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59035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第一磁性件、框架及第二磁性件,其中键帽可相对于底板移动地设置于底板上方,键帽具有翼部,其自键帽侧边突出并实质平行底板,且第一磁性件设置于翼部。框架对应键帽设置并具有按键开口与开口周缘下表面,键帽于按键开口中相对于底板移动,开口周缘下表面邻近按键开口。第二磁性件设置于开口周缘下表面并面对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及第二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吸力。当键帽接受按压力朝底板移动时,第一磁性件随着键帽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当按压力释放时,磁吸力驱动键帽移动远离底板。
【专利说明】按键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关于一种按键结构,尤其是关于一种磁吸式按键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习知按键结构通常利用弹性体提供键帽按压后上升回复的动力并藉由支撑件支撑键帽升降的稳定性。然而,随着轻薄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习知按键结构受限于弹性体的体积及支撑件的升降特性而达到了尺寸限缩的极限。
[0003]再者,如何在轻薄化的要求下还能达到使用者熟悉的按压手感亦成为现今按键结构研发的重点。


【发明内容】

[0004]为了进一步免除习知弹性体的设置,有效简化按键结构并能缩小按键结构的尺寸,以符合如今按键轻薄化的趋势,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磁吸式按键结构。。
[0005]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键帽具有翼部,该翼部自该键帽侧边突出并平行该底板;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翼部;框架,对应该键帽设置并且该框架具有按键开口与开口周缘下表面,该键帽于该按键开口中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开口周缘下表面邻近该按键开口 ;支撑单元,该支撑單元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别设置于该按键结构相对两侧且各可活动地连接于该键帽與该底板;以及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该开口周缘下表面并面对该第一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及该第二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吸力;
[0006]当该键帽接受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磁性件随着该键帽移动远离该第二磁性件;
[0007]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驱动该键帽移动远离该底板。
[0008]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作用面,该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作用面,该第一作用面及该第二作用面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方向正向相对,以产生该磁吸力。
[0009]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按键结构更包含开关层,该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其中,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开关层受到触发以致动该按键结构。
[0010]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各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键帽及可移动地连接该底板。
[0011]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转动地连接,且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翼部分别靠近该键帽之相对两侧。
[0012]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移动地连接,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结合部沿该第二结合部相对移动。
[0013]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包含:底板;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方;框架,对应该键帽设置并具有按键开口,该键帽于该按键开口中相对于该底板移动;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框架;以及
[0014]活动板,可转动地抵接于该底板,且该活动板于该底板上具有转动支点,该活动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抵接该键帽,该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该第二磁性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产生磁吸力,
[0015]当该键帽接受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键帽压抵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以驱动该活动板绕该转动支点正向转动,以使该第二磁性件远离该第一磁性件;
[0016]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活动板绕该转动支点逆向转动,以使该第二磁性件靠近该第一磁性件并使该第一端推抵该键帽移动远离该底板。
[0017]作为优选的方案,该底板具有第一枢接部,该活动板具有第二枢接部,该第二枢接部设置于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并与该第一枢接部可转动地枢接以形成该转动支点。
[0018]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活动板具有板体部,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相对于该板体部各自弯折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该键帽的底面,该第二磁性件位于该第二延伸部上。
[0019]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活动板弯折以形成一弯折部,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该弯折部的两侧,该弯折部作为该活动板的该转动支点。
[0020]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活动板具有定位槽,该定位槽设置于该弯折部上,该底板具有限位柱,该限位柱伸入该定位槽以限制该活动板于该底板上的移动。
[0021]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端包含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该键帽的底面,该第二端包含第二延伸部,该第二磁性件位于该第二延伸部。
[0022]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方向,该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该第一延伸方向及该第二延伸方向之间具有90度夹角。
[0023]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包含键顶及裙边,该裙边环绕该键顶朝该底板延伸,该裙边具有容置槽,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活动板部分进入该容置槽。
[0024]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按键结构更包含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其中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开关层受到触发以致动该按键结构。
[0025]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按键结构更包含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
[0026]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枢接该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撑单元。
