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继电器和线圈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2602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电磁继电器和线圈端子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磁继电器和线圈端子。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已知的,其中用于熄灭磁性电弧的永磁体在继电器触头之间生成磁通量并且在继电器触头之间生成的电弧通过洛伦兹力被延伸并且被熄灭。例如,专利文献1-4的每个电磁继电器被已知作为包括用于熄灭磁性电弧的多个永磁体的电磁继电器。而且,专利文献2、3和5-7的每个电磁继电器被已知作为在单个方向延伸电弧的电磁继电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13-196783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No.5085754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No.4810937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00-67725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No.5202072

[专利文献6]实用新型申请特许公开No.63-157143

[专利文献7]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10-326553



技术实现要素:

[通过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专利文献1-4的每个电磁继电器都包括用于熄灭磁性电弧的多个永磁体,因此,与包括用于熄灭磁性电弧的单个永磁体的电磁继电器相比,存在制造成本增加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专利文献2、3和5-7的每个电磁继电器都在单个方向延伸电弧。但是,根据在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电弧可能不能有效地延伸。即,在上面提到的专利文献2、3和5-7的每个电磁继电器中,存在的问题是,根据在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在电弧的熄灭能力上出现差异。

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电磁继电器和线圈端子,其可以与在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无关地有效地熄灭电弧,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面提到的目的,本文公开的电磁继电器的特征在于包括:基部;一对固定触头端子,每个固定触头端子包括固定触头和固定到基部的第一支点(fulcrum);包括一对可移动片的可移动触头弹簧,每个可移动片包括与固定触头接触和分离的可移动触头;电枢,与可移动触头弹簧耦合,并且通过围绕第二支点的旋转运动来移动可移动触头弹簧;驱动电枢的电磁设备;以及永磁体,其布置在固定触头端子对之间和可移动片对之间,并生成磁场;其中第一支点和第二支点相对于可移动触头或固定触头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布置。

本文公开的线圈端子通过弯曲一块金属板而形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部分,其限制线圈端子在水平方向的移动;水平部分,其限制线圈端子在垂直方向的移动;腿部,其从垂直部分垂直向下延伸并连接到电源;以及线圈捆扎部分(coil binding portion),其从水平部分的一端倾斜地立起,并且其周围缠绕有线圈。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有可能与在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无关地有效地熄灭电弧,并且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继电器)1的分解视图;

图2是继电器1的透视图;

图3A是示出壳体10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3B是电枢16的侧视图;

图4A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正视图;

图4B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侧视图;

图4C是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正视图;

图4D是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侧视图;

图5A和图5B是示出继电器1的变体的图;

图6A是示意性地示出流入继电器1的电流的方向的图;

图6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6C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流入继电器1的电流的方向的图;

图7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7C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8A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正视图;

图8B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侧视图;

图8C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变体的正视图;

图8D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变体的侧视图;

图9A是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正视图;

图9B是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侧视图;

图10A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0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10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0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

图11是继电器1的横截面视图;

图12A是去除壳体10时的电磁继电器1的透视图;

图12B是沿图12A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视图;

图13A是示意性地示出基部28和一对线圈端子32的构造的图;

图13B是示出线圈端子对32被压入基部28的状态的图;

图13C是基部28的背视图;

图13D是示出线圈端子32b的图;

图14是示出安装在常规继电器上的线圈端子的图;

图15A是未安装壳体10时的继电器1的仰视图;以及

图15B是安装壳体10时的继电器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利用附图给出实施例的描述。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电磁继电器(下文中被称为“继电器”)1的分解视图。图2是继电器1的透视图。

根据本实施例的继电器1是直流电流(DC)高电压型继电器,并被用作例如电动车辆的电池预充电的继电器(防止到主继电器触头的浪涌电流)。在这里,DC高电压不意味着IEC(国际电工委员会)中规定的高电压,而是指例如在通常汽车电池中使用的大于12VDC或24VDC的电压。

继电器1必须可靠地熄灭在DC高电压的负载阻断时在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之间生成的电弧。在一般的DC高电压类型继电器中,极性被指定为负载侧的连接。但是,在作为用于电池预充电的继电器的继电器1中,电流方向在电池充电和放电时彼此相反,因此需要不指定负载侧的连接极性。因此,继电器1必须与可移动触头和固定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无关地熄灭电弧。在这里,继电器1的使用不限于电动车辆,并且继电器1可被用于各种设备和设施。

