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722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作为例如电源的开关、圆珠笔等的书写用具、或者锁定机构而使用的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提出有能够容易地将瞬时动作开关功能变更为交替动作开关的机构的方案。专利文献1,在弹簧体上设置有交替机构部,该交替机构部构成切换装置,所述弹簧体以包围进行瞬时动作的开关的方式配置。专利文献1中的切换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外围体,在贯通孔部的内周面形成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在呈锯齿状的齿的齿尖部分与齿根部分具有2个切口;可动体,为插入在该外围体的贯通孔部的圆筒状,并且在其外周表面的规定位置具备卡合于引导部的凸部。可动体通过弹簧体向一侧施力,并且通过按钮向另一侧按压。呈锯齿状的齿作为引导部起作用,设置在齿的齿尖部分与齿根部分的2个切口形成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而且,在专利文献1中,凸部沿着齿滑动,使得可动体一边相对于外围体旋转,一边停止在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

专利文献2提出有揿动式书写用具的方案,在书写时的状态按压揿头时,旋转件的凸轮突起向右旋转,在移开手指时,凸轮突起在芯簧的弹力作用下,在斜面上滑动、旋转之后,通过进行第一的垂直移动、第二的垂直移动变为收纳状态。

专利文献2中的旋转件,通过芯簧向一侧施力,并且通过揿头向另一侧按压。另外,旋转件的一端上设置有揿动凸轮,在揿头的一端设置有揿头凸轮,因为揿动凸轮与揿头凸轮是山形间距错开地配置,所以通过向轴向的揿动动作,使得旋转件向恒定方向被给予旋转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324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4582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虽然在引导凸部的齿的一部分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引导部,但是在轴向上具有引导部。在凸部沿着轴向的引导部移动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被施加旋转力,所以未必可靠地移动至停止位置。此外,若在按钮上施加旋转方向的力,则存在从停止位置脱离的情况。

在专利文献2中,在揿动动作时始终对旋转件施加在恒定方向的旋转力。但是,对设置在旋转件中的凸轮突起进行引导的内筒凸轮,不仅具有相对于轴向倾斜的引导部,在轴向上也具有引导部。因此,在旋转件沿着轴向的引导部移动的情况下,因为在施加了旋转力的状态下在轴向上受到限制,所以导致负载作用于部件。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换装置,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技术方案1所述的本发明的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圆柱部件,配置在所述筒部件内;突起部,形成于所述筒部件或者所述圆柱部件;引导部,供所述突起部滑动;弹性部件,对所述圆柱部件向一侧施力;按压体,将所述圆柱部件向另一侧按压,具有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向、所述筒部件的停止位置不同的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所述引导部包括至少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所述第1引导部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的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2引导部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3引导部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所述第4引导部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所述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通过比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部以及所述第3引导部滑动,通过来自所述弹性部件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滑动,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按照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

技术方案2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1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另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2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所述第1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1动作以及所述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所述第2停止位置。

技术方案3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所述按压体的所述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所述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3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所述按压体的加载力使所述圆柱部件向所述筒部件的所述另一侧移动,所述突起部抵接于所述第4引导部而滑动,由此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所述第2停止位置的所述突起部,在所述第3动作以及所述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所述第1停止位置。

技术方案4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动作、所述第2动作、所述第3动作以及所述第4动作中的所述圆柱部件的转动动作相对于所述筒部件为同一方向,在从所述第1动作开始至所述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所述圆柱部件相对于所述筒部件旋转360度。

技术方案5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在所述筒部件上形成所述突起部,在所述圆柱部件上形成所述引导部。

技术方案6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所述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所述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所述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

技术方案7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停止位置为从所述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所述第2停止位置为从所述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

技术方案8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以连续的槽的侧壁形成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

技术方案9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直线状地形成。

技术方案10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第1引导部、所述第2引导部、所述第3引导部以及所述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曲线状地形成。

技术方案11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8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者梯形。

技术方案12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所述突起部为圆柱状或者圆锥台状。

技术方案13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具备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在所述第1停止位置,所述第1电极部与所述第2电极部电气地连接,在所述第2停止位置,所述第1电极部与所述第2电极部电气地断开。