[0027]作为优选的方案,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各自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0028]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转动地连接,且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一磁性件分别靠近该键帽的同一侦牝且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抵接于该键帽的另一侧。
[0029]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移动地连接,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结合部沿该第二结合部相对移动。
[0030]作为优选的方案,该键帽具有第一耦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耦合部,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稱合部相对于该第二稱合部移动以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0031]作为优选的方案,该第一耦合部具有第一斜面,该第二耦合部具有第二斜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斜面沿该第二斜面相对移动。
[003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提供按键的回复力,特别藉由设置于键帽翼部及框架开口周缘下表面可相互面对接触的磁性件,不仅增进磁吸力的强度,更使得按键高度可取决于所需的按键行程高度及磁性件的厚度,而使按键高度易于控制。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利用平行于键帽移动方向的磁吸力,可提升按键稳定性,并使按压位置不受特定限制。此外,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磁力作用也免除了习知弹性体的设置,可有效简化按键结构并能缩小按键结构的尺寸。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活动板的设计,可进一步提升按键结构的操作平稳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A及图1B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及仰视爆炸图;
[0034]图1C为图1A中按键结构的第一磁性件设置于键帽的示意图;
[0035]图2A及图2B分别为图1A中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36]图3A及图3B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及仰视爆炸图;
[0037]图4A及图4B分别为图3A中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38]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
[0039]图6A及图6B分别为图5中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40]图7A及图7B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及仰视爆炸图;
[0041]图8A及图8B分别为图7A中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42]图9A及图9B分别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不意图;
[0043]图9C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活动板及底板形成转轴支点的示意图;
[0044]图1OA及图1OB分别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45]图1lA及图1lB分别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46]图12A及图12B分别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以及
[0047]图13A及图13B分别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0048]【符号说明】
[0049]100、200、300、400、500、600、700、800 按键结构
[0050]110、210、310、410、410,、510、610、710、810 底板
[0051]112a第一限位部
[0052]112b第二限位部
[0053]120、220、320、420、520、620、720、820 键帽
[0054]122、222、322 翼部
[0055]124、224、324、424 键顶
[0056]125a第一f禹合部
[0057]125b第二耦合部
[0058]126、226、326、426 裙边
[0059]128、228、328 触发部
[0060]130、430、530、630、730、830 框架
[0061]132、432 按键开口
[0062]134周缘部
[0063]134a开口周缘下表面
[0064]140、340、440、540、640、740、840 第一磁性件
[0065]142、442 第一作用面
[0066]150、350、468、568、668、768、868 第二磁性件
[0067]152第二作用面
[0068]160支撑单元
[0069]162 第一支架
[0070]162a第一可转动部
[0071]162b第一可滑动部
[0072]164 第二支架
[0073]164a第二可转动部
[0074]164b第二可滑动部
[0075]170、370、450 开关层
[0076]172、172a、172b、372、452、454 开口
[0077]212 通孔
[0078]225、325 第一结合部
[0079]227 导槽
[0080]260结合块
[0081]262、312、412 第二结合部
[0082]312a、412a 轴孔
[0083]414第一枢接部
[0084]416限位柱
[0085]422容置槽
[0086]460、460,、560、660、760、860 活动板
[0087]460a、560a、660a、760a、860a 第一端
[0088]460b,560b,660b,760b,860b 第二端
[0089]460c、460c,、560c、660c、760c、860c 转动支点
[0090]461板体部550、650支撑单元
[0091]462第一延伸部552、652第一支架
[0092]464第二延伸部552a第一可转动部
[0093]465弯折部552b第一可滑动部
[0094]466第二枢接部554、654第二支架
[0095]467定位槽554a第二可滑动部
[0096]468第二磁性件554b第二可转动部
[0097]468a第二作用面612、622轴孔部
[0098]512第一限位部614、624轴孔部
[0099]514第二限位部652a、652b转轴部
[0100]522轴孔机构654a、654b转动部
[0101]524滑槽机构712第二耦合部
[0102]712a第二斜面822第一结合部
[0103]722有第一耦合部824滑槽
[0104]722a第一斜面A、B延伸方向
[0105]812第二结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0106]本发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可应用于任何按压式输入装置,例如键盘,以达到有效降低按键高度、简化组装复杂度并能满足使用者的按压习惯。于后参考图式,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之按键结构各元件之结构及操作。
[0107]图1A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图1B为图1A中按键结构的仰视爆炸图,图1C为图1A中按键结构的第一磁性件设置于键帽上的示意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按键结构100包含底板110、键帽120、框架130、第一磁性件140以及第二磁性件150,其中键帽120可相对于底板110移动地设置于底板110上方,且框架130对应键帽120设置并具有按键开口 132,键帽120于按键开口 132中相对于底板110移动。第一磁性件140以及第二磁性件150分别设置于键帽120及框架130上,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可产生磁吸力,以作为键帽120受到按压后使键帽120回复到按压前位置的回复装置(于后详述)。再者,按键结构100更包含开关层170,其中开关层170设置于底板110上,当键帽120接受按压力朝底板110移动时,开关层170上的开关会受到触发而导通,如此代表按键结构100被致动。在此需注意,于实施例中虽仅以单一按键结构100进行说明,但当复数个按键结构100组合成键盘时,各按键结构100的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20、框架130、开关层170)可整合成单一部件,以达到降低制造成本与组装成本的效益。
[0108]于此实施例,键帽120具有翼部122,且翼部122自键帽侧边突出并实质平行底板110,以供设置第一磁性件140。具体而言,键帽120包含翼部122、键顶124及裙边126,其中裙边126环绕键顶124朝底板110延伸,而翼部122较佳自裙边126底部朝平行底板110的方向延伸而出。换言之,裙边126连接键顶124及翼部122,且翼部122位于键顶124的下方外侧。于此实施例,键顶124为四边形,而翼部122以环绕键顶124的四个侧边的方式自裙边126向外水平突出,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依实际需求,翼部122可仅环绕于键顶124的部分侧边,例如仅位于一个侧边、相对两侧边、或三个侧边。