如图1中所示,继电器1包括壳体10、用于熄灭磁性电弧的永磁体12、铰链弹簧14、电枢16、可移动触头弹簧18、绝缘盖20、固定触头端子22(22a和22b)、铁芯24、线轴(spool)26、基部28、线圈30、一对线圈端子32(32a和32b)以及磁轭34。线圈端子对32(32a和32b)供应电流,以激励由铁芯24、线轴26和线圈30构成的电磁设备。

如图3A中所示,磁体保持器101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并且永磁体12被保持在磁体保持器101中。保持在磁体保持器101中的永磁体12布置在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之间,如图2中所示。在图2中,省略了壳体10。例如,具有永磁体12的N极的表面被指向固定触头端子22b的一侧,而具有永磁体12的S极的表面被指向固定触头端子的一侧22a。具有N极的表面和具有S极的表面的位置可以彼此相反。而且,例如,在残留磁通密度、矫顽力和耐热性方面优异的钐钴磁体(samarium cobalt magnet)被用作永磁体12。特别地,由于电弧的热到达永磁体12,因此使用在耐热性方面优于钕磁体(neodymium magnet)的钐钴磁体。

参考图1,铰链弹簧14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倒L形,并且包括向下偏压电枢16的悬垂部分16b的水平部分14a和固定到磁轭34的垂直部分34b的悬垂部分14b。

电枢16是在侧视图中具有折线形状(dogleg-shaped)的磁性主体,并且包括被铁芯24吸引的平板部分16a和经由弯曲部分16c从平板部分16a向下延伸的悬垂部分16b,如图3B中所示。而且,通孔16d在弯曲部分16c的中心形成,使得铰链弹簧14的水平部分14a伸出(protrude),如图1和2中所示。磁轭34的突出(projecting)部分34c适配到其中的切口部分16e在平板部分16a上形成。用于通过铆接(caulking)将可移动触头弹簧18固定到悬垂部分16b的突起16f在悬垂部分16b上提供。

电枢16以切口部分16e作为支点执行旋转运动,磁轭34的突出部分34c适配到该切口部分中。当电流流入线圈30时,铁芯24吸引平板部分16a。在这个时候,铰链弹簧14的水平部分14a接触悬垂部分16b并从悬垂部分16b被向上推动。当线圈30的电流被切断时,悬垂部分16b被铰链弹簧14的水平部分14a的恢复力向下推。由此,平板部分16a与铁芯24分离。在这里,平板部分16a的与铁芯24或绝缘盖20相对的表面被定义为第一表面,并且第一表面的后表面被定义为第二表面。而且,悬垂部分16b的与磁轭34或绝缘盖20相对的表面被定义为第一表面,并且第一表面的后表面被定义为第二表面。

图4A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正视图,并且图4B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侧视图。图4C是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正视图,而图4D是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侧视图。

可移动触头弹簧18是在正视图中具有U形的导电板弹簧,并且包括一对可移动片,即,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以及将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上端彼此耦接的耦接部分18c。

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分别在与中心相比更靠近底端的位置18da和18db处弯曲。在这里,在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位置18da以下的部分被定义为下部18a1,而在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位置18da以上的部分被定义为上部18a2。类似地,在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位置18db以下的部分被定义为下部18b1,而在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位置18db以上的部分被定义为上部18b2。

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可移动触头36a在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下部18a1上提供。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可移动触头36b在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下部18b1上提供。在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中,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上部18a2和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上部18b2在远离后面提到的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即,第一可移动触头和第二可移动触头)分别接触的固定触头38a和38b(即,固定触头和第二固定触头)的方向上弯曲。

在悬垂部分16b上设置的突起16f适配到其中的通孔18e在耦接部分18c上形成。突起16f适配并铆接到通孔18e中,使得可移动触头弹簧18固定到电枢16的悬垂部分16b的第一表面。