技术方案14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具备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在所述第1停止位置,所述书写部从壳体主体突出,在所述第2停止位置,所述书写部被收纳在所述壳体主体内。

技术方案15所述的本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切换装置中,具备锁定杆,在所述第1停止位置,所述锁定杆卡合于卡合部,在所述第2停止位置,所述锁定杆从所述卡合部解除卡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切换装置,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全部相对于筒部件的轴线倾斜,因为突起部始终沿着倾斜的引导部移动,所以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电源开关的情况的构成图。

图2是示出该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3是将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圆珠笔等的书写用具的情况的构成图。

图4是示出该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将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门锁等的锁定机构的情况的构成图。

图6是示出该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引导部至少包括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第1引导部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筒部件的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第2引导部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第3引导部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第4引导部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相对于轴线具有大于0度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通过比来自弹性部件的加载力大的、来自按压体的加载力,使突起部相对于第1引导部以及第3引导部滑动,通过来自弹性部件的加载力,使突起部相对于第2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滑动,处于第1停止位置的突起部,按照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处于第2停止位置的突起部,按照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以及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的顺序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全部相对于筒部件的轴线倾斜,因为突起部始终沿着倾斜的引导部移动,所以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在第1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向筒部件的一侧移动,突起部抵接于第1引导部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向筒部件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抵接于第2引导部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第1停止位置的突起部,在第1动作以及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圆柱部件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至第2停止位置的切换动作。

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在第2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向筒部件的一侧移动,突起部抵接于第3引导部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向筒部件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抵接于第4引导部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处于第2停止位置的突起部,在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圆柱部件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2停止位置至第1停止位置的切换动作。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在第3的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在技术方案3的切换装置中,第1动作、第2动作、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中的圆柱部件的转动动作相对于筒部件为同一方向,在从第1动作开始至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旋转360度。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圆柱部件相对于筒部件在一个方向上旋转,能够重复第1停止位置与第2停止位置的切换动作。

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在第1~第4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在筒部件上形成突起部,在圆柱部件上形成引导部。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圆柱部件的外表面比筒部件内表面容易成形,所以引导部容易成形。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在第3或第4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为从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向第2引导部的移动动作以及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向第4引导部的移动动作。

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在第3、第4以及第6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第1停止位置为从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第2停止位置为从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向第1引导部的移动动作以及从第2停止位置向第3引导部的移动动作。

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在第1~第7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以连续的槽的侧壁形成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以连续的槽的侧壁形成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能够提高引导部的强度,并且制作容易。

本发明的第9实施方式,在第1~第8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直线状地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直线状地形成的引导部中能够使突起部的圆圆周方向动作以及轴向动作的速度恒定。

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在第1~第8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第1引导部、第2引导部、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中的至少任一个曲线状地形成。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曲线状地形成的引导部中能够使突起部的圆圆周方向动作以及轴向动作的速度存在变化。

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在第8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槽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者梯形。根据本实施方式,突起部沿着槽滑动容易。

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在第1~第11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突起部为圆柱状或者圆锥台状。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能够使突起部的抵接面变小,所以突起部沿着槽滑动容易。

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在第1~第12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具备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在第1停止位置,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电气地连接,在第2停止位置,第1电极部与第2电极部电气地断开。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作为电源的开关而使用。

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在第1~第12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具备在前端具有书写部的笔芯,在第1停止位置,书写部从壳体主体突出,在第2停止位置,书写部被收纳在壳体主体内。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作为圆珠笔等的书写用具而使用。

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在第1~第12的任一项实施方式的切换装置中,具备锁定杆,在第1停止位置,锁定杆卡合于卡合部,在第2停止位置,锁定杆从卡合部解除卡合。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作为门锁等的锁定机构而使用。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切换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将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电源开关的情况的构成图,图1a是该切换装置的剖视图,图1b是用于该装置的圆柱部件的侧面的展开图。

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11、配置在筒部件11内的圆柱部件21、对圆柱部件21向一侧施力的弹性部件31、将圆柱部件21向另一侧按压的按压体41、电极部50。