[0109]如图1C所示,第一磁性件140设置于翼部122。于此实施例,对应于翼部122为环绕键顶124四个侧边设置的形式,第一磁性件140较佳为对应的矩形环状形式,但不以此为限。如图1B所示,对应于第一磁性件140的设置,框架130具有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供设置第二磁性件150。具体而言,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邻近按键开口 132,且较佳地平行于底板110。亦即,如图1A所示,框架130具有周缘部134,其中周缘部134自框架130的顶部朝按键开口 132中心水平突出,藉此使得周缘部134与底板110之间具有供键帽翼部122移动的空间,而周缘部134面对底板110的表面为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于此实施例,对应于第一磁性件140的环状形式,周缘部134较佳地环绕按键开口 132设置,而使得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具有封闭环状形式,例如矩形环状。相应于此,第二磁性件150较佳亦具有矩形环状。于一实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两者其中之一可为铁件,而其中之另一则为磁铁,以使得该两者之间产生可使键帽120回复到按压前位置的磁吸力。于另一实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可皆为磁铁,藉此产生上述的磁吸力。此外,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可以一体成型方式、黏贴或卡合等各种耦合方式分别固定于键帽120的翼部122及框架130的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具体而言,第一磁性件140具有第一作用面142,第二磁性件150具有第二作用面152,其中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沿键帽120相对于底板110的移动方向正向相对,以产生磁吸力(如图2A及图2B所示)。
[0110]于此实施例,按键结构100可更包含支撑单元160,其中支撑单元160设置于键帽120及底板110之间,以支撑键帽120相对于底板110移动。如图1A及图1B所示,支撑单元160包含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其中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别设置于按键结构100的相对两侧且各自可转动地连接键帽120及可移动地连接底板110。具体而言,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可为两个独立的支架且分别支撑于键帽120的两相对侧,以形成类似蝶翼形式的支撑单元。于此实施例,第一支架162具有第一可转动部162a及第一可滑动部162b,其中第一可转动部162a及第一可滑动部162b设置于第一支架162的相对两端以分别对应键帽120及底板110。类似地,第二支架164具有第二可转动部164a及第二可滑动部164b,其中第二可转动部164a及第二可滑动部164b设置于第二支架164的相对两端以分别对应键帽120及底板110。
[0111]相应于此,键帽120及底板110可具有与支撑单元160耦合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1B所示,键帽120具有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其中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设置于键帽120的底面两侧并面对底板110,以分别可转动地耦接第一可转动部162a及第二可转动部164a。于此实施例,第一耦合部125a及第二耦合部125b为轴孔形式的连接机构,而第一可转动部162a及第二可转动部164a为转轴形式的连接机构,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未绘示),第一耦合部及第二耦合部为具有轴转形式的连接机构,而第一可转动部及第二可转动部系为轴孔形式的连接机构。藉由转轴套入轴孔的方式,可使得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别可转动地连接键帽120。
[0112]再者,如图1A所示,底板110可具有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分别限制第一可滑动部162b及第二可滑动部164b于底板110上的滑动。于此实施例,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可为自底板110表面朝键帽120突起并弯折而成的滑槽,而第一可滑动部162b及第二可滑动部164b可为棒状形式的滑动端部以分别可移动地耦接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藉此,可使得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分别可移动地连接底板110。
[0113]此外,开关层170具有对应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的开口 172a及172b,以使得开关层170设置于底板110上时,第一限位部112a及第二限位部112b可分别自开口 172a及172b伸出以连接第一可滑动部162b及第二可滑动部164b。再者,如图1B所示,键帽120更具有触发部128,用于触发开关层170。于此实施例,触发部128为自键帽120底面朝底板110突出的凸柱。
[0114]于后参考图2A及图2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100的操作,其中图2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2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如图2A所示,键帽120的翼部122水平延伸至框架130的周缘部134的下方,使得设置于翼部122上的第一磁性件140与设置于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150正向相对。换言之,第一磁性件140的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磁性件150的第二作用面152的法线方向平行于键帽120的移动方向,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1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如图2B所示,当键帽1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110移动时,第一磁性件140随着键帽12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150。再者,如图2A所示,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120移动远离底板110。
[0115]具体而言,当键帽120被按压时,按压力F克服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键帽120向下移动并带动第一磁性件140沿作用面142、152的法线方向远离第二磁性件150且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在底板110上朝向彼此滑动,进而使键帽120的触发部128触发开关层170,以致动按键结构100。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自动朝第二磁性件150移动,进而带动键帽120向上移动且第一支架162及第二支架164在底板110上远离彼此滑动而使键帽120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2A所示)。
[0116]再者,于其他实施例,键帽及底板之间可具有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以支撑键帽相对于底板移动。如图3A及图3B所示,于第二实施例中,按键结构200包含底板210、键帽220、框架130、开关层170、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其中按键结构2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1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210及键帽2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故部分元件编号沿用第一实施例中的对应编号。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按键结构200与按键结构100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类似于键帽120,键帽220具有翼部222、键顶224及裙边226,其中,裙边226环绕键顶224朝底板210延伸,且翼部222自裙边226底部朝平行底板210的方向延伸而出,以供设置第一磁性件140。键帽220与键帽120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结合部225,而翼部222、键顶224及裙边226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一磁性件140、第二磁性件及框架130的配置关系与键帽120类似,于此不再赘述。