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从上方压配到在基部28上提供的通孔(未示出),并且固定到基部28。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在侧视图中像曲柄一样弯曲。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中每一个包括上部22e、倾斜部分22f和下部22d。上部22e经由倾斜部分22f与下部22d连接,并且上部22e、倾斜部分22f和下部22d一体形成。将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固定到基部28的下部22d充当支点。上部22e被弯曲使得与下部22d相比从可移动触头弹簧18或绝缘盖20离开。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固定触头38a和38b分别在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上部22e上提供。要连接到电源(未示出)的分叉端子22c在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下部22d上提供。

参考图1,绝缘盖20由树脂制成,并且露出铁芯24的头部24a的通孔20a在绝缘盖20的顶部20e上形成。突起状的固定部分20b(即,第一固定部分)和20c(即,第二固定部分)在绝缘盖20的底部上形成,以将绝缘盖20固定到基部28。固定部分20b与基部28的一端啮合,并且固定部分20c插入基部28的孔(未示出)中。而且,由树脂制成的后档件(back stop)20d与绝缘盖20一体形成。当电流不流入线圈30时(即,当后面提到的电磁设备31为OFF时),作为止动件的后档件20d与可移动触头弹簧18接触。通过后档件20d,诸如可移动触头弹簧18和磁轭34之类的金属零件的碰撞声的发生可以被抑制。因此,可以减少继电器1的操作声音。

铁芯24被插入在线轴26的头部26b上形成的通孔26a中。线圈30缠绕在线轴26上,并与基部28一体形成。铁芯24、线轴26和线圈30构成电磁设备31。电磁设备31根据电流的ON/OFF吸引电枢16的平板部分16a或释放对其的吸引。由此,执行可移动触头弹簧18相对于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打开或关闭动作。线圈端子对32被压配到基部28中,并且线圈30的布线与线圈端子对32当中的每一个缠绕。

磁轭34在侧视图中是L形导电构件,并且包括固定到基部28的后表面的水平部分34a和垂直于水平部分34a竖直的垂直部分34b。垂直部分34b从基部28的底部压配到基部28的通孔(未示出)和绝缘盖20的通孔(未示出)中。由此,在垂直部分34b的顶部的两端提供的突出部分34c从绝缘盖20的顶部20e伸出,如图2中所示。

在这里,为了稳定永磁体12的磁通量的方向并减少泄漏磁通量,可以提供两个板状磁轭40a和40b,如图5A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磁轭40a与具有永磁体12的磁极(例如,S极)的表面相对地布置,并且被布置成使得永磁体12和磁轭40a夹着固定触头端子22a。磁轭40b被布置成与具有永磁体12的磁极(例如,N极)的表面相对,并且被布置成使得永磁体12和磁轭40b夹着固定触头端子22b。作为替代,为了稳定永磁体12的磁通量的方向并减少泄漏磁通量,可以提供U形磁轭39,如图5B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磁轭39与具有永磁体12的相应磁极的两个表面相对地布置,并且被布置为围绕永磁体12及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

图6A是示意性地示出流入继电器1的电流的方向的图,并且特别地示出了固定触头和可移动触头分离的状态。图6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而图6C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在图6A至6C中,电流流动的方向(第一方向)由箭头表示。

在图6A中,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中的任何一个连接到电源侧(未示出),而另一个连接到负载侧(未示出)。当电流流入线圈30时,铁芯24吸引平板部分16a,并且电枢16旋转,其中突出部分34c和切口部分16e充当支点。悬垂部分16b和固定到悬垂部分16b的可移动触头弹簧18随着电枢16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可移动触头36a和36b分别接触对应的固定触头38a和38b。例如,当在可移动触头36a和36b接触固定触头38a和38b的状态下向固定触头端子22b施加电压时,电流按固定触头端子22b、固定触头38b、可移动触头36b、第二可移动片18b、耦接部分18c、第一可移动片18a、可移动触头36a、固定触头38a、固定触头端子22a的顺序流动,如图6A中所示。然后,当流入线圈30的电流被切断时,电枢16通过铰链弹簧14的恢复力按图6B中所示的逆时针旋转。虽然可移动触头36a和36b分别通过电枢16的旋转而开始与固定触头38a和38b分离,但是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流动的电流和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流动的电流并没有完全中断,并且电弧在固定触头38a和38b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之间发生。

