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5710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键盘开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输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键盘开关。



背景技术:

现有设备的很多操作需要使用到键盘开关作为输入手段,键盘开关好坏决定了输入设备的体验,需要保证良好的手感和使用寿命。现有采用金属片作为动触片的键盘开关由于自身结构限制,按键时的音质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所提供的键盘开关能够在按键时产生较好的音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一种键盘开关,包括:上盖、底座以及按压件,还包括弹性辅助件,所述按压件以及所述弹性辅助件均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按压件至少部分能够穿出所述上盖,所述按压件的侧部设有凸楞,所述凸楞的底部设置有向所述按压件的上部外侧延伸的引导面,所述弹性辅助件的一端被固定住,另一端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下方,当所述按压件被下压时,所述弹性辅助件在所述引导面的引导下由外侧越过所述凸楞,并敲击所述上盖;当所述按压件上移时,所述弹性辅助件由所述引导面的外侧越过所述凸楞,回位至所述引导面的下方。

本申请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包括:上盖、底座以及按压件,还包括弹性辅助件,所述按压件以及所述弹性辅助件均设置在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按压件至少部分能够穿出所述上盖,所述按压件的侧部设有凸楞,所述凸楞的顶端与所述按压件的顶端之间存在一定距离,所述凸楞的底部设置有向所述按压件的上部外侧延伸的引导面,所述弹性辅助件的一端被固定住,另一端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下方,当所述按压件被下压时,所述弹性辅助件在所述引导面的引导下由外侧越过所述凸楞,并敲击所述按压件;当所述按压件上移时,所述弹性辅助件由所述引导面的外侧 越过所述凸楞,回位至所述引导面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凸楞背离所述按压件的一侧为向所述按压件的上部外侧延伸的坡面,所述坡面的底边与所述引导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凸楞的顶部设置有向所述按压件的下方外侧延伸的回位引导面。

优选地,所述回位引导面与所述按压件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50~70°。

优选地,所述弹性辅助件包括弹性部和触碰部,所述触碰部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下方,用于与所述引导面接触并沿所述引导面相对运动,所述弹性部被固定,并在所述引导面挤压所述触碰部的过程中为所述触碰部提供回弹力。

优选地,所述弹性辅助件为弹力杆,所述弹力杆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下方,形成所述触碰部,所述弹力杆的另一部分被固定,并形成为所述触碰部提供回弹力的所述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至少一段直杆和/或弯杆。

优选地,所述触碰部与所述弹性部之间设置有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朝向所述上盖或所述按压件弯折,以仅使所述触碰部能够与所述上盖或所述按压件相触碰。

优选地,所述弹性辅助件为弹片,所述弹片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引导面的下方,形成所述触碰部,所述弹片的另一部分被固定,并形成为所述触碰部提供回弹力的所述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至少一段直片和/或弯片。

优选地,所述触碰部为经弯折形成的朝向所述引导面的凸角。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键盘开关通过设置弹性辅助件,在按压件被下压时,弹性辅助件会与按压件接触并相互干涉后脱离,从而对上盖或按压件形成敲击触碰,发出较佳的音质。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键盘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键盘开关的半组装结构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键盘开关组装完成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4、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不同按压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9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不同弹性辅助件的结构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的爆炸结构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的底座内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底座与按压件组装结构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另一视角的底座与按压件组装结构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键盘开关装完成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弹片式弹性辅助件的侧视图;

图16-18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不同结构的带有弯折部的弹性辅助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种键盘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三种键盘开关的半组装结构图;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四种键盘开关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2-25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带有不同凸楞结构的按压件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固定端子与可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五种键盘开关的爆炸结构图;

图28-30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不同结构的可动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0-上盖;100-扣孔;102-指示灯穿孔;11-底座;110-卡位;112-导柱;114-限位槽;116-缝隙;118-指示灯穿孔;12-固定端子;120-安装部;122-接触部;124-静触点;13-可动端子;130-固定部;132-弹性弯折部;1320-条形孔;134-可动接触部;136-带动部;138-可动触点;14- 按压件;140-定位杆;142-限位柱;144-凸楞;146-凸起;1440-引导面;1442-坡面;1444-回位引导面;15-弹性辅助件;150-弹性部;152-触碰部;154-弯折部;16-指示灯;17-弹性复位件。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本键盘开关的附图为参照,其中“前”指垂直于纸面向上,“后”指垂直于纸面向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键盘开关包括上盖10、底座11、固定端子12、可动端子13、按压件14、弹性辅助件15、指示灯16以及弹性复位件17。其中,固定端子12、可动端子13、按压件14、弹性辅助件15、指示灯16以及弹性复位件17均设置在上盖10以及底座11所形成的空腔内。

固定端子12和可动端子13负责控制电路通断状态,以传递开关电信号。上盖10上设置有供按压件14穿过的开口。可动端子13以及弹性辅助件15均与按压件14相互作用。当处于自然状态时,按压件14的上部大部分均能够由上盖10穿出,固定端子12与可动端子13不接触。当按压件14被按下时,可动端子13可随按压件14一同移动,并与固定端子12相接触,接通电路,传递电信号,与此同时,弹性辅助件15与按压件14持续接触并相互干涉,以增加按键手感。弹性复位件17位于按压件14与底座11之间,用于为按压件14提供指向上盖10的回弹力。指示灯16接入固定端子12以及可动端子13的电路回路内,当电导通时,指示灯16自动亮起,提示用户开关已成功触发。该键盘开关装配完成后的外观如图3所示。