[0117]具体而言,键帽220具有第一结合部225,其中第一结合部225为具有导槽227的连接机构。底板210具有第二结合部262,其中第二结合部262可为导杆形式的连接机构,且可以一体成型或耦接方式设置于底板210。于此实施例,第二结合部262设置于结合块260上,且结合块260设置于底板210上,以使得底板210藉由结合块260上的第二结合部262与键帽220的第一结合部225可相对移动地连接。开关层170具有对应结合块260的开口 172,以使得开关层170设置于底板110上时,结合块260及第二结合部262可自开口172伸出以连接第一结合部225。此外,如图2A所示,底板210具有通孔212,其中通孔212对应于第一结合部225及第二结合部262。当键帽220受到按压朝底板210移动时,通孔212用于容置第一结合部225。在此需注意,图1A虽绘示有两组分别设置于键帽220两侧的第一结合部225以分别对应两个结合块260的第二结合部262,但不以图式所示为限,而可依实际需求增加或减少第一结合部225及第二结合部262的设置数目。
[0118]于后参考图4A及图4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200的操作,其中图4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4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如图4A所示,键帽220的翼部222水平延伸至框架130的周缘部134的下方,使得设置于翼部222上的第一磁性件140与设置于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150正向相对。换言之,第一磁性件140的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磁性件150的第二作用面152的法线方向平行于键帽220的移动方向,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142及第二作用面152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2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如图4B所示,当键帽2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110移动时,第一磁性件140随着键帽22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150。如图4A所示,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220移动远离底板210。具体而言,当键帽220被按压时,按压力F克服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键帽220藉由导杆形式的第二结合部262于第一结合部225的导槽227中的移动导引而向下移动并带动第一磁性件140远离第二磁性件150,进而使键帽120的触发部128触发开关层170上的开关,以使该开关导通。如图4B所示,当键帽220被按压时,第二结合部262与第一结合部225相对移动,且第一结合部225伸入底板210的通孔212。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自动朝第二磁性件150移动,进而带动键帽120藉由第一结合部225沿着第二结合部226相对移动的导引而向上移动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2A所示)O
[0119]于第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按键结构300包含底板310、键帽320、框架130、开关层370、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其中按键结构3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1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310及键帽3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及磁性件的形状变化。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按键结构300与按键结构100的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类似于键帽120,键帽320具有翼部322、键顶324及裙边326,其中,裙边326环绕键顶324朝底板310延伸,且翼部322自裙边326底部朝平行底板310的方向延伸而出,以供设置第一磁性件340。键帽220与键帽120主要的差异在于第一结合部325及翼部322,而键顶324及裙边326的结构以及其与第一磁性件340、第二磁性件350及框架130的配置关系与键帽120类似,于此不再赘述。此外,于此实施例,键帽的触发部328较佳地设置于翼部322的下表面。翼部322较佳地仅环绕键顶324的部分周缘。具体而言,翼部322仅环绕键顶324的一个侧边,且翼部322及第一结合部325较佳地分别靠近键帽320的相对两侧。相对于此,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可设计为具有对应翼部322的条状形式,但不以此为限。于另一实施例(未绘示),翼部322可仅环绕键顶324的两个侧边或三个侧边,而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可设计为具有对应翼部322的L形或π字形,且键帽320的第一结合部325较佳地靠近键帽320没有设置翼部322的侧边。于此实施例,第一结合部325为转轴形式的连接机构。底板310具有第二结合部312,其中第二结合部312为自底板表面朝键帽320弯折并具有轴孔312a的连接机构。开关层370具有对应第二结合部312的开口 372,以使得开关层370设置于底板310上时,第二结合部312可自开口 372伸出而使轴孔312a套入转轴形式的第一结合部325,以达成可转动的连接。
[0120]于后参考图6A及图6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300的操作,其中图6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6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如图6A所示,键帽620的翼部322水平延伸至框架130的周缘部134的下方,使得设置于翼部322上的第一磁性件340与设置于开口周缘下表面134a的第二磁性件350正向相对。换言之,当键帽320处于未按压位置时,第一磁性件340的第一作用面342及第二磁性件350的第二作用面352的法线方向平行于键帽320的移动方向,且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作用面342及第二作用面352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3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如图6B所示,当键帽3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310移动时,第一磁性件340随着键帽320移动远离第二磁性件350。再者,如图6A所示,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320移动远离底板310。具体而言,当键帽320被按压时,按压力F克服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键帽320藉由第一结合部325与第二结合部312作为转动支点而相对于底板310正向转动并带动第一磁性件340远离第二磁性件350,进而使键帽320的触发部328触发开关层370上的开关,以使该开关导通。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340自动朝第二磁性件350移动,进而带动键帽320藉由第一结合部325与第二结合部312作为转动支点相对于底板310逆向转动而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
[0121]相较于习知技术,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设置于键帽翼部及框架开口周缘下表面可相互面对接触的磁性件,不仅增进磁吸力的强度,更使得按键高度可取决于所需的按键行程高度及磁性件的厚度,而使按键高度易于控制。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利用平行于键帽移动方向的磁吸力,可提升按键稳定性,并使按压位置不受特定限制。
[0122]于第四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活动板与磁性件配合使用的按键结构,进一步增进按键结构的稳定性。图7A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俯视爆炸图,图7B为图7A的按键结构的仰视爆炸图,图8A及图8B分别为图7A中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及按压状态的剖视示意图。如图7A及图7B所示,本发明的按键结构400包含底板410、键帽420、框架430、第一磁性件440、开关层450及活动板460,其中键帽420可相对于底板410移动地设置于底板410上方,且框架430对应键帽420设置并具有按键开口 432,键帽420于按键开口 432中相对于底板410移动。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磁性件440以及第二磁性件468分别设置于框架430及活动板460上,且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可产生磁吸力,以作为键帽420受到按压后使键帽420回复到按压前位置的回复装置(于后详述)。再者,开关层450设置于底板410上,当键帽420接受按压力朝底板410移动时,开关层450上的开关可受到触发而被导通。
