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6298阅读:630来源:国知局
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线圈盘及电磁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电磁式烹饪器具,诸如电磁炉、电饭煲和压力锅等,通常是依靠交流电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从而使锅底产生涡流而发热,达到烹饪食物的目的。参照图1,目前,电磁式烹饪器具内部的线圈盘包括绕组线圈11’、线圈盘座10’和磁条等。绕组线圈都是呈整个圆环形缠绕于线圈盘座上,然后对器具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根据线圈盘所产生的磁感线的分布情况,线圈盘产生的磁感线由中部逐渐向外减弱,如此,对锅底而言,加热不均匀。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盘,旨在解决现有电磁烹饪器具加热不均匀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圈盘,用于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座和安装于所述线圈盘座上的绕组线圈,所述线圈盘座具有一平底,所述绕组线圈安装于所述平底上设置的绕线槽内;所述绕组线圈包括一第一绕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绕组周边的多个第二绕组,多个所述第二绕组在所述第一绕组周向上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二绕组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绕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小于50mm。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组的边缘与所述第二绕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mm。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组和所述第二绕组至少其中之一呈圆环形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组呈圆环形设置,所述第一绕组的直径大于等于80mm且小于等于150mm。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组的直径大于等于100mm且小于等于120mm。优选的,所述第二绕组呈圆环形设置,且所述第二绕组的直径在50mm至120mm内。优选的,所述第二绕组的直径在80mm至100mm内。优选的,所述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二绕组均呈圆环形设置,所述第一绕组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绕组的直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磁烹饪器具,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和安装于所述线圈盘座上的绕组线圈,所述线圈盘座具有一平底,所述绕组线圈安装于所述平底上设置的绕线槽内;所述绕组线圈包括一第一绕组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绕组周边的多个第二绕组,多个所述第二绕组在所述第一绕组周向上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二绕组与所述第一绕组之间的间距小于50mm。优选的,所述电磁烹饪器具为电磁炉、压力锅或电饭煲。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线圈盘座的平底上设置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并且第二绕组在所述第一绕组周向上间隔排布,可实现多区域加热,另外,将第二绕组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绕组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50mm,可避免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形成电磁空白区域,从而可提高电磁烹饪器具加热的均匀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绕组线圈盘绕于线圈盘线圈盘座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具有两个第二绕组的绕组线圈的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具有两个第二绕组的绕组线圈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具有三个第二绕组的绕组线圈的一结构示意图;图6为具有四个第二绕组的绕组线圈的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绕组线圈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盘座的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线圈盘座101第一绕线槽11绕组线圈102第二绕线槽11a第一绕组11b第二绕组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线圈盘及包含有该线圈盘的烹饪器具,该烹饪器具可以是电磁炉、电饭煲或压力锅等。