下面针对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上盖10与底座11作为基础结构,主要用于容纳与固定其它部件,因此其内部随其它部件的形状及摆放位置的不同而变化。为了便于拆卸与装配,上盖10与底座11之间可以通过设置在边缘的多个扣孔100以及卡位110配合连接。

底座11的中部垂直设置有导柱112,用于引导按压件14,相应地,在按压件14上设置有与导柱112配合的定位杆140(参见图4),导柱112与定位杆140二者之一设置有孔,以供另一部件插入。为了进一步限制按压件14的引动轨迹,还可以在底座11上设置限位槽114,并在按压件14的对应位置设置与限位槽114对应的限位柱142。

弹性复位件17的一端固定在底座11上,另一端与按压件14连接。弹性复位件17的数量以及设置位置没有严格要求,但为了便于安装,最好采用一个复位弹簧,并将其套在导柱112之外,借助导柱112进行定位。为了节约空间,降低键盘的高度,可以在底座11的中部设一个槽,将导柱112设置在槽内,并在周围保留一圈缝隙116,这样复位弹簧便可设置在缝隙116内。

在上盖10以及底座11上可分别设指示灯穿孔102以及118,供指示灯16穿过上盖10以及底座11连接至电路。

下面重点描述按压件14以及弹性辅助件15。为了更好地配合弹性辅助件15增加按压手感,按压件14的侧部设置了凸楞144,弹性辅助件15处于凸楞144的移动轨迹内。凸楞144可以有多种结构。如图4所示,可以在凸楞144的底部设置一弧形或倾斜的引导面1440,该引导面1440向按压件14的上部外侧延伸。当按压件14下压时,弹性辅助件15便会与引导面1440接触,并在引导面1440的引导下逐渐向按压件14的外侧滑动,以逐步增加干涉效果。如图5所示,为了延长干涉过程,可以将凸楞144背离按压件14的一侧设置为向按压件14上部外侧延伸的坡面1442,并使该坡面1442的底边与引导面1440连接。这样弹性辅助件15便可获得更长的干涉距离。引导面1440与坡面1442可以采用角度或曲率不同的斜面或曲面,也可统一设置为一个由凸楞144的底部一直延伸至顶部的斜面或曲面。

弹性辅助件15可以包括弹性部150以及触碰部152两部分。触碰部152位于引导面1440的下方,用于与引导面1440接触并相对运动,而弹性部150被固定在底座11上,用于在触碰部152与引导面1440触碰过程中为触碰部152提供回弹力。在实际装配时,弹性部150以及触碰部152通常为一体的。

例如,当采用弹力杆作为弹性辅助件15时,弹力杆的一部分固定在底座11上充当弹性部150,弹力杆的另一部分则延伸至可与凸楞144配合的位置充当触碰部。弹性部150的结构可以多变,只要能够提供触碰部152所需的回弹力均可。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将弹力杆绕卷起来形成扭簧,也可以在二维维度内进行弯折、弯曲,形成U形、Z形、L形等不同形状(参见图8),此外,如图9所示,还可以在三维维度内进行弯折或弯曲,形成更为复杂的形状,以避让其它部件或者提高弹性。由于弹力杆可以向四周各个方向施加弹力,因此回弹力的施力方向也可有多种不同选择,例如可以主要向上盖10方向施力(参见图7和图8),或者主要向按压件14方向施力(参见图6和图9)。

当然,弹性辅助件15也可以选择弹片,如图10至15所示,弹片也可在二维维度内进行弯折或弯曲,形成U形、Z形、L形等不同的二维形状,以避让其它部件或这提高弹性。

触碰部152的主要作用是与凸楞144进行配合相互干涉,因此触碰部152的结构需要尽量牢固,不易形变。如图6至9以及图15所示,一般可通过弯折形成一个朝向引导面1440的凸角。该凸角可以完全与引导面1440相对,也可以部分朝向引导面1440,例如朝向上盖10或朝向按压件14,而与引导面1440成一定夹角。

对于用户来说,键盘开关在敲击时的听觉效果也是较为重要的,因此,本实施例下面重点对该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种方式是敲击上盖10。如图1、4、5、10所示,弹性部150的施力方向主要朝向上盖10,在此基础上,调整触碰部152的位置和尺寸,使其在消除掉凸楞144的大部分干涉影响后能够在弹性部150的带动下敲击上盖10。而触碰部152则在引导面1440或引导面1440以及坡面1442的共同引导下到达凸楞144的外侧,从而使触碰部152基本脱离凸楞144的干涉影响。如图16至21所示,为了使敲击所发出的声音更加清脆,还可在触碰部152与弹性部150之间设置一个纵向的弯折部154,该弯折部154能够将触碰部152抬升至更高的位置,以保证在敲击发生时仅触碰部152与上盖10触碰并发声。