[0123]具体而言,如图7A及图8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设置于框架430的侧边,且第一磁性件440的第一作用面442朝向按键开口 432的中心。活动板460可转动地设置于键帽420及底板410之间,且活动板46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其中第一端460a抵接键帽420,第二端460b具有第二磁性件468对应第一磁性件440。于此实施例,第一磁性件440可为磁铁,而活动板460较佳为铁板;藉此,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即可作为与第一磁性件440产生磁吸力的第二磁性件468。然而,于其他实施例,当第一磁性件440为磁铁时,活动板460可由其他非铁材质制成,而第二磁性件468可为磁铁或铁件且可藉由耦合或一体成形方式固定于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此外,于另一实施例,第一磁性件440可为铁件,而且第二磁性件468可为磁铁且可藉由耦合或一体成形方式固定于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
[0124]再者,活动板460具有板体部461,其中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分别位于板体部461的相对两端,且相对于板体部461各自弯折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462及第二延伸部464,且第二磁性件468位于第二延伸部464上。如图7A及图8A所示,第一延伸部462及第二延伸部464相对于板体部461同向弯折,其中第一延伸部462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第二延伸部464具有第二延伸方向B,且第一延伸方向A及第二延伸方向B之间较佳的有90度夹角,以使得第一延伸部462较佳平行抵接键帽420的底面420a,而设置于第二延伸部464上的第二磁性件468可面对面地对应第一磁性件440,即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方向A对应平行于底板410所在平面的水平方向,而第二延伸方向对应垂直于底板410所在平面的垂直方向。在此需注意,类似于上述,当活动板460为铁件时,第二延伸部464即可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二磁性件468,即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再另外设置第二磁性件在该第二延伸部464 上。
[0125]如图7A及图8A所示,活动板460可转动地抵接于底板410,其在该底板410上具有转动支点460c。具体而言,底板410具有第一枢接部414,而活动板460具有第二枢接部466,且第二枢接部466设置于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之间并与第一枢接部414可转动地枢接以形成转动支点460c。于此实施例,第一枢接部414由底板410表面朝键帽420弯折而成的枢接轴,而第二枢接部466设置于靠近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且自板体部461侧边朝底板410延伸的枢接孔机构。藉由第一枢接部414及第二枢接部466可转动地枢接,活动板460可相对于底板410转动,以使得设置于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的第二磁性件468可相对于第一磁性件440移动(如后详述)。
[0126]此外,如图7A及图8B所示,键帽420包含键顶424及裙边426,其中裙边426环绕键顶424朝底板410延伸。于此实施例,裙边426具有容置槽422,当键帽420朝底板410移动时,活动板460系部分进入容置槽422。具体而言,裙边426于对应第一磁性件440的侧边开设容置槽422,以供容置第一枢接部466及第二延伸部464之间的板体部461。
[0127]再者,如图7A及图8A所示,键帽420具有第一结合部425,底板410具有第二结合部412,其中第一结合部425及第二结合部412可转动地连接,以使得键帽420可相对于底板410转动。具体而言,第一结合部425为自键帽420的底面420a突出的转轴形式的连接机构,而第二结合部412为自底板表面朝键帽420弯折并具有轴孔412a的连接机构。开关层450具有对应第二结合部412及第二枢接部414的开口 452及454,以使得开关层450设置于底板410上时,第二结合部412及第二枢接部414可分别自开口 452及454伸出而使轴孔412a套入转轴形式的第一结合部425且第二枢接部414可转动地连接活动板460的第一枢接部466,以实现底板410与键帽420之间可转动的连接,以及底板410与活动板460之间可转动的连接。于此实施例,第二结合部412及第二枢接部414较佳地位于底板410的相对两侧。相应地,第一结合部425及容置槽422分别设置于键帽420的相对两侧,亦即第一结合部425及第一磁性件440分别靠近键帽420的相对侧,且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较佳为实质抵接于键帽420的底面中心,但不以此为限。
[0128]于后参考图8A及图8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400的操作,其中图8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8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如图8A所示,键帽420的第一结合部425可转动地连接底板410的第二结合部412,且活动板460的第一枢接部466可转动地枢接底板410的第二枢接部414以形成活动板460的转动支点460c。活动板460于第一端460a的第一延伸部462抵接于键帽420的底面420a,而活动板460于第二端460b的第二延伸部464较佳与第一磁性件440之间相互抵接。换言之,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440的第一作用面442及第二磁性件468的第二作用面468a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4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29]如图8B所示,当键帽4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4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468随着键帽4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440。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8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420移动远离底板410。具体而言,当键帽420被按压时,按压力F克服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键帽420相对于底板410转动而使键帽420靠近第一磁性件440的侧边向下移动并带动活动板460转动,以使得第二磁性件468远离第一磁性件440。换言之,当键帽420被按压而朝底板410移动时,键帽420的底面420a压抵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 (即第一延伸部462),而使得活动板460相对于底板410绕着转动支点4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 (即第二延伸部464或第二磁性件468)亦逆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440,以达到触发开关层450的操作。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440移动,而使活动板460绕着转动支点4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 (即第一延伸部462)向上推抵键帽420的底面420a以带动键帽420向上移动远离底板410并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8A所示)。
[0130]在此须注意,活动板与底板之间的转轴支点460a不限于上述的枢接形式,且活动板与键帽的设置相对位置亦可变化。在此需注意,为便于说明于以下的图式中省略开关层的绘示,但实际按键结构具有类似上述实施例的开关层。如图9A至图9C所示,于第五实施例,活动板460’弯折以形成弯折部465,且第一端460a及第二端460b位于弯折部465的相对两侧,其中弯折部465作为活动板460’的转动支点460c’。如图9C所示,活动板460’具有定位槽467,其中,定位槽467设置于弯折部465,且底板410’对应地具有限位柱416。当活动板460’设置于底板410’上时,限位柱416伸入定位槽467以限制活动板460于底板上的移动,并使活动板460’以弯折部465为转动支点460c’而相对于限位柱416转动。
[0131]此外,于此实施例,如图9A所示,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抵接于键帽420的第一结合部425的相对侧。具体而言,第一结合部425及第一磁性件440分别靠近键帽420的同一侧,且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实质抵接于键帽420的另一侧。藉此设计,键帽420的一侧藉由第一结合部425与底板410’的第二结合部412可转动地连接,键帽420的另一侧更可藉由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支撑,以增加按键结构的稳定性。
