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538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可动部件无法朝壳体外离开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可动部件在打开位置向不是正规的转动方向即正方向的负方向转动之后向正方向受到转动操作时,由于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而使第一凸轮部(55)登上山状部(28C),在登踏点成为第一凸轮部的新的脱离转动位置的状态下,第二端子(30)的可动臂部(31)的被压部具有阻止该被压部上的与第二凸轮部卡合而受到接触压的被压点在长度方向上向另一端侧移动的卡合被压部,并且第二凸轮部(56)具有与该卡合被压部卡合的卡合受压部,从而通过可动部件以上述卡合被压部与卡合受压部的卡合点为支点向正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一凸轮部(55)从登踏点离开而使凸轮轴线复位到正规位置。
【专利说明】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这种电连接器公知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连接器。端子在保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状态下制作,利用壳体在金属板的板厚方向上排列多个端子。端子混合配置有两种,均具有沿相同方向延伸而上下配置的上方的可动臂部与下方的固定臂部两种臂部,上述两种臂部在其长度方向中间由连结部一体连结。固定臂部被壳体固定保持。另一方面,可动臂部在其长度方向一端侧构成按压部且在另一端侧构成被压部,基于设置有被转动引导部引导而绕凸轮轴线转动的凸轮部的、转动自如的可动部件朝向闭合位置的正方向转动而引起的凸轮变位量,上述被压部朝上方被弹性抬起,按压部在支点向下方变位连结部。当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从一端侧插入固定臂部与可动臂部之间的扁平导体,利用通过可动部件朝闭合位置的转动而向下方变位的上述按压部,按压于在固定臂部形成的突起状的接触部,而进行电连接。
[0003]可动部件能够在打开位置与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在打开位置能够插入扁平导体,在闭合位置,由按压部按压插入后的扁平导体。上述凸轮部的凸轮轴线的位置自身能够移动,但是可动部件基于在从上述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的一个方向上受到转动操作的正规操作,而可动部件的转动轴线与正规的恒定位置上的凸轮轴线一致。从上述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的转动方向为正方向,其逆方向为负方向。
[0004]可动部件关于从上述打开位置向闭合位置的转动,只要能够向正方向转动即可,壳体也只要形成在其范围内允许可动部件转动的空间就足以。然而,实际上,如这种连接器很多都如此那样,基于各部件的精度、组装上的理由,以具有可动部件能够在上述打开位置稍微向负方向转动的余量的方式形成上述空间,由壳体确定其负方向转动的限制位置。因此能够阻止可动部件越过该限制位置向负方向转动。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 - 192408
[0006]这样,在专利文献I中,当从打开位置朝闭合位置使可动部件向正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时,可动部件在上述打开位置也能够向负方向转动,所以经常在即将进行向正方向的正规操作之前向负方向转动后改变朝向而向正方向转动。
[0007]这种不必要的向负方向的转动操作,导致可动部件的转动中心即凸轮轴线从正规位置离开。由于可动部件的凸轮轴线的位置自身能够移动而不处于恒定位置,因此可动部件将从正规位置离开的凸轮轴线为转动中心而受到负方向的扭矩,导致凸轮轴线从正规位置上浮,凸轮部登上端子的转动引导部,通过可动部件的朝向负方向的操作,凸轮部从上述转动引导部离开,无法发挥作为最初可动部件的功能。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鉴于这种情况,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即使可动部件在向正规的正方向转动之前向负方向转动,也能使凸轮部的凸轮轴线返回正规位置而不使可动部件脱离。
[0009]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臂状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相互朝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并列设置于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形成的端子,上述固定臂部与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中间部由连结部相互连结而形成为一个部件,上述固定臂部被壳体固定保持,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一端侧构成按压部且在另一端侧构成被压部,当受转动操作的可动部件进行从能够插入扁平导体的打开位置朝闭合位置的正方向转动时,该可动部件的凸轮部基于规定量的凸轮变位量而按压上述可动臂部的被压部,使该被压部在包括端子的平面在内的面内变位,通过该被压部的变位,可动臂部以上述连结部为支点呈杠杆状进行角变位而使按压部变位,由该按压部对扁平导体施加按压力。