在图6A至6C所示的继电器1中,在电流从可移动触头36a流到固定触头38a的地方,如图6B中所示,磁场的方向是从固定触头端子22a朝固定触头端子22b的深度方向。因此,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发生的电弧通过洛伦兹力在向下方向(第三方向)的空间中延伸,如由图6B的箭头A所指示的,并且被熄灭。另一方面,在电流从固定触头38b流向可移动触头36b的地方,磁场的方向是从固定触头端子22a朝固定触头端子22b的深度方向,如图6C中所示。因此,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发生的电弧通过洛伦兹力在向上方向(第四方向)的空间中延伸,如由图6C的箭头B所指示的,并且被熄灭。

图7A是示意性地示出流入继电器1的电流的方向的图。图7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而图7C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在图7A至7C中,电流流动的方向(第二方向)由箭头表示。在这里,电流流动的方向与图6A至6C的例子相反。

在图7A中,就像图6A,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中的任何一个连接到电源侧(未示出),另一个连接到负载侧(未示出)。当电流流入线圈30时,铁芯24吸引平板部分16a,并且电枢16旋转,其中突出部分34c和切口部分16e充当支点。悬垂部分16b和固定到悬垂部分16b的可移动触头弹簧18随着电枢16的旋转而旋转,并且可移动触头36a和36b分别接触对应的固定触头38a和38b。例如,当在可移动触头36a和36b接触固定触头38a和38b的状态下向固定触头端子22a施加电压时,电流按固定触头端子22a、固定触头38a、可移动触头36a、第一可移动片18a、耦接部分18c、第二可移动片18b、可移动触头36b、固定触头38b、固定触头端子22b的顺序流动,如图7A中所示。然后,当流入线圈30的电流被切断时,电枢16通过铰链弹簧14的恢复力如图7B中所示逆时针旋转。虽然可移动触头36a和36b分别通过电枢16的旋转开始与固定触头38a和38b分离,但是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流动的电流和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流动的电流并不完全中断,并且电弧在固定触头38a和38b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之间发生。

在图7A至7C中所示的继电器1中,在电流从固定触头38a流到可移动触头36a的地方,磁场的方向是从固定触头端子22a朝固定触头端子22b的深度方向,如图7B中所示。因此,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发生的电弧通过洛伦兹力在向上方向的空间中延伸,如由图7B的箭头A所指示的,并且被熄灭。另一方面,在电流从可移动接点36b流向固定接点38b的地方,磁场的方向是从固定触头端子22a朝固定接点端子22b的深度方向,如图7C中所示。因此,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发生的电弧通过洛伦兹力在向下方向的空间中延伸,如由图7C的箭头B所指示的,并且被熄灭。

因此,根据图6A至7C,本实施例的继电器1可以分别延伸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发生的电弧以及在相反方向的空间中同时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发生的电弧,并熄灭它们,而不管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流动的电流以及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

包括电枢16和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可移动构件的支点(例如,切口部分16e)布置在可移动触头36a和36b或固定触头38a和38b上方,并且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支点(例如,下部22d)布置在可移动触头36a和36b或固定触头38a和38b下方。因此,即使当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发生的电弧根据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而向上或向下延伸时,也有可能确保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类似地,即使当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发生的电弧根据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向上或向下延伸时,也有可能确保用于延伸电弧的空间。

在下文中,将给出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变体以及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变体的描述。

图8A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正视图,而图8B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侧视图。图8C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变体的正视图,而图8D是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变体的侧视图。可移动触头弹簧180的与图4A和4B的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部件完全相同的部件由完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可移动触头弹簧180是在正视图中具有U形的导电板弹簧,并且包括一对可移动片,即,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以及将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上端彼此耦接的耦接部分18c。

第一可移动片18a在比中心更靠近底端的位置18da和比位置18da更靠近底端的位置18ea处弯曲两次。第二可移动片18b在比中心更靠近底端的位置18db处和比位置18db更靠近底端的位置18eb处弯曲两次。在这里,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位置18ea以下的部分被定义为最下部18a3,位置18ea和18da之间的部分被定义为下部18a1,而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位置18da以上的部分被定义为上部18a2。类似地,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位置18eb以下的部分被定义为最下部18b3,位置18eb和18db之间的部分被定义为下部18b1,而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位置18db以上的部分被定义为上部18b2。