[0132]于后参考图9A及图9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其中图9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9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于此实施例,如图9A所示,键帽420的第一结合部425可转动地连接底板410之第二结合部412,且活动板460的弯折部465接触底板410’以作为转动支点460c’。键帽420的第一结合部425靠近第一磁性件440,而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的第一延伸部462抵接于键帽420并位于第一结合部425的相对侧,而活动板460于第二端460b的第二延伸部464较佳地与第一磁性件440之间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4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33]如图9B所示,当键帽4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4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468随着键帽4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440。再者,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9A所示,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420移动远离底板410。具体而言,当键帽420被按压而朝底板410’移动时,键帽420的底面压抵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 (即第一延伸部462),而使得活动板460相对于底板410绕着转动支点4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460的第二端460b (即第二延伸部464或第二磁性件468)亦顺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440,以致动按键结构。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440移动,而使活动板460’绕着转动支点4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460’的第一端460a(即第一延伸部462)向上推抵键帽420的底面420a以带动键帽420向上移动远离底板410并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9A所示)ο
[0134]再者,于其他实施例,键帽及底板之间可具有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以支撑键帽相对于底板移动。如图1OA及图1OB所示,于第六实施例中,按键结构500包含底板510、键帽520、框架530、第一磁性件540、支撑单元550及活动板560,其中,按键结构5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4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510及键帽5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与按键结构400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支撑单元550包含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其中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转动地枢接以形成剪刀式支撑单元。举例而言,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分别为框架式的支架结构,其中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可分别作为外框及内框,且于框架中段藉由轴部及轴孔可转动地连接成剪刀式支撑单元。再者,第一支架552及第二支架554的两相对端分别具有与键帽520及底板510耦接的机构。第一支架552具有第一可转动部552a及第一可滑动部552b,以分别可转动地卡合底板510的第一限位部512及可移动地耦接键帽520的滑槽机构524。第二支架554具有第二可滑动部554a及第二可转动部554b,以分别可移动地耦接底板510的第二限位部514及可转动地卡合键帽520的轴孔机构522。
[0135]于后参考图1OA及图1O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其中图1O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1O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于此实施例,如图1OA所示,活动板560具有转动支点560c于底板510上。在此需注意,活动板560与底板510可以上述图8A的枢接机构或图9c的弯折机构形成与转动支点460c或460c’类似的转动支点560c。活动板560的第一端560a(即第一延伸部562)较佳地抵接于键帽520的底面中心,而活动板560于第二端560b (即第二延伸部564或第二磁性件568)较佳地与框架530上的第一磁性件5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5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36]如图1OB所示,当键帽5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5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568随着键帽5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540。再者,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9A所示,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520移动远离底板510。具体而言,当键帽520被按压而朝底板510移动时,键帽520的底面压抵活动板560的第一端560a(即第一延伸部562),而使得活动板560相对于底板510绕着转动支点5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560的第二端560b (即第二延伸部564或第二磁性件568)亦逆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540,以致动按键结构。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5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540移动,而使活动板560绕着转动支点5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560的第一端560a(即第一延伸部562)向上推抵键帽520的底面以带动键帽520向上移动远离底板510并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1OA所示)。
[0137]于第七实施例中,如图1lA及图1IB所示,按键结构600包含底板610、键帽620、框架630、第一磁性件640、支撑单元650及活动板660,其中按键结构6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4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610及键帽6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与按键结构400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支撑单元650包含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其中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各自可转动地连接于键帽620及底板610,使得键帽620相对于底板610移动时,且键帽620可相对于底板610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举例而言,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可分别为框架式的连杆结构,其中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较佳具有相同的结构,以减少制造成本,但不以此为限。再者,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于两相对端分别具有与键帽620及底板610耦接的机构。第一支架652于相对两侧具有转轴部652a及652b,以分别可转动地卡合底板610及键帽620的轴孔部612及622。第二支架654于两相对端分别具有转动部654a及654b,以分别可转动地卡合底板610及键帽620的轴孔部614及624。
