Y轴方向延伸连接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界定开口 181的两相对侧缘。
[0110]再者,如图13B所示,第一侧翼片712包含第一翼片部713a、第二翼片部713b及第三翼片部713c,而第二侧翼片712包含第四翼片部723a、第五翼片部723b及第六翼片部723c。当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藉由侧翼片712、722耦接于底板180的耦接件182、184时,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及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分别自第一开口 712a及第二开口722a延伸突出,使得第一翼片部713a及第二翼片部713b分别邻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的两相邻侧,且第一翼片部713a与第三翼片部713c部分别邻近第一卡勾直立部182b的两相对侧,而第四翼片部723a及第五翼片部723b分别邻近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的两相邻侧,且第四翼片部723a与第六翼片723c部分别邻近第二卡勾直立部184b的两相对侧。再者,第一翼片部713a相邻于第四翼片部723a。第一翼片部713a下表面连接第二翼片部713b下表面以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第一底板边缘180a呈线性接触的第一侧翼片712下表面,且第四翼片部723a下表面连接第五翼片部723b下表面以构成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第二底板边缘180b呈线性接触的第二侧翼片722下表面。
[0111]于此实施例,如图12及图14所示,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亦可具有类似于上述的S形延伸部718及728,以使得S形延伸部718及728的两个弯折面718a/728a及718b/728b分别与键帽280的滑槽282/284的上滑动面282a/284a及下滑动面282b/284b接触以作为滑动的导引面。有关于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0的侧翼片712、722、S形延伸部718、728的细部结构及其与底板180、键帽280的连结与作用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有关侧翼片324、324’及S形延伸部326的相关说明,于此不再赘述。
[0112]再者,于此实施例虽示例第一支架710的侧翼片712及第二支架720的侧翼片722具有类似于图5实施例的侧翼片324’,然而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其中之一可设计为具有类似于上述图1实施例的侧翼片324,以达到与底板180的底板边缘180a、180b呈线性接触形成转轴。此外,于此实施例虽示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于键帽端具有类似于图1实施例的S形延伸部326,然而于其它实施例,第一支架710及第二支架720至少其中之一可设计为具有类似于上述图5实施例的弯折面325a及圆弧端面328a以作为滑动及组装的导引面,于此不再赘述。
[0113]再者,于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20、30、40藉由支架的侧翼片下表面与底板边缘形成线性接触,进而作为支撑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支点。然而,于其它实施例,可藉由支架的其它部分与底板边缘形成线性接触进而形成转轴支点。如图15所示,于另一实施例,支架810可设计为具有架体812及翼片部814,其中翼片部814自架体812侧面延伸形成,架体812具有架体下表面812b,且翼片部814具有翼片部下表面814b,翼片部下表面814b连接架体下表面812b构成平坦下表面810b。具体而言,支架810于其底板端可设计为具有开口 810a的架体,且翼片部814自开口 810a的侧壁下端朝Y轴方向外侧水平延伸。底板190类似于上述具有耦接件192及底板边缘190a,底板边缘190a邻近耦接件192,其中耦接件192包含卡勾顶部192a及卡勾直立部192b。当支架810耦接于底板190时,卡勾直立部192b位于开口 810a中,且翼片部814位于卡勾顶部192a下方,使得卡勾顶部192a的下端接触翼片部814的上表面814a。支架810的平坦下表面(例如812b及814b)与底板边缘190a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键帽相对于底板190进行升降运动的转轴,使支架至少可相对于底板边缘190a转动。
[0114]于其它实施例,上述各实施例的支架320、320’、610、710、720可设计为具有支架810的架体及翼片部结构,同样可达到支架与底板边缘形成线性接触进而形成转轴支点的作用,以提升按键操作的稳定性。亦即,支架320、320’、610、710、720可设计为仅具有翼片部323a、323a’、712a、722a等,并藉由架体本身与底板呈线性接触以作为转轴支点。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升降单元支架具有平行于板体表面的翼片部,使得支架与底板可具有能精确制造的支承结构。如图16的支架剖视图所示,翼片部910的侧视剖面具有右上端点912、右下端点913、左上端点914和左下端点915,在四端点912、913、914、915中,转轴最邻近右下端点913,卡勾顶部175a与底板170间距Dl大于右上端点912和右下端点913间距D2 (D2即为翼片部910的厚度)。当键帽相对于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右上端点912和右下端点913实质保持在转轴上方。换言之,本发明藉由使翼片部平面与支架的长轴(即X轴方向)实质平行的支架结构并配合与底板表面直立突伸的耦接件,就可使支架与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不仅提升按键操作的稳定性,更增进支架的可制造性及组装的便利性。
[0115]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 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与第一卡勾直立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以及 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侧翼片,该第一侧翼片具有第一开口 ; 其中该第一卡勾直立部位于 该第一开口内,且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翼片包含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及该第二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一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以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平坦下表面用以作为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侧翼片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一开口位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一^^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侧翼片环绕该第一耦接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的尺寸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及涵盖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第一右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右底端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还包含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用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 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作线性接触的线性区域发生改变。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还包含开关层,且该第一支架还具有触发部,该触发部自该第一支架向下突伸以因应该键帽的升降运动触发该开关层。