[0010]在上述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在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端子在与该端子的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上述的多个端子至少具有不同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具有从与可动臂部的被压部对置的范围内的上述固定臂部的上缘部的另一端侧位置呈阶梯状立起的立起部,并且在该立起部的顶部形成有山状部,由该立起部限制可动部件在凸轮部朝另一端方向移动,并且由上述上缘部及立起部来形成对上述可动部件的第一凸轮部绕正规位置的凸轮轴线的转动进行引导的转动引导部,第二端子其固定臂部的上缘部,在与第一端子的转动引导部对应的范围形成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
[0011]对于凸轮部,在一个凸轮轴线上,与第一端子对应地具有第一凸轮部,并且与第二端子对应地具有第二凸轮部,并且当可动部件受到转动操作时,上述凸轮轴线的位置自身处于可动状态且绕上述凸轮轴线转动,
[0012]凸轮部具有:小凸轮半径部,当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该小凸轮半径部使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分别与上述固定臂部的转动引导部或直线状部接触、或者与上述固定臂部的转动引导部或直线状部之间形成间隙;以及大凸轮半径部,该大凸轮半径部由比上述小凸轮半径部大的凸轮半径形成,当可动部件到达闭合位置时能对上述被压部施加接触压,
[0013]当可动部件在打开位置向负方向转动后向正方向受到转动操作时,由于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而使第一凸轮部登上山状部,在登踏点成为第一凸轮部的新的脱离转动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端子的可动臂部的被压部具有阻止该被压部上的受到来自第二凸轮部的接触压的被压点在上述长度方向朝另一端侧移动的卡合被压部,并且上述第二凸轮部具有与该卡合被压部卡合的卡合受压部,从而通过可动部件以上述卡合被压部与卡合受压部的卡合点为支点向正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一凸轮部从登踏点离开而使凸轮轴线复位到正规位置。
[0014]在上述本发明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扁平导体被插入之后,且即将受正规的转动操作即正方向转动之前,若暂时向负方向转动,则可动部件与用于限制负方向转动的例如壳体等的抵接点抵接,而进一步向负方向的转动受到限制。此时,由于朝负方向受到的操作力,可动部件以该抵接点为支点转动而导致凸轮部的位置被抬起并且因抵接点处的来自壳体的反作用力而朝另一端侧移动,从而第一凸轮部的轴线从正规位置离开而使第一凸轮部登上第一端子的山状部,在该状态下,接下来若使可动部件向闭合位置朝正规的正方向转动,则将该登踏点作为新的转动中心前往脱离转动位置。然而,在本发明中,若成为这种状况,则在可动部件与第一凸轮部一体形成的第二凸轮部以其卡合受压部与第二端子的卡合被压部所卡合的卡合点为支点使可动部件向正方向转动,凸轮轴线向返回一端侧的方向移动而使第一凸轮部从登踏点离开而复位到正规位置。结果,正规位置处的第一凸轮部被第一端子的立起部限制向另一端侧移动,所以凸轮部整体不会朝另一端侧移动而不会脱离。从而,在凸轮部返回正规位置的状态下,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继续而向闭合位置。
[0015]在本发明中,优选,在第二端子中,形成于被压部的卡合被压部,在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中,第二凸轮部的卡合受压部相比关于上述第一凸轮部的登踏点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另一端侧。若处于这种位置关系,则在可动部件向正方向转动中的较早时刻第一凸轮部从登踏点离开。
[0016]本发明中,如上那样,即使可动部件在向正规的正方向转动之前向负方向转动,而使第一凸轮部越过第一端子的立起部而登上山状部,也能使之后的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以第二端子的卡合被压部与第二凸轮部的卡合受压部所卡合的卡合点为支点进行,结果,能够获得如下效果:第一凸轮部离开登踏点,复位到由上述立起部限制向另一端侧移动的正规位置,凸轮部整体不会脱离,可动部件可靠地到达闭合位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外观与连接前的扁平导体,(A)是立体图,(B)是俯视图。
[0018]图2是图1的连接器的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的剖视图,(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图,(C)是金属件的位置的图。
[0019]图3是图1的连接器的可动部件处于闭合位置的剖视图,㈧是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图,(C)是金属件的位置的图。
[0020]图4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可动部件在从图2的打开位置向正方向(绕顺时针方向)转动之前暂时向负方向转动的状态的剖视图,(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图,(C)是金属件的位置的图。
[0021]图5是示出可动部件从图4的状态向正方向转动而在打开位置处于第一凸轮部登上第一端子的山状部时的脱离转动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A)是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图,(B)是第二端子的位置的图,(C)是金属件的位置的图。
[0022]图6是示出可动部件从图5的位置进一步向正方向转动而朝壳体外离开时的状态的、第一端子的位置的剖视图。