电极部50由第1电极部51、第2电极部52以及电极部主体53构成。在电极部主体53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导电材料54。通过电极部主体53的轴向移动,在第1电极部51与第2电极部53都抵接于导电材料54时电气地连接(电源接通),在第1电极部51或者第2电极部52不抵接于导电材料54时电气地断开(电源断开)。

在圆柱部件21的一端,抵接有按压体41的一端。按压体41的另一端从筒部件11的一端向外侧突出。圆柱部件21与按压体41之间,摩擦阻力较小,圆柱部件21相对于按压体41滑动。在圆柱部件21的另一端,设置有电极部主体53。虽然优选是圆柱部件21的另一端与电极部主体53的一端可滑动地抵接,但也可以固定地抵接。

在电极部主体53的另一端,设置有例如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31。作为弹性部件31,能够分别单独地或者组合地使用压缩空气、笋簧、蝶形弹簧、聚胺酯橡胶、树脂弹簧等。虽然优选是电极部主体53的另一端与弹性部件31的一端可滑动地抵接,但是在圆柱部件21的另一端可滑动地抵接电极部主体53的一端的情况下,电极部主体53的另一端也可以与弹性部件31的一端固定地抵接。

弹性部件31的另一端抵接于筒部件11的另一端内表面。优选是弹性部件31的另一端与筒部件11的另一端内表面可滑动地抵接,但是也可以固定地抵接。

在筒部件11中形成有突起部10。此外,在圆柱部件21中环状地形成有供突起部10滑动的槽60。在圆柱部件21的整周(360度)连续地形成槽60,以槽60的侧壁形成引导部。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部由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以及第4引导部64构成。

在槽60中具有突起部10停止的2个停止位置10a、10b,第1停止位置10a与第2停止位置10b,在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方向上隔开距离H。

第1引导部61的连结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61a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的第1引导部假想线61x相对于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具有大于0度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1α。此处,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1α优选是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度。

第2引导部62的连结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62a与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62b的第2引导部假想线62x相对于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2α。此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2α优选是大于0度且小于90度的角度。

第3引导部63的连结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63a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的第3引导部假想线63x相对于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具有大于0度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3α。此处,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3α优选是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度。

第4引导部64的连结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64a与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64b的第4引导部假想线64x相对于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具有大于0度的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4α。此处,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64α优选是大于0度且小于90度的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1停止位置10a是从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61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即在与轴线y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上前进距离L。使第1停止位置10a为从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61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10a向第1引导部61移动的移动动作。

此外,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是从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62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即在与轴线y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上前进距离L。使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为从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62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向第2引导部62移动的移动动作。

此外,第2停止位置10b是从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63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即在与轴线y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上前进距离L。使第2停止位置10b为从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63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2停止位置10b向第3引导部63移动的移动动作。

此外,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是从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64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即在与轴线y正交的方向(圆周方向)上前进距离L。使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为从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64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向第4引导部64移动的移动动作。

图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A示出该装置的电源接通状态,图2B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图2C示出该装置的电源断开状态。此外,图2a示出在该装置的电源接通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2b示出在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2c示出该装置的电源断开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2d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2(a→b)示出该装置的第1动作,图2(b→c)示出该装置的第2动作,图2(c→d)示出该装置的第3动作,图2(d→a)示出该装置的第4动作。

如图2a所示,在该装置的电源接通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

而且,如图2A所示,在该装置的电源接通状态下,第1电极部51与第2电极部52都抵接于导电材料54,电气地连接。

在图2A所示的状态下,对按压体41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1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1上,由此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1向筒部件11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1引导部61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地使第1停止位置10a为从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61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中的突起部10,从图2a所示的第1停止位置10a抵接于第1引导部61,如图2(a→b)所示地在第1引导部61中滑动而稳定可靠地移动至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

图2B以及图2b,示出该第1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2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由此进行第2动作:圆柱部件21向筒部件11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2引导部62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地使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为从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62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中的突起部10,从图2b所示的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61b,抵接于第2引导部62,如图2(b→c)所示在第2引导部62中滑动而稳定可靠地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10b。