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可移动触头36a在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下部18a1上提供。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可移动触头36b在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下部18b1上提供。在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中,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上部18a2和最下部18a3以及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上部18b2和最下部18b3分别在远离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方向上弯曲。

上部18a2和18b2充当使得在触头之间生成的电弧移动到向上的方向的空间的电弧滑道(arc runner)。最下部18a3和18b3充当使得在触头之间生成的电弧移动到向下的方向的空间的电弧滑道。

在悬垂部分16b上提供的突起16f适配到其中的通孔18e在耦接部分18c上形成。突起16f适配并铆接到通孔18e中,使得可移动触头弹簧18固定到电枢16的悬垂部分16b的第一表面。

在第一可移动片18a上形成从最下部18a3沿着最下部18a3的表面向可移动触头36a突出并相对于下部18a1倾斜的切起(cut-and-raised)部分18fa(第一切起部分)。而且,在第二可移动片18b上形成从最下部18b3沿着最下部18b3的表面向可移动触头36b突出并相对于下部18b1倾斜的切起部分18fb(第一切起部分)。通过与最下部18a3和18b3耦接的切起部分18fa和18fb,可移动触头36a和最下部18a3(即,除触头之外的构件)之间的距离以及可移动触头36b和最下部18b3之间的距离减小。因此,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生成的电弧以及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生成的电弧可以从这些触头分别快速地移动到最下部18a3和18b3(即,除触头之外的构件)。因此,切起部分18fa和18fb可以抑制触头的磨损。

而且,在第一可移动片18a上形成的可以是从上部18a2朝可移动触头36a突出以便沿着上部18a2的表面相对于下部18a1倾斜的切起部分18ga(第二切起部分),如图8C和8D中所示。此外,在第二可移动片18b上形成的可以是从上部18b2朝可移动触头36b突出以便沿着上部18b2的表面相对于下部18b1倾斜的切起部分18gb(第二切起部分)。

图9A是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正视图,而图9B是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侧视图。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与图4C和4D的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部件完全相同的部件由完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

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从上方被压配到在基部28上提供的通孔(未示出),并且被固定到基部28。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在侧视图中像曲柄一样弯曲。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当中的每个包括最上部22g、上部22e、倾斜部分22f和下部22d。将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固定到基部28的下部22d充当支点。上部22e弯曲,以便与下部22d相比从可移动触头弹簧180或绝缘盖20离开。由具有优良耐电弧性的材料构成的固定触头38a和38b分别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上部22e上提供。要连接到电源(未示出)的分叉端子22c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下部22d上提供。

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就包括最上部22g而言与图4C的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是不同的。最上部22g通过在比固定触头38a和38b更高的位置22h处弯曲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而形成。在图9A和9B中,位置22h上方的部分是最上部22g,而位置22h和倾斜部分22f之间的部分是上部22e。

最上部22g被弯曲,以便与上部22e相比从可移动触头弹簧180或绝缘盖20离开。最上部22g充当将在触头之间生成的电弧移动到向上方向的空间的电弧滑道。而且,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上形成的是从最上部22g朝固定触头38a和38b突出以便沿着最上部22g的表面相对于上部22e倾斜的切起部分22i(第三切起部分)。

图10A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0a侧观察的灭弧的图,而图10B是示出从固定触头端子220b侧观察的灭弧的图。在图10A和10B中,电流流动的方向由箭头表示。

如图10A和10B中所示,第一可移动片18a和第二可移动片18b在第一可移动片18a的上部18a2和最下部18a3以及第二可移动片18b的上部18b2和最下部18b3分别沿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相对的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分离的方向弯曲。而且,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的最上部22g在远离可移动触头弹簧180或绝缘盖20的方向弯曲。

由此,最上部22g、上部18a2和上部18b2可以将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生成的电弧以及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生成的电弧快速移动到在向上方向的空间,并且可以减少可移动触头36a和36b以及固定触头38a和38b的磨损。特别地,最上部22g和上部18a2和18b2之间的间隙随着朝图10A和10B的向上方向逐渐扩展。而且,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最下部18b3之间的间隙随着朝图10A和10B的向下方向逐渐扩展。通过逐渐扩展间隙,向上或向下移动的电弧可以在图10A和10B的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更有效地被熄灭。