[0023]图7是将图4(B)的第二凸轮部与其周边的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0024]图8㈧?⑶是示出本发明的各种变形例的、第二端子位置的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L...连接器;3…可动部件;20…第一端子;21…第一可动臂部;21…第一可动臂部;22…第一固定臂部;24…第一被压臂部;24A…第一被压部;25…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A…第一按压部;28A…上缘部;28B…立起部;28C…山状部;30…第二端子;32…第二固定臂部;34…第二被压臂部;34A…第二被压部;34A — I…卡合被压部;35…第二按压可动臂部;35A…第二按压部;55…第一凸轮部;55A…小凸轮半径部;55B…大凸轮半径部;56…第二凸轮部;56A…小凸轮半径部;56B…大凸轮半径部;56D、56D1?3…卡合受压部;56E…卡合点;F…扁平导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28]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以及与该连接器连接的扁平导体的成为连接前的连接部分的前端部,图1(A)是立体图,图1(B)是俯视图。
[0029]在图1(A)、⑶中,附图标记I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附图标记F表示与该连接器I连接的扁平导体。
[0030]扁平导体F在其前端部(图1 (A)中为靠连接器I部分的右上缘部,图1 (B)中为上缘部)具有与上述连接器I连接的连接部分,并向后方(图1(A)中为左下方,图1 (B)中为下方)较长地延伸,但是图中示出了连接部分的紧后方位置为止的部分,比该部分靠后方的部分省略了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扁平导体F通过除去前端部上表面的覆盖物使连接电路部Fl露出而构成连接部分。为了使该连接部分与连接器连接时的强度提高,而在该连接部分的下表面添加加强板F2。
[0031]在上述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其宽度方向两侧缘通过切口部而形成被卡定部F3。形成于后述金属件的爪状的卡定部进入该切口状的被卡定部F3而进行卡定,由此有助于扁平导体F的防脱。
[0032]上述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中的连接电路部Fl,设置有在沿上述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配线部的每一个上形成的垫片(pad) F4,该垫片F4前后交替而呈交错状排列有前列垫片F4A及后列垫片F4B。上述前列垫片F4A供连接器I所具有的后述的两种端子(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中的第一端子20连接,并且后列垫片F4B供第二端子30连接。以下,对第一端子的一部位或者与第一端子对应地定位的其它部件赋予“第一”。对第二端子也相同地赋予“第二”。
[0033]一方连接器I由如下部件构成:连接器主体2 ;以及被该连接器主体2可动地支承的可动部件3 (也参照图2)。
[0034]连接器主体2具有:由电绝缘材料制作的壳体10 ;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制成并被壳体10保持的第一端子20以及第二端子30两种端子;以及与上述端子相同由金属板制作并被壳体10保持的金属件40。后面对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进行详述。
[0035]壳体10由电绝缘材料料成形而制作,具有在上述扁平导体F的宽度方向较长且高度尺寸较小的大致长方体外形,从图2可见,沿前后方向贯通的两种狭缝状的第一端子槽11及第二端子槽12,在上述宽度方向交替形成。在两种该第一端子槽11及第二端子槽12,分别对应地插入保持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而在上述宽度方向形成端子的排列范围。在该端子的排列范围的外侧,用于保持金属件40的金属件槽13,以与第一、第二端子槽11、12相同的狭缝状,沿前后方向贯通地被形成。
[0036]如上所述那样,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而制作,因此,插入保持上述部件的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也使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槽宽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各自的板厚大致相等地被制作,在图2㈧、(B)以及(C)中,使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为上述槽宽。
[0037]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分别如图2(A)、⑶以及(C)所见那样,在壳体10的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沿前后方向(图中右方及左方)贯通而形成。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它们的后部彼此在高度方向中央位置由沿与图2的纸面成直角的方向延伸的连通槽而被连通,该连通槽形成朝后方开口的接收开口部16,在该接收开口部16能够导入上述的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从而,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它们的后部区域通过上述接收开口部16而被上下分离,而分别形成于上壁14的下表面与底壁15的上表面,具有第一端子上部槽IlA与第一端子下部槽11B、第二端子上部槽12A与第二端子下部槽12B、以及金属件上部槽13A与金属件下部槽13B。
[0038]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在它们的前部也连通。SP,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的前部,通过相比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形成于上方的敞开空间17而连通。因此,在该前部,上壁14被切掉,该敞开空间17能够配设可动部件3并能够使可动部件3转动。上述上壁1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两端侧的金属件槽13的位置,如图2(C)所见那样,在后部也具有切口部分,而能够使此处的金属件40的对应部分向上方充分弹性变位。