图2C以及图2c示出该第2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图2c所示,在该装置的电源断开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

而且,如图2C所示,在该装置的电源断开状态下,第1电极部51不抵接于导电材料54,第1电极部51与第2电极部52电气地断开。

如上所示,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的突起部10在第1动作以及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10b,通过圆柱部件21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10a向第2停止位置10b切换的切换动作。

在图2C所示的状态下,对按压体41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1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1上,由此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1向筒部件11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3引导部63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地使第2停止位置10b为从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63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中的突起部10,从图2c所示的第2停止位置10b抵接于第3引导部3,如图2(c→d)所示在第3引导部63中滑动而稳定可靠地移动至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

图2B以及图2d,示出该第3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2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1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1向筒部件11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4引导部64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在像本实施例那样地使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为从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64a前进规定角度的位置的情况下,位于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中的突起部10,从图2d所示的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63b抵接于第4引导部64,如图2(d→a)所示在第4引导部64中滑动而稳定可靠地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10a。

图2A以及图2a,示出该第4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上所述,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的突起部10,在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10a,通过圆柱部件21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2停止位置10b向第1停止位置10a切换的切换动作。

根据以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全部相对于筒部件11或者圆柱部件21的轴线y倾斜,因为突起部10始终沿着倾斜的引导部移动,所以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1动作、第2动作、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中的圆柱部件21的转动动作相对于筒部件11为同一方向,在从第1动作开始至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旋转360度。根据本实施例,圆柱部件21相对于筒部件11向一个方向旋转,能够反复进行第1停止位置10a与第2停止位置10b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在筒部件11上形成突起部10,在圆柱部件21上形成作为引导部的槽60。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圆柱部件21的外表面比筒部件11内表面容易成形,所以容易成形引导部。

图3是将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圆珠笔等的书写用具的情况的构成图,图3a是该切换装置的剖视图,图3b是用于该装置的圆柱部件的侧面的展开图。

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具备:成为壳体主体的筒部件12、配置在筒部件12内的圆柱部件22、对圆柱部件22向一侧施力的弹性部件32、将圆柱部件22向另一侧按压的按压体42、在前端具有书写部71的笔芯70。

在圆柱部件22的一端,抵接有按压体42的一端。按压体42的另一端从筒部件12的一端向外侧突出。圆柱部件22与按压体42之间,摩擦阻力较小,圆柱部件22相对于按压体42滑动。在圆柱部件22的另一端,设置有笔芯70。虽然优选是圆柱部件21的另一端与笔芯70的后端可滑动地抵接,但也可以固定地抵接。

在笔芯70的前端侧的书写部71的外周,设置有例如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32。虽然优选是笔芯70的前端侧与弹性部件32的一端可滑动地抵接,但是在圆柱部件22的另一端可滑动地抵接笔芯70的后端的情况下,笔芯70的前端侧与弹性部件32的一端也可以固定地抵接。

弹性部件32的另一端抵接于筒部件12的另一端内表面。优选是弹性部件32的另一端与筒部件12的另一端内表面可滑动地抵接,但是也可以固定地抵接。

在筒部件12中形成有突起部10。此外,在圆柱部件22中,环状地形成有供突起部10滑动的槽60。关于槽60,因为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所以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4A示出该装置的书写部从壳体主体突出的状态(使用状态),图4B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图4C示出该装置的书写部收纳在壳体主体内的状态(收纳状态)。此外,图4a示出在该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4b示出在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4c示出该装置的收纳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4d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4(a→b)示出该装置的第1动作,图4(b→c)示出该装置的第2动作,图4(c→d)示出该装置的第3动作,图4(d→a)示出该装置的第4动作。

另外,关于图4a、图4b、图4c、图4d、图4(a→b)、图4(b→c)、图4(c→d)、图4(d→a),因为与图2示出的实施例的功能以及动作相同,因此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4a所示,在该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

