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71241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及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正常情况下手机在3.4V才开机,当关机时间过久,电压降低到2V左右,需要经过半小时300mA的预充电才到3.4V,因此,手机关机时间过久后快速充电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及装置,旨在解决如何快速充电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

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在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

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优选地,所述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包括:

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是否为USB类型或者AC类型或者DC类型。

优选地,所述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之前或者之后,还包括:

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

优选地,所述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包括: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USB类型,则与所述USB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500m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AC类型,则与所述A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1.2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DC类型,则与所述D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2A。

一种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用于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

判断单元,用于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充电单元,用于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 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用于:

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是否为USB类型或者AC类型或者DC类型。

优选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获取单元,用于: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USB类型,则与所述USB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500m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AC类型,则与所述A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1.2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DC类型,则与所述D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2A。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在长时间关机后快速充电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实施例,而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实施例一中,所述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包括:

步骤101,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

具体的,在移动终端长时间关机的情况下,检测该移动终端是否接入外接电源。

步骤102,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可以设置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为2.8V。

步骤103,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具体的,若检测到外接电源为2.9V,可以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而不需要等到3.2V的外接电源对其进行充电。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 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在长时间关机后快速充电的目的。

实施例二

参考图2,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所述在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之后,还包括:

步骤104,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

优选地,所述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包括:

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是否为USB类型或者AC类型或者DC类型。

步骤105,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可以设置每个充电类型和与每个充电类型对应的信号强度。

实施例三

参考图3,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在实施例一或者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以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为例进行说明,所述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之前或者之后,还包括:

步骤106,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

优选地,所述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 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包括: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USB类型,则与所述USB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500m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AC类型,则与所述A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1.2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DC类型,则与所述D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2A。

具体的,可以设置每个充电类型和与每个充电类型对应的电流强度。

实施例四

参考图4,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在实施例四中,所述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单元401,用于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电的信号;

具体的,在移动终端长时间关机的情况下,检测该移动终端是否接入外接电源。

判断单元402,用于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可以设置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为2.8V。

充电单元403,用于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

具体的,若检测到外接电源为2.9V,可以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而不需要等到3.2V的外接电源对其进行充电。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移动终端没电关机的情况下,检测是否接收电源充 电的信号;若检测到电源充电的信号,则获取所述电源的信号强度,并判断所述信号强度是否不低于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若是,则通过所述电源对所述移动终端进行充电,从而实现移动终端在长时间关机后快速充电的目的。

实施例五

参考图5,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404,用于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

优选地,所述第二检测单元404,用于:

检测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是否为USB类型或者AC类型或者DC类型。

第一获取单元405,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信号强度。

具体的,可以设置每个充电类型和与每个充电类型对应的信号强度。

实施例六

参考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对移动终端充电的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在实施例四或者实施例五的基础上,以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为例进行说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406,用于根据预先存储的充电类型和所述预先设置的充电的电流强度的对应关系,获取与所述充电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获取单元406,用于: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USB类型,则与所述USB类型对应的充电的 电流强度为500m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AC类型,则与所述A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1.2A;和/或,

若所述电源的充电类型为DC类型,则与所述DC类型对应的充电的电流强度为2A。

具体的,可以设置每个充电类型和与每个充电类型对应的电流强度。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实施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实施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实施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