[0138]于后参考图1lA及图1l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其中图1l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1l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于此实施例,如图1lA所示,活动板660可转动地抵接于底板610,且具有转动支点660c于底板610上。在此需注意,活动板660与底板610可以上述图8A的枢接机构或图9c的弯折机构形成与转动支点460c或460c’类似的转动支点660c。活动板660的第一端660a(即第一延伸部662)较佳地抵接于键帽620的底面中心,而活动板660于第二端660b (即第二延伸部664或第二磁性件668)较佳地与框架630上的第一磁性件6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6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39]如图1IB所示,当键帽6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6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668随着键帽6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640。再者,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1lA所示,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620移动远离底板610。具体而言,当键帽620被按压而朝底板610移动时,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朝底板610逆时针转动使得键帽620同时产生向下及向左的位移(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的转向仅在此实施例中以较佳方式示之,但不以此为限,即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亦可以朝底板610顺时针转动使得键帽620同时产生向下及向右的位移),此时键帽620的底面压抵活动板660的第一端660a (即第一延伸部662),而带动活动板660相对于底板610绕着转动支点6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660的第二端660b (即第二延伸部664或第二磁性件668)亦逆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640,以致动按键结构。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640及第二磁性件6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6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640移动,而使活动板660绕着转动支点6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660的第一端660a(即第一延伸部662)向上推抵键帽620的底面并带动第一支架652及第二支架654顺时针转动以使键帽620产生向上及向右的位移而远离底板610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1lA所示)O
[0140]于第八实施例中,如图12A及图12B所示,按键结构700包含底板710、键帽720、框架730、第一磁性件740及活动板760,其中按键结构7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4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710及键帽7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与按键结构400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键帽720具有第一耦合部722,底板710具有第二耦合部712,当键帽720相对于底板710移动时,第一耦合部722与第二耦合部712彼此抵接而相对移动以使键帽720相对于底板710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具体而言,第一耦合部722具有第一斜面722a,第二耦合部712具有第二斜面712a,当键帽720相对于底板710移动时,第一斜面722a抵接而沿着第二斜面712a相对移动。
[0141]于后参考图12A及图12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其中图12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12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于此实施例,如图12A所示,活动板760可转动地抵接于底板710,其具有转动支点760c于底板710上。在此需注意,活动板760与底板710可以上述图8A的枢接机构或图9c的弯折机构形成与转动支点460c或460c’类似的转动支点760c。活动板760的第一端760a (即第一延伸部762)较佳地抵接于键帽720的底面,而活动板760于第二端760b (即第二延伸部764或第二磁性件768)较佳地与框架730上的第一磁性件7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7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42]如图12B所示,当键帽7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7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768随着键帽7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740。再者,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12A所示,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720移动远离底板710。具体而言,当键帽720被按压而朝底板710移动时,第一耦合部722的第一斜面722a沿第二耦合部712的第二斜面712a朝底板710移动使得键帽720同时产生向下及向右的位移,此时键帽720的底面压抵活动板760的第一端760a (即第一延伸部762),而带动活动板760相对于底板710绕着转动支点7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760的第二端760b (即第二延伸部764或第二磁性件768)亦顺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740,以使键帽720下方的开关导通。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740及第二磁性件7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7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740移动,而使活动板760绕着转动支点7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760的第一端760a (即第一延伸部762)向上推抵键帽720的底面并藉由第一斜面722a及第二斜面712a的导引带动键帽720产生向上及向左的位移而远离底板710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12A所示)。
[0143]于第九实施例中,如图13A及图13B所示,按键结构800包含底板810、键帽820、框架830、第一磁性件840及活动板860,其中按键结构800的各元件配置与上述按键结构400的各元件类似,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底板810及键帽820的连接机构的设计。因此,于后的说明着重在于与按键结构400不同之处,其他类似的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于此实施例,键帽820具有第一结合部822,底板810具有第二结合部812,其中第一结合部822及第二结合部812可移动地连接,使得键帽820相对于底板810移动时,第一结合部822沿第二结合部812相对移动。具体而言,第一结合部822可为具有滑槽824的连接机构,第二结合部812为具有导杆的连接机构,藉由导杆插入滑槽中可导引键帽820及底板810之间的相对位移。
[0144]于后参考图13A及图13B的图式说明本发明的按键结构的操作,其中图13A为按键结构于未按压状态的剖视图,而图13B为按键结构于按压状态的剖视图。于此实施例,如图13A所示,活动板860可转动地抵接于底板810,且具有转动支点860c于底板810上。在此需注意,活动板860与底板810可以上述图8A的枢接机构或图9c的弯折机构形成与转动支点460c或460c’类似的转动支点860c。活动板860的第一端860a (即第一延伸部862)较佳地抵接于键帽820之底面,而活动板860的第二端860b (即第二延伸部864或第二磁性件868)较佳地与框架830上的第一磁性件8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间产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实质直接接触,进而使键帽820维持在未按压位置。
[0145]如图13B所示,当键帽820接受按压力F朝底板810移动时,第二磁性件868随着键帽820移动远离第一磁性件840。再者,当按压力F释放时,如图13A所示,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间的磁吸力驱动键帽820移动远离底板810。具体而言,当键帽820被按压而朝底板810移动时,键帽820藉由第一结合部822及第二结合部812的导引向下移动,此时键帽820的底面压抵活动板860的第一端860a(即第一延伸部862),而带动活动板860相对于底板810绕着转动支点860c逆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860的第二端860b (即第二延伸部864或第二磁性件868)亦逆时针转动进而远离第一磁性件840,以使键帽820下方的开关导通。当按压力F释放时,第一磁性件840及第二磁性件868之间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868自动朝第一磁性件840移动,而使活动板860绕着转动支点860c顺时针转动,进而使活动板860的第一端860a(即第一延伸部862)向上推抵键帽820的底面且藉由第一结合部812及第二结合部822的导引带动键帽820产生向上移动远离底板810回复到按压前的位置(如图13A所示)。