[0039]在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沿前后方向,在位于前部的上述敞开空间17与后部的接收开口部16之间的部分,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在上壁14与底壁15之间形成岛状的位置限制部18A、18B以及18C,而将各槽的对置内表面彼此连结。设置于上述第二端子槽12及金属件槽13的位置限制部18B、18C,彼此在前后方向处于相同位置,并且位于比设置于第一端子槽11的位置限制部18A靠前方的位置。
[004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在与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对应的底壁15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后述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的固定部。第一端子槽11的固定部19A由底壁15的前端部的厚度构成锥部而形成,第二端子槽12及金属件槽13的固定部19B、19C由底壁15的后端部的厚度构成锥部而形成。
[0041]分别插入保持于上述第一端子槽11、第二端子槽12以及金属件槽13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均维持金属板的平坦的板面而制作,呈大致横H字状,在第一端子20及第二端子30,分别具有位于上方的可动臂部21、31及位于其下方的固定臂部22、32,两者由位于前后方向的中间部的连结部23、33连结。另外,在金属件40,具有位于上方的上臂部41及位于其下方的下臂部42,两者由位于中间部的连结部43连结。第一端子20的连结部23相比对应的上述位置限制部18A位于前方,并且第二端子30的连结部33及金属件40的连结部43相比对应的各自的上述位置限制部18B及18C位于后方。
[0042]对第一端子20而言,如图2(A)所见那样,位于上方的第一可动臂部2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壳体10的后端与该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结部23之间的中间位置,但是在前方延伸到相比前端稍靠前的位置。对该第一可动臂部21而言,比第一连结部23靠前方的部位经由倾斜部24B而朝上形成之后沿大致水平方向朝前方延伸的形状,在该水平部分构成第一被压臂部24,在比上述第一连结部23靠后方的部位构成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上述第一被压臂部24在靠其前端的下缘形成有较浅的凹状的第一被压部24A,在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的后端设置有朝下方突出的第一按压部25A。第一被压部24A如上所述那样形成为较浅的凹状,而作为对后述的可动部件3的凸轮的转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对这种第一可动臂部21而言,若上述第一被压部24A从后述的可动部件3受朝向上方的力,则基于杠杆原理,而以第一连结部23的位置为支点使上述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朝下方挠曲倾斜。上述第一被压部24A如图2(A)所见那样在前后区域形成倾斜部并且使中间区域形成直线部,而形成较浅的凹状。
[0043]对上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固定臂部22而言,后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与上述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在前后方向相同的位置,前部相比上述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被压臂部24向前方延伸且其前端向壳体外突出。该第一固定臂部22相对于第一连结部23的位置而前后具有第一前固定臂部26及第一后固定臂部27。第一前固定臂部26在前后方向从靠近连结部23的位置起呈阶梯状变高地形成,而具有:在高度方向隆起至中间位置并沿横向延伸的上缘部28A ;从该上缘部28A立起的立起部28B ;顶部位于立起部28B的上端并沿横向延伸的山状部28C ;以及从该山状部28C的下部位置其向前方朝壳体外突出的第一连接部29。
[0044]上述第一连接部29以具有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靠下方的位置的下缘的方式向下方弯曲延伸,该下缘能够与和电路基板对应的对应电路面接合而进行锡焊连接。在该第一连接部29的后缘侧形成有切入槽状的第一被固定部29A,该第一被固定部29A朝在上述壳体10的底壁15形成的锥状的固定部19A,而承担第一端子20向壳体10固定的任务。
[0045]上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固定臂部22的第一后固定臂部27,从第一连结部23的位置起向后方延伸并在前后方向上到达与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按压部25A对应的位置。在该第一后固定臂部27的后端设置有第一支承部27A,该第一支承部27A与上述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按压部25A对置并向上方突出。对置定位的第一按压部25A与第一支承部27A夹压扁平导体F,但是当如图1那样在扁平导体F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电路部Fl时,上述第一按压部25A与连接电路部Fl电接触连接,但是当在下表面形成有连接电路部时,第一支承部27A进行电连接,当在两面形成有连接电路部时两者与该连接电路电连接。