关于电磁烹饪器具,下述内容以电磁炉为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圈盘,包括线圈盘座10和安装于线圈盘座10上的绕组线圈11,所述线圈盘座10具有一平底,所述绕组线圈安装于所述平底上设置的绕线槽内;绕组线圈11包括一第一绕组11a和设置于第一绕组11a周边的多个第二绕组11b,多个第二绕组11b在所述第一绕组11a周向上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二绕组11b与所述第一绕组11a之间的间距小于50mm。线圈盘底部具有磁条的,通常磁条是呈辐射状设置的。位于中心区域的磁条布置相对较密,而靠近边缘部分的磁条分布密度小于中心区域磁条的分布密度,所以,线圈盘周边的磁场相对较分散,加热效果差,对锅具底部整体加热不均匀。如果将第一绕组11a与第二绕组11b之间的间距设置为50mm,那么大约在远离第一绕组11a30mm外,第一绕组11a的磁场线就比较稀松,而远离第二绕组11b20mm外,其磁感线也相对较稀松,而此时,第一绕组11a和第二绕组11b产生的磁场会相互弥补,进而会使第一绕组11a与第二绕组11b之间的磁场密度得到较强,从而不会形成磁场空白区域。在此,所述第一绕组11a可以多种盘绕方式,例如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及圆形等。所述第二绕组11b如同第一绕组11a一样,其盘绕方式可以多种形式存在。第二绕组11b个数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及更多;另外,所述第二绕组11b在第一绕组11a外周向上可任意排布,也可呈有序规则地排布。具体的,参照图3和图4,在有序规则排布的方式下,当第二绕组11b的个数为两个时,其结构可为U形盘绕设置,并围绕于第一绕组11a的周边,也可以直接为圆环设置于第一绕组11a的外围。参照图5,当第二绕组11b的个数为三个时,其排布方式可以两两之间呈120°夹角环绕于第一绕组11a的外周围设置。参照图6,当第二绕组11b的个数为四个时,其两两对称设置于第一绕组11a的外周。以此类推,当第二绕组11b的个数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时,第二绕组11b围绕所述第一绕组11a的外周呈间隔排布。参照图7,第一绕组11a和第二绕组11b位于同一平面,为了避免第一绕组11a和第二绕组11b的间隙产生磁场空白区域,所以将第二绕组11b与所述第一绕组11a之间的间距L小于50mm,例如L可以为40mm、30mm、20mm、10mm、5mm等,甚至第一绕组11a与第二绕组11b抵接也是可以的,但是为了使磁感更均匀,避免磁感线局部较密而导致糊锅,第一绕组11a的边缘与第二绕组11b的边缘之间的间距取20mm至30mm为较佳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线圈盘座10的平底上设置第一绕组11a和第二绕组11b,并且第二绕组11b在所述第一绕组11a周向上间隔排布,可实现多区域加热,另外,将第二绕组11b的边缘与所述第一绕组11a的边缘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小于50mm,可避免第一绕组11a的边缘与第二绕组11b的边缘之间形成电磁空白区域,从而可提高电磁烹饪器具加热的均匀性。考虑到第一绕组11a与第二绕组11b之间的间距不能太小,否则会导致第一绕组11a与第二绕组11b的磁感线过度叠加,从而容易导致糊锅,降低了加热的均匀性。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绕组11a的边缘与第二绕组11b的边缘之间的间距优选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mm。对于方形或三角形设置的线圈,由于拐角的存在,所以容易形成磁感弱化区域,如此可能会导致电磁炉周边磁感均匀性不好。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线圈盘的中心加热区加热得更为规则及均匀,第一绕组11a呈圆环形设置,从而第一绕组11a产生的磁感更均匀。进一步而言,由于第一绕组11a产生的磁场是从中间向外周逐步减弱的,所述第一绕组11a的直径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直径过大会导致第一绕组11a外周的磁场过弱,直径过小也会导致加热区域较小,所以在本实施中,所述第一绕组11a的直径在80mm至150mm内,优选100mm至120mm。基于上述相同的理由,第二绕组11b也呈圆环形设置,第二绕组11b的直径在50mm至120mm内,优选80mm至100mm。在又一实施例中,为了考虑到在烹饪作业时,整个烹饪器具的使用或主要以中心加热区为主,边缘加热区为辅,固将第一绕组11a的直径设置大于所述第二绕组11b的直径,使得更有目的性的完全作业及提高工作效率。第二绕组11b的数量较少可能导致两第二绕组11b之间的磁感线较稀松,从而导致加热效果不理想。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绕组11a周边的磁感更均匀,即所述第二绕组11b的数量在4至15个,例如7个、8个、9个、10个等。参照图8,考虑到绕组线圈11安装于线圈盘座10上时的稳固性,上述绕线槽包括用以容置第一绕组11a的第一绕线槽101和用以容置第二绕组11b的第二绕线槽102;安装时,将第一绕组11a和第二绕组11b对应设置于第一绕线槽101和第二绕线槽102中,使得绕组线圈11更为稳固,而不至于在作业或移动器具时出现脱线及绕组线圈散落等现象。在此,第一绕组11a可以是密绕形成,也可以是疏绕形成;第二绕组11b也可以是密绕形成,也可以是疏绕形成。第一绕线槽101和第二绕线槽102可以直接凹设于线圈盘座10上,也可以开设于安装在线圈盘座10上的托盘或支撑盘之类的具体结构上。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使绕组线圈11能更为牢固的绕设于绕线槽内,通过将两绕线槽的深度设置大于两绕组线圈的厚度,让整个绕组线圈11能够完全容置于绕线槽内,从而得以大大降低绕组线圈11的散落几率。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