而且,如图4A所示,在该装置的使用状态下,书写部71从壳体主体(筒部件)12突出。

在图4A所示的状态下,对按压体42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2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2上,由此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2向筒部件12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1引导部61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2相对于筒部件12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图4B以及图4b,示出该第1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2向筒部件12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2引导部62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2进行相对于筒部件12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图4C以及图4c,示出该第2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图4c所示,在该装置的收纳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

而且,如图4C所示,在该装置的收纳状态下,书写部71被收纳在筒部件12内。

如上所述,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的突起部10在第1动作以及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10b,通过圆柱部件22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10a向第2停止位置10b切换的切换动作。

在图4C所示的状态下,对按压体42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2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2上,由此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2向筒部件12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3引导部63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2进行相对于筒部件12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图4B以及图4d,示出该第3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4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2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2向筒部件12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4引导部64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2进行相对于筒部件12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

图4A以及图4a,示出该第4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上所述,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的突起部10,在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10a,通过圆柱部件22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2停止位置10b向第1停止位置10a切换的切换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全部相对于筒部件12或者圆柱部件22的轴线y倾斜,因为突起部10始终沿着倾斜的引导部移动,所以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1动作、第2动作、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中的圆柱部件22的转动动作相对于筒部件12为同一方向,在从第1动作开始至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圆柱部件22相对于筒部件12旋转360度。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圆柱部件22相对于筒部件12向一个方向旋转,能够反复进行第1停止位置10a与第2停止位置10b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在筒部件12上形成突起部10,在圆柱部件22上形成作为引导部的槽60。根据本实施例,因为圆柱部件22的外表面比筒部件12内表面容易成形,所以容易成形引导部。

图5是将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应用于门锁等的锁定机构的情况的构成图,图5a是该切换装置的剖视图,图5b是用于该装置的圆柱部件的侧面的展开图。

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具备:筒部件13、配置在筒部件13内的圆柱部件23、对圆柱部件23向一侧施力的弹性部件33、将圆柱部件23向另一侧按压的按压体43、锁定杆81。

在圆柱部件23的一端固定有按压体43的一端。按压体43的另一端从筒部件13的一端向外侧突出地设置有操作部43a。锁定杆81被固定在筒部件13的另一端,至少向一个方向突出。

在筒部件13的外周形成有凸缘部13a。在筒部件13的外周配置有例如螺旋弹簧等的弹性部件33。弹性部件33的一端抵接于凸缘部13a,弹性部件33的另一端抵接于操作部43a。

在筒部件33的一端与凸缘部13a之间可滑动地抵接以及/或者弹性部件33的另一端与操作部43a之间可滑动地抵接。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2个实施例不同,筒部件13旋转,并且锁定杆81与筒部件13一起旋转。

在锁定杆81处于规定位置时,卡合部82卡合在锁定杆81上。

在筒部件13上形成有突起部10。此外,在圆柱部件23上环状地形成有供突起部10滑动的槽60。关于槽60,因为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所以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A示出该装置的锁定机构被锁定的状态,图6B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图6C示出该装置的锁定机构被解除的状态。此外,图6a示出在该装置的锁定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6b示出在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6c示出该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下的突起部的位置,图6d示出该装置的切换动作状态下的突起部的状态,图6(a→b)示出该装置的第1动作,图6(b→c)示出该装置的第2动作,图6(c→d)示出该装置的第3动作,图6(d→a)示出该装置的第4动作。

另外,关于图6a、图6b、图6c、图6d、图6(a→b)、图6(b→c)、图6(c→d)、图6(d→a),因为与图2示出的实施例的功能以及动作相同,因此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如图6a所示,在该装置的使用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

而且,如图6A所示,在该装置的锁定状态下,锁定杆81卡合于卡合部82。

在图6A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43a对按压体43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3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3上,由此进行第1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3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3向筒部件13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1引导部61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筒部件13以及锁定杆81相对于卡合部82转动。

图6B以及图6b,示出该第1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6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操作部43a的按压体43的加载力。进行第2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3的加载力,圆柱部件23向筒部件13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2引导部62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筒部件13以及锁定杆81相对于卡合部82转动。

图6C以及图6c,示出该第2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图6c所示,在该装置的收纳状态下,突起部10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

而且,如图6C所示,在该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下,锁定杆81从卡合部82解除卡合。