[0046]如此形成的第一端子20从前方朝后方插入第一端子槽11。若插入到规定位置,则形成于第一后固定臂部27的卡定突起27B咬入位置限制部18A的下表面,并且第一前固定臂部26的第一被固定部29A嵌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9A而被固定,由此防止上述第一端子20脱离。
[0047]第二端子30如图2(B)所见那样,第二可动臂部31在前方延伸到壳体10的前端附近,并且在后方相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可动臂部21较长地延伸到壳体10的后端附近。对该第二可动臂部31而言,比第二连结部33靠前方的部分构成第二被压臂部34,并且比第二连结部33靠后方的部位构成第二按压可动臂部35。在上述第二被压臂部34的下缘,形成有稍微凹陷弯曲并前后横长的第二被压部34A,在第二按压可动臂部35的后端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第二按压部35A。对这种第二可动臂部31而言,若上述第二被压部34A从后述的可动部件3的凸轮部受朝向上方的力,则由于杠杆原理而以第二连结部33的位置为支点使上述第二按压可动臂部35朝下方挠曲倾斜。
[0048]对上述第二端子30的第二固定臂部32而言,前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到与上述第二可动臂部31的第二被压臂部34大致相同的前方位置而形成第二前固定臂部36,后部从第二连结部33向后方延伸而形成第二后固定臂部37,上述第二后固定臂部37的后端朝壳体外突出。第二前固定臂部36在其前部的凸轮支承部38的上缘,形成有直线状的凸轮抵接部位38A。在上述第二后固定臂部37,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二按压部35A相同的位置设置有朝上方对置地突出的第二支承部37A。
[0049]对置的上述第二按压部35A及第二支承部37A,与第一端子20的情况相同,夹压扁平导体F,既可以用任一方与扁平导体电连接,也可以用两者与扁平导体电连接。
[0050]对上述第二前固定臂部36的凸轮支承部38而言,上缘位于与壳体10的岛状的位置限制部18B的下缘相同的位置、或者比位置限制部18B的下缘稍靠下方的位置,且形成有构成沿横向延伸的直线状边缘的凸轮抵接部位38A。该凸轮抵接部位38A在前后方向上形成于相比上述第二被压部34A朝前后延伸的范围。
[0051]在上述第二前固定臂部36,沿前后方向,在上述凸轮抵接部位38A与第二连结部33之间,且在与上述壳体10的位置限制部18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定突起部 36B。
[0052]在上述第二端子30中,如上所述,第二连接部39在前后方向上设置于成为与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9相反的一侧的后端部。
[0053]在第二后固定臂部37的后端向壳体外突出设置的上述第二连接部39,以具有位于比壳体10的底壁15的底面稍靠下方的位置的下缘的方式向下方弯曲延伸,该下缘能够与和电路基板对应的对应电路面接合而进行锡焊连接。在该第二连接部39的前缘侧形成有切入槽状的第二被固定部39A,该第二被固定部39A朝上述的壳体10的锥状的固定部19B压入,而承担第二端子30向壳体10固定的任务。
[0054]如此形成的第二端子30从后方朝前方插入第二端子槽12。若插入到规定位置,则第二固定臂部32的第二前固定臂部36贯通壳体10的底壁15与岛状的位置限制部18B之间,形成于第二前固定臂部36的卡定突起部36B咬入上述位置限制部18B的下缘,并且第二后固定臂部37的第二被固定部39A嵌入壳体10的底壁15的固定部19B而被固定,由此防止上述第二端子30脱离。
[0055]金属件40如图2(C)所见那样制作成与第二端子30类似的形状,但与第二端子30比较的情况下,不同点在于,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可动臂部31相当的上臂部41的宽度(上下方向尺寸)比较大,后端的卡定部45A虽然形成为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按压部35A相同的形状但形成为更大,并且在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后固定臂部37相当的下臂部42的后端,不存在与第二端子30的第二支承部37A相当的部分。除此之外与第二端子30相同,所以在第二端子30的附图标记加上“10”,而成为“40”级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0056]金属件40的上述卡定部45A呈较大的钩状地朝下方突出,前缘相对于前后方向大致成直角,后缘朝下端形成斜缘。在形成有该卡定部45A的、上臂部41的可动臂部45的上方,壳体的上壁14被大幅切去,由所插入的扁平导体F的前端而被按压的上述卡定部45A,以进一步向上方倾斜的方式产生弹性挠曲,从而扁平导体F能够进一步插入到规定位置。
[0057]这样,在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保持于壳体10而构成的连接器主体2,可动部件3可动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转动地被支承。
[0058]如图1(A)、(B)所见,该可动部件3作为以壳体10的大致整个宽度延伸的部件,由与壳体10相同的电绝缘材料制作。
[0059]上述可动部件3能够在图2所见的打开位置、与图3所见的闭合位置之间转动地被支承。在图2中,可动部件3的转动轴线位于该可动部件3的下半部,该下半部收容于在壳体10的前部形成的敞开空间17。在图2中,处于该敞开空间17之外且相比壳体10的上壁14向上方突出的上半部,成为用于供使用者对该可动部件3进行转动操作的操作部51。上述可动部件3具有由后述的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第三凸轮部57构成的凸轮部,因该凸轮部的存在而能够转动,但该凸轮部的转动轴线自身的位置不相对于壳体10固定,而是能够相对于壳体10移动。即,可动部件3根据状况而绕移动的转动轴线转动。此外,对于上述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第三凸轮部57,该转动轴线处于相同的直线上。