类似地,最下部18a3和18b3可以将在可移动触头36a和固定触头38a之间生成的电弧以及在可移动触头36b和固定触头38b之间生成的电弧快速移动到向下方向的空间中,并且可以减少可移动触头36a和36b以及固定触头38a和38b的磨损。

然后,切起部分22i从充当电弧滑道的最上部22g朝固定触头38a和38b形成,使得电弧可以被快速地移动到电弧滑道,并且固定触头38a和38b的磨损可以减少。在这里,切起部分的形成可以使电弧快速移动到电弧滑道的原因在于,与没有形成切起部分的情况相比,电弧从固定触头或可移动触头移动到除其触头之外的构件(在这里,与电弧滑道耦接的切起部分)的距离减小。切起部分18ga和18fa从充当电弧滑道的上部18a2以及最下部18a3朝可移动触头36a形成,使得电弧可以被快速移动到电弧滑道,并且可移动触头36a的磨损可以减少。切起部分18gb和18fb从充当电弧滑道的上部18b2以及最下部18b3朝可移动触头36b形成,使得电弧可以被快速地移动到电弧滑道,并且可移动触头36b的磨损可以减少。

图11是继电器1的横截面视图。继电器1是直流高电压类型继电器。有必要确保作为要供给负载的电力的电流流入其中的强电侧(具体而言,电枢16、可移动触头弹簧18、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铁芯24和磁轭34)和用于激励电磁体的电流流入其中的弱电侧(具体而言,线圈30)之间的绝缘距离(即,空间和爬电距离)。但是,当绝缘距离在继电器1内部被线性设置时,继电器1的尺寸增加。

为此,布置在铁芯24的头部24a和线圈30之间的线轴26包括在头部24a上的不平坦部分26c(第三不平坦部分),如图11中所示。而且,布置在线圈30和磁轭34之间的基部28在其自身零件当中包括不平坦部分28a(第四不平坦部分)。此外,绝缘盖20的内壁在与不平坦部分26c和不平坦部分28a相对的位置分别包括不平坦部分20g(第一不平坦部分)和不平坦部分20h(第二不平坦部分)。

绝缘盖20的不平坦部分20g适配到线轴26的不平坦部分26c中。提供这些不平坦部分,使得可以确保铁芯24的头部24a和线圈30之间足够的绝缘距离,而不增加继电器1的尺寸。而且,绝缘盖20的不平坦部分20h适配到基部28的不平坦部分28a中。由此,可以确保线圈30和磁轭34之间足够的绝缘距离,而不增加继电器1的尺寸。

图12A是去除壳体10时的电磁继电器1的透视图。图12B是沿图12A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由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以及固定触头38a和38b的消耗而生成的粉尘,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之间的绝缘性能恶化,并且可能发生漏电痕迹(tracking)。为此,如图12A和12B所示,基部28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之间具有不平坦部分28b(第五不平坦部分)。由此,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之间形成不整齐部分,使得可以确保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之间的爬电距离,并且可以改进抗漏电痕迹性能。在这里,在图12A和12B中,使用固定触头端子220a和220b,但是可以使用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

图13A是示意性地示出基部28和线圈端子对32的构造的图。图13B是示出将线圈端子对32压入基部28的状态的图。图13C是基部28的背视图。图13D是示出线圈端子32b的图。在这里,线圈端子对32被压配到其中的一侧是继电器1的背表面。图14是示出安装在常规继电器上的线圈端子的图。

如图14中所示,常规的线圈端子具有棒状形状,并且从基部的上方被压配。然后,线圈端子的线圈捆扎部分被布置成与线圈相邻(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特许公开No.2013-80692的继电器)。因此,为了缠绕线圈,线圈端子的线圈捆扎部分在远离线圈的方向弯曲。然后,在完成缠绕线圈之后,执行线圈捆扎部分的回弯,以使线圈捆扎部分返回到图14中所示的状态。但是,线圈的松弛和断开可能由于线圈捆扎部分的回弯而发生。