如上所述,位于第1停止位置10a的突起部10,在第1动作以及第2动作之后移动至第2停止位置10b,通过圆柱部件23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1停止位置10a向第2停止位置10b切换的切换动作。

在图6C所示的状态下,通过操作部43a对按压体43进行按压。将比弹性部件33的加载力大的加载力施加在按压体43上,由此进行第3动作:通过来自按压体43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3向筒部件13的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3引导部63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筒部件13以及锁定杆81相对于卡合部82转动。

图6B以及图6d,示出该第3动作的结束时刻。

在图6B所示的状态下,解除来自操作部43a的按压体43的加载力。进行第4动作:通过解除来自按压体43的加载力使圆柱部件23向筒部件13的另一侧移动,突起部10抵接于第4引导部64而滑动,由此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相对地转动规定角度。在本实施例中,筒部件13以及锁定杆81相对于卡合部82转动。

图6A以及图6a,示出该第4动作的结束时刻。

如上所述,位于第2停止位置10b的突起部10,在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之后移动至第1停止位置10a,通过圆柱部件23向轴向的往返动作,能够进行从第2停止位置10b向第1停止位置10a切换的切换动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全部相对于筒部件13或者圆柱部件23的轴线y倾斜,因为突起部10始终沿着倾斜的引导部移动,所以能够将轴向的加载力的一部分始终用于圆周方向的动作,不会给部件施加不合理的负载,并能够进行顺畅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的第1动作、第2动作、第3动作以及第4动作中的圆柱部件23的转动动作相对于筒部件13为同一方向,在从第1动作开始至第4动作结束为止的期间,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旋转360度。根据本实施例,圆柱部件23相对于筒部件13向一个方向旋转,由此能够重复第1停止位置10a与第2停止位置10b的切换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在筒部件13上形成突起部10,在圆柱部件23上形成作为引导部的槽60。根据本实施例,圆柱部件23的外表面比筒部件13的内表面容易成形,并容易成形引导部。

如上所述,根据各实施例,以连续的槽60的侧壁形成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由此能够提高引导部的强度,并且制作容易。

另外,在各实施例中,虽然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全部形成为直线状,但是也可以是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中的至少任一个直线状地形成,由此在直线状地形成的引导部中,能够使突起部10的圆周方向动作以及轴向动作的速度恒定。

此外,第1引导部61、第2引导部62、第3引导部63以及第4引导部64中的至少任一个曲线状地形成,由此在曲线状地形成的引导部中,能够使突起部10的圆周方向动作以及轴向动作的速度存在变化。

此外,槽6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或者梯形,由此使突起部10易于沿着槽60滑动。

此外,突起部10为圆柱状或者圆锥台状,能够使突起部10的抵接面变小,因此突起部10易于沿着槽60滑动。

此外,虽然各实施例在筒部件11、12、13上形成突起部10,在圆柱部件21、22、23上形成槽60作为引导部,但是也可以在圆柱部件21、22、23上形成突起部10,在筒部件11、12、13上形成引导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切换装置能够用作在按压体的按压中使用水压或气压、例如高压清洗车的清洗喷嘴的切换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 突起部

10a 第1停止位置

10b 第2停止位置

11、12、13 筒部件

21、22、23 圆柱部件

31、32、33 弹性部件

41、42、43 按压体

50 电极部

51 第1电极部

52 第2电极部

60 槽

61 第1引导部

61a 第1引导部开始位置

61b 第1引导部结束位置

61x 第1引导部假想线

61α 第1引导部假想倾斜角

62 第2引导部

62a 第2引导部开始位置

62b 第2引导部结束位置

62x 第2引导部假想线

62α 第2引导部假想倾斜角

63 第3引导部

63a 第3引导部开始位置

63b 第3引导部结束位置

63x 第3引导部假想线

63α 第3引导部假想倾斜角

64 第4引导部

64a 第4引导部开始位置

64b 第4引导部结束位置

64x 第4引导部假想线

64α 第4引导部假想倾斜角

70 笔芯

71 书写部

81 锁定杆

82 卡合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