[0060]在图2中的上述可动部件3的下半部,在可动部件3的宽度方向(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图中相对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在与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对应的位置,沿前后贯通地形成有容许第一端子20的第一被压臂部24、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臂部34以及金属件40的上臂部41的前部进入的狭缝状的第一槽部52、第二槽部53以及第三槽部54。因此,上述第一槽部52、第二槽部53以及第三槽部54的槽宽(与纸面成直角的方向上的槽内表面彼此宽度),形成比上述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各自的板厚稍大的尺寸。在上述第一槽部52、第二槽部53以及第三槽部54,分别设置有将槽内表面彼此连结的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以及第三凸轮部57。
[0061]如图2(A)所见,在与第一端子20对应地定位的第一槽部52设置的第一凸轮部55,位于处于打开位置的可动部件3的上述第一槽部52的下部,并具有横长的长圆剖面。在可动部件3处于打开位置的图2(A)所见的姿势下,第一凸轮部55的高度尺寸比第一端子20的第一被压部24A与山状部28C的间隔设定为小,横向尺寸比第一被压部24A与上缘部28A的间隔设定为大。在图2(A)中,该第一凸轮部55的转动中心X处于上述长圆剖面的右侧的圆弧部的曲率中心上,并位于上述的可动部件3的转动轴线的延长线上。因此,使上述转动中心X为一端使上述第一凸轮部55的圆弧部的任意点为另一端的直线成为凸轮半径。从而,该第一凸轮部55的左右两侧的圆弧部中、图2(A)中转动中心X所在的右侧的圆弧部形成小凸轮半径部55A,并且左侧的圆弧部形成大凸轮半径部55B。小凸轮半径部55A形成与成为凸轮抵接部位的上述立起部28B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范围。由于图2(A)所见的姿势下的第一凸轮部55的横向尺寸相对于上述的第一端子20的第一被压部24A与上缘部28A的间隔具有上述的关系,所以上述大凸轮半径部55B具有:在上述第一凸轮部55以转动中心X为中心转动至图3的闭合位置时,将第一端子20的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被压臂部24在其凹部状的第一被压部24A朝上方按压而使其弹性变位所需的足够的凸轮半径。对上述小凸轮半径部55A而言,在图2 (A)所见的打开位置,与没入第一端子20的上缘部28A而形成的圆弧状部分28A -1之间具有若干隙间,但是随着朝闭合位置的转动而收容于该圆弧状部分28A -1使转动中心X的位置稳定。
[0062]如图2(B)所见,在与第二端子30对应地定位的第二槽部53设置的第二凸轮部56,形成为在右侧具有大圆弧的小凸轮半径部56A并且在左侧具有小圆弧的大凸轮半径部56B的大致扇型,转动中心X处于与第一凸轮部55 —致的位置,并构成形成与凸轮抵接部位38A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范围的、上述小凸轮半径部56A的圆弧的曲率中心。相对于上述转动中心X,凸轮支承部38的凸轮抵接部位38A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山状部28C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与上述凸轮抵接部位38A相接的小凸轮半径部56A的凸轮半径比第一凸轮部55的凸轮半径大,不管在哪一个转动角度位置均相对于第一凸轮部55具有恒定的凸轮半径差。上述第二凸轮部56的大凸轮半径部56B与第一凸轮部55的大凸轮半径部55B相同地具有:在上述第二凸轮部56以转动中心X为中心转动至图3的闭合位置时,将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部的受压臂部34在其第二被压部34A朝上方按压而使其弹性变位所需的足够的凸轮半径。
[0063]在图2(B)中,上述第二凸轮部56在从左部的大凸轮半径部56B移至右部的小凸轮半径部56A的上侧(图3(B)中为右侧)缘56C,呈突起状地设置有卡合受压部56D。在图2(B)中,该卡合受压部56D位于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部34A的靠左端的位置。凹状的上述第二被压部34A形成为凹陷弯曲形状,结果,靠右端的部分构成右下斜坡而形成卡合被压部34A — I。
[0064]如图2(C)所见,在与金属件40对应地定位的第三槽部54设置的第三凸轮部57,制作成与位于第二槽部53的上述的第二凸轮部56相似的形状,并形成为在右侧具有大圆弧的小凸轮半径部57A并且在左侧具有小圆弧的大凸轮半径部57B的大致扇型,转动中心X处于与第一凸轮部55以及第二凸轮部56的转动中心一致的位置,并构成形成与凸轮抵接部位48A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范围的、上述小凸轮半径部57A的圆弧的曲率中心。相对于该转动中心X,凸轮支承部48的凸轮抵接部位48A与第二凸轮部56相同地位于比第一端子20的山状部28C靠下方的位置,所以与上述凸轮抵接部位48A相接的小凸轮半径部57A的凸轮半径比第一凸轮部55的凸轮半径大,不管在哪一个转动角度位置均具有恒定的凸轮半径差。上述第三凸轮部57的大凸轮半径部57B与第一凸轮部55的大凸轮半径部55B相同地具有:在上述第三凸轮部57以转动中心X为中心转动至图3的闭合位置时,将金属件40的上臂部41的被压臂部44在其被压部44A朝上方按压使其弹性变位所需的足够的凸轮半径。
[0065]在图2(C)中,上述第三凸轮部57在从左部的大凸轮半径部57B移至右部的小凸轮半径部57A的上侧(图3(C)中为右侧)缘57C形成有阶梯状的没入部,将通过设置该没入部而获得的角部设为卡合受压部57D。该卡合受压部57D在可动部件3相比图2(C)的位置向负方向(绕逆时针方向)转动时实现与第二凸轮部56的卡合受压部56D相同的功能。