在本发明的线圈端子32a和32b中,线圈捆扎部分的这种回弯是不必要的。

线圈端子32a在背视图中被压配到在基部28的背表面上提供的T形孔28c中,并且线圈端子32b在背视图中被压配到在基部28的背表面上提供的T形孔28d中(参见图13C)。

如图13A中所示,线圈端子32a通过弯曲一块金属板而形成,并且包括被压配到T形孔28c中并限制线圈端子32a在垂直方向的移动的第一水平部分50a和第二水平部分51a,以及限制线圈端子32a在水平方向的移动的垂直部分52a。第一水平部分50a和第二水平部分51a被设置成从垂直部分52a的顶部水平地彼此反向。而且,第一水平部分50a和第二水平部分51a被设置成在纵向方向上相互偏移。

此外,线圈端子32a从垂直部分52a垂直向下延伸,包括:连接到电源(未示出)的腿部53a;从第二水平部分51a的一端在斜方向上立起的线圈捆扎部分54a;以及定义线圈30的缠绕位置的突出部分55a。

就像线圈端子32a,线圈端子32b包括:限制线圈端子32b在垂直方向的移动的第一水平部分50b和第二水平部分51b;限制线圈端子32b在水平方向的移动的垂直部分52b;从垂直部分52b垂直向下延伸并连接到电源(未示出)的腿部53b;从第二水平部分51b的一端以锐角立起的线圈捆扎部分54b;以及定义线圈30的缠绕位置的突出部分55b(参见图13D)。

如图13B中所示,基部28在与线圈捆扎部分54a和54b对应的位置不存在,并且在线圈端子32a和32b被压配到基部28中的状态下,线圈捆扎部分54a和54b从基部28露出。优选地,线圈捆扎部分54a的边缘54a-1和线圈捆扎部分54b的边缘54b-1布置在低于基部28的上表面28e的位置,如图13B中所示。在这种情况下,线圈30可以缠绕在线轴26上,而不考虑线圈捆扎部分54a和54b。

因此,线圈捆扎部分54a和54b从线圈端子32a和32b的水平部分(第二水平部分51a和51b)以锐角立起,并因此可以确保绕线轴缠绕线圈30所需的空间。根据线圈端子32a和32b,线圈捆扎部分的回弯是不必要的,并且可以避免线圈30的松弛和断开。

图15A是当未安装壳体10时继电器1的仰视图。图15B是当安装壳体10时继电器1的仰视图。

如图15A中所示,基部28包括:与在绝缘盖20的底部上形成的突起状固定部分20b啮合的凹部28f;在绝缘盖20的底部上形成的突起状固定部分20c插入其中的通孔28g(第一通孔);固定触头端子22a、22b插入其中的通孔28h(第二通孔);以及线圈端子32a的垂直部分52a和线圈端子32b的垂直部分52b被压配到其中的孔28i。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被压配到通孔28h中,并且线圈端子32a的垂直部分52a和线圈端子32b的垂直部分52b被压配到孔28i中。固定部分20b与基部28的凹部28f啮合,固定部分20c插入基部28的通孔28g中,然后壳体10附连到基部28并且基部的底部28用粘合剂粘合。图15B的斜线部分示出了应用粘合剂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在将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以及线圈端子32a和32b粘合到基部28的过程中,绝缘盖20可以同时粘合到基部28。与将绝缘盖20粘合到基部28的过程和将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以及线圈端子32a和32b粘合到基部28的过程分开执行的情况相比,有可能减少粘合工艺和降低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实施例,在通过电枢16的旋转运动来移动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铰链类型继电器1中,用于灭弧的永磁体12布置在固定触头端子22a和第一可移动片18a以及固定触头端子22b和第二可移动片18b之间。包括电枢16和可移动触头弹簧18的可移动构件的支点(例如,切口部分16e)以及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支点(例如,下部22d)相对于可移动触头36a和36b或固定触头38a和38b在彼此相反的方向布置。

由此,有可能将电弧朝可移动构件的支点延伸,并且进一步使电弧朝固定触头端子22a和22b的支点延伸。即,可以确保彼此相反方向的用于延伸电弧的两个方向,因此电弧可以与在触头之间流动的电流的方向无关地被有效熄灭。

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具体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可以在要求保护的发明的范围内具有各种变化和更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