17.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 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以及 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体及第一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自该第一架体侧面延伸形成,该第一架体具有第一架体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位于该第 ^勾顶部下方; 其中该第一平坦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连接该底板的部分邻近该第一支架内侧,该第一底板边缘连接该第一耦接件的部分邻近该第一支架外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平面,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支架长轴,该第一翼片部平面平行于该第一支架长轴。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二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一翼片部侧向尺寸大于该第二翼片部侧向尺寸,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如此该第一平坦下表面还包含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三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三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第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耦接件位于该第一开口内。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及该第三翼片部环绕该第一耦接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及涵盖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26.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 第一右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右底端上方。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还具有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
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32.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3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作线性接触的线性区域发生改变。
3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翼片部具有侧视剖面,该侧视剖面具有右上端点、右下端点、左上端点和左下端点,在该四端点中,该第一转轴最邻近该右下端点,该第一卡勾顶部与该底板之间的间距大于该右上端点和该右下端点之间的间距;其中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右上端点和该右下端点保持在该第一转轴上方。
35.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具有第一底板边缘; 第一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一耦接件具有第一卡勾顶部,该第一耦接件邻近该第一底板边缘; 键帽,设置于该底板上方;以及 升降单元,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该升降单元包含第一支架,该第一支架具有第一架体、第一翼片部及第二翼片部,该第一翼片部自该第一架体侧面延伸形成,该第二翼片部自该第一翼片部沿着该第一支架长轴方向延伸形成,该第一翼片部具有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二翼片部具有第二翼片部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二翼片部下表面构成第一平坦下表面,该第一翼片部位于该第 ^勾顶部下方; 其中该第一平坦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一转轴,使该第一支架至少可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还包含第三翼片部,该第三翼片部形成于该第一支架侧面,该第三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一架体下表面,第一开口形成于该第一翼片部与该第三翼片部之间,该第一耦接件位于该第一开口内。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开口为第一封闭式开口,该第一翼片部、该第二翼片部及该第三翼片部环绕该第一耦接件。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 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及第三支架,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可转动地枢接,且该第一支架的尺寸大于该第二支架及该第三支架的尺寸,使得该第一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涵盖该第二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及涵盖该第三支架于该底板所在平面的投影范围。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中段与该第一支架中段藉由轴孔及枢轴可转动地枢接而形成剪刀式结构。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枢轴具有导引端部,该导引端部包含导引斜面,该导引斜面用以导引该枢轴伸入该轴孔。
41.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单元还包含第二支架,该第二支架底端与该第一支架底端可活动地耦接而形成V形结构。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底端具有第一左底端与第一右底端,该第二支架底端具有第二左底端与第二右底端,该第一左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左底端下方,该第一右底端耦接在该第二右底端上方。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还具有第二耦接件,该第二耦接件突出设置于该底板的上表面,该第二耦接件具有第二卡勾顶部与第二卡勾直立部,该第二卡勾顶部与该第一^^勾顶部彼此相向。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耦接件邻近该第二底板边缘,该第二支架具有第二侧翼片,该第二侧翼片具有第二开口,其中该第二卡勾直立部位于该第二开口内,且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以形成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的第二转轴,使该第二支架可相对于该第二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五翼片部,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五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邻侧,且该第四翼片部下表面连接该第五翼片部下表面以形成第二平坦下表面,该第二平坦下表面以作为与该第二底板边缘呈线性接触的该第二侧翼片的下表面。
4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侧翼片还包含第四翼片部及第六翼片部,该第二开口位于该第四翼片部及该第六翼片部之间,该第四翼片部与该第六翼片部分别邻近该第二卡勾直立部的两相对侧。
47.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开口为封闭式开口,该第二侧翼片环绕该第二耦接件。
4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进行升降运动时,该第一支架相对于该第一底板边缘转动且滑动,使得该第一侧翼片的下表面与该第一底板边缘作线 性接触的线性区域发生改变。
【文档编号】H01H13/14GK103985581SQ201410116422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26日
【发明者】颜志仲, 赵令溪 申请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