[0066]如此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由以下要领使用而发挥功能。
[0067]首先,将连接器I配置于电路基板(未图示)上的规定位置,将第一端子20的第一连接部29、第二端子30的第二连接部39以及金属件40的锡焊固定部49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锡焊连接而进行固定。
[0068]关于这样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1,将可动部件3带至图2所见的该可动部件3处于垂立姿势的打开位置,使壳体10的接收开口部16处于朝后方开口的状态,从而形成为能够插入扁平导体F的状态。
[0069]接下来,将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朝前方插入上述接收开口部16内。第一端子20的第一可动部21的第一按压部25A与第一固定臂部22的第一支承部27A之间、第二端子30的第二可动臂部31的第二按压部35A与第二固定臂部32的第二支承部37A之间,均成为比扁平导体F的上述连接部分的厚度稍宽的间隔,所以该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容易插入。然而,关于上述金属件40,该金属件40的上臂部41的卡定部45A与下臂部42之间,成为比上述扁平导体F的连接部分的厚度窄的间隔,所以扁平导体F在其前端抬起上述卡定部45A而前进到规定位置,上述卡定部45A进入扁平导体F的切口状的被卡定部F3,由此扁平导体F被暂时保持。
[0070]接下来,如图3所见,作为用于电缆连接的正规的操作顺序,使可动部件3从图2的打开位置向正方向(绕顺时针方向)转动至水平姿势的闭合位置。通过该转动,可动部件3的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以及第三凸轮部57以转动中心X为中心转动,它们的小凸轮半径部55A、56A、57A在对应的第一端子20的上缘部28A、第二端子30及金属件40的凸轮抵接部位38A、48A上滑动接触,并且大凸轮半径部55B、56B、57B朝上方按压对应的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各自的第二被压部24A、34A、44A。结果,第一端子20、第二端子30以及金属件40分别抬起它们的第一可动臂部21的第一被压臂部24、第二可动臂部31的第二被压臂部34以及被压臂部44,基于杠杆原理而第一按压可动臂部25、第二按压可动臂部35、可动臂部45分别朝下方挠曲,第一按压部25A、第二按压部35A朝下方按压扁平导体F的上表面,另外卡定部45A进一步向下方变位并维持其位置。因此,扁平导体F具有规定的接触压,与作为第一端子20以及第二端子30的接触部发挥功能的第一按压部25A、第二按压部35A接触并构成电连接,利用金属件40的卡定部45A可靠地防止在卡定部F3拔出。
[0071]接下来,对可动部件3未受到从图2的姿势朝正方向转动至图3的姿势的正规操作,而是从图2的姿势暂且向负方向转动变为图4的姿势,然后向正方向经由图5的姿势朝闭合位置受到转动操作这样的虽不太优选但频繁执行的操作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072]当受到向负方向的转动操作而使可动部件3变为图4的姿势时,可动部件3的操作部51的后面(图4中的左面)与壳体10的对应限制部抵接。在该抵接进行的瞬间,可动部件3在负方向受到力,可动部件3的凸轮部所处的该可动部件3的下部,试图以位于壳体的限制部的抵接点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如上所述,对凸轮部而言,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以及第三凸轮部57以同一轴线为凸轮轴线转动,但是并不是以凸轮轴线自身的位置恒定不变的方式被支承,所以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以及第三凸轮部57抬起,且可动部件3在抵接点受到从上述壳体10向右方的力即反作用力,所以与上述抬起的同时向右方偏离移动,结果,向右方的移动应该被第一端子20的立起部28B限制的第一凸轮部55,如图4(A)那样卡到立起部28B与山状部58C所成的角部,进而可动部件3向正方向转动而变为垂立位置(相当于图2的姿势)时,将上述角部作为登踏部Q开始登踏,越过立起部28B如图5(A)那样登上山状部28C。这种图4 (A)、图5 (A)的凸轮部的位置是从最早的正规位置偏离的脱离转动位置。
[0073]这样在第一凸轮部55到达脱离转动位置的情况下,假如第二凸轮部未采取本实施方式的对策的现有的可动部件,从图5的可动部件3所垂立的打开位置朝闭合位置进一步向正方向受到转动操作,则基于该操作力,在向正方向的转动途中,如图6那样朝壳体10外离开。
[0074]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凸轮部56设置有突起状的卡合受压部56D,在如图4(B)那样可动部件3从向负方向转动的姿势朝图5(B)的姿势向正方向移动的过程中,上述卡合受压部56D —边以朝上方按压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部34A的方式进行卡合,一边将与该第二被压部34A的接触点即卡合点56E从左方向右方移动。该卡合点从第二被压部34A来看,形成在该第二被压部34A上移动的卡合被压部。另外,该卡合点对第二凸轮部56而言,始终位于突起状的卡合受压部56D,是定点。
[0075]另外,在这种状况下,如将图4(B)的第二凸轮部56放大所示的图7所见,由于第二被压部34A呈凹陷的弯曲形状,该第二被压部34A的右端域34A — R成为右下斜坡的倾斜。