第二种方式是敲击按压件14。此时,弹性部150的施力方向主要朝向 按压件14,在此基础上,调整触碰部152的位置和尺寸,使其在消除掉凸楞144的大部分干涉影响后能够在弹性部150的带动下触碰到按压件14。在这种方式中,触碰部152同样在引导面1440或引导面1440以及坡面1442的共同引导下到达凸楞144的外侧,从而使触碰部152基本脱离凸楞144的干涉影响。如图22至25所示,这种方式与第一种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凸楞144的顶端需要具按压件14的顶端一定距离,以便触碰部152脱离凸楞144的干涉后能够有一定的加速空间,造成有力敲击以产生声音效果。当按压件14上移回位时,触碰部152需要被凸楞144引导至外侧,之后再回到凸楞144的下方原位。为了便于触碰部152回位,在触碰部152的顶部设置一个向按压件14的下方外侧延伸的回位引导面1444。为了保证敲击力度,该回位引导面1444不能对敲击过程造成太大阻碍,例如大幅缩短触碰部152的行程,因此回位引导面1444与按压件14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一般在50至70度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弹性复位件17需要能够提供较大的回弹力,以克服倾斜角过小而造成的回位困难问题。在这种方式下,如图24和26所示,凸楞144的形状可以为三棱柱或圆滑的凸起等。

作为键盘开关的信号传递部件,固定端子12和可动端子13之间的顺畅通断也是极为重要的。为此,本实施例下面对该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26所示,固定端子12包括安装部120和接触部122。安装部120固定在底座11上,并与外部电路连接,接触部122位于按压件14的一侧。可动端子13包括固定部130、弹性弯折部132以及可动接触部134。固定部130固定在底座11上,同样与外部电路连接。可动接触部134与接触部122相对设置。固定部130与可动接触部134通过弹性弯折部132连接,并保证在无其它外力作用下接触部122与可动接触部134相接触。按压件14上设置有凸起146(参见图4),自然状态下,凸起146会抵住可动接触部134,使其与接触部122分离。在下压按压件14的过程中,凸起146会解除对可动接触部134的限制,可动接触部134便可在弹性弯折部132的弹力作用下与接触部122接触,产生一个按压信号。当停止下压后,凸起146会恢复对可动接触部134的限制,使其与接触部122分离。为了便于凸起146对可动接触部134的限制,可动端子13还可在可动接触部134 上设置专门与凸起146配合的带动部136。

如图1、11、12所示,在实际设置时,接触部122可以设置在按压件14的一侧下方,可动接触部134设置在接触部122的上方。凸起146由按压件14的一侧伸出,带动部136设置在可动接触部134朝向按压件14的一侧,并位于凸起146的上方。在自然状态下,凸起146会将带动部136抬起,使可动接触部134与接触部122分离,当下压按压件14时,凸起146向下移动,消除对带动部136的限制,可动接触部134在弹性弯折部132的作用下下移,并最终与接触部122相接触。此时,安装部120上可设置一通孔,并在上盖上设置定位柱,定位柱铆接于该通孔上实现安装部120的定位固定。

如图27所示,为了固定方便,还可以将固定端子12的安装部120套设在导柱112上,并将接触部122以及可动接触部134设置在按压件14的侧部。凸起146还是由按压件14的一侧伸出,此时需要注意避让接触部122。带动部136沿按压件14的移动方向设置,形成引导凸起146的轨道。该轨道可以独立于可动接触部134之外,例如单独设置在可动接触部134的下方(参见图28)、上方(参见图29)、或外侧(参见图30),也可以由可动接触部134穿过(参见图27)。同时,该轨道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滑槽。在这种方案中,带动部136的下部需要向远离按压件14的方向倾斜,并且在凸起146处于该倾斜部分时可动接触部134能够与接触部122接触,而当凸起146处于该倾斜部分的上方任意位置时,可动接触部134均与接触部122处于分离状态。这样,随着按压件14的下压,凸起146沿带动部136滑动,当滑动至倾斜部分时,可动接触部134在弹性弯折部132的作用下朝按压件14移动,并与接触部122接触实现电导通。按压件14回位后,凸起146由该倾斜部分向上移动,重新将可动触碰部134顶离,停止与接触部122接触。

如图26、29、30所示,为了提高固定端子12与可动端子13之间的接触效果,还可在接触部122与可动接触部134相接处的位置分别设置静触点124以及可动触点138。静触点124以及可动触点138可为柱状结构,并且相互垂直。

对于固定端子12与可动端子13之间的接触效果,与弹性弯折部132 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为了提升弹性弯折部132的稳定性,可以同时设置多个弹性弯折部132,这些弹性弯折部132独立作业,能够提高稳定性。此外,如图26所示,还可以采用在一个弹性弯折部132上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条形孔1320的方式。这样,条形孔1320两侧分别独立作业,而条形孔1320以外的部分则联合作业,承压效果更好,稳定性更高。并且,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稳定性,而且还节省材料,便于安装,并能够增大弹性弯折部132的弹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