[0146]相较于传统的按键结构,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磁性件之间的磁吸力提供按键的回复力,可有效控制按键的高度,使按键结构可更加轻薄。此外,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磁力作用而免除习知弹性体的设置,可有效简化按键结构并能缩小按键结构的尺寸。再者,本发明的按键结构藉由活动板的设计,可进一步提升按键结构的操作平稳性。
[0147]本发明已由上述相关实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实施例仅为实施本发明的范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的实施例并未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相反地,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 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方,该键帽具有翼部,该翼部自该键帽侧边突出并平行该底板; 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翼部; 框架,对应该键帽设置并且该框架具有按键开口与开口周缘下表面,该键帽于该按键开口中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开口周缘下表面邻近该按键开口 ; 支撑单元,该支撑單元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分别设置于该按键结构相对两侧且各可活动地连接于该键帽與该底板;以及 第二磁性件,设置于该开口周缘下表面并面对该第一磁性件,该第一磁性件及该第二磁性件之间产生磁吸力; 当该键帽接受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磁性件随着该键帽移动远离该第二磁性件; 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驱动该键帽移动远离该底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作用面,该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作用面,该第一作用面及该第二作用面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方向正向相对,以产生该磁吸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更包含开关层,该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其中,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开关层受到触发以致动该按键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各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键帽及可移动地连接该底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转动地连接,且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翼部分别靠近该键帽之相对两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移动地连接,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结合部沿该第二结合部相对移动。
7.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底板; 键帽,可相对于该底板移动地设置于该底板上方; 框架,对应该键帽设置并具有按键开口,该键帽于该按键开口中相对于该底板移动; 第一磁性件,设置于该框架;以及 活动板,可转动地抵接于该底板,且该活动板于该底板上具有转动支点,该活动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该第一端抵接该键帽,该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该第二磁性件与该第一磁性件产生磁吸力, 当该键帽接受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键帽压抵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以驱动该活动板绕该转动支点正向转动,以使该第二磁性件远离该第一磁性件; 当该按压力释放时,该磁吸力使该活动板绕该转动支点逆向转动,以使该第二磁性件靠近该第一磁性件并使该第一端推抵该键帽移动远离该底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第一枢接部,该活动板具有第二枢接部,该第二枢接部设置于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之间并与该第一枢接部可转动地枢接以形成该转动支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板具有板体部,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相对于该板体部各自弯折以分别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该键帽的底面,该第二磁性件位于该第二延伸部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板弯折以形成一弯折部,该第一端及该第二端位于该弯折部的两侧,该弯折部作为该活动板的该转动支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活动板具有定位槽,该定位槽设置于该弯折部上,该底板具有限位柱,该限位柱伸入该定位槽以限制该活动板于该底板上的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端包含第一延伸部,该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该键帽的底面,该第二端包含第二延伸部,该第二磁性件位于该第二延伸部。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方向,该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该第一延伸方向及该第二延伸方向之间具有90度夹角。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包含键顶及裙边,该裙边环绕该键顶朝该底板延伸,该裙边具有容置槽,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活动板部分进入该容置槽。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更包含开关层,设置于该底板上,其中当该键帽接受该按压力朝该底板移动时,该开关层受到触发以致动该按键结构。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更包含支撑单元,该支撑单元设置于该键帽及该底板之间,以支撑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可转动地枢接该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撑单元。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单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各自可转动地连接于该键帽及该底板,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1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转动地连接,且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一磁性件分别靠近该键帽的同一侧,且该活动板的该第一端抵接于该键帽的另一侧。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结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结合部,该第一结合部及该第二结合部可移动地连接,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结合部沿该第二结合部相对移动。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键帽具有第一耦合部,该底板具有第二耦合部,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耦合部相对于该第二耦合部移动以使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同时产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稱合部具有第一斜面,该第二耦合部具有第二斜面,当该键帽相对于该底板移动时,该第一斜面沿该第二斜面相对移动。
【文档编号】H01H5/02GK104299822SQ201410495642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5日
【发明者】廖本辉, 陈志宏 申请人:苏州达方电子有限公司, 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