[0076]因此,上述卡合点56E、即在第二被压部34A上移动的卡合被压部34A — I的位置,若到达成为上述右下斜坡的倾斜的右端域34A - R,则因该倾斜而在该右端域34A — R,上述第二凸轮部56的卡合受压部56D进一步的移动被阻止,在移动无法进一步进行的边界位置,向右方的移动停止。然而,可动部件3在上述边界位置也继续受到向正方向的转动操作,而欲向正方向转动。因此,第二凸轮部56在由将与上述第二端子30的卡合被压部34A的右端域34A — R接触的上述边界位置(例如图7所示的边界位置ML)为支点向正方向转动的操作力所进行的相同方向上,受到扭矩。因受到该扭矩,第二凸轮部56以上述边界位置ML为瞬间中心而欲向正方向转动,朝左方受到按压力而欲向左方移动。因此,虽处于与该第二凸轮部56在轴线方向上不同的位置但与该第二凸轮部56 —体形成的第一凸轮部55也欲向上述正方向转动,欲向左方移动。第二凸轮部56从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臂部34因其弹性挠曲而受到朝下的力即反作用力,所以该朝下的力当然也传递到第一凸轮部55。因此,第一凸轮部55通过第二凸轮部56的以上述边界位置ML为瞬间中心的正方向转动,而同时受到向左方的力与向下方的力,从将从第一端子的立起部28B向山状部28C的移动位置的角部作为搭乘部Q的图7的虚线位置的状态,欲向左下方向离开移动而返回上缘部28A上的正规位置。从而,返回正规位置的第一凸轮部55变为图2(A)的状态,由立起部28B阻止向右方的移动,并且可动部件3朝正方向基于正规的转动而到达闭合位置。
[0077]在本发明中,形成于第二凸轮部56的卡合受压部56D,即使不为上述图中图示的突起状且不处于上述图中图示的位置,也能够作为具有带来相同的作用的突起状的形态而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以上述卡合受压部56D成为图4 (B)的姿势的状态进行对比说明,则也能够如图8(A)那样使突起状的卡合受压部56D — I不位于第二凸轮部56的上缘部的中央位置而是位于右端,也能够如图8 (B)那样将右端作为单纯的角部而成为卡合受压部56D -2,也能够图8(C)那样以将上缘部的右部呈阶梯状没入的方式形成而将呈该阶梯状的角部作为卡合受压部56D - 3,还可以如图8(D)那样使第二凸轮部56形成为与上述的第一凸轮部55的形状相同的横长的长圆,第二凸轮部56的右部与在第二端子30的第二被压臂部34的右端形成的钩部34A - 2卡合,将该右部作为卡合受压部56D — 4。
[0078]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如图7所见那样卡合点56E的边界位置(ML)与第一凸轮部55的搭乘部Q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优选的例子,图示了卡合点56E相比搭乘部Q位于前方的情况,但该前后位置关系即使相反,第二凸轮部56也进行以卡合点56E为支点的正方向转动,向左方退回,所以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 臂状的固定臂部及可动臂部以相互朝相同方向延伸的方式并列设置于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而形成的端子, 上述固定臂部与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中间部由连结部相互连结而形成为一个部件, 上述固定臂部被壳体固定保持,可动臂部在长度方向一端侧构成按压部且在另一端侧构成被压部, 当受转动操作的可动部件进行从能够插入扁平导体的打开位置朝向闭合位置的正方向转动时,该可动部件的凸轮部基于规定量的凸轮变位量而按压上述可动臂部的被压部,使该被压部在包括端子的平面在内的面内变位,通过该被压部的变位,可动臂部以上述连结部为支点呈杠杆状进行角变位而使按压部变位,由该按压部对扁平导体施加按压力, 上述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多个上述端子在与该端子的平坦面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 上述的多个端子至少具有不同的第一端子以及第二端子, 第一端子具有从与可动臂部的被压部对置的范围内的上述固定臂部的上缘部的另一端侧位置呈阶梯状立起的立起部,并且在该立起部的顶部形成有山状部,由该立起部限制可动部件在凸轮部朝另一端方向移动,并且由上述上缘部及立起部来形成对上述可动部件的第一凸轮部绕正规位置的凸轮轴线的转动进行引导的转动引导部, 第二端子的固定臂部的上缘部,在与第一端子的转动引导部对应的范围形成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部, 对于凸轮部,在一个凸轮轴线上,与第一端子对应地具有第一凸轮部,并且与第二端子对应地具有第二凸轮部,并且当可动部件受到转动操作时,上述凸轮轴线的位置自身处于可动状态且绕上述凸轮轴线转动, 凸轮部具有:小凸轮半径部,当可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该小凸轮半径部使第一凸轮部和第二凸轮部分别与上述固定臂部的转动引导部或直线状部接触、或者与上述固定臂部的转动引导部或直线状部之间形成间隙;以及大凸轮半径部,该大凸轮半径部由比上述小凸轮半径部大的凸轮半径形成,当可动部件到达闭合位置时能对上述被压部施加接触压, 当可动部件在打开位置向负方向转动后向正方向受到转动操作时,由于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而使第一凸轮部登上山状部,在登踏点成为第一凸轮部的新的脱离转动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端子的可动臂部的被压部具有阻止该被压部上的受到来自第二凸轮部的接触压的被压点在上述长度方向上朝另一端侧移动的卡合被压部,并且上述第二凸轮部具有与该卡合被压部卡合的卡合受压部,从而通过可动部件以上述卡合被压部与卡合受压部的卡合点为支点向正方向转动,能够使第一凸轮部从登踏点离开而使凸轮轴线复位到正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导体用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第二端子中,形成于被压部的卡合被压部,在可动部件的正方向转动中,第二凸轮部的卡合受压部相比关于上述第一凸轮部的登踏点在长度方向上位于另一端侧。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4347981SQ201410389272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8日
【发明者】山嵜宽之, 和田俊太